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13、14、17日,《華僑報》陸續報道天寒地凍,澳門難民的淒慘狀況。
風潮時期,人民生活艱苦,無糧食。因爲香港淪陷,無米運輸到澳門,以前很多物資都要靠香港運輸的,大多數人都因缺糧而餓死。當時人們主要是吃菜頭菜尾,吃粥水,後期連粥水也沒得吃。
那段日子,澳門每日都能看見有人在街上撿屍骸,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人是餓死的,有些年青力壯的,其實有能力工作,但都無工作可以做,最後都是餓死。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20
1942年2月13、14、17日,《華僑報》陸續報道天寒地凍,澳門難民的淒慘狀況。
風潮時期,人民生活艱苦,無糧食。因爲香港淪陷,無米運輸到澳門,以前很多物資都要靠香港運輸的,大多數人都因缺糧而餓死。當時人們主要是吃菜頭菜尾,吃粥水,後期連粥水也沒得吃。
那段日子,澳門每日都能看見有人在街上撿屍骸,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人是餓死的,有些年青力壯的,其實有能力工作,但都無工作可以做,最後都是餓死。
更新日期:2019/11/20
黃慶鏘,也叫黃錦錕,1944年在澳門出生。父親因日寇侵華,逃難到澳門,做小販生意,娶妻生子。從小幫父親做醬油。讀書讀到初三。15歲開始隨舅舅學習木工,主要做樓宇維修。學師出來後做散工,參與做工人球場、勞校、工人醫療所、工人康樂館等工程。後來陸續轉到多間建築公司,參與建高樓等工程,2007年退休。
幾十年行業變化太大
劉柱網,1927年在廣東新會出生,父親在澳門做傢俬,他十歲左右跟母親來到澳門。讀過四年小學。三年學師做木工。出師後到香港搵食,去過汶萊、沙撈越工作,參加建醫院學校。主要在香港謀生,1992年退休。回澳門後於澳門理工學院長者書院學習。
團結鬥爭爭取權益
薛觀平,1939年在澳門出生,勞工子弟小學畢業。繼承父業學習裝修手藝,師從老前輩蔡富,出師後先是跟隨區群老師傅學習,60年代開始參與澳門樓宇建設,參與過不少澳門重要工程,從具體施工做到工程管理、工程顧問,直至退休。
對工會有一份很深的感情
陳社勝,1929年在澳門出生,父親早年去南洋學木工,後來回澳門結婚。1941年父親去世,母親生了11個孩子,有四個送了人。他讀過一些夜校,只會認字,不會寫字。學師九年才出社會工作,一直在澳門以散工的形式做木工,74歲時退休。
為了工人的權益
梁志豪,祖籍廣東新會,1937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輩起,祖孫三代都是木工。和平以後,陸續完成小學學業,讀完初一就跟父親、叔父學木工手藝。從1955年開始在澳門做木工,直到60多歲退休為止。
養成參與公益的習慣
林毛,1933年在廣東新會出生。父親在他八歲時去世。有四個哥哥,均因病或戰爭而去世。因為家貧,沒有讀過書。1949年,他16歲,來澳門學木工。出師後就在澳門做木工“手手手手手散工”。曾經去過香港做了一年多。始終沒有正式辦理退休,但是隨着年齡增大,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現在領取政府養老金。
多少都要盡一分力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42年02月13日 | |
1942年02月14日 | |
1942年02月17日 | |
關鍵字: | 澳門上架木藝工會 |
華僑報 | |
報刊 | |
新聞報道 |
資料來源: | 史友︰《澳門上架木藝工會口述歷史》,文聲出版社,2016年,第113~114頁。ISBN 978-99965-660-2-8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上架木藝工會 |
權限範圍: | 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新聞紙 | |
登錄號碼: | p0009710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