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展覽結集了一百三十多位澳門資深文藝家繪畫肖像以及專訪故事,相關文藝家涵蓋寫作、戲劇、影視、音樂、美術、曲藝、舞蹈、攝影、書法及學術研究等多個領域。

>>前往展覽頁面

更多

是次比賽屬“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4”之第二部分,參加者需以上述選舉之當選者霍去病的生平、改革事跡、文學作品等為主題,完成專題研習報告並上傳至“澳門記憶”文史網以參賽。

更多

回歸二十五載有獎問答遊戲的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 “中西合璧古地圖” 澳門通雙卡套組。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從澳門記憶看澳門回歸25載”圖片展,以九部份串連特區成立至今,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澳門城市建設、社會制度、人文情懷和文化傳承等領域的變遷,縱觀小城25年來的發展成果。

>>前往展覽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以“記憶同行 歲月新章”為題推出2025年年曆電子版下載,傳承人文情懷之美,共迎歲月新篇章。
立即下載 年曆卡 月曆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21

正德十六年(1521年2月7日─1522年1月27日)4月5日,末兒丁•多•滅兒的船隊從里斯本出發。船隊由末兒丁•多•滅兒及其兩個兄弟華士古•高丁紐(Vasco Fernandes Coutinho)、狄奧戈•梅洛(Diogo de Melo Coutinho)和別都盧(Pedro Homem)分別指揮的4艘船組成。葡萄牙國家檔案館,編年檔I-30-40,見金國平:《西方澳門史料選萃(15—16世紀)》,第42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5頁。

1705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1月25日-1706年2月12日)4月4日,教宗格勒孟十一世的特使鐸羅(Maillard de Tournon)為結束耶穌會士和其他教派傳教士之間關於中國禮儀的種種爭議來到澳門,但未進城。其一行人徑往耶穌會會院所在的小島(青洲)過夜,澳門總督和澳門主教均拜會了鐸羅。次日,鐸羅一行前往廣州。鐸羅在離開羅馬之前,曾函告耶穌會中國傳教區會長閔明我,請他將鐸羅入華時應注意之事寫明,著人送到海口,以供參考。閔明我隨即附書,著人分途送往澳門與福州。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73頁;韓琦:《瀛洲聖闕關山重:1709年教皇信滯留澳門始末》,載《文化雜誌》第59期,2006年;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第100頁稱鐸羅抵澳在4月2日。

1752

乾隆十七年(1752年2月15日-1753年2月2日)4月5日至6日,由於中國內地的災荒,逃難者如山洪暴發一般湧入澳門。數千名急需救濟的難民在澳門過著十分悲慘的生活。議事會開會討論澳門的貧窮狀況:呼籲解決幾千人的緊迫需要,他們之中大部分無法維持哪怕是貧困的生活。生活貧窮之極,3000多極度貧困的人沒有任何辦法打發每天的24小時,大部分人無法活下去。7日,議事會向出席會議者呼籲捐款:西蒙.羅咱拿出2元,阿波利納利奧.科斯塔(Apolinário da Costa)5元,安東尼奧.瓦列拉(António Varela)10元,安東尼奧.利貝羅(António Ribeiro)2元,聖保祿書院50兩,聖方濟各修院5元,聖奧古斯定修院1元,聖多明我修院6元,議事會50兩。法官曼努埃爾.科爾德羅(Manuel de Sousa Cordeiro)共收到269.5元,用於施捨給市民中的婦女和女孩及葡萄牙人的寡婦,而從葡萄牙來的人中籌集到2萬多兩。經再次呼籲,總督獻出30兩,議事會50兩,耶穌會中國副省會長紀類思神父50兩,西蒙.羅咱100兩,當月主席議員20兩。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46頁;文德泉:《關於澳門土生人起源的傳說》,載《文化雜誌》第20期,1994年。

1768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2月18日─1769年2月6日)4月5日,葡萄牙王室又稍稍收緊新聞出版控制政策,成立了皇家出版檢察院(Real Mesa Censória),對一些所謂有害書籍進行檢查,但主要是針對王權統治造成影響的政治方面的印刷品。李長森:《近代澳門外報史稿》第1章,第17頁。

