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澳門墳場:離島篇

城市風貌梁錦英|蕭潔銘

澳門半島的墳場主要受到西方宗教的影響,充滿了異域文化特色,而離島的墳場則更多地保留了更多中國傳統元素,體現出澳門的社會特徵及濃厚的社團文化。離島一向為華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國傳統村落的生活方式佔據着主要地位。按中國傳統做法,大部分都是選擇風水高地,墓葬集中葬在山上,日久便成大片的墓地;後來隨着城市的發展,新式喪葬觀念引進及土地管理制度的確立等,離島沒有邊界的墓地逐漸被規劃成今天所見之墳場。離島的墳場大都具有此特點。因為離島區墳場之間有較多的共同特點,所以下文將性質相似的墳場合併介紹,從墳場的發展感受社會的變化。

 從孝思永遠墓園眺望澳氹大橋

圖1 從孝思永遠墓園眺望澳氹大橋。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一、離島市政墳場

氹仔區市政墳場有二,一為氹仔沙崗市政墳場,一為氹仔嘉模市政墳場;路環區的市政墳場則有路環市政墳場及路環華人墳場。

氹仔沙崗市政墳場、路環市政墳場均是離島墳場發展中的典型例子:先有墳墓聚集成墓地,後經規劃成為墳場,隨着社會發展逐步完善管理。氹仔嘉模墳場為離島區唯一的天主教墳場。路環華人墳場建於19世紀中期,但其資料不詳,在此不作敍述。

(一)氹仔沙崗市政墳場

氹仔沙崗市政墳場依山而建,面向高勵雅馬路,佔地面積為3590平方米,築有特色圍牆。墓園內樹木遍植,環境清幽,空氣清新,但墳墓分佈雜亂。

氹仔沙崗市政墳場正門

圖2 氹仔沙崗市政墳場正門。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氹仔北澳山又稱沙崗,根據中國居民的習俗,墳地多選在山上風水合適的位置以庇佑後人,因此墳墓多沒有人規劃管理,整個山頭到處都散佈着墳墓,有了墳場的初步規模,但四周未興建圍牆。現今沙崗市政墳場的位置,以及高勵雅馬路對面的山地,在過去一直都被統稱為沙崗墳場或北澳墳場。在抗日戰爭期間,澳門死亡人數不斷上升,每天街上都有一大堆死屍,澳門政府的衛生人員(即收屍隊)只好把屍體運往沙崗墳場,以萬人坑的形式草草埋葬。在澳門回歸前,政府計劃於高勵雅馬路與三家村原址之間興建氹仔最大的公園,所以安排居民將安葬於馬路一邊山坡的祖墳遷走,而剩下的一部分山地則被規劃成現在的氹仔沙崗市政墳場。

該墳場出入口很多,其中正門建有古色古香的大門樓,而在骨殖樓處的門外,竪有張卓夫先生於1996年題寫的楹聯“大潭招鶴至,北澳引龍歸”,意境深邃悠遠,同時這也是一對中葡雙語楹聯,十分罕見。

圖3 “大潭招鶴至,北澳引龍歸”楹聯。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在氹仔沙崗市政墳場的骨殖樓內,有三座歷史逾百年的墓塚,它們既是氹仔的古物,也是百年前“甲戌風災”的歷史見證。

1874年,一次罕見的特大颱風橫掃了澳門、香港等地區,由於是半夜來襲,令很多村民、漁民都走避不及,單是氹仔、路環的死亡人數已達一千多人。

事後,氹仔坊眾將撿拾到的浮屍,其中多為誤墮海裡溺斃的外地漁民,集體下葬在北澳山頭,分設三個墓塚,中為義塚,左右為童塚、女塚。後來該地段需要作其他發展時,當地市政廳在市政墳場內撥出地方,把墓塚遷進。氹仔坊會每年都會在這裡進行春秋二祭。

