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註:1835年澳門系列版畫之一。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0/04/03
媽閣風景,以古石勝,懸崖峭壁,滿勒詩文,楷草篆棣,各擅體裁,韻律唱酬,自多妙句,琳琅滿目,石刻斑斕,或為名流政客之公幹留題,或為文友詞人之紀遊遣興,所書者之人名姓氏,其勒石之月日歲時,間有事跡可攷,而足資歷史研究者。茲就所知,略錄於後,固不免掛漏之愆也,唯望大雅君子,斲誤補遺,則幸甚矣。查摩崖所刻各詩中,有五言律詩一首,為清朝乾隆年間,署名浮山張道源所題者,後來之文墨客,步其韻而和者,不下十餘首之多。其原詩云: “逕轉蓮花島,天然石構亭,當軒浮積水,護楫有仙靈,海覺終宵碧,榕垂萬古青,鯨波常砥定,風雨任冥冥。”張道源為清朝乾隆時廣州知府,能詩善政,當時因外交糾紛事,奉命來澳辦理封關。迨事平定後,蒞媽閣廟拈香,留詩刻石,故其有“鯨波常砥定,風雨任冥冥”之句也。茲據《香山縣誌》所紀該次交涉事如左:“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一七八七),黑奴飲營地街,醉卧,不服夷官約束,夷官以肆主之賣酒黑奴也,反責之,鄰肆與辯,遂遷怒,督黑奴拆毀寮舖,毆傷人民,並縱黑奴在望廈村偷竊滋事,貨船到澳,不報地方官,往澳彈壓,強詞不順,知縣彭翥謁督撫,調香山協移駐澳門,以緝捕台匪為名,實防禦澳夷也。又飭廣州府張道源到澳封關,禁民居賣爨具食物,夷衆懼,引罪輸服,迺復開市貿易。”云云。自從清朝乾隆年間,廣州知府張道源來澳,曾題下一首五言律詩在媽祖閣石崖上,後來之人遂爭相步韻。香山知縣許敦元來澳,亦步其韻,和詩兩首。但刻於媽閣石崖上者,只得其“次韻之二”一首,詩云:“蓮峰迴鏡水,石壁峙蘭亭;幾度招仙侶,何年擘巨靈;雲垂滄海白,潮涌萬山青;小憩幽嚴下,塵心落冥冥。”而其“次韻之一”則載在香山縣誌中,詩云:“石磴盤紆入,山阿結小亭;蓮花開佛地,逢島宅仙靈,巖樹千年碧,中洲四面青;鴻濛原一氣,天水共冥冥。”許敦元迺雲南舉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零)任香山縣知縣。當時澳民時起糾紛,常要到澳公幹及勘案,此為來澳順遊媽祖閣之作也。又媽祖閣登山小徑傍,有石刻一首,署名布衣者。相傳為古之名堪輿家賴布衣,由江西找尋風水,步行來粵,追求龍脈,抵達澳門媽祖閣山上,嘆為結穴,迺留題詩云:“古木涵江影,峰奇拏石亭;魚龍沾佛法,鳥雀帶仙靈;水鏡雲磨碧,山屏雨洗青;蓮花開世界,煙靄遍南冥。”查該詩所押之韻,亦迺步張道源之詩者。則是詩必作於清乾隆時張道源之後。若謂為賴布衣遺作,則賴布衣原屬宋朝人,先於清朝數百年。且該詩語氣,亦不似堪輿家口吻,詩中所稱石亭,則弘仁殿之石亭是建於明朝弘治年間,與宋朝亦隔二百餘年。於此可以證明此詩不是賴布衣遺作也。何況布衣之名,不冠姓氏,可作未青一襟之儒生解,人人可稱布衣。賴布衣原名文俊,字太素,自號布衣子,世人遂稱其為賴布衣,迺宋朝處州人。官於建陽,好相地之術,著有紹興大地八鈴,三十六鈴,及催官篇等書。清朝道光年間,尚有望廈名士趙元儒,也步張道源之詩韻,成詩四首,將媽閣古蹟,描寫如畫。茲錄各詩於後:“海隅藏古寺,斜結半山亭。地僻人偏靜,林幽鳥更靈。潮來雞頸碧,舟過馬騮青。願借浦團坐,安禪悟杳冥。”“試叩禪關入,神山第一亭。畫船留勝蹟,石室駐仙靈。鏡海一天碧,蓮峰四岸青。三千塵世事,回首總冥冥。”“登臨窮古徑,危坐石之亭。對此身如畫,飄然勝至靈,江豚翻浪白,海燕拂雲青。