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澳門水史——回顧澳門百年供水的演變

歷史回眸勞加裕

水是生命的泉源,不論飲用和生活都離不開用水。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主要依靠井水和泉水,使用地下水源維生。踏入二十世紀初,澳門城市發展和衛生需求等因素下,澳門開始發展自來水供水系統,供應經過濾和消毒的淡水給居民。然而,澳門缺乏充足的淡水源,因而在1960年代起與內地政府共同處理供水的問題,包括在珠海修建大型水庫及建立輸水網絡,解決澳門的供水問題。這篇文章將向大家回顧澳門供水的歷史,如何從本地水源轉向西江水。

圖1   磨刀門水道工程。

早期的水源:水井與山泉

澳門半島缺乏河流和湖泊,淡水資源主要來自地下水,也就是水井和山泉。

水井可以說是澳門城居民非常重要的水源,私人住宅內開鑿私人水井(私井),而街上也設有公共水井(街井),不僅為人們提供飲用水,也可用作為洗衣、洗菜、清潔和灌溉等日用水。在火災發生時,水井也是滅火時重要的水源,因此每間擁有私井或通往水井的房屋都掛上「P井」的門牌,告知消防人員附近的水源。(參見 《水井往事:澳門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常》

井旁汲水

圖2 昔日居民在水井打水的情況。

澳門半島的山泉主要集中在東望洋山與西望洋山,二龍喉、亞婆井、山水園都是昔日山泉的地名。雖然這些山泉與人口密集的市中心有一些距離,取水上不如水井方便,但澳門因位於鹹淡水交界,海水與地下水互相滲透,導致井水帶有鹹味,特別是內港地區的水井,相較之下山泉沒有受到海水滲透,水質清澈,成為不少富裕人家和茶樓取水的地方,其中以二龍喉的泉水最為聞名。(參見《山泉往事:澳門名泉的故事》

除了本地的水井和山泉之外,灣仔的銀坑亦曾經是居民的水源。在二十世紀初期,內港的碼頭有三十多艘賣水艇每天往返澳門與灣仔兩地,把銀坑水售賣給本地的居民和商號。

在現今供水系統普及之前,大多數居民的飲用和日用水必須從屋外水井或山泉汲水,擔水成為居民的日常家務,一些屋內有水井的富裕人家和餐廳也出錢買水和送水,以尋求更優質的飲用水(洗滌或灌溉才用井水),由此衍生出賣水、送水等行業。(參見《賣水艇、擔水妹與泡水舖——那些消失的「水」行業》

自來水的出現

自十九世紀中葉起,澳門城市發展的變化促使供水的需求有所改變。先是,大批內地人口因戰亂和生計等因素遷居澳門,使城區的人口逐漸增加;及至十九世紀後期,澳門開始出現各類工廠,如青洲水泥廠、繅絲廠和製雪廠等,各類工業和商業的需求,令居民對水資源的需求愈來愈大。再者,城市人口稠密往往成為疫病的溫床,保持環境的衛生是現今都市管理重要的一環,其中包括排污系統、街道清潔(洗街)服務等,但這必須建立在足夠的供水條件上。因此,供水問題不單純是居民生活的問題,也涉及城市的發展和衛生,不得不被政府重視。

供水與城市

在1854年倫敦爆發霍亂疫情時,英國醫生斯諾(John Snow)發現病菌經污染的水源傳播,人們意識到清潔的水源有助防治疫症,設有淨水設備的公共供水系統得到推廣。1875年,英商立德洋行在上海建立楊樹浦水廠,建有沉澱池、過濾池等淨水設備,後被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併購,是中國境內最早的自來水廠。

回到澳門,澳門城市物質改善委員會在1883年遞交報告,就十二項城市發展提出建議,當中包括供水的問題。委員會坦言這不是一件容易解決的事,特別是本地水源異常貧乏,即使在大炮台山、若憲山一帶進行勘探、調查水源,地下水量亦難以滿足城市人口每天的用水需求【1】

在二十世紀初期,本地水源的構成沒有太大改變,澳門居民仍然是從水井和山泉,或是銀坑取水。及至1920年代,澳門在公共和私人領域逐漸建立供水系統。

圖3    東望洋山的水庫。

公營方面,地厘古(Adriano Augusto Trigo)工程師在1920年代被委任設計東望洋山的供水系統。按照他的設計,政府在東望洋修建「鱷魚潭」蓄水池、二龍喉水庫(Reservatório da Inveja)、大龍喉水庫(Reservatório da Flora)及小嚨喉水庫(Reservatório da Solidão),合計可儲27,000立方米的淡水,並設有水管供應到內港、南灣等地區。(參見《山泉往事:澳門名泉的故事》