氹仔沙崗市政墳場內有一座炮竹先友墳場,已具多年歷史。此外,該墳場也與街坊墳場相通,兩者之間只有一座牌坊分隔,容易讓人誤會他們是同一座墳場。

 氹仔沙崗市政墳場內的三座古塚

圖4 氹仔沙崗市政墳場內的三座古塚。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二)路環市政墳場

路環市政墳場位於炮台山的鄉村馬路旁,與路環各會聯合墳場為鄰。沿着鄉村馬路行駛,在斜坡與鄉村馬路交接處,建有一座牌坊,上面寫着“路環市政墳場”,在這裡除了可以看見大海,還能聞到濃烈的海水味。沿斜坡還要再走一段路,才能真正到達墳場,其入口處兩旁各有一座石獅子,一側立有告示欄。

這座墳場跟其他市政墳場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圍牆,只用鐵絲網圍繞。鐵絲網內的墳墓樣式較新、行列整齊,可以看出是經過規劃的。在鐵絲網外也有幾座中式傳統環形墳墓,說明了這座山頭在闢設為公共墳場之前,已是多人墓地的選址,符合離島墳場的一般發展規律。

圖5 路環市政墳場入口。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三)氹仔嘉模市政墳場

氹仔嘉模市政墳場位於氹仔美副將大馬路,澳門攀石場的對面。這是一個天主教墳場,面積不大,在此下葬的都是天主教徒。離島區天主教墳場的數量很少,正好反映了在中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離島中,西方文化影響力的弱小。

墳場圍牆內種有多棵古樹,門口的一條直路把墓地劃分成兩部分,直路的盡頭竪有一石造十字架。此外,墳場牆邊亦設有骨殖樓。門口左邊有一約半米高置於聖龕內的聖母像,聖母像旁立有園內最為觸目的紀念碑。現今墳場內已很少有新墓下葬。園內的墓碑形式多樣,其中部分古老的墓穴從其簡單的設計可推算到墳場的歷史不短。

圖6 紀念碑。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二、離島村民墳場

離島居民原習慣於村落聚居,村民間的關係密切,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各種活動的展開以及死後的墓葬等,都是村民合作的重要內容。路環兩座村民墳場,正好記錄了離島居民早期的社會關係。

(一)路環黑沙村民會墳場

黑沙村是路環古村落之一,位於路環東南部,靠近塔石塘山的東南麓。而路環黑沙村民會墳場位於路環官立小學後面蔥鬱的山坡上,環境偏遠幽靜,墳場四周沒有圍牆,下葬者僅為該村村民,墳墓數量不多,皆為中式傳統環拱形建築。

圖7 路環黑沙村民會墳場,墳墓皆為中式傳統環拱形建築。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二)九澳村民墳場

九澳村是澳門現時僅存的郊野村落之一,是研究澳門離島村落的重要依據。該村為一條雜姓村,其中以鍾、張、何、吳的姓氏較多,村內居民全都自我界定為客家人。

九澳村民墳場位於九澳堤壩馬路旁的山坡上,視野開闊,能遠眺九澳村村屋。該墳場始建年份無從稽考,沒有圍牆環繞,也沒有任何標誌,僅有十幾座中式墳墓,下葬者均為九澳村的村民。管理者是九澳村民互助會。

遠眺九澳村民墳場

圖8 遠眺九澳村民墳場。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三、離島社團墳場

隨着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工廠的出現,城市的發展,村與村的隔閡減弱,離島居民的生活範圍、社交方式出現了變化,村內的聯繫發展為民間社團、工會的聯繫,而這種變化亦體現在墳場上,出現了不是以同一村落為界限的墳場。這也反映了離島社會結構的變化。

(一)炮竹先友墳場

在氹仔沙崗市政墳場內,有一座“園中園”墳場,這就是炮竹先友墳場。該墳場面積不大,四周由一矮牆圍着,建有小門樓,種着不少樹木。

炮竹業、火柴業、神香業為過去澳門的三大手工業,而氹仔是炮竹廠建廠的主要聚集之地。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炮竹廠經常發生意外,於是“廣興泰”、“益隆”和“光遠”幾家炮竹廠,就在這裡專門闢設了一座墳場,埋葬那些在製作炮竹時發生意外而慘死的工人,這裡也是炮竹業歷史的一處見證。

