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澳門戰役的緣由——葡萄牙與荷蘭為何爆發戰爭?

歷史回眸勞加裕

1622年6月24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登陸澳門,與葡萄牙人爆發激烈的戰鬥,人稱“澳門之役”。然而,這場戰役為何會在澳門發生——荷蘭人只是純粹為了爭奪在遠東的貿易而攻打澳門嗎?英國人又為甚麼與荷蘭人結盟封鎖澳門?儘管這是澳門的一件歷史事件,但背後可以追溯到大半世紀之前在世界各地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這些看似與澳門無關的事情,引致葡萄牙與荷蘭不和,最終在1622年上演“澳門之役”。

腓力二世的龐大帝國

圖1 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OsENeY)

事件的背景在幅員遼闊的神聖羅馬帝國,1556年,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Karl V)1退位,他把王位和領土交予弟弟及兒子。這是個艱難的抉擇,由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引發的宗教改革,不但衝擊羅馬教廷的權威,也引發支持新教的德意志諸侯的反抗,查理五世派軍鎮壓德意志的新教勢力,卻在戰爭中失利。他在退位之時深感領土過於龐大,難以統治,於是把領土一分為二:弟弟斐迪南(Ferdinand)成為新任神聖羅馬皇帝,掌控德意志和奧地利的土地;長子腓力(Felipe)則繼承西班牙王位,統治西班牙、尼德蘭等領土。

圖2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OinSvR)

表面上,斐迪南是較大的得益者,不但繼承帝位,還得到自己祖先的土地,但實際上,腓力繼承的領地才是查理五世的財富和軍隊來源。腓力二世成為西班牙國王後,並沒有從父親身上學習領土過大的教訓,反而施行鐵腕統治、四出征戰,但戰爭是非常花錢的事情,維持開支就意味要不斷地徵稅,無止境地壓搾百姓,最後,招來波濤洶湧的反抗……

荷蘭人80年的反抗

尼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儘管這地區的範圍不及西班牙或德意志的領地,但卻位處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既坐擁大西洋往北海的海路航線,也有地中海的船隻透過內河前往北歐的出海口。簡單來說,商業使尼德蘭成為一處富饒之地,但在腓力二世的眼中這只是一個“提款機”,他要求荷蘭人支付重稅來應付軍隊的開支,造成當地貴族和百姓的不滿。新教信仰也從德意志傳到尼德蘭地區,不少荷蘭人是新教徒,因而遭到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的迫害。

面對重稅和宗教迫害,一些荷蘭貴族發起反抗,不但遭到無情鎮壓,之後腓力二世的統治也愈加高壓。最終,荷蘭人的怒火在1568年全面爆發,各地紛紛反抗西班牙人的統治,其中最具勢力的反抗軍由奧蘭治親王威廉(Willem)率領。威廉過往為查理五世立下汗馬功勞,亦深受腓力二世的信任,他曾經多次向國王請求減稅及停止迫害新教徒,卻無功而還,最終這位忠臣轉成為荷蘭反抗軍的領導者。

圖3 腓力二世在1559年抵達尼德蘭召開會議期間,曾要求威廉殺死庇護新教徒的貴族,但威廉拒絕,憤怒的腓力二世於是捉着威廉的手臂命令他去執行。(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QFYilQ)

儘管荷蘭人反抗的是當時歐洲的“超級霸權”,並且在初時屢屢受挫,但他們沒有就此屈服,不論是在陸地還是在海上,與西班牙人展開了漫長的戰爭,而這場“荷蘭獨立戰爭”更長達80年之久。當然,這場戰爭並不是荷蘭人孤軍作戰,英國人同樣與西班牙人在宗教和海上貿易上發生衝突,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促成了荷蘭人與英國人合作對抗西班牙,終於在1587年爆發全面戰爭。

葡萄牙國王殞落

正當荷蘭人全面反抗腓力二世之際,我們轉到北非的平原上,看看另一場改變歷史的戰爭。

1578年8月4日,在北非的凱比爾堡(Alcácer Quibir)附近,葡萄牙軍隊與摩洛哥軍隊在平原上對峙,大戰一觸即發。這場戰爭的起因是摩洛哥的宮廷內鬥,原來的蘇丹穆泰瓦基勒(Abu Abdallah Mohammed II Saadi)因政變被推翻後,為了重奪失去的地位,於是向過去的敵人——葡萄牙求援。

