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啟明訪談 | 第一部分“個人及香港”
問:以我所知,您大概是1987年來到澳門,請問您為何選擇來澳門工作?具體是甚麼時間來到澳門?原因為何?
葉:我覺得很多事是冥冥中有安排的,1986年10月我在香港剛成為總經理後,1987年1月時集團決定大力發展澳門國際銀行,並選派我來到澳門,當澳門國際銀行的候任總經理,同年3月1日便正式上任總經理一職,沒想到一當便是26年。
圖1 葉啟明與廈門國際銀行第一任總裁何友華(中)及首席財務官蔡麗霞合照。葉啟明提供。
問:您80年代初來時,對澳門有何印象?當時澳門銀行服務如何運作的?與現在對比我相信是有很大分別,尤其是讓年輕人多些了解銀行運作的歷史背景,請葉先生與我們分享一下。
葉:我初到澳門,感覺到澳門是一個和諧社會,與同事、同業、客戶打交道都很和諧、愉快,當時澳門很安靜,我有時會感覺到自己身處歐洲。對我來說,業務和管理挑戰不算大,沒有什麼困難,因為我感覺香港銀行的運作與澳門銀行的運作很相似。只是要注意法律方面,澳門是採用大陸法,而香港是普通法。
問:您在澳門國際銀行工作多年,我們對國際銀行亦十分感興趣,依據資料所錄,澳門國際銀行的前身是奇珍銀號,當時亦有(銀行)法令,法令號是411/70,接著於1974年時亦有新的法令,即是29/74(號法令),將當時奇珍銀號改為奇珍銀行。國際銀行前身發展非常有趣,首先可否與我們分享一下銀行的特點是甚麼呢?由銀號過渡至銀行,之後在1975年再轉為國際銀行,可否跟我們簡介一下這些銀行的發展歷程?其最具特色的是什麼?成功的因素又是什麼呢?
葉:其實(以前)在澳門就只有一家銀行,就是1902年的大西洋銀行,一直只有一間銀行,直到1970年你剛所說的新法令推出,開放接受其他公司成為銀行,至1974年正式實行,故當時有許多的銀號藉此法令註冊成為銀行。奇珍銀行亦是在這段時間註冊成立,銀行與其它企業最大的差別在於只有銀行能在社會上吸收存款,其他任何企業不得進行此業務,否則為刑事行為,即是一般所說的非法集資,不能夠這樣做,只有銀行可以做。而在1974之後大量銀號註冊成為銀行,開啟了澳門銀行業發展的新一頁。
圖2 葉啟明與廈門國際銀行第二任總裁呂耀明合照。葉啟明提供。
問:由您踏足國際銀行,您認為國際銀行的最大特色又是甚麼呢?成功因素又在哪裡呢?
葉:或者我再多說一點點吧。我自1975年開始加入國際銀行,1975年,泛印集團收購奇珍,最後改名為澳門國際銀行,澳門國際銀行自此之後亦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從收購到1985年的十年間為騰飛發展階段,到1985年,澳門國際成為廈門國際銀行的全資附屬機構之後,又另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到回歸祖國後,又是另一個大的發展機遇。因為回歸後祖國的改革開放與對澳門的政策紅利,為澳門國際銀行帶來另一個騰飛的機會。再來就是2015年,2015年12月澳門國際銀行決定實行一個重大的舉措,就是通過增資擴股接受澳門本地企業及居民作為本行的股東,佔比更高達51%,澳門國際銀行便由從原先廈門國際銀行或中資銀行的全資附屬公司轉型為本地銀行,皆因本地資本佔股已佔51%,便又遇上一個大的發展機遇。至於您剛才說成功的因素,我可以說那麼多年來澳門國際銀行一直都是本著穩健經營的宗旨,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我們非常注意培訓,以及很鼓勵一種“和而不同”的文化。近年更加注入積極進取、競位爭先、奮鬥拼搏的進取文化,所以這幾年的業績突飛猛進,更上一層樓。
圖3 昔日的澳門國際銀行總行大堂。葉啟明提供。
問:看來都經歷了許多個階段,由一個家族式管理到現在與社會緊密結合。您提到本澳企業及居民股份佔比高達51%,當然他們能分享到成果,但這種舉措對銀行業的業務上有什麼利弊呢?
葉:對銀行本身增資擴股後便有了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其實有好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能發揮本地股東深耕本地的作用,他們能與我們多些往來。
第二方面我行成為本地銀行後更能得到澳門政府以及澳門政府(相關)機構的認可,與我行的業務往來機會就更多。或者說更加重要的就是我行能夠享受到CEPA(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優惠,可以北上,所以我行在橫琴成立了於眾多澳門銀行中第一間代表處,亦為第一間於廣東省廣州成立的澳門的銀行分行。
從股東而言,股東於2015年12月入股,到2017年12月他們(股東)的淨資產來說,投資增長率已增長45.4%,亦即每年的增幅為22.75%,是非常可觀的投資收入。
問:那這也蠻受歡迎的對吧。剛才您也提到在橫琴(設立代表處),澳門國際銀行是第一間,那在橫琴的情況又是怎樣?許多人都在關注。
葉:在橫琴成立代表處之後,我行再評估業務發展,認為在廣州設立分行的業務發展機會會更大,所以先選擇在廣州設立分行。待本行認為時機成熟時,橫琴代表處亦有機會升格為分行。
問:看來國際銀行和社會發展都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那也是蠻有趣的,我知道在1979年開始,國際銀行與澳門日報合辦“十大新聞選舉”,一路以來都有不少人參與,其實我自己也有玩過,抽中了一百元存款。為甚麼會有這個活動呢?當時的想法又是如何?
