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土地公賀壽記

風俗民情勞加裕

“二月二,宰豬公,謝土地。”每年土地誕,我家都會到街邊的神龕,拜拜土地保平安。看着土地神像,有如見到和藹的爺爺,帶着慈祥親切的美容,在困難時總會助你一臂之力。這天是土地公公生辰,每家每戶會酬謝這位爺爺的保佑。在雀仔園和沙梨頭的福德祠更有大型的賀誕儀式,上演神功戲、舉行賀誕宴會,場面相常熱鬧之餘,亦充滿濃濃的街坊情味。

圖1  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誕,街坊和市民在雀仔園福德祠進行賀誕儀式。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守護百姓的小神明

土地神又被稱為“福德正神”或“土地公”,在民間信仰中被視為管理一方土地的神祇,而關於祂的由來可是眾說紛紜。古時人們依靠農耕維生,大地有如父母般的存在,於是興起土地的祭拜,而坊間漸漸地認為“土能生白玉,地可生黃金”,所以土地神也被商家奉為“財神”和“福神”。

在澳門,若問要最多人供奉的神明,相信非“土地神”莫屬,幾乎所有居民、商號門外都安奉土地神。走到街上,不論在街頭或街尾,總會有一座土地神龕或是小福德祠。除了路邊的神龕之外,在廟宇中也設有土地神位,而在一些社區更設有福德祠或土地廟,如沙梨頭土地廟、下環福德祠和雀仔園福德祠等。

街坊們平日在廟內向土地神上香,而每逢農曆土地誕時,善男信女為求闔家平安、身體健康,家家作祭。時至今天,賀誕活動最隆重的是雀仔園福德祠及沙梨頭土地廟,社區組織舉行賀誕活動,如舞獅、上演神功戲和賀誕宴會,拜祭後更有燒豬、餅食或日用品等分發,場面相當熱鬧。

圖2 沙梨頭土地廟是澳門最古老、也是最具規模的土地廟,早在十九世紀初,沙梨頭村民已經慶祝土地誕。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演戲酬神

元宵過後,工人在雀仔園的羅憲新街搭棚,為不久舉行的土地誕搭起戲棚。有別於一般廟宇,雀仔園福德祠位於民宅之中,沒有廟前地,因此戲棚只能搭在狹窄的街道上。除了竹棚之外,工人亦在雀仔園的主要路口及住宅大門,搭起花牌和牌樓,夜裡燈光照耀花牌,為街區帶來濃厚節日氣氛。

到了農曆正月廿九,粵劇戲班來到雀仔園後,稍作休息便準備連續數天的神功戲演出。這種戲劇演出是在神誕時上演,為百姓酬謝神明的表演,澳門只有為數不多的廟宇依然保留這項慶祝活動。雀仔園土地誕一共演出九本神功戲,不收門票,免費招待街坊。在晚上八時,紅幕拉起,首場神功戲正式開始,揭開五晚四日的雀仔園土地賀誕活動。

在農曆二月初一,雀仔園福德祠的舞台正上演第三本神功戲,此時在祠堂內已擺放燒豬和祭品。當戲劇落幕之際,演員們馬上更換戲服,待踏入子時(晚上十一時)便化身“八仙”前往福德祠,為土地神送上祝壽,以示正式踏入土地誕正日。

圖3 戲班花旦正在上妝和更衣,為接下來的神功戲演出作準備。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圖4 神功戲演出除了演員之外,音樂同樣是重要的一環,包括演奏西式樂器的師傅。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圖5 在澳門上演的神功戲,一般會邀請香港或內地的戲班進行演出。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圖6 踏入子時,進入土地誕正日,戲班演員扮演“八仙”,來到福德祠為土地神賀壽。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群獅到賀

土地誕正日(農曆二月初二)早上,家家戶戶帶着香燭祭品,來到街上的土地神龕或福德祠,進行祭祀儀式。在沙梨頭土地廟,賀誕氣氛相當濃厚,各家體育會的隊伍敲鑼打鼓,由舞獅帶領來到廟內參拜。昔日的沙梨頭鄰近內港,區內有搬運業、造船業、製香業和炮竹業等,這些行業的工人各自組織不同的體育會。