圖4 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HIUvjQ)

當時,葡萄牙由一位年輕國王塞巴斯蒂安(Sebastião)統治,他極度沉緬於天主教信仰,渴望有朝一日能以基督之名征服非洲的異教徒,因此在親政後向北非的摩洛哥發動聖戰,但以失敗告終。1578年摩洛哥的政變給予塞巴斯蒂安出兵的好機會,他集結一支軍隊,與摩洛哥前蘇丹穆泰瓦基勒的人馬聯合起來,進攻現任蘇丹阿卜杜爾.馬利克一世(Abu Marwan Abd al-Malik I Saadi)。由於這場戰役上一共有三位王者,所以又稱“三王戰役”。

圖5 三王戰役(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naOqmL)

儘管塞巴斯蒂安打着聖戰的旗號,但他並沒有得到神的眷顧,錯誤的指揮加上紀律鬆弛,最終在敵軍的猛攻中大敗。塞巴斯蒂安的狂熱不但葬送自己的性命,甚至斷送了葡萄牙的國運。

合併的伊比利亞

從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的恩怨,到葡萄牙國王的陣亡,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又與幾十年後的澳門之役有何關係呢?

對家族統治的王國而言,國王在死前沒有留下後代或欽點繼承人,往往會引發王位危機。由於塞巴斯蒂安沒有後人,葡萄牙宮廷在別無人選下,只好找來他的叔祖父、現擔任樞機主教的殷里基(Henrique)還俗繼位,但殷里基年事已高,他不過是把王位問題延後罷了。然而,葡萄牙王位真正的危機是鄰國——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覬覦。

腓力二世有何資格爭奪葡萄牙王位?事實上,腓力二世的母親伊莎貝拉(Isabel)是葡萄牙的公主,所以他擁有葡萄牙王族的血脈2。在殷里基繼承王位之時,腓力二世利用與羅馬教廷的密切關係,令殷里基還俗後許下無法娶妻的條件。殷里基在1578年駕崩後,腓力二世派出大軍進攻葡萄牙。一些貴族組織零星的軍隊勉力抵抗,始終無法匹敵西班牙的大軍3。最終,腓力二世在1581年來到里斯本,葡萄牙貴族無奈接受他為葡萄牙國王(稱作“腓力一世”),但同時要求兩國之間保持獨立(用現今的概念,一位老闆擁有兩家公司,但公司之間保持獨立運作)。

圖6 葡萄牙王室的樹狀圖。作者製圖。

對腓力二世來說,葡萄牙是一件天大的禮物。一方面,里斯本是歐洲一處最優良的港口,並因航海的發展而設有完善的造船設施,他可以在這裡建造強大的艦隊,也就是日後遠征英國的“無敵艦隊”。另一方面,葡萄牙不但只有歐洲的領土,也擁有在巴西、非洲、印度、東南亞等地的殖民地,所以腓力二世現在統治的地方包括歐洲、非洲、亞洲、美洲等全球多地。儘管查理五世因領土過大而將國土一分為二,但他的兒子現在卻統治更遼闊的版圖。

圖7、8 十六世紀的里斯本港,在特茹河(Tejo)岸建有河畔宮(Paço da Ribeira),宮殿內設有印度商館(Casa da India),是葡萄牙主管海外殖民地的機構,而在宮殿旁為造船廠及港口,前往美洲、非洲、亞洲的“牛頭大番船(naos)”皆在這裡建造和起航。河畔宮可說是葡萄牙王室壟斷亞洲貿易的象徵。(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tUHaiy)

荷帆東來

雖然腓力二世統治了葡萄牙,但他並沒有要求葡萄牙人加入鎮壓荷蘭人的叛亂,葡萄牙人因而沒有直接捲入荷蘭獨立戰爭當中。既然如此,這兩國其後為何會爆發戰爭呢?