1804

清嘉慶九年(1804年2月11日─1805年1月30日)4月5日,署高州知府唐、香山知縣金毓奇下理事官諭,令澳門借出炮120門,代備火藥2000斤及其封口子、群子、鉛彈、火繩各項,用於出海緝捕海盜。《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署高州知府唐等為借用炮位火藥捕盜事下理事官諭》,第463頁。

1868

同治七年(1868年1月25日─1869年2月10日)4月5日,路環島庫房(Casa da Fazenda)在主街第68號竣工,房屋寬1丈2尺,長33尺。1872年,庫房被拆毀,後用拆出的木料磚瓦建成了兩處房屋。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71頁。

1873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1月29日─1874年2月16日)4月5日,《公正報》(O Imparcial)出版發行。其主要編輯及撰稿人員有律師小若阿金.巴士度(António Joaquim Bastos Jr. )、小梅洛、維森特.保祿(Dr. Vicente de Paulo)和薩拉維齊.皮特(Vicente de Paulo Salawitchy Pitter)。該報的主要撰稿人均為澳門社會名流,故該報又稱為當地上流社會人士交流的園地。該報於1880年8月7日停刊。Manuel Teixeira, A Imprensa Periódica Portuguesa no Extremo Oriente, pp. 46─47.

1896

光緒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1896年5月10日)會議紀錄,前山軍民府發來分局存案──光緒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1896年4月5日)告示。

1904

光緒三十年(1904年2月16日─1905年2月3日)3月9日,因總督李美露卸任,澳門由以澳門教區主教鮑理諾(João Paulino de Azevedo e Castro)為首的政務委員會管理。4月5日,海軍少校蒙丁尼路(Martinho Pinto de Queiroz Montenegro)從香港乘炮艦“第烏(Diu)”號抵達澳門並就任澳門總督。當日,即與澳門主教鮑理諾、地區法官阿爾巴諾‧馬加良斯(A1bano de Magalhães)及港務局局長阿爾巴諾‧布蘭科(Albano Alves Branco)共同組成政務委員會。Manuel Teixeira, Os Ouvidares em Macau, p.182稱1904年11月9日才任命阿爾巴諾‧馬加良斯為澳門地區法官,1905年1月9日才上任。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9頁;Manuel Teixeira, A Educação em Macau, pp.32—33.

1919

民國八年(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3月1日,澳門政府頒佈第40號訓令,規定成立旅遊委員會,對吸引遊客的措施進行研究,如為他們提供娛樂、舒適的國際航空及輪船交通、衛生、郵電方便條件。為此政府必須成立必要的專門機構,為官方機構制定必要的規章及配備人員。4月5日,澳門旅遊司及港務局宣佈成立。Macao Historical Archives, Serviços de Administração Civil, “Correspondência da Comissão de Turismo”, Processo №. 7 Série A, AH/AC/P-24625,1919/3/18-1919/4/22; Macao Historical Archives, Serviços de Administração Civil, “Criação dos Serviços de Turismo”, Processo no. 517 Série T, AH/AC/P-13346,1931/4/18-1932/1/30;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26頁及第127頁。

1919

民國八年(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4月5日,澳門政府在司打口為市政廳提供一幅土地用於建設街市,設計圖紙已經完成,但遭到華商陳六的抵制。因為為了購買司打口葡萄牙海關舊樓(司打屋),他要求政府保證在此前地上不得再建築其他房屋。為此市政廳只得將街市移建於下環街。澳門歷史檔案館藏民政管理檔,第368號卷宗,第S-M號文件,轉引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27頁。按:檔案原文為Chan Loc,中文本譯作“陳盧”,當為陳六,因司打屋(又稱鴉片屋)是陳六家族之屋業,1883年以6萬元購得,但此時陳六早已去世,故抵制在司打口建街市者當為陳六之家族。

