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2月4日─1811年1月24日)據傳,澳門沙梨頭村中有張保仔大屋,系張保仔降清後,兩廣總督百齡令張保仔以石氏(鄭一嫂)為妻,遂以石氏居此。道光元年(1821),曾請封誥命夫人。後因牽涉到一樁經濟官司,南海知縣劉師陸認為“張石氏系再嫁後請封,尤為冒混”。再加蔭襲千總的張石氏之子張玉堂“有被控聚賭之案”,故於道光二十年(1840)由兩廣總督林則徐追奪其命婦誥封。王文達:《澳門掌故》,第155頁;《林則徐全集》第三冊《追奪張保繼室石氏誥封折》,第1507—1508頁。
澳門沙梨頭村中有張保仔大屋
光緒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3月18日,澳門政府收購南灣街27號塞爾卡爾宮為總督府,因塞爾卡爾子爵夫人把塞爾卡爾宮抵押給渣打銀行,而由區法院法官拍賣給能支付其作價金額五分之四的人,即25068. 66元,最後由澳門政府拍得。澳門政府遂將此地正式作為總督府。塞爾卡爾子爵夫人指的是梅洛的妻子,小梅洛僅有男爵銜而無子爵銜。塞爾卡爾子爵逝世前曾將南灣別墅和聖珊澤宮作為遺產劃分給其妻子。關於南灣別墅和聖珊澤宮的產權糾紛,是當時澳門民事訴訟中一件很複雜的案件,詳情可參閱Isabel Nunes, Santa Sancha, pp. 12—14. 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1, p. 72.
澳門政府收購南灣街27號塞爾卡爾宮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月16日─1780年2月4日)本年,澳門鴉片富商俾利喇在白鴿巢花園旁建成一座澳門最宏偉的巨宅,時人稱“俾利喇行宮”。俾利喇, 最初在果阿從事海上貿易,在果阿即已成為當地富豪,其間來過澳門幾次。1770 年,他來澳門,並在白鴿巢花園東北端買下一幅地,開始營建巨宅,同時開始經營澳門的鴉片貿易。至本年,巨宅落成。該宅為一幢三層高的宮殿式南歐風格建築物,金字形紅瓦頂, 希臘式前出檐,上有細緻精美的石雕檐飾,檐飾中間有俾利喇的“爵士紋章圖案”,正門前有大理石石階,門廊是古羅馬樣式,廳堂裝飾富麗堂皇。 宅前即是一片廣袤花園。“俾利喇行宮”雖是俾利喇本人親自規劃營建而成,但實際上他本人一天也未住過。豪宅落成之後,由於他與英國東印度公司關係密切,這座豪宅遂租予東印度公司,作為公司的公署及高級官員的官邸,直至東印度公司撤離澳門,一共租了55年。俾利喇本人也因此被英女皇冊封為爵士,這也是澳門歷史上唯一擁有英國貴族榮銜的葡萄牙商人。李鵬翥:《澳門古今》第37頁;金豐居士:《白蟻蛀蝕,拆去最高一層,東方基金大樓自矮》,載《新報》2006年3月30日。
富商俾利喇在白鴿巢花園旁建巨宅
青洲馬路與筷子基之間的水域,多年前經已填成陸地,原來在青洲馬路靠海一側的石仔堆木屋區也隨之湮沒,建設高樓大廈,開闢街道,面貌全新,只是在和樂大馬路和收容所巷間一條橫街,被命名“石仔堆巷”,留下印記。手頭保存一幀四十年前拍攝石仔堆木屋區的舊照,今天才可窺石仔堆木屋區原貌。記得當時前往青洲採訪新聞,途經白朗古將軍馬路與青洲馬路交界附近空地,遠遠望見石仔堆木屋,高低參差,倒映在水面上,仿如“水鄉”,別具特色,於是舉機拍照。據説六七十年前[1930-1940年代],自來水公司成立初期,原擬在這裡興建一座小型儲水塘,因技術不足,未能解決防漏問題,只好將計劃擱置,由於海邊堆放碎石建築材料,時人呼之為“石仔堆”,以致其名不脛而走,成了地名。其後,貧苦人家陸續到來,沿海邊以木板鋅鐵建屋居住,有百數十間,由近白朗古將軍馬路延伸至青洲收容所,成了本澳著名木屋區之一。區內木屋密密麻麻,由馬路邊擴至海上,雜亂無章,巷道狹窄曲折,縱橫交錯,仿如迷宮,衛生情況惡劣,近岸滿地垃圾,老鼠亂竄。在酷熱天時,受猛烈陽光曝曬,室內熱氣難消,仿如焗爐;嚴寒冬季,屋內外氣溫相若,有如冰窖。居民平時害怕火警,燬屋傷人;颱風吹襲時,又擔心居所倒塌。這種種情況,才是“水鄉”的真實寫照。由於社會建設發展,石仔堆木屋清拆,連地貌也改變了,成了今天的新區,“石仔堆”空餘名。
“石仔堆”空餘街名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