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新橋的晚上,往往有很多賣夜宵的攤檔在蓮溪廟附近擺賣。有賣糖水、粥、炒粉麵、水果等,顯得熱鬧非常。現在還有一檔叫賣粥的叫文記,仍在營業。它已有60年歷史,老闆都有90多歲了,我很的小時候就在他那裏吃粥。很多居住在新橋的老人,在年青時,都是做生意的。
戴平,原籍新會。戴家幾代都在澳門出生,以當時人口來源的比例來說,戴平可說是澳門不折不扣的“原居民”。他跟當時許多的年青人一樣,小時候已踏進社會工作,幫補生計。因此,他失去了純真的童年生活,終日為口奔馳。
半工讀完成高中課程
雖然戴平跟澳門老一輩的人經歷相似,年紀輕輕便踏入社會,不過,他並不安於這樣的工作模式,他深信知識能改變命運,於是他決心踏上求學之途,可是,求學之路並不平坦。
戴平從前在新橋區上學,他曾入讀兩所學校:民眾學校及蓮溪學校,李鵬翥和鄧祖基都曾是他的老師。這兩所學校都是夜校,戴平白天工作,在新橋區擺賣舊東西,這種職業就是老一代人所認識的“雜架行業”。他猶記得人生的第一天工作獲得了5毛錢的薪水。這天的工作、那張5毛錢的紙幣,對別人而言,看起來意義不大,但對戴平來說,是一輩子的烙印,永遠刻在其內心深處。就這樣,他在早上七八時開始在雜架攤檔工作,直到下午五六時左右才結賬。白天工作結束,晚上就在學校學習,風雨不改。他就是憑着這份毅力、這份執着,以“半工讀”的形式,完成了高中的課程,取得中學學歷。
見證雜架行業興衰
他在雜架行業工作了數年。戴平說昔日澳門環境不佳,人們生活艱苦,他們希望用較便宜的價錢取得生活用品,因此雜架行業在當年“大行其道”,盛極一時。工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組織了雜架工會──雜架堂,其規模很大,有為數不少的人加入,人數最多的時候有百多名會員。
五六十年代,由於國內禁運,對澳門居民而言,生活用品供應十分不足,因而造就了雜架、故衣行業的“輝煌”時期。當年新橋區的雜架行業就非常興旺。人們從事雜架買賣,擺賣的人圍繞着整個蓮溪廟,直達現在的濠江小學。而且在永樂戲院開業初期,其側更有很多擺賣故衣的地攤。後來,人們生活漸有改善,原從事雜架行業的人,都紛紛投身至其他行業。直到現在,戴平印象中還有一個人仍從事流動收買的活動,他推着手推車,拿着一個手搖“叮叮”,穿梭街道之中,進行“爛銅爛鐵”的收買。這位“叮叮”伯伯可說是“收買佬”中的“最後一滴血”。
新橋花園現址 創辦“平記”飲食
話說回來,在雜架行業日漸式微的情況下,利潤微薄已達至不能單靠此來維持生活,戴平決定改行從事飲食生意。由此,戴平進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現新橋花園置放菊花盆栽的位置就是昔日戴平經營飲食生意的地方,當年這裏原是一塊爛地,戴平要求地主把地借出,得到地主首肯後,他馬上在爛地上鋪上水泥,在該處興建一間木屋──平記,這就成為日後戴平經營飲食生意的基地。當年平記食物美味,服務良好,價格公道,因此口碑甚佳,有許多人專程前來光顧。當中包括政府公務員,如警察和消防隊,及一些香港遊客,所以當年生意相當好。戴平猶記得有一年,澳門各階層舉行聲援香港反英的大會,每當抗議行動完畢後,各負責人就會指定聚在平記,一邊進餐,一邊商討事宜。當時連開20多席、數百人一起吃飯。時光飛逝,就這樣,平記開業接近23年。
平記在經營過程中,常會在雨季出現水浸,影響生意。戴平猶記得最嚴重的時候,水位升到膝上。那時候就會出現缺水、缺電的情況。當年澳門常供電不足,他們需使用發電機供電。當年澳門還會經常出現局部地區停電的狀況,新橋區也不例外。這種供電的情況,持續了數年,直到氹仔發電廠建成後,停電的情況就沒有再出現。這段時期,新橋區的老居民往往表現了濃厚的人情味,成為昔日新橋區人們生活的一個小小縮影。
重返雜架行業
隨着平記結業,戴平也進入人生的另一個十年。他決定重操舊業,重投雜架行業的工作。由於這幾十年來的默默耕耘,因此已有一定的財富累積,所以在數年前,戴平決定買下一間店舖──新橋惠愛街12號,經營工藝品、仿件等買賣。店舖的貨品大多來自蓮溪廟附近的地檔,顧客以老年人為主。由於從事雜架行業已有多年的經驗,因此戴平對鑑定工藝品品質已有一定的心得。在開業之初,店舖的利潤不過不失。時至今天,自由行開放,為澳門帶來了不少的旅客和商機,但店舖卻沒有因此而直接或間接受惠。對於雜架生意日漸式微,他只能接受現實,把經營的理念由原來的為生活變成現在的為尋找精神寄託。幸好,由於戴平的子女們已經長大,生活安穩小康,老人家也安得清閒。可以預計的是,戴平的店舖由於子女不願繼承,故在數年後或會“結業”,成為新橋區內的又一段小歷史。

新橋花園曾是“平記”舊址所在地
回顧過去,戴平的大半生時間都在新橋區渡過,他一輩子的職業生涯──雜架和飲食都從這裏開始,同時也在此終結。他從前眼中的新橋是一個很熱鬧,很興旺的地方,早上有賣雜架、故衣的地檔,晚上則有很多賣糖水、水果、粥、炒粉麵、豬腸粉等等的夜宵攤檔,到處燈火通明,像一個不夜之城。戴平說,1970年代以後,北區不斷發展,很多原居住在新橋的居民都紛紛遷入祐漢居住,新橋區人數相對減少;所以現在新橋就平淡了很多,已日漸顯得破舊,很多舊樓仍“屹立”存在,但新式樓宇卻很少。戴平得知澳門政府有意重整舊區,表示贊成。他很有興致地說,永樂戲院開幕、水泥地的籃球場、演出神功戲的地方等等都是他們這一輩人的回憶,若新橋區重建,或許這些盛載老人回憶的環境會面目全非,甚至消失。誠然,在老人家的心中,他冀望新橋區能以另一個面貌、另一種形式“長青”下去……
“彷如昨天”,或者就是老人家對其人生經歷的結論。一位老人,憑着自己的力量,完成當時很多人都渴望不了的高中課程,又靠着自己一雙手,開拓出自己一片事業天空。回首過去艱苦的生活與環境,老人仍保有一顆樂觀之心,努力面對現實給予他的種種考驗。歷經幾許滄桑,見證多少成功與失敗,戴平仍然是那樣單純、可愛、充滿着孩子氣。
更新日期:2019/07/1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