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28日《華僑報》講到當時望廈米站招工挑泥。
1942年,正值風潮時期,當時生活非常艱苦,要生存,就要到處掙扎求存,去打工。木匠徐洪8歲就到現在的望廈體育館掘山泥石,以前那裡是海。現在的俾利喇街的公屋,以前是兵營,是山,當時工人就在那裡掘山泥石,用來填現在望廈體育館那塊地。
這樣做一朝,就有一碗“Soupa”(葡文:粥),即是將一些馬鈴薯、豆類、蕃茄等煮成粥。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20
1942年7月28日《華僑報》講到當時望廈米站招工挑泥。
1942年,正值風潮時期,當時生活非常艱苦,要生存,就要到處掙扎求存,去打工。木匠徐洪8歲就到現在的望廈體育館掘山泥石,以前那裡是海。現在的俾利喇街的公屋,以前是兵營,是山,當時工人就在那裡掘山泥石,用來填現在望廈體育館那塊地。
這樣做一朝,就有一碗“Soupa”(葡文:粥),即是將一些馬鈴薯、豆類、蕃茄等煮成粥。
更新日期:2019/11/20
光緒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6月10日,澳門管理工程公所招人前往帝汶做泥水及木匠工人,每日做工時間,以10小時為額,所有做工器具,本人備辦。每月每人工銀16元。《澳門政府憲報》1884年6月14日第24號。
澳門管理工程公所招泥水及木匠工人前往帝汶
徐洪,1936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那輩起就是上架行的人,爺爺就葬在上架行的墓地。他六歲時父親去世,他的三個兄弟在澳門“風潮時期”餓死,只剩他一個孩子。1951年鏡平小學畢業後,就學師做木藝四年。1955年出師後一直在澳門鴻昌隆傢俬公司做木工,也曾做過澳娛的裝潢工程。1974年以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做些判頭的工作,至今仍然從事相關行業。
要爭取權益 就要參加工會
黃慶鏘,也叫黃錦錕,1944年在澳門出生。父親因日寇侵華,逃難到澳門,做小販生意,娶妻生子。從小幫父親做醬油。讀書讀到初三。15歲開始隨舅舅學習木工,主要做樓宇維修。學師出來後做散工,參與做工人球場、勞校、工人醫療所、工人康樂館等工程。後來陸續轉到多間建築公司,參與建高樓等工程,2007年退休。
幾十年行業變化太大
陳社勝,1929年在澳門出生,父親早年去南洋學木工,後來回澳門結婚。1941年父親去世,母親生了11個孩子,有四個送了人。他讀過一些夜校,只會認字,不會寫字。學師九年才出社會工作,一直在澳門以散工的形式做木工,74歲時退休。
為了工人的權益
何華全,1933年在澳門望廈出生,在蓮峰廟小學讀了幾年書,14歲去香港學師,做建築行業。三年後回澳門,做些雜工,又因為當年香港建築業發展快,工作機會多,而多次往返港澳。70年代初在澳門回力做管工,50多歲時退休。
工會能夠團結一班人
羅泉,1929年在廣東四會出生,爸爸在他出世前被人打死,媽媽在他一歲多的時候離開他去了新加坡,外婆、舅父把他養大。1948年來澳門,之前,在香港學師造木。1950年去東帝汶做工,1955年返回澳門。在澳門主要為教會做些木工活,再去新聞的娛樂公司,從木工做到木工部管理人員,做了四十多年,直至2009年,他79歲時退休。
員工團結辦工會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