遠水兼天闊,茫茫入望冥。”“誰人書海覺,峭石立高亭。如此山之秀,應教地有靈。天開雙眼闊,榕印一心經,寂寂雲林外,疏鐘報暮冥。”至於媽祖閣之住持僧人遂昭,亦曾於清朝宣統末年辛亥,步張道源詩韻,吟詩一首云:“祥雲靈雷漢,常護半山亭。舊事傳神跡,新詩寄性靈。天高凝古碧,樹老剩今青。悟到諸空相,聲香亦窕冥。”當時南海書法名家陳詩博,與遂昭和尚同遊,立次其韻,和詩一首云:“鏡海鴻初印,尋僧到閣亭。新詩參妙諦,古剎毓仙靈。雲擁千峰碧,波涵萬楮青。勝遊人未倦,林靜晚煙冥。”吟後並在觀音閣側,書“說法點頭”四字,刻於石上。字巨而健,迄今尚存。繼後普濟禪院住持暢瀾老方丈,亦於民國五年時,步張道源詩韻,作詩二首,其詩如後:“南荒開島嶼,絕壁俯危亭。莆浦來神女,名山擘巨靈。江平波蘸碧,石峭樹懸青。海闊天空外,孤帆入渺冥。”“百尺禪龕古,天然瘦石亭。神仙工斧鑿,川躹效英靈。萬古重張綠。羣山齊送青。一聲靈磬襄,清響破青冥。”以上各詩,皆為歷代詩人墨客,讀了張道源知府之詩後,各有所感而作,刻於媽祖閣山上者也。
廣州知府張道源遊媽祖閣題詩及後人步韻
媽祖閣之創建,向無碑誌記載,其古幾不可攷,但據傳初為海覺寺,只得半山上之一所弘仁殿,廟前山麓已是海濱,故進香出入,均由後山奚徑,嗣因香火漸盛,殿小莫容,迺增建海濱入門之石殿。最後重修時,更擴築內座之大殿。三座神殿俱祀天后,不知其遞次增建者,每以為奇也。又建客堂僧舍,築祀壇園林,自是迴欄曲徑,釣台圍杆及觀音閣等,俱備矣。弘仁殿,在媽閣半山,有紆徊小徑,拾級可登,於巉巖古石間,一亭翼然,其龕雖小,原就石窟鑿成,上蓋飛檐,四週石壁,傍彫海魔神將,古錯斑爛,中供天后,門外石楣刻“弘仁殿”三字,查迺建自明朝政攷宗弘治元年(一四八八),殿名弘仁,蓋所以紀年頌德也。按汪兆鏞著《澳門雜詩》註云:“案媽閣廟楹額,刻弘仁閣三字,上款弘治元年,辛亥冬予初到尚見,今已毀。”弘仁殿門外,刻聯一對云:“聖德流光,莆田福曜,神山挺秀,鏡海恩波。”蓋亦追莆田聖跡也。據重修媽祖閣碑誌有載:“……相傳自昔閩客來遊,聖母化身登舟,一夜行數千里,抵澳陟岸,至建閣之地,靈光倏滅,因立廟祀焉。蓋聖跡起於宋,而大顯於今,發於莆田,而流光鏡海,普天共戴,此地彌親,每當雨晦陰霾,風馬飄旗,蜿蜓隱約,居民夢寐見之,而飲食思之也,固已久矣,閣之重修亦屢,向無碑誌……”,又碑誌載:“明時,有一老嫗,自閩駕舟,一夜至澳,化身於此,閩潮之人,商於澳者,為之塑像立廟於此。”云云。此事雖富神話色彩,但亦為弘仁殿之所由建也。石殿,即媽祖閣入門之一座殿宇,包括廟門及牌坊,俱是用花岡巖石築成。神龕亦為一個天然石窟,不過稍加修鑿,圍以石壁石柱,加蓋翠檐翠脊,裝成鳥革翬飛,居然一座琳宮玉宇,極饒中國古式建築美,門前石級之兩傍,有石獅一對,雕琢極工,門首石楣刻有“媽祖閣”三字,門聯云:“德周化宇,澤潤生民”,入門數步,則有牌坊乙座,顏曰“南國波恬”,牌坊後即為石殿,額勒“神山第一”四字,傍聯為“瑞石靈基古,新宮聖祀崇”。殿中奉祀天后,兩傍石壁各有神將浮雕一幅,備極莊嚴也。攷石殿建於明朝神宗萬曆三十三年乙巳(一六零五),為澳中閩籍商人所建,隔了不久,又是明思宗崇禎二年己巳一六二九),經過一次大重修,亦為此幫閩商醵資,據傳事緣初時,當明朝萬曆年間,適有一幫閩籍商人乘帆船運貨來澳,航經娘媽角海面,忽遭颶風,船在危殆,閩商於呼救莫援之下,只有默祝天佑,詎忽睹山側一位女神顯靈,風浪立告平息,因閩人素來崇信天后者,故事後由閩商集資,於山側另建此一座石殿,並於殿前巨石上,刻一帆船,及“利涉大川”四字,以資紀念。(見《澳門紀略》)。此雖屬一段神話,但在當時茫無保障之航海商民,不得不寄托所崇仰之女神——天后。