熱門搜索

神級司機是這樣練成的

溫馨溢載,伴你同行張少田

我們目前在澳門街上看到的巴士全都是外表醒目、技術先進、座位舒適的冷氣巴士。倘若時光倒流至近一個世紀前的1919年,首現澳門的巴士只是由舊貨車改裝,以貨車底盤加上木製客廂的車輛。它們最初被稱為“自由車”,後來又被俗稱為“街坊車”。

早期的澳門巴士(約1925年)

早期的公共汽車“街坊車”,利冠棉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

澳門曾出現多間“街坊車”公司,引入車種亦多種多樣。於“新福利”退休約20年,現時84歲的張少田(人稱“田叔”)就是其中一位曾駕駛多種巴士車型的司機,儘管他口中多次吐槽當年的巴士如同“垃圾”,但顯然這些“垃圾”載滿了他的美好回憶。

田叔於1972年入職巴士司機,其後任職司機培訓工作。他說:“以往巴士公司不可以自行招聘司機,必須由汽機工會介紹;被介紹的應徵者只需持有重型貨車牌照,以及通過“大偈”(意思是維修技工)的技術考核,就可以當司機了。考核的路線很簡單,但要駕駛那些從英國引入的殘舊老爺巴士則絕不輕易。所以,有時連教車師傅來考司機也會老貓燒鬚,出現無法“入波”的情況。

福利公司首次引進雙層巴士

1975年,福利公司首次引進雙層巴士
圖源:John Shearman “Far East Buses – Macau (DTS Publishing)”

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末,澳門街上可見雙層公共巴士的踪影。作為首批澳門往來路環的雙層巴士司機的田叔笑說:“以往巴士數量不足,僅有數十輛,殘破巴士經常發生故障,維修需時。另外,每逢落雨,雙層巴士總會漏水而暫停運作,司機遇到這些情況不慌不亂,反而高興地“奉旨”偷閒。”

別以為當年的司機工作不認真,事實上他們比老闆還緊張這門巴士生意。即使乘客的巴士車資與司機沒有任何利益掛鉤,可是司機們都會為公司盡心盡力爭取乘客搭自己的巴士,有時甚至向公司提出早點把巴士開出來“爭客”。

談到最難忘的事情,田叔即時笑得合不攏嘴。

“有一次,內港碼頭大水浸,令多輛巴士‘死火’,水位高至巴士電池及座位。大偈們都不敢出車維修,我於青洲巴士車廠把一輛維修車內的電池置高,搭載兩名大偈趕到內港及新馬路一帶救車。當時感覺就像在駕駛水翼船一樣,沿路只有我一輛車在行駛,加上剎車掣早已被水浸至無法運作,路人見到無不瞪眼咋舌。我們搶修了所有被浸的巴士外,還遇上一個路人,他的腳被水中的一片玻璃刺傷,血流如注。他走不動,車又來不了,最後我們應他請求載送他一程,這可是我駕駛生涯中最有滿足感的經歷!”


更新日期:2020/08/20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