自腓力二世統治葡萄牙後,荷蘭人再也無法直接與葡萄牙人經商,變相無法直接從河畔宮前的商業廣場購入來自亞洲的貨物,而他們也沒有前往亞洲的航線。達伽瑪早在15世紀末年已發現從歐洲直航到亞洲的航線,但近一個世紀以來,葡萄牙王室一直壟斷這條“印度航線”,沒有得到王室的批准,任何船隻都不得擅自前往亞洲及經商,而前往亞洲的一切航海資訊都被視為機密。

即使如此,多年來人們往來歐洲與亞洲,情報的洩露只是時間的問題。最有名的例子是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他在1518年跑到西班牙,在卡洛斯一世(即前文的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同意下,組織從美洲前往亞洲的探險,也就是人類首次環航地球的創舉4。儘管我們不知道麥哲倫洩露了多少情報給西班牙,但他的旅程成為日後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建立據點的基礎。除了有葡萄牙人前往別國之外,葡萄牙人也僱用他國的人前往亞洲,包括意大利人、荷蘭人等等,最終這個機密還是公諸於世……

圖9 荷蘭人林旭登(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HOt5sY)

在1595年,名為《葡屬印度水路誌》(Reys-gheschrift vande navigatien der Portugaloysers in Orienten)的書本問世,由荷蘭人林旭登(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編寫,這本書為世人揭開了“東印度”5的神秘面紗,從非洲至印度,再到中國和日本,一切與東方有關的情報都可看到。不過,林旭登是怎樣獲得如此巨大的資訊,幾乎把葡萄牙人藏了一個世紀的機密全公開?事實上,他曾經在東方,擔任果阿大主教維森特.馮塞卡(D. Vicente da Fonseca)的秘書和司庫,因此對葡萄牙人在亞洲的貿易和據點瞭如指掌。藉着印刷術的推廣,《葡屬印度水路誌》出版後隨即成為暢銷書,並且翻譯為多種語言,引發大眾對東方的熱忱,但該如何前往東方呢?

當林旭登撰寫《葡屬印度水路誌》之際,荷蘭商人科內利斯.浩德曼(Cornelis de Houtman)被派到葡萄牙,目的是偷取前往亞洲的航海圖及情報。就在《葡屬印度水路誌》出版的同一年(1595年),浩德曼在商人的支持下組織了一支船隊,四艘船從阿姆斯特丹出發,航向他們從未踏足的土地,雖然他們得到葡萄牙人傳承已久的知識,但這次航行同樣是一場艱辛的旅程。浩德曼的船隊越過好望角,然後駛向香料的生產地——萬丹,即今日的爪哇群島,並且直接從當地購買香料。最終,浩特曼的船隊在1597年返回荷蘭,確定了前往亞洲的海路。

圖10 1595年4月2日,浩特曼率領一支由四艘帆船組成的荷蘭船隊前往亞洲。(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zZBxDO)

浩特曼航行的成功,加上林旭登的著作熱銷,使無數荷蘭人熱衷航向亞洲貿易,人人都渴望在東方發大財。亞洲的海路不再受到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控制,荷蘭人、英國人或法國人也可擅自出入,“東印度”已經不是秘密了。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

自荷蘭人首航亞洲後,短短數年間,荷蘭出現了多達14家亞洲的貿易公司,他們爭相派出船隊前往亞洲購買香料。雖然每年有多支船隊來到亞洲,但貨源卻只有一處,造成惡性競爭,這些抱着發財夢的人反而無利可圖。有見及此,各家亞洲貿易公司的代表在1602年聚首一堂,最終同意合組一家亞洲貿易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減少不必要的競爭6

圖11 荷蘭東印度公司大樓,原建築在1606年落成,後經歷多次改建,現時由阿姆斯特丹大學使用。(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uj89Vt)

荷蘭東印度公司由十七名常務董事(即“十七紳士”)掌握公司的經營,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各地如米德爾、恩克赫伊森、台夫特、荷恩、鹿特丹也設有辦事處。雖然被稱作“公司”,但荷蘭東印度公司獲得荷蘭議會授權,擁有在亞洲行使軍事和外交的權力。換句話,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一個海外殖民政府無異,只要能賺取利益,公司可以選擇與亞洲勢力談判,或是動用武力。荷蘭議會授予東印度公司如此大的權力,不單純為了謀利,更重要是從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手上奪取亞洲貿易,削弱西班牙人的勢力,使荷蘭人得以在戰爭中取勝。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印度”站穩陣腳前,他們的貨物主要是透過合法搶劫得來,特別是葡萄牙的克拉克帆船。雖然這些商船配置有火炮作防衛,但滿載貨物的船是移動緩慢的絕佳獵物,其中最有名的是1603年“聖卡特琳號”(Santa Catarina)事件,荷蘭人從這艘葡萄牙商船奪得大批中國青花瓷器,並將其命名為“克拉克瓷”。這次事件不但反映了荷蘭人與葡萄牙人為亞洲的利益發生激烈的衝突,也說明了取得中國的貿易是何等豐厚的獎品。