現在石殿之門楣上,尚刻有:“明萬曆乙巳年,德字街商建”。及有:“崇禎己已年,懷德二街重修”等字,蓋當年澳中之德字街與懷字街,皆為閩商店舖所聚處也。大殿,即媽祖閣之正座,在石殿之左方,殿中供奉天后神像,大殿正面向海處,飛檐畫壁,中開圓窗,外楣勒“萬派朝宗”四字,傍聯為:“春風靜,秋水明,貢士波臣,知中國有聖人,伊母也力。海日紅,江天碧,樓船鳧艘,涉大川如平地,唯德之休。”誠一佳聯也。窗前之釣台空階,雕欄玉砌,精雅幽美,故澳門之西洋匯理銀行所發行之葡國紙幣,亦採其作圖案焉,大殿之門傍啟,側向天階,門楣上刻有“正覺禪林”橫額,蓋內進便是禪堂僧舍,為澳門三大禪院之一。大殿興建於清朝宣宗道光八年戊子(一八二八),初建時尚未填築釣台雕欄者,不過梵門鐘鼓,較具規模耳。並聘請名僧景曦和尚,建此道場,遂稱為正覺禪林,茲將此次重修媽祖閣碑誌,節錄於後,俾資攷證:“……媽閣之重修亦屢,向無碑誌,今復歷久蠹蝕,棟宇敝壞,堂房庖湢,俱日就霉腐,又石殿前餘地淺隘,膽拜雜踏,跡不能容,其由殿側登觀音閣之石徑,百尺紆迴,層破崎嶇,攀陟喘息,拜葺修而增廣墊築焉,無以妥神靈而肅觀瞻也。爰集議興工,遠近醵金協力,而感恩好義之士,復出厚勷助,敝壞霉腐者易之,隘者拓之,崎嶇者曲折平之,天光水影,瑞石交輝,棟壁堅牢,美侖美奐,經始於道光戊子年仲夏,迄季冬告成,己丑復增修客堂僧舍,規模式煥,邊為之翼盆,至是而朝暉夕陰,氣象一新矣乎! ……”觀音閣,在媽祖閣山上,由石殿傍入,有登山小徑,經弘仁殿,舉首仰望,一巨石懸空,書“名嚴”二大字,筆勢雄勁。過圓門,迎面石壁上,刻“覺路”兩字,沿路嚴石夾道,滿勒詩文,皆為遊客留題,其中不少古今名人墨寶,及絕妙好詞者。至山腰幽谷,可俯瞰滾滾江水,一石橫書“障百川”三字,再拾級而登,如百步梯然,紆迴曲折,路繞羊腸,至懸崖處,即見半彎台樹,一宇梵宮,有額題“觀音閣”三字,中供觀音大士,門傍聯云:“鏡海渡慈航,人登覺岸。蓮山開法界,座徹禪燈”。於此樹石叢雜間,蓮台涌現,清景幽絕,傳說此地,迺昔日海覺寺遺跡,自從道光八年重修後,始臻如是耳,閣右有鎸石“說法點頭”四字,閣左山後,有巨石刻“太乙”二大字,傍又有海覺石,即《澳門紀略》所稱:“海覺石,在娘媽角左,壁立數十尋,有墨書海覺二字,字徑逾丈”云,媽祖閣之正覺禪林,亦是根據海覺寺及海覺石之覺字而命名者也。觀音閣之風景誠佳絕,名山勝跡,遊客留連,古今騷人,題詠不鮮,惟以嘉慶時李遐齡之五言古詩,最為超逸,見勺園詩鈔,茲錄之聊供閱者一讀:“晚涼動佳興,落日澹餘景,小步順所如,忽到無人境,峭壁懸蒼空,芳樹接濃影,云關臨水開,石室傍巖整,寂寬兩佛跌,明滅一燈耿。小亭壓殿角,細路紆延綆,登覺頓披豁,使我曠懷騁,仰玩摩崖書,筆力驚特挺,側足憑危闌,遠翠出西嶺,煙深疏磐遲,林暗獨鶴警,玉鈎桂織痕,銀波澄萬頃。謖謖松風長,翛翛心骨冷,羣象赴雙眸,衆妙得欣領,曲折下禪房,室虛幾榻靜,老僧含古姿,接待煩儀省,悠然生道心,默對意彌永,浮世苦倥傯,細想真疣癭,何時擺塵韁,結托事幽屏。”媽祖閣自從於道光八年戊子之一次重修後,忽忽經過數十年,棟宇日漸殘舊,檐桷不免蠧朽,迨至同治十三年八月又遭遇澳門亙古未有之一次大風災,事後正擬收拾頹垣敗瓦,重整神殿,方興未舉,而颶患頻來,於光緒初年,連遭摧折,遂緻廟門傾墮,牌坊頹毀,閩潮人士,惄然不安。迺又立集巨資,再於光緒三年丁丑(一八七七),更重修而光大之,築釣台,建堂舍,嗣是瑰麗逾昔,而流傳至今,光緒丁丑重修碑誌云:“茲我澳門之有媽祖閣者,其來舊矣,毓秀名區,鍾靈福地,英名素著,惠澤覃敷,我聖叠朝錫龍章,重膺鳳誥,凡屬梯山航海,悉庇帡幪,坐賈行商,均沾褆潔,即欲歌功頌德,溯本追源,正如戴天履地,而莫名其高厚者也。