另一方面,澳門華商黃豫樵在1928年成立「六和公司」,並在望廈修築水塘和水塔,人稱「六和水塘」,向客戶供應自來水【2】。然而,這所自來水公司的設施簡陋,不論水質或供水量都未如理想,令這家澳門最早的自來水公司不久就結束。

望廈荒地水塘

圖4 望廈的六和水塘。

儘管自來水供應的發展充滿困難,但仍然有人嘗試投資在這項目上。在1932年,商人黃烈、王金鈴在青洲成立「澳門自來水公司」,經營自來水的供應,他們的經營與六和公司一樣,很快就面臨倒閉的困難,幸好在這個絕境的關頭,澳門電燈公司出手了【3】。在1935年,澳門電燈公司以澳門幣100萬元購入澳門自來水公司,成為附屬的企業,並重組成新的「澳門自來水公司」,與澳門市政廳簽訂長達六十年的供水專營合約。

圖5     澳門自來水公司開幕紀念刊。

新自來水公司成立後,澳門電燈公司總經理嘉理仁(Frederick Johnson Gellion)對自來水供水作出重大的改革,一方面是改善水質,另一方面是擴大供應量。雖然說水是生活的源泉,但受污染和不衛生的水源卻能奪命無數,其中霍亂是因不潔的水源而傳播的疾病,這種疾病曾多次威脅居民的健康。在1936年7月19日,自來水公司的青洲水廠開幕,廠內設有嶄新的水處理設施,原水從前山河道抽取後,先經過淨化和氯氣消毒,再供應給各個客戶,保證居民可以得到乾淨的食用水。至於供水量的問題,自來水公司在1938年在漁翁街修建一座大水塘來儲蓄雨水,其規模遠超東望洋山的所有水庫,總蓄水量達到189萬立方米,足以應付當時澳門居民三個月的食水量。

圖6 青洲自來水廠。

在嘉理仁的改革下,澳門自來水公司大大增加了供水量,並且改善食水的水質。為了保障公司的專營及避免居民再飲用不潔的地下水,市政廳亦開始封閉市內的水井,又停止賣水艇到銀坑取水,讓居民改為飲用自來水,但居民多年來的用水習慣真的能輕鬆改變嗎?

自來水的推廣很大程度上與城市衛生有關,畢竟污水造成的胃腸病一直肆虐,提供過濾且消毒的淨水是解決疫症的良方。然而,這些自來水卻帶有化學物質的異味,對數百年來飲用山泉與水井的民眾而言,自來水的初體驗簡直是災難的味道!這不單是味道的問題,茶樓和餐廳等重視水質的商戶更反對使用自來水,紛紛要求恢復天然的銀坑水【4】。隨着時代變遷,自來水的味道可以靠時間適應,但在抗日戰爭期間,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來澳門避難的人口不斷增加,加上雨水供應不夠且需求急增的情況下,即使新口岸大水塘投入運作,自來水公司仍陷入供不應求的困境。

解決水荒的問題

抗日戰爭結束後,供水問題仍然未解除。正如剛才提到,新口岸水塘的來源是雨水,而雨水多少是望天打卦,一旦遇上雨水不足的年份,水塘經常見底。在1948至1970年間,澳門地區多次發生嚴重的水荒,自來水公司在缺乏足夠的淡水下,限制居民和商戶取水,水管改為供應鹹水,僅供清潔和非飲用的用途,而公司派出水車運載食水到各區,配售給居民。然而,政府和自來水公司的限水措施為居民和商戶帶來極大的不便,紛紛要求解封水井,而在民眾的壓力下,市政廳只能作出讓步,解封部分水井,以解燃眉之急。

圖7 1959年水荒時人們在擔水。

水荒長年困擾澳門,自來水公司嘗試勘探深層地層找尋新的地下水源,但都無功而還,只能轉為尋求外地的水源【5】。事實上,早在1883年澳門城市物質改善委員會的報告裡,就考慮在附近的島嶼修建管道,把淡水直接引入澳門,但礙於各種因素而沒有實施【6】

