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0
更新日期:2019/11/10
偶經果欄街,才發覺逾七十年歷史的秤號已於二零零零年結業。這種傳統手工藝漸走下坡,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本澳還有四、五家,至八十年代只剩下果欄街一家,雖説獨家經營,但生意仍淡薄,由僱用工人到家庭式作業。由於本澳廣泛採用公斤磅秤,逐漸替代傳統的“司碼秤”(一斤十六両),更加促使果欄街的一家秤號結束,本澳造秤業從此成為歷史。秤是本澳常見的量重工具,使用普遍。往昔秤號多在舖面及門前懸掛各種秤,用作生招牌,以廣招徠,也在門旁設置工作檯,工人埋頭操作。造秤工序細緻,在製成的頭大尾小的長圓桿上,進行劃碼、鑽洞、點戥、磨滑等步驟,在桿頭部份加設“秤耳”即成。秤可分針秤、盤秤及釐戥秤,秤桿採用“坤甸”製作。精緻的釐戥秤桿有用象牙作料,長約一尺,重量單位為錢、分、厘、両,只能量一斤以內的東西,多是中藥店、金飾店採用;秤桿最長的有六、七尺,可量二百多斤重以上的物件,不是一個人可操作,需用擔桿穿過秤耳,秤桿勾着物件,由兩個人擔抬起來量重,多是欄口應用,這種秤,又稱“鈎秤”。所謂針秤,是在秤頭下與秤盤之間有一個銅指針,當指針在中央時,重物和秤鉈就平衡了,這種秤比較準確。盤秤是因為在秤頭下懸有用以載物的鐵盤或竹筲箕,故名。 秤必有鉈,按秤之大小而配置相應輕重之鐵鉈,衡量東西重量。俗語說:“公不離婆,秤不離鉈”,說明鉈是秤不可缺少之物,也形容夫妻關係密切。
最後一家秤號結業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