溯自道光戊子重修迄今,歷四十餘年矣,榱題業已凋殘,墻垣因而朽敗,幸猶不至倒塌,勉強尚可支持,迨至同治申戌十三年八月,忽遭風颶為災,海水泛溢,頭門既已傾跌,牌坊亦復摧殘,瓦石飄零,旗杆斷折,斯時正擬修葺,事猶未舉,復於光緒乙亥元年四月,疊罹風患,以至聖殿摧頹,禪堂零落,若不亟行興復,何以答神庥而明禋祀,爰集同人,共襄厥事,用是開捐重修神殿,採買外地,增建客堂,築石欄於平台,砌石墻於閣上,復旗杆則規模壯麗,修祀壇而靈爽式憑,餘則花園僧舍,廚竈廳堂,或創新模,或仍舊貫,靡不精詳措置,廣狹適宜,從乙亥而經始,迄丁亥而落成焉,今者廟貌維新,人心允協,翬飛鳥革,何殊太液琳宮;畫棟雕樑,不啻瓊林玉宇。將見凰闕輝煌,妥神靈而崇祀事; 螭廷煥彩,穀士女而惠羣黎,豈徒以博觀瞻,正欲垂諸永久……”是亦一篇佐證之文也。正覺禪林,在媽祖閣之大殿內座,其中有禪房三五,客廳數楹,後花園則綠蔭茸密,香積廚則煙裊氲氤,階淨窗明,書香畫古,誠一清靜地也,惟不供三寶,不祀諸佛,是其異於別寺者,只奉天后,及還有一觀音閣耳,由一二僧人,打理香火,歷來都如是,初由景曦開山,繼傳有善耕,遂昭,遐齡,濟航,廣因,及慧因等住持,皆能保存廟宇,鐘鼓無間,良以地方廣闊,僧少堂空,後利用客廳,改作課室,而增設義學焉。漳泉義學,設在媽祖閣之正覺禪林內,乃澳中閩人之漳興堂及泉敬堂合辦者,故名“漳泉”,因其為純粹免費義學,凡澳中一切失學貧童,皆可報名投攷,只以課室無多,致學額有限,殊可惜耳。學校之一切經費,均由漳興堂及泉敬堂兩值理會支持,從未外募。攷漳興堂及泉敬堂,皆為清朝同治年間在澳之福建人士所組織,由閩之漳州、泉州同鄉,各自集資立堂,選舉值事打理,以為每年之天后賀誕,永遠祀典,迨至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兩堂之值理會同人,均以年中賀誕尚有餘資,乃慨然合力興辦此漳泉免費小學,俾援助媽閣附近一帶之失學兒童,不分閩粵籍貫,一概兼收,誠善舉也。祀壇,設在媽祖閣之後花園傍,亦有後門可由媽閣街出入也。因祠中所祀奉之神主牌位,皆為客死異鄉,或了無親故之無主孤魂,以故各各姓氏不同,義務祀供於此者,故又稱為百姓祠云。
媽祖閣略歷
蝦蟆石:蝦膜石原在媽祖閣傍對開之海坦中。澳門紀略嘗稱其為澳門三奇石之一,其記載云:“一蝦蟆石,其形圓,其色青潤,每風雨當夕,海潮初上,則閣閣連聲。”蓋因該石,狀如蟾蜍,其中稍存空隙,故潮來撞擊,便閣閣作響,有如蛙鳴,人遂以為奇耳。迄至清朝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澳門當局填築下環海坦時,此蝦蟆石乃被湮沒,故今已無蹤跡矣。清時香山翠薇鄉名儒吳亮珽,曾有題句云:“臨流莫問蟾蜍石,剩有漁歌晚渡喧。”蓋感此而作也。石獅作崇:媽祖閣門前,有巨石獅乙對。雌雄各一,左右分立。雕刻精美,形態活躍,明朝萬曆三十三年(一六零五),增建石殿時所置,為三百餘年前古物。因昔日國人迷信,每謂陶犬瓦雞,尚若積年累月,感受日月精華,輒能成精作魅,殊謊誕無稽者。而一般村姑野叟,就每好捏造神話,以為瓜棚荳下,茶餘酒後談資。據說,清朝末季,媽祖閣對海之灣仔銀坑一帶農田,忽傳每當午夜更深,常出現一隻龐然怪獸,偷食禾稻,傷害莊稼,至天將破曉,始跨海躍返澳門。後來經過堪輿家認定,此乃澳門媽祖閣門前之石獅作崇。即僱匠將石獅雙目鑿盲,其怪遂輟云。似此無稽之談,曾傳遍一時,實在不足信者。究其捏造事由,當必因為灣仔鄉民,舊日多屬迷信風水,良以媽祖閣門前石獅,張牙舞爪,向正灣仔銀坑,為禁煞計,借此謠言,藉故破壞耳。但可惜媽閣門前好好一對精工雕刻之石獅子,致遭迷信風水損害也!