圖9 炮竹先友墳場入口。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二)氹仔街坊墳場

氹仔街坊墳場面積約九百多平方米,位於氹仔沙崗市政墳場旁邊,墳場內能互通。顧名思義,這座墳場為氹仔坊眾聯誼會所有,並由其屬下的墳場管理委員會管理,在其內下葬者也必須為氹仔坊會會員。這座小小的墳場,不僅提供了人死後的安息之地,同時其興建過程亦反映了澳門人群體合作的精神。

圖10 氹仔街坊墳場入口。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墳場所在原是坊會所有的一片荒地,因附近都建滿墳墓,也不好作其他用途,故在海島市政廳的協助下,於1971年5月組成籌委會,並籌款六千餘元興建了墳場。

當時,為了節省開支,坊眾利用工餘時間,進行義務勞動,僅花半個月時間,就初步建成了氹仔街坊墳場,其後墳場內部設施也逐步得到完善。1981 年,墳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葺,鋪設三合土路面,種植花木以美化環境。後又根據發展需要,陸續共建了兩座骨殖樓。

墳場內佈局整齊,墳墓樣式相似,多用瓷磚拼砌,簡潔明亮。澳門地少人多,這裡的墳地亦因面積有限,不能永久購買,七至十年便要起葬。

圖11 氹仔街坊墳場墓地。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三)路環信義墓園

路環信義墓園位於路環登峰路、舊城區附近。登峰路設有一路碑,記錄此路亦是由信義福利會籌建的。該墓園建立時間超過40 年,為路環信義福利會所擁有的私人墓園,只有該會會員才可下葬於此地。信義福利會對於會員極為照顧,不僅為仙遊會員提供免費墓地或骨箱,還會發放殮葬補助金及協辦殯儀工作,為去世的孤寡老人提供義殮。但該會入會規則也極為嚴格,每個原會員只能介紹一名直系親屬入會,而且該親屬也必須是路環居民。

圖12 信義福利會紀念亭。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四)路環各會聯合墳場

路環各會聯合墳場興建時間較晚,由幾個社團共同籌建並管理,旨在為居民謀福利,使得會員不用到處奔波尋找墳場。從其正門門牌更可得知各會分別是指:路環忠義堂、路環造船工會、路環居民聯誼會和路環各業工人互助會。墳場內大致分成兩個區域:一邊是墓地,一邊是骨殖樓。

圖13 路環各會聯合墳場正門。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墳場共有三個進出口,小門旁邊有一福德祠,供奉的是土地,其中一幢骨殖樓上,還立有一座潔白的觀音像。

這座墳場為私人所有,所以不公開讓人購買墓地,只有這四個組織的會員才能下葬於此。使用墳場的骨殖箱及墓地每年均需繳納管理費,由於墓地面積有限,只可租用,而不可以永久購買,使用期限一般為七年,特殊情況下可申請延至十年。

圖14 小門旁邊有一福德祠,供奉的是土地,其中一幢骨殖樓上,還立有一座潔白的觀音像。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四、離島私營墳場

離島的墳場中除了市政墳場、社團墳場外,還有一座私營墳場。該墳場的產生、建設和規劃有其特點,不同於前述墳場,故單獨介紹。

孝思永遠墓園

氹仔的孝思永遠墓園始建於1973 年,為澳門眾多墳場中歷史最短的一個,卻又是佔地面積最廣、墓穴價錢最貴、景色最美的一座墳場,也許還是風水最好的一座。它佔地42730 平方米,由儒釋道教澳門聯合會管理,有墓穴上萬個,均不出租,只出售,售價如房地產市道一樣逐年上升。

墓園的圍牆顏色鮮明,造型古雅,牆身上繪有二十四孝圖,以警醒世人要孝順。整個墓園分為五個地段,分別是天字段、地字段、玄字段、黃字段及孝思段。天字段為最早建設的地段。墳場整體上採用中國園林式風格,根據地勢開闢成階梯狀,墓冢排列整齊,其間更分佈有花圃、小亭、月門,頗為雅致;中段上層,豎立着一座三米高的土地公塑像。