從上午九時起,各家體育會的舞獅隊伍帶同金豬和祭品,陸續到沙梨頭土地廟參拜,廟內香火鼎盛。參拜後,部份舞獅隊伍將離開土地廟,並前往其他福德祠和廟宇,而來自沙梨頭的體育會隊伍會聚集在沙梨頭浸信學校的室內操場上。在學校興建之前,這片土地是土地廟的廟前地,每逢土地誕都會舉行神功戲,而早在1805年時,已經有沙梨頭居民演戲酬神的記載。然而,由於廟前地曾一度被霸佔作遊樂場和住宅,神功戲酬神也沒落一段時間。

直到今天(2016年),廟前地被用作建造學校,但大型的參神儀式和神功戲依然在學校的操場上舉辦。在早上十一時,各家體育會的舞獅隊伍集結後,沙梨頭土地誕便開始參神儀式,由廟宇的值理和一眾嘉賓一起上香,然後十多頭舞獅在操場上舞動,標誌沙梨頭土地廟賀誕正式開始。

圖7 各家體育會的舞獅隊伍,紛紛前往沙梨頭土地廟,供奉土地神。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圖8 大批市民帶同香燭祭品,來到沙梨頭土地廟供奉。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昔日的花炮大會

正當沙梨頭土地廟隆重慶賀土地誕時,雀仔園福德祠有街坊和舞獅隊伍前來供奉土地神。在福德祠門外的祭枱上放置幾尊土地神的小神像。昔日雀仔園福德祠和沙梨頭土地廟除了上演神功戲,也有一項名為“花炮會”賀誕活動,而這些小神像正是花炮會用的。

花炮會的習俗歷史悠久,據老街坊所述,花炮是一件紙紮品,中間擺放小神像,每次約為二、三十個,每件花炮皆代表一位神祗,其中寓意財運的第六炮“財帛星君”是最為“吃香”的。當時,花炮會在農曆二月初三舉行,燒炮時人們敲起銅鑼大聲叫喊,花炮一飛衝天,當掉下來時人們爭相去搶炮。搶得花炮的人或團體,便可領取神像回去供奉。然而,在五十年代後這項賀誕活動被取消,人們曾改以競投方式來“搶炮”,再把花炮請回家裡。雖然花炮會已不存在,花炮也安放在福德祠附邊的公所中,但一些小神像依然在雀仔園的商舖中,當舞獅拜過福德祠後,便到這些奉有花炮的商舖祈福。

圖9 花炮會取消後,一些神像仍在商舖中供奉,在土地誕正日時,舞獅隊伍會到商舖內祝賀。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在農曆二月初五,雀仔園福利祠還會舉行“百歲宴”,邀請坊內的年長街坊參與,一晚兩場,大擺百圍酒桌,近千人參加,當中最年長的街坊更會得金牌作祝賀。

圖10 在農曆二月初五時,雀仔園舉行“百歲宴”,人們在附近的竹棚內搭起廚房,為宴會準備美食佳餚。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圖11 “百歲宴”會宴請年長的街坊,向他們獻上祝福和敬意。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土地誕,人情味為本

澳門一直以中西文化薈萃見稱,土地誕可說是大型的宗教節慶,每家每戶幾乎會慶祝節日。對土地神的崇拜,更多是出於昔日街坊鄰里的關係,來自大家守望相助的精神,而土地神作為村長正是維繫這份人情味的支柱。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過去打開大門是鄰里的情景,漸漸地被住宅冰冷的牆壁所包圍,鄰居見面恍如陌生人,更加談不上甚麼街坊情,土地誕不過去傳統的祭祀節日吧了。

2016年,沙梨頭土地廟、下環街福德祠與雀仔園福德祠一起申請,把土地誕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藉此保護這項重要的民間節慶。申遺固然是重要的一步,但保留人情味,才是保護土地誕之本。

圖12  保留人情味,才是保護土地誕之本。陳永堅攝,澳門文化資源協會提供。

參考文獻:
若塵:《澳門風行‘門口土地神’》,《澳門雜誌》第82期(2011年7月),第58~61頁。
卞適:《賀土地誕意義非凡》,《澳門雜誌》第99期(2014年5月),第32~35頁。
蔡珮玲主編:《口述歷史(五):神功戲與澳門社區》,澳門:澳門東亞大學公開學院同學會,2009。
朱天舒:《澳門社區的土地龕壇及其分佈》,《文化雜誌》中文版第89期(2013年冬季刊),第147~166頁。


更新日期:2022/03/04

作者簡介

勞加裕

從事澳門文史研究和普及工作,經營網誌“故城.回憶”。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