媽祖閣蝦蟆石傳說
媽閣古蹟,每多神話,民間談藪,愛說奇聞。天后史事:天后,林姓,福建莆田人,迺宋朝林願之第六女,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九六零)三月二十三日,終於雍熙四年丁亥(九八七)二月十九日,(見天后聖母聖蹟圖說,及林氏宗譜)。幼而神異,少時能言禍福,及長,持齋不嫁,其兄航商海上,曾遇暴風,傳說其瞑目出神而往救之。年僅二十八而卒,後屢顯靈應於海上,航海者皆禱祀之,奉為護航海神,歷朝迭承封謚,初號通賢神女,紹興丙子,以郊典封靈惠夫人,至元朝至元八年,加封為大妃。及明朝,立廟於京師,迺晉封為天后。攷天后,或稱天妃及天母,閩人稱之為娘媽,或媽祖,瓊人稱之為婆祖,昔日閩粵沿海居民,對天后備極崇仰,尤以漁民及航海者,在茫無保障之天空海闊間,只有寄托信仰於天后,藉其保護福庇於冥冥,故敢冒險奮戰,卒抵事業於成就,蓋當科學未昌明時代,迷信固足增加人類之自信心理,而有助於航海冒險事業之成功也,如明朝三保太監鄭和,曾七次下西洋,成就中國偉大航海功蹟,他亦歌頌天后在海上陰護恩德,嘗親手寫一碑誌,立在福建長樂天妃宮內,以資紀念云。至於歷朝追封天后事,實為我國獎勵國民航海事業,及向海外發展之政策也。至於當年來澳之閩潮同胞,多是乘一芥舟,破萬里浪,盡歷艱苦,才能到此謀生者。彼等既得不到封建時代之官僚保護,惟有托庇於冥冥中素所信仰之天后。苟有所成就,都附會於其認為護國庇民,萬能全德之女神。遂在澳立廟樹碑,旌功致敬。澳門媽祖閣溫陵泉敬堂碑誌有云:“…吾閩莆田梅花嶼之有天后聖母也,女中之聖而神者也。天亶聰明,生而靈異。誕降之夕,異香繞室,瑞靄臨門,鄰里遠近,罔不望神光之顯爍,而慶聖瑞之昭彰焉。當其幼通文義,長嗜佛經,歲甫十三,即得真人之元訣。年方二八,更受古井之靈符。聖德自此日益高,神功自此日益妙,而千百年山川鍾毓之奇,洩於湄洲之一島。數十世祖宗留貽之澤,萃於我后之一身矣。試觀滴油成菜,資民食以無窮。化木為杉,拯商船於不測,演法投繩,晏公歸部。書符焚髮,高里輸誡。而又澄神尅金水之精,力降二將。奉詔止雨霪之禍,手鎖雙龍。淨滌魔心,二嘉伏罪。剪除怪族,三寶酬金,觸念通神,爐火隨潮而暴湧。示形顯聖,湖堤拒水而立成。以及琉球穩渡,護冊使於重洋。𥑠硈無虞,祐王臣以一夢。陰兵樹幟,匪船翻浪而衝礁。神將麾旂,賊衆望風而敗仗,米舟赴急,救興泉二郡之奇荒。天樂浮空,出鄭和一身於至險。凡諸有感皆通,無求不應,岡非轉禍為福,化險為夷。…”該碑迺清朝同治年間,翰林黃光周所撰。所言之神異事蹟,皆足反影中國民衆,對天后信仰之備至。關於天后顯聖,尚有如下傳說,俱與媽閣之起源有關。相傳明朝弘治年間,有閩籍商人,駕帆船由福建運貨來粵。臨啟碇時,忽見一女子,蓮步勿速,孑身無物,求船附搭,商人允予方便。詎知船方解纜,便疾駛如矢,不一夜,已抵澳門海面。女子請求泊岸,瘆舟登陸,雖是小腳纖纖,然步履敏捷,見其行至半山中,忽失所在。船衆俱感託異,登山視之,只見遺下雙履,衆遂認為神人。定為娘媽化身,來澳庇蔭,因而在該處建亭立廟,以彰聖靈,是即媽祖閣內半山上之弘仁殿也。又傳明末萬曆年間,有閩幫貨船,來澳遇風,飄至媽閣海面,船正危亟,忽睹一神女顯聖山側,風浪立告平息。衆商獲轉危為安,認為又是天后庇護。因感其德,又在山側增建石殿,並於神女所立之石上,雕一中國古代帆船,桅懸小幡,刻有“利涉大川”四字。是即現在媽祖閣門傍之洋船石也。至於階前另有一石,如樣刻有帆船,此不過是後人增設者。清朝道光時,閩人黃宗漢翰林曾為天后作記,勒碑廟內。其碑云:“吾閩莆田梅花嶼英烈林夫人,禀曹娥之純孝,矢帝女之精誠。應化東南溟渤之間,風濤驚險,慘痛呼救,靈之所感,若響應聲。十閩之人,家屍而戶祝之,若赤子之墓慈母焉。俗呼之曰娘媽,親之也……濠鏡天后廟者,相傳明時,有一嫗自閩駕舟,一夜至澳,化身於此。閩潮之人,商於澳者,為之塑像立廟,並繪船形,勒石紀事。迄合閩之泉漳,粵之潮州,飄海市舶,相與禱祈,報賽為會於此……”
