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澳門半島中部柿山上的大砲台,盤坐島中,策應四方,監控著內、外港及市中心,歷來是澳門的制高點。砲台始建於1617年,完工於1626年。在1622年擊退荷蘭人進犯的戰鬥中起了決定性作用。1966年以前,砲台被長期列為軍事禁區。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8
建在澳門半島中部柿山上的大砲台,盤坐島中,策應四方,監控著內、外港及市中心,歷來是澳門的制高點。砲台始建於1617年,完工於1626年。在1622年擊退荷蘭人進犯的戰鬥中起了決定性作用。1966年以前,砲台被長期列為軍事禁區。
更新日期:2019/11/18
天啟二年(1622年2月10日─1623年1月30日)一副繪製於1622年前後的《澳門要塞圖》顯示,澳門北部的城牆大致修成,東南面沿海,從若憲山至嘉思欄的南灣起點,又從南灣終點至西望洋山,再從燒灰爐炮台至媽閣炮台均有城牆相連。炮台的設置地有東望洋炮台、大三巴炮台、嘉思欄炮台、聖伯多祿小炮台、燒灰爐炮台、媽閣炮台等7座炮台,除聖伯多祿小炮台和嘉思欄炮台架炮外,其他各處炮台均未見架炮,特別是大三巴炮台,炮台基礎已基本建好,但明顯還在興建。這張圖應該是弗蘭西斯科•馬士加路也設計的澳門城市防禦圖,城牆與炮台均為計劃建設工事。Faria e Sousa, Asia, p.362, 轉自Jorge Graça, The Fortifications of Macau, p.33.
《澳門要塞圖》顯示澳門城牆和炮台的設置
天啟六年(1626年1月28日─1627年2月15日)澳門大三巴炮台經過10年的修建於本年正式竣工。該炮台始建於1617年,當時是按照羅伯斯•卡拉斯科(Francisco Lopes Carrasco)兵頭和老駱入祿巡視員的設計,要建成澳門最大最重要的炮台。大三巴炮台又稱聖保祿炮台(Fortaleza de S. Paulo do Monte)或漫地炮台或大炮台。這座炮台為正方形,各邊長100步,占地約10平方呎,每邊有同樣長的圍牆,4個角上各有一座垛式堡壘。它是由4排房子圍起的城堡,一排房子由澳督居住,3排房子由士兵居住,城堡中間是分為三層的堡壘,每層都有火炮,各18門,由金屬製造,分別佈置在城堡和上述4個垛形堡壘中。炮台門里邊駐有一支衛隊,門內兩邊可以上山,山上的凹處建有數座軍火庫,其軍火足夠進行任何戰爭之用。該炮台台正門向南,門上方嵌有石浮雕碑。該碑上半部分是聖伯多祿像,下半部分是葡國國徽,徽號下方有:“Annodni1626”字樣,表明大炮台落成的時間。龍思泰:《早期澳門史》,第32頁;Jorge Graça, The Fortifications of Macau, pp. 50—52.Jorge Graça, The Fortifications of Macau, pp. 50—52; 博卡羅:《要塞圖冊》,載《16和17世紀伊比利亞文學視野里的中國景觀》,第222頁;金豐居士:《風水星移斗轉,“大炮台”氣運與澳葡同步》,載《新報》2005年11月17日。
澳門大三巴炮台經過10年的修建正式竣工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約1910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大炮台(中央炮台) | |
大炮台(中央炮台) | |
關鍵字: | 軍事設施 |
炮台 | |
房屋 | |
軍事 |
資料來源: | 利冠棉、林發欽:《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2008, 第231頁。精裝ISBN 978-99937-927-1-0;平裝ISBN 978-99937-927-0-3 |
藏品所有人: | 利冠棉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
權限範圍: | 利冠棉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軍事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明信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648x1044, 12.28MB |
登錄號碼: | p0007358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