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頁窗及金木雕是昔日澳門華人住宅的特色,門旁“井P”,是屋內有水井的標誌。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百頁窗及金木雕是昔日澳門華人住宅的特色,門旁“井P”,是屋內有水井的標誌。
更新日期:2019/11/16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本年,由澳門富商盧廉若斥資興建的私人園林──娛園正式建成。該工程自1904年開始,前後耗時21年。全園採用中國傳統園林風格,建築面積達20500平方米,佔據當時澳門半島面積的1/16,主要包括盧氏大屋及春草堂等。因建築精美,風格獨特,與唐家花園、張園並稱澳門三大名園。 唐家花園,清末時建於望廈村內的一處園林,原為鄉郊田野,後旅港富商唐麗泉承購後,經營創建為園林。園前建古式大屋大楹,中有甬道進園。園中繁花夾徑,綠樹成蔭,有一巋然矗立之石山,嶙峋古錯,還有一畫閣華堂之大廈,內存珍異古玩無數。園之右隅,建一竹亭。園內有桂樹,池內植荷花。幽蘭芳草,茂林修竹,為清末民初之澳門名園。參見王文達:《澳門掌故》,第274頁。張園,又稱因樹園,為澳紳張仲球建,故稱張園。園在士多紐拜斯大馬路(Avenida Sidónio Pais)和雅廉訪大街(Avenida do Ouvidor Arriaga)交界處,正門面對二龍喉公園,後門靠文第士街。該園為花園巨宅,除張氏之居宅外,又辟有魚池、石山、亭台。始建時間不詳,約在清末。民國初年,有清朝遺老在此組建詩社“陶社”雅集吟詠。汪兆鏞有《題張仲球明經〈因樹園圖〉》詩。其中詠張園“十地二龍泉,結園三畝寬。百年喬木在,昕夕相盤桓。有堂可載酒,有池可垂竿。茂林與修竹,畦菊與畹蘭。濛濛罥綠煙,涼碧生畫寒。疏林此真意,何事七寶桂?況複耽禪悅,佛火飄旃檀。懸想衹陀林,亦作如是觀”。參見汪兆鏞:《微尚齋詩續稿.辟地集》,第14─15頁;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冊,第124頁。陳樹榮、王寧光:《澳門傳統中式建築》之《盧廉若花園》。
澳門富商盧廉若興建的私人園林──娛園建成
新口岸何賢公園新建了一座以白色為主調的“澳門回歸紀念亭”,周圍綠草如茵,背襯蒼翠松樹及棕櫚叢,色澤鮮明,顯眼突出;亭子雖然細小,面積只有七十五平方米,僅佔園地一隅,但外形特別,惹人注目,且與園建及環境協調,增添公園姿彩。亭子建築結構簡單,佈局簡潔,設計別具心思。整體建築由大小兩個圓形相連組成,其中大圓建有上蓋,可遮陽避雨,小圓則露天,透明光亮,外圍用綠色網狀欄柵裝飾,視野擴闊;亭內設有座椅,可供遊人休憩歇息。在大圓旁邊,即入口右側,豎立一幅灰黑色花崗石牆,高三米六,寬三米二,牆上部份鏤空,巧妙裝飾成“99”兩字,顯示澳門回歸年份;其旁則刻有“澳門回歸紀念亭”等字樣,説明築亭永久紀念澳門回歸祖國懷抱這一中華民族盛事。據介紹,它的內涵更豐富,大圓代表強大的祖國,小圓代表緊靠祖國的澳門,也寓意“一國兩制”,外形結構雖簡單,卻將精神融入建築設計中,渾然一體。亭子由澳門中華總商會耗資五十萬元興建,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卅日動土,二零零零年三月十八日落成開幕,選址何賢公園內興建,也別具意義。何賢是中總已故會長,熱愛祖國,熱愛澳門,為澳門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澳門回歸,也是他生前的願望,今築亭紀念澳門回歸,包含着雙重意義。在亭子開幕時,特首何厚鏵等主持剪綵揭幕儀式外,並在亭旁種植一株白蘭樹,紀念千禧年植樹節。
回歸紀念亭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2─4月,為紀念先父,澳門富商黃豫樵斥資建造位於白頭馬路與上松山的斜坡間的焯公亭。李鵬翥:《澳門古今》,第129─130頁。
澳門富商黃豫樵斥資建造焯公亭
澳門的西望洋區,往時都是一些洋房西廈的聚集地,時髦別致,儀態萬千。然而,當你深入進去,會與阿婆井附近一座中國嶺南風格的深宅大院不期而遇。整座建築物質樸的外表顯露出氣派,簡約的裝潢透射出華貴,這就是聞名全澳的鄭家大屋。
澳門世界遺產:鄭家大屋
萬曆三十年(1602年1月23日─1603年2月10日)順德縣龍湧杜姓鄉人至澳,建小寺,後一游方僧人到龍田村為人治病,募獲頗多,遂將小寺擴建,辟為廟宇,是為蓮峰廟之始。據廟中文物,其匾“中外流恩”中所銘“萬曆壬寅”,即萬曆三十年(1602),送匾人為創建值事崔吟翰。又據《蓮峰廟嘗業契券圖側記事冊》:溯自澳門之有蓮峰古廟,創建於明萬曆壬寅歲。有學者對該廟始建於“萬曆壬寅”表示懷疑,並將該廟“萬曆壬寅”賜“中外流恩”匾與普濟禪院咸豐八年(1858)題“中外流恩”匾進行比對,發現兩匾字跡雷同,故有作偽之嫌。王文達:《澳門掌故》,第47頁;陳煒恒:《蓮峰廟史乘》,第39—40頁。譚世寶:《澳門三大古禪院之歷史源流新探》,載《文化雜誌》第42期,2002年。關於此匾筆者亦曾認為是偽作,至少是後人重新製作,而不是原物(湯開建:《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第272頁)。