天后傳說遺聞
媽祖閣(又稱媽閣廟)是一座供奉天后的廟宇。同類型的廟宇,遍佈南中國東南沿海各地。然而,澳門媽祖閣的出衆之處,不僅在於景致的奇麗,香火的鼎盛,尤以其人文的薈萃,身世的不凡,而引人矚目、蜚聲四海。
澳門世界遺產:媽祖閣
崇禎二年(1629年1月24日─1630年2月11日)澳門華商懷、德二街坊眾集資再次重修媽閣廟之神山第一亭。譚世寶:《澳門媽閣廟的歷史考古研究新發現》,載《文化雜誌》第29期,1996年。
澳門華商集資再次重修媽閣廟之神山第一亭
媽祖閣名攷:澳門媽祖閣,實即天后廟也,其門顏不書“天后廟”,而題“媽祖閣”者,蓋亦有由也。溯澳門媽祖閣,原為在澳之閩潮人士所建。因閩潮人士,皆稱天后為“媽祖”,而瓊崖台灣等地,以及南洋羣島一帶之人士亦然。鄭昭之《貢使入朝中國紀行詩》註釋有云:“媽祖,閩潮土語天妃也。自鄭和修祠立碑之後,奉使漂洋者,莫不虔敬天妃。今南洋各地皆有媽祖宮,與大伯公廟同其不衰,又天妃與協天大帝,關壯繆及舟神,皆舶人所崇拜者。凡舶中來往,俱畫夜香火不絕。”於此可見媽祖宮之名,實為粵東沿海及南洋各地所奉行者也。又因閩潮人士以為若遇急難而呼“媽祖”,則靈效立應。趙翼之《陔餘叢攷》有云:“台灣往來,天妃神跡尤著。土人呼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媽祖云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所以澳中閩潮人士,欲得神靈,如響斯應,因此榜廟門曰“媽祖閣”。至於澳人習俗,間有不稱其為“媽祖閣”,而呼其為“娘媽廟”者。則因有人傳說:“天妃姓梁”,閩人間有稱天妃為“梁媽”。娘媽廟者梁媽廟之訛也。至於普通人士,多呼媽祖閣為“天后廟”。古書則載稱為“天妃廟”。良以神在宋朝興化間,已有“妃”稱號。至元朝之至元間,加封“天妃”。沿至清朝康熙間,晉封為“普濟天后”。惟道家則稱其為“英烈娘娘”。但未聞有稱之為“娘娘廟”者。
媽祖閣名攷
媽祖閣山上,有“太乙”二字,字徑逾丈,筆簡而雄,為山中各字之最巨者,迺道光八年戊子李謙堂手筆。但山中最古之石刻,則當推“海覺”二字。因其素無下款,人每不知其年代及書者姓名,惟山中另有一石,刻七言律詩一首,題有:“乾隆三年伸夏同海覺勒,林國桓題”。及“嘉慶五年孟冬,區宏秀重勒”等字樣。觀此方知“海覺”二字,原來是林國桓於乾隆三年(一七三八),所題者。其詩亦為摩崖各詩中之最古一首。詩云:“水碧沙明遠映鮮,蓮花仙島湧清漣。岸窮海角應無地,路轉林深別有天。一任飛潛空際色,半分夷夏雜人煙。此心已托南溟外,獨坐松蔭覺妙禪。”字蹟延至嘉慶五年,受盡風雨剝蝕,石紋已現斑駁,迺再由區宏秀重勒之耳。嗣後步其韻者,只得康健生一人,其詩云:“島嶼潫洄廟觀鮮,門憑林麓拱漪漣,盤空磴石開蓮地,浴日東洋接海天。風度遠航歸鏡水,鶴棲高樹絕虛煙。我來西壁無詩句,淨業同參向社禪。”摩崖中之七言律詩,除此二首外,尚有道光八年戊子望廈名儒趙同義所題之一首云:“地盡東南水一灣,嵌空奇石闢禪關。虎門雪送千帆白,雞頸輪升萬壑殷。迴逕人拖單齒展,摩崖註勒有名山。此來不覺春歸早,笑指梅花試一攀。”及至民國十二年癸亥,新會名士朱壽年小晉,亦嘗題七言一律云:“勝境重來作浪遊,依依林木幾春秋。尚餘浩氣成虛壁,且放狂歌答亂流。天地不仁供屢嘆,江山如此合遲留。登臨無限蒼茫感,聊寫余情寄石頭。”以上都是好詩也。媽閣半山中,摩崖峭壁上,有詩二首,註字數行,試讀其款識,細查其年代,原來是清朝道光間,中美簽訂望廈條約時,清廷官吏,於事後來遊媽祖閣,留題以作紀念者。該項字跡,頗足供研究澳門歷史之參證。其中有詩一首,迺方伯潘仕成所題者。詩云:“欹石如伏虎,奔濤有怒龍。偶攜一尊酒,來聽數聲鐘。”寥寥廿字,寫盡案牘偷閒,清遊媽閣景緻。