1926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4月5日,澳門政府因罷工會封鎖港口、糧食斷絕,特派警廳副探長梁茂率數人著便衣入內地偵查糾察駐防情形,並試圖拆毀駐防篷寮,結果被駐前山第五大隊隊員發現並拿獲,隨即移交軍法處審訊。查1925年10月23日省港罷工會交通部主任譚海珊帶領部員赴前山辦理交通事宜,被梁茂率同袁帶黨羽400餘人圍困,最終人雖無險,錢物卻被搶一空。譚主任隨即向罷工會備案,要求將梁茂通緝。不料梁茂竟然率領葡兵向糾察隊進攻,為此譚主任以其破壞罷工為由,呈請政府下令將梁茂執行槍決。《(廣州)民國日報》1926年4月12、13日。

1946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4月5日,布英沙再次出任治安警察廳長,兩個月後卸任。6月27日,改命安德拉德‧沙嘉度 (Álvaro Marqués de Andrade Salgado)擔任是職。Eduardo A. 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p. 53.

1966

戴翼豐,原名戴曾謀,字啟疆,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大同戴家村人。廣東著名教育家。戴鴻惠之子。 曾祖起徙居佛山,清末民初,父親戴鴻惠(1856-1919)出任南海勸學所所長,後任南海第一師範講習所所長。[1] 翼豐七歲入學,15歲應童子試,16歲時因科舉廢除入讀廣東公學,考入廣東高等學堂預科,升讀廣東高等學堂,攻讀理科。他畢業後擬赴日留學,適逢辛亥革命,隨父遷居澳門。 1912年,翼豐受聘任澳門海鏡中學董事兼教師,開始教育生涯。[2] 翼豐先後在廣東省立第一中學(今為廣雅中學),南海中學、南海縣立師範講習所、石門中學,中山四區中學,廣東國民大學香港分校,佛山元甲中學、經緯中學、聯合中學,華南農學院佛山分院和佛山師範專科學校等校任教,擔任教務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執教50餘年,桃李滿天下。 1916年,翼豐協助父親編修《佛山忠義鄉志》,並兼任中學教師;先後在肇慶中學、廣雅中學、南海師範、國民大學香港分校、華南農學院佛山分院、佛山師專等十多所學校任教。他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尤擅長數學科的教學,講解數理,深入淺出,備受學生歡迎。學生們經常到他們東華里的老房子探望老師,有時學生直接把作業送到家裡給他批改。 1933年,南海師範初次參加廣東省中等學校畢業會考,時任教導主任翼豐,親自率領全校應屆普師畢業生參加會考,學生不但全部及格,梁家琚、陳士炯在八千多名考生中,以優異成績獲得第一、二名,受到廣東省教育廳的獎勵。 新中國成立後,翼豐仍堅守教育崗位,擔任南師校長兼教數學,多次被南海縣人民政府、粵中行署評為優秀教師。1955年,他赴京出席全國先進工作者會議;1955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57年被選為民盟佛山市委員會主任委員。1955-1956年,他擔任政辦廣東省委員會委員、南海縣政協副主席;1957年任南海縣副縣長;1955-1966年連任南海縣人民代表、廣東省人民代表。[2] 之後,翼豐手編父親戴鴻惠的詩集,吳道鎔作序,名為《悶勿悶廬詩草》。 1966年4月5日,翼豐因心肌梗塞溘然逝世,終年76歲。臨終前一天,戴翼豐仍執教於南海師範學校講台上;去世前三小時,還伏案批改學生作業。[2] 戴翼豐編著《算術問題分類研究》兩卷、《中學算學要例及公式》兩卷、《師範代數學》兩卷、《自製小學算術教具說明書》一卷、《幾何問題分析》一卷和《高中三角要義》兩卷。 戴翼豐的孫女戴平宜,從佛山一中退休。[3] [1].李潤明:《戴鴻慈:清朝二百餘年廣東籍最高官》,載《南方都市報》,2008年4月22日。 [2].《戴翼豐》,載“南海名人資料庫"網,2010年10月3日,http://lib.nhscnu.edu.cn/nhmr/people_detail.asp?id=439。 [3]. 李潤明:《位極人臣圖新政信筆直書出洋記》,載“南都網",2009年6月16日,http://epaper.oeeee.com/E/html/2008-04/22/content_445901.htm。

更多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