蓮峰廟緣起
盧家大屋乃用厚青磚建造的中式兩層建築,溫婉纖細,佈局精巧,係晚清時期仿照廣州西關大屋民居式樣而起的典型大宅。廬氏外面風光無限,內部宅邸豪華。廬家大屋又稱金玉堂,面積大約為400平方米,三開間三進格局,即分為門廳、茶廳(轎聽)及正廳。其中設天井多個,便於通風和採光。全幢建築整個中軸線上的空間通透,僅以屏風隔斷。
澳門世界遺產:盧家大屋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2月25日,前清遺老梁慶桂、陳煜庠、王仁煦、汪兆鏞、盧廉若、王宗緯、王詵、崔斯貫等八人在澳門盧園為清廢帝溥儀舉行“萬壽節”慶典。梁慶桂、汪兆鏞、崔斯貫各賦詩一首志慶。此次“盧園祝帝壽”活動震驚國民政府,震驚全國,各地報章均有報導作同聲譴責。國民政府駐港澳特派員還專為此事與澳門政府交涉,澳門盧園一夜全國知名。梁慶桂:《式洪室詩文遺稿》,第53頁;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冊),第395頁;金豐居士:《娛園“祝帝壽”震驚全國》,載《新報》2007年5月24日。
前清遺老在盧園為清廢帝溥儀舉行“萬壽節”慶典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本年,經澳門政府批准,張壽波居士[之姻親簡照南,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辦人,及其家族]將其在澳門三層樓上街一間念佛道場的大屋改建為無量壽功德林。澳門功德林是一個以念佛為主的淨土念佛道場,其中專門設有念佛堂,為澳門歷史上第一座面向社會的佛教女眾修道場,在澳門佛教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1929年,香港爵紳何東的夫人張蓮覺立志要改善當時港澳地區女子社會地位,聽說澳門功德林作為女眾的修道場,管理和修道都很好,便來商議在澳門無量壽功德林創辦一所“女子佛學院”。在張壽波及功德林善信的支持和幫助下,港澳地區第一所女子佛教機構──女子佛學院建成,當時有數十名港澳地區女子在學院研習佛教文化,由張壽波居士親自教授佛學,從而開嶺南佛教女眾教育之先河。每名入院學習女子,每月還可獲100元生活津貼,以便使她們能安心學佛和修道。但由於張壽波居士家中迭遭變故,他出家心切,不得不離開澳門去內地從師修道,女子佛學院在澳門僅辦了一年多,就不得不自行停辦。至1935年,張蓮覺居士利用江蘇鎮江竹林寺高僧靄亭退位游港的機會,特別邀請老法師幫助在香港恢復未繼的功德林女子佛教文化教育事業,終於在港成立寶覺佛學社,招收港澳和內地潮汕地區的佛教女眾,這實際上是功德林女子佛教文化教育的繼續。1939年春,香港“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特邀請竺摩法師到功德林創辦“佛學研究班”,教授來自港澳的佛教女眾,標誌著功德林女子佛教文化教育的真正恢復。1941年,在竺摩法師講解《解深密經》的啟發和指導下,功德林“佛學研究班”學員江之萍等以經文中有“女性暗弱”等貶斥女性的言論為主題,掀起了一場如何看待大小乘經典中輕視女性問題的討論。在竺摩法師的直接幫助下,這場討論還專門邀請了著名高僧弘一法師和太虛法師進行指導,得到兩位內地高僧的高度重視和多次來函指導,使這場討論成為近代中國關於佛教女性問題的一次重要事件,推動了中國近代佛教女性觀念的現代發展。方寬烈:《澳門當代詩詞紀事》(上冊),劉俊庵居士的《綺寮怨》,第230頁;鄧景濱、葉錦綸:《澳門名勝楹聯輯注》,第236頁;何建明:《澳門佛教》,第69─72頁。
經政府批准,將一間念佛道場改建為無量壽功德林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福隆新街(Rua da Felicidade) | |
關鍵字: | 窗 |
建築藝術 | |
裝飾品 | |
裝飾藝術 | |
木雕 | |
井 | |
標誌設計 |
攝影: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 |
資料來源: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澳門昔日生活照片》,澳門藝術博物館,2001,第107頁。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門基金會 |
儲存地點: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基金會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照片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199x2966, 47.53MB |
登錄號碼: | p0000115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