其自註識:“甲辰仲夏,隨侍宮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偶偕黃石琴方伯,暨諸君子,同遊媽閣,題此。賁隅潘仕成。”案潘仕成,字德畲,廣東番禺人,以洋商辦鹽務起家,為廣州首富。賞布政使銜。創立海山仙館於羊石,廣招文人墨客,常作畫圖詩酒之會。刊有海山仙館叢書,及海山仙館法帖等。後卒因稅務事被查沒。攷中美望廈條約,是於清朝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即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在望廈村普濟禪院(即澳門觀音堂)之小花園內,由美國政府特派外交全權大使寇興(顧盛)(C.Cushing)與清廷派遣之兩廣總督耆英共同簽訂者(詳見前章不贅)。當時耆英曾帶同趙長齡侍御,銅竹樵司馬等,及潘仕成、黃恩彤,充當參贊,來到澳門訂約。及至公幹完畢後,迺偕遊媽祖閣,所以潘仕成題有“隨侍宮保耆介春制軍於役澳門”之句。耆介春制軍,即兩廣總督耆英,於役,即指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事也。清朝道光二十四年五月,與潘仕成同遊媽閣,刻石留詩者,尚有黃恩彤布政使。其題句云:“蒼山峨峨,碧海迴波,仗我佛力,除一切魔。”並自識稱:“道光甲辰五月,偕潘德畬方伯仕成,趙怡山侍御長齡,銅竹樵司馬儒,來遊媽閣,書此以誌。寧陽黃恩彤”。案黃恩彤,字石琴,寧陽人。清朝道光初年進士。累官至廣東布政使。於道光二十四年,當美國派遣特使來華,擬直接入京要脅道光皇帝,簽訂中美條約時,恩彤先來澳門,阻止美使北上,因是獲功,賞賜花翎一枝。及耆英來澳簽約時,恩彤亦再同來,充當參贊。公事完畢後,與潘仕成、趙怡山、銅竹樵等偕遊媽閣,遂勒石留題。至二十五年擢升巡撫。於年十二月,旋以事革職。攷當年來望廈主持簽訂中美條約之耆英,迺滿清王族。別字介春。道光間,原為杭州將軍。禁煙事起,英人寇江甯,耆英赴江蘇議和,訂五口通商,及割讓香港之約。二十四年二月,授兩廣總督。五月來望廈,訂中美互惠條約。又兩月,赴黃埔,訂中法修好和約。但因廣州人民阻英軍入城,反對和約,耆英不得已於二十七年十二月內召。曾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文宗即位,與穆彰阿同被褫職。及至英法軍入天津,議和未成,耆英擅自離職回京。旋被賜自盡死。媽祖閣摩崖上勒著耆英、黃恩彤、潘仕成、趙怡山、銅竹樵等於役澳門,時在道光甲辰仲夏。當是為簽訂望廈條約事也。媽閣摩崖,巖奇樹古,動客雅遊,因而題壁勒字者固多;神山石窟,景幽情緻,撩人逸興,因而賦詩傳韻者亦夥。如《香山詩略》之有何逢初海覺次張太守韻云:“海天撐峭壁,之折構巖亭。字勒山同壽,詩傳石有靈,蠻煙千縷碧,春樹十圍青。極目當空際,波濤接杳冥。”又李龍躍之娘媽閣步張道源韻云:“奇境何年闢,神仙窟宅靈。叢林敬檻碧,怪石插天青,帆影中流沒,鐘聲下界聽。歸途暫回首,雲海夕冥冥。”更有吳啟苞之遊阿媽閣觀音亭詩,其描寫摩崖景緻,用句之奇妙,誠有出人意表者,其詩云:“落木肅商飈,孤亭氣象超。霧隨高下鳥,帆逐去來潮,石立形啼笑,山浮影動搖。誰人書海覺,高掛碧岧嶢。”以上各詩,皆為有清一代之香山縣中名士,對媽祖閣摩崖之題詠者。誠屬字字珠璣,句句堪誦,惜未刻諸石耳。但奈近世之好名者,不思事理之合規否。妄欲將姓名勒諸崖上,以為就可與名勝同垂千古,其不智敦甚!當一九二二年時,媽祖閣傍之海鏡石,海鏡二字,固為遊客最注者,突然於該石側面,被人刻上“昌明孔教”四字,及一大堆名字。當時媽閣廟值理會,以為佛孔異教,何故明目相侵,況物有業權,豈容妄舉。因此請其勿爾,奈何執物不依。遂迴訴諸當地法庭,涉訟經年,廟卒得直,始將石上各字鑿去。現在海鏡石側面,尚隱約可見其字痕,是亦媽閣摩崖文字中之一段舊事也。
媽祖閣摩崖石刻