孝思墳場土地公神壇

圖15 孝思墳場土地公神壇。陳顯耀攝及提供。

墓園內不多的幾座建築物,除了用作辦事處外,其餘則闢為骨殖庫。其中一座骨殖樓源遠堂的門外,設有一對石獅子,門的兩邊牆壁更掛有門神圖像,柱子上有一對聯:“何須龍蟠虎踞而稱福地,但憑山光水色已是佳城”,這便是孝思墓園的最佳寫照。

孫中山先生的元配夫人盧慕貞,中晚年居住在澳門孫府,1952年在澳門辭世後,原葬於聖味基墳場,1973年遷葬於孝思永遠墓園, 1975年其陵墓重修,而現已遷回中山。

此外,這裡還葬有香港粵劇名伶何非凡。他逝世後按其遺願,特別將靈柩從香港運來孝思永遠墓園下葬。何非凡以“凡腔”見稱,澳門有他的戲迷,每年都與香港的同道舉行緬懷何非凡的活動。

孝思永遠墓園內景

圖16 孝思永遠墓園內景。梁錦英、蕭潔銘提供。

本文整理自梁錦英、蕭潔銘《澳門墳場》,部分圖片為澳門記憶編輯部新增,段落標題並經調整。

本文出自《澳門墳場》,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王俊彥《澳門的故事》,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3. 王寅城,魏秀堂《澳門風物》,珠海出版社,1999年。
4. 方言《澳門問題始末》,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5. 李志剛《基督教在澳門》,澳門基督徒文字協會,2006年。
6. 林發欽主編《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2004年。
7. 吳志良、楊允中《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1999年。
8.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澳門基金會,1995年。
9.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十九世紀》,澳門基金會,1998年。
10.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 (1900-1949)》,澳門基金會,1999年。
11.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 (1950-1988)》,澳門基金會,1999年。
12. 唐思《澳門風物志》,澳門基金會,1994年。
13. 唐思《澳門風物志:續篇》,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14. 常青《百年澳門》,作家出版社,1999年。
15. 郭永亮《澳門香港之早期關係》,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16. 麥百道《緬懷之園——聖味基墳場》,民政總署,2008年。
17. 張卓夫《氹仔墳場辛酸史》,載《蓮島春秋》,澳門近代文學學會,1999年。
18. 陳致平《2005澳門年鑑》,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2005年。
19. 陳澤成《澳門白頭墳場(瑣羅亞斯德教墓地)的保護》,載《文化雜誌》第47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03年。
20. 陳偉恆《路氹掌故》,臨時海島市政局,2000年。
21. 黃德鴻《澳門掌故》,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22. 湯開建、吳志良《澳門憲報.中文資料輯錄(1850-1911)》,澳門基金會,2002年。
23. 黎小江,莫世祥《澳門大辭典》,廣州出版社,1999年。
24. 鄭德華《澳門路環九澳村 一條濱海客家村的歷史探索》,載《文化雜誌》第62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07年。
25. 劉先覺、陳澤成《澳門建築文化遺產》,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26. 鄧開頌、謝後和《澳門歷史與社會發展》,珠海出版社,1999年。
27. 龍思泰《早期澳門史》,東方出版社,1997年。
28. 關振東、陳樹榮《何賢傳》,澳門出版社,1999年。
29. 《紅藍史地》第10期,澳門培正中學史地學會。
30. 《紅藍史地》第12期,澳門培正中學史地學會。
31. 《大眾報》
32. 《澳門日報》
33. 慧科電子新聞數據庫
34. 澳門虛擬圖書館:http://www.macaudata.com/
35. 澳門文物網:http://www.macauheritage.net/
36.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http://www.macautourism.gov.mo/
37. 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http://www.iacm.gov.mo/
38.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http://cn.io.gov.mo/
39.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http://www.faom.org.mo/
40.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http://www.ugamm.org.mo/
41. 維基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


更新日期:2022/04/02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