在1958年,中華總商會與自來水公司與當時的中山縣政府商討,在灣仔的銀坑和竹仙洞修建兩座大水庫,又修築連接前山水壩的輸水管,翌年(1959年)內地當局同意了請求,工程立即進行,兩座水庫在1960年先後竣工,而竹仙洞水庫在3月8日向澳門輸送淡水【7】。儘管澳門在1960年代曾經因水荒而限水,但隨著與內地的供水系統逐漸改善,澳門供水在1970年代趨向穩定,水荒問題成為歷史。

圖8 竹仙洞水庫。

1980年代的供水改革

在1970至1980年代,澳門自來水供應日趨普及,市內大多數住宅和建築都配備供水設施,家家戶戶無需再到街上擔水,便可在家裡享用淨水。除了家庭用戶,當時澳門的旅遊業和製造業也處於飛速發展,多家酒店、娛樂場、酒樓和餐廳等開設,穩定的供水是其中一個支撐旅遊業的支柱,而紡織業、製衣業及各類生產也離不開供水,城市的用水量也日漸增加,這對自來水供應的要求愈來愈高,從供水量、水質和水壓等都要不斷提高,這意味著公司需要不停維護和更新各項設施,成為自來水公司財務上的一大負擔。

在1981年,澳門自來水公司邀請香港新世界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裕彤作股東,注入新資金並重組公司的業務。在1985年,澳門自來水公司架構重組,由法國利安水務集團(Lyonnaise des eaux,現「蘇伊士集團」(Suez S.A.))和香港周大福有限公司(現「新創建集團」)組成合資的「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並在同年與政府簽訂為期二十五年的「食水供應公共服務專營合約」。

圖9 珠海對澳供水工程。

澳門自來水公司經重組後,著手應付城市愈來愈大的用水量。澳門與珠海當局為了解決原水不足的問題,開始尋找新的水源,最終選擇在西江磨刀門水道為永久供澳飲用水源,修建連接兩地的輸水系統。在1988年,磨刀供水系統完工,整個系統從西江磨刀門水道的掛定角取水,輸往竹仙洞水庫後,再經輸水管道進入澳門的青洲水廠和珠海拱北水廠,長遠且穩定地為珠海和澳門供應飲用水。2004年底,珠江三角洲發生了嚴重的鹹潮,珠海市開展“珠海市鹹期應急供水工程”,進行西水東調;2011年竹銀水庫竣工,調節庫容達4,011萬立方米,比當時的儲水量增加百分之六十五,更好地保障珠澳供水系統。

圖9 珠海對澳供水工程。

除了解決原水問題,自來水公司也持續提高供水的品質,在1988年成立澳門自來水化驗研究中心,該化驗研究中心在2000年獲得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的承認,在2003年更獲得「ISO9001質量管理系統」認證、2008年獲「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認證、2012年獲“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全面認證,見證着澳門現代供水一步一腳印的里程碑。

注釋:
1. 田渝譯,《澳門近代城市法規條例工程報告彙編》(澳門:澳門大學,2014年),第69頁。
2. 梁欣欣、張珮麗與岑嘉珮等,〈澳門水務史〉,載於陳子良編,《澳門百業續編》(澳門:培正史地學會,1999年),第210頁。
3. 梁欣欣、張珮麗與岑嘉珮等,〈澳門水務史〉,《澳門百業續編》,第211頁。
4. 〈居民再函商會請政府 仍准居民採用銀坑食水 商會議决願再代盡力向政府轉達 財政局通吿查驗本年所編業鈔册〉,載於《華僑報》,1938年1月17日,第2版。
5. 田渝譯,《澳門近代城市法規條例工程報告彙編》,第70頁。
6. 田渝譯,《澳門近代城市法規條例工程報告彙編》,第70頁。
7. 〈食水難題從茲解决 竹仙洞山泉昨正式輸澳 經化騐後證明鹹度最低味帶淸甜〉,載於《華僑報》,1960年3月9日,第3版;〈水塘存水達最高紀錄 足供應全澳一年食用 銀坑水庫山泉開始加入輸澳〉,載於《華僑報》,1960年8月6日,第3版。


更新日期:2024/03/15

作者簡介

勞加裕

從事澳門文史研究和普及工作,經營網誌“故城.回憶”。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