媽閣多奇石 古木蟠其巔標題弘仁字 當在朱明前海鏡媽祖閣,在澳門西南隅,又名正覺禪林,舊時原是海覺寺,俗呼天后廟,或簡稱曰媽閣,負山面海,憑崖建廟,巨川澎湃臨其前,古木婆娑覆其頂,幽雅超塵,風景佳絕,為澳門有名勝地。媽閣創建於明朝弘治年間,為澳門三大禪院之最古者,以故史乘誌書,每多記載,如《香山縣誌》有云 “正覺禪林,在澳門媽祖閣海覺石下。”查媽閣之所在地,原稱娘媽角,本在澳門古城墻外,為昔日蠔鏡墺之要隘,所以《澳門紀略》載稱:“娘媽角,一山崷然,斜插於海,磨刀犄其西,北接蛇埒,南直澳門,險要稱最,上有天妃宮。”天妃宮者,即媽祖閣也。又載稱:“相傳明萬曆時,閩賈巨舶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媽角,娘媽者,閩語天妃也。於廟前石上鎸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異。”云云。至於詩人名士之題詠媽祖閣者,如清嘉慶時鐘凰石詩云:“海覺天妃廟,三成石作梯,青洲迴望合,綠浪捲來低,碑省前朝識,途應七聖迷,山僧渾忘卻,支語到鷄棲。”又光緒時潘飛聲詩云:“呎尺飈輪渡我前,翠屏招手振衣翩,乍看怪石臨無地,忽睹靈宮訝到天,竟棄珠崖傷竪子,重扶銅柱企何年,手持神珓趨台卜,祝降波臣奠海邊。”又汪兆鏞之《澳門雜詩》有詠馬祖閣詩云:“媽閣多奇石,古木蟠其巔,標題弘仁字,當在朱明前,磐陀廣盈畝,雕刻猶帆船,陳跡足俯仰,時會有變遷,小憩讚公房,遺墨懷高禪。”以上皆為一時名句,彌足傳誦者。媽祖閣,既得如許詩人騷客之題詠,亦有了不少藝人畫士之寫生繪摹。每當春秋佳日,或夕照晨曦,在此潑水墨,調丹青者,作成佳畫,實不知凡幾。尤以清朝道光時,英國名畫家佐治千拿厘(今譯錢納利George Chinnery)所繪之一幅媽閣油畫,最為膾炙人口,極能表現出煙波迷茫中之媽閣美景,蓋該畫更堪作歷史和地理之根據,證明當年媽閣廟傍未曾填築時,潮水可浸至海鏡石下也。媽祖閣既有誌書史乘之記載,復得詩人畫士之描寫,茲為研究其歷史起見,不揣冒味,更搜集史跡遺聞,分述三章如下:蓋媽祖閣具有四百餘年之歷史,經過三番數次之重修,迺有今日軒敞之廟宇,成為千秋不朽之名勝,觀其高台飛閣,襯以玉砌雕欄,入門則見牌坊石殿,更進另有大殿圓門,內闢正覺禪林,附設漳泉義學,立祀壇一所,擴園地數弓,半山石窟,有弘仁殿,峰頂懸崖,築觀音閣,層層殿宇,處處古蹟,攷其沿革經過,爰作媽閣略歷一章。至於廟內之山林蒼鬱,嚴徑之曲折迂迴,徑傍之古石嶙峋,石上之詩文斑駁,或題太乙,或勒海覺,或書海鏡,或刻名巖,或詠絕句七言,或和排律數首,此中文人遺作,不少碩彥留題,其人其事,斯褐斯文。個中詳情,有天后聖跡,渡頭史乘,洋船石之始末,小神舟之送迎,石獅子之神話,賴布衣之訛傳,以及遠年舊事等諸般奇談。
媽祖閣景致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81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媽閣廟(Templo de A-Má) | |
關鍵字: | 廟宇 |
宗教建築 |
繪畫: | 博爾傑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7.32a.Icon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c轄下$c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木板畫 | |
彩色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484, 8.49MB |
登錄號碼: | p0005615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