圖12 荷蘭畫家黑姆(Jan Davidsz. de Heem)的靜物畫,可見一件盛載水果的中國瓷器。17世紀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發展不僅使世界各地的貨物(如瓷器)匯集在當地,也大大推動荷蘭藝術的發展。(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9KvM23)

早在1601年,一支荷蘭船隊曾遠航來到中國,更在廣州獲得市舶太監李鳳接見,其後,船隊曾經派遣二十多人到澳門,但他們出發後便音訊全無,直到1604年才得知遭到葡萄牙人的毒手,大多數人在澳門遇害……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後,荷蘭船隊先後在1604年及1607年前往中國,再次尋找開啟中國市場的機會,但都未能成功。十多年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爪哇、摩鹿加群島及班達群島後,成功壟斷馬來群島的香料貿易,迫不及待再下一城;適逢荷蘭與西班牙、葡萄牙的12年停戰結束,公司隨即在1622年派出一支規模龐大的遠征艦隊到中國,志在打開與中國貿易的大門,而他們的第一站就是澳門。

注釋
1. 查理五世原為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Carlos I),擁有西班牙、尼德蘭及美洲(新大陸)等領土。在1519年,他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不但成為皇帝,也取得帝國的領土。
2. 從若昂三世(João III)起,西班牙王室透過聯婚來擴大對葡萄牙王室的影響力。若昂三世的妻子卡塔里娜(Catarina de Áustria)是查理五世的妹妹。與此同時,查理五世則娶了若昂三世的妹妹伊莎貝拉(Isabel de Portugal)為妻,而腓力二世和塞巴斯蒂安的母親喬安娜(Joana de Áustria)為他們的子女(換句話,腓力二世是塞巴斯蒂安的舅父)。因此,西班牙王族兼併葡萄牙王室是早晚發生的事情。
3. 除了腓力二世之外,當時仍有其他貴族宣稱擁有葡萄牙王位繼承權,如克拉圖修道長安多尼奧(D. António, Prior do Crato,“克拉圖修道長”為葡萄牙聖約翰騎士團團長的稱呼),但他在多場戰役中大敗,無法阻止西班牙攻入葡萄牙。
4. 麥哲倫在1515年向葡萄牙國王曼紐一世(Manuel)提出從美洲前往亞洲的探索航行,但被國王拒絕,於是轉到西班牙尋找支持。
5. 在葡萄牙海外地理中,東印度(Índias Orientais)或印度國(Estado da Índia)是一個人為的地理概念,範圍甚廣,西起好望角,東至日本、中國亦包括在內,其首府為印度果阿。
6. 值得一提,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00年成立,較荷蘭東印度公司要早兩年出現,但相較之下,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初期的資本和規模遠高於英國東印度公司,這也是為何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7世紀的海上貿易上佔得優勢。

參考讀物
- 羽田正,林詠純譯,《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洲整體史》,新北:八旗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 亞當.克拉洛(Adam Clulow),陳信宏譯,《公司與幕府:東印度公司如何融入東亞秩序,台灣如何織入全球的網》,新北:左岸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 Newitt, M. Portugal in European and World History. 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 2009.
- 洛瑞羅(Rui Manuel Loureiro),黃徽現譯,〈沒有南部就沒有印度——葡萄牙人對荷蘭人來到東方的感受〉,載於《文化雜誌》中文版第75期(2010年夏季刊),第1 - 18頁。
- 顧衛民,《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 – 1800)》,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年。


更新日期:2022/06/24

作者簡介

勞加裕

從事澳門文史研究和普及工作,經營網誌“故城.回憶”。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