葉:這個亦是前人的創意,因為在1979年便開始舉辦,到現在已超過40年,當時的意思是說希望這個活動能喚起本澳居民關心國家、關心澳門、關心社會、喚起一種愛國愛澳的民族精神。亦希望提高澳門老百姓的公民意識,而且提升對國家和國際社會事務關心的社會責任感。(問:成效也不錯吧,對嗎?)是呀,都很受歡迎,參加者一年比一年多,而且這活動亦有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除了像是時那樣從報紙中剪(活動內容)下來貼好拿去投寄之外,現在可透過微信投票,使我們(活動)的接觸層面更加廣。
圖4 澳門國際銀行與澳門日報聯合主辦1989年度“十大新聞”選舉頒獎酒會,二排右三為葉啟明,站在其右側者為李鵬翥;前排左五為李成俊。葉啟明提供。
問:看來澳門國際銀行與社會關係都非常之密切,銀行業也不是僅僅是在做存款、借貸那麼簡單。尤其是您在國際銀行工作多年,接觸許多的客戶或企業,有沒有一些有趣的例子能跟我們分享?或者他們的需求有沒有一些明顯的變化?就像是您提到從前是剪報紙貼上(信封)投寄,現在就已經用微信電子化,經歷了那麼多社會大環境的變遷,以及銀行業的發展,您自己覺得有那些客戶是對您來說有很深印象的呢?
葉:接回您剛才所說的,現在的企業確實非常注意社會責任,而我亦十分高興國際銀行由1979開始已經在這方面對澳門有所貢獻。那我先說客戶需求的轉變。在80年代的客戶比較忠誠,也比較簡單,只要銀行願意細心聆聽他們的需求,態度友好、有禮貌,或者有稱謂,又或者一句“葉先生早晨”,那他們就會覺得備受尊重,就會很開心。
當時客戶一般只會有一、兩家銀行(的往來),很少有multi-bankers,與多家銀行往來;亦很少shop around去多間銀行問價,比較簡單,幾代人也會跟你(同一間銀行)往來。
銀行跟客戶很多時都有存亦有借,銀行成長,他們亦成長,客戶普遍有一種看法,我與此銀行往來一路順風順水,又能滿足我的需求,亦有一種所謂的感恩之心,不會隨便換銀行,當時就是這樣。況且,銀行同事上上下下都與他們很熟了,容易溝通,亦使他們產生信任感,成為他們的朋友。這都是過去的光景,跟現在已有所不同。現在社會的節奏比較快,更商業化,他們會到各間銀行問價,銀行的競爭亦更加激烈,以前和現在是有點不同,現在更加商業化和市場化。
問:在您印象當中有沒有一些特別的客戶讓您印象難忘?即是在您的經歷當中如何與客戶互動?
葉:我自己與客戶一直都保持著忠誠、真誠的心與他們往來,作為我這個職業的關係,我不方便與客戶有很密切的關係,與客戶都是君子之交,大家互相尊重。您問起來,或者我就說其中兩個客戶,其實有很多客戶我也很深刻,我就跟您說兩個比較特別的。
有一對夫婦客戶是做地產業的,在我來(澳門國際銀行)之前已經與銀行有往來,亦即1987年之前就已經與銀行往來,我來到以後便與他們認識,他們生意後來越做越大,亦很成功。成功之後亦當然無可避免地與其他銀行往來,但一直與我行的往來都沒有減少,他們自己覺得在他們(業務)還小的時候,得到我行的服務及支持,一路也是順風順水,他們也珍惜雙方的往來,因此雖然有增加與其他銀行的往來,但都沒有減少與我行的往來。有一次我行集團去旅行,叫做紅色之旅,去考察武夷山、古田會議遺址,我們也有邀請這對夫婦與我們一起參與這個團,大家其樂融融,十分高興。這亦是一次難得的客戶與銀行同事一同出遊。在2015年我剛才所說的增資擴股的時候,他們也有參加,成為我行股東,現時他們比較少在澳門,更多在香港、大陸發展,只能在微信上了解大家的情況,但我相信雙方心裏都會有一份惦念。這是其中一個客戶。
說到另外一個客戶呢。這個客戶是原來一家中資窗口公司的負責人,當窗口公司發生信用危機後,我們大家便思考如何解決他們欠銀行債務的錢,如何變賣資產還給銀行,償還多家銀行的欠款。我一直鼓勵他:
“要堅持,要對曾經支持過你(客戶)的銀行要有個交代、要負責任,亦對你人生的這一步負責任。”
那他們真的有堅持下來,與各銀行協商,銀行減一部分的本金,或者減免利息。終於能夠償還全部銀行的欠債,解決銀行的欠債,銀行亦收回大部份的資產。避免了這間窗口公司破產,亦避免了這間窗口公司背後的市政府尷尬。而這位先生後來以一個商人的身份,在澳門經營食品、酒店的生意,做得很好,亦越做越大。十多年來,他每年都會請我到他的酒店裏,就在中秋節的前後食一餐晚飯,美酒佳餚,大家傾談往事,我覺得這也很浪漫。
問: 銀行業對社會的發展都非常重要吧?
葉: 確是息息相關。
圖5 福建省省長陳明義率領福建省府代表團視察澳門國際銀行,攝於1996年8月12日。葉啟明提供。
更新日期:2021/12/20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