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管新橋球場是一件很艱難的任務,因為在球場上有各種各樣的人,甚至有一些吸食毒品的道友。每當球場上有人打架或是鬧事,我都會第一時間到場了解情況。通常是不會有人動手傷我的,他們會自行到球場外圍解決問題。這就是說,街坊都十分尊重我,因而我認為自己那麼多年服務街坊是值得的,並沒有白費苦心。
半個世紀前誕生的新橋區坊眾互助會,伴隨着社會的發展和變化,走過了不斷拓展創新和自我優化的歷程。陳冰心現任新橋區坊眾互助會秘書,服務坊會已有18年之久,見證了坊會不斷發展的歷史。
經歷文革 來澳覓新天地
陳冰心出生於1940年代的廣東省湛江市,她媽媽原籍香港,日本在1941年突襲香港,使媽媽在20多歲的時候放棄學業,逃難到湛江,並落地生根,美麗的湛江市因而成了陳冰心的家鄉。
陳冰心青年時代都在湛江市渡過,當中最令她深刻的就是“文化大革命”。“我的母親是香港人,而我的父親是從事貿易的,因此我們便不幸地被劃分為黑五類派別,就是所謂的五類分子(俗稱:資本壞分子),無產階級分子對我們任意宰割。”陳冰心回憶說。
十年文革,最令陳冰心痛心的是她的爸爸因為經受不起摧殘而離世。“當時我要跟從我的媽媽代替去世的爸爸一起受批鬥。我們每天在凌晨三時起便要上街清理街道上的牛糞便,還要把它一堆堆地撿起來。有時候我們還要掛起一塊大牌,在街上敲鑼打鼓到處遊行。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陳冰心如此這般地說着。
經過十年艱辛痛苦的經歷,文革結束以後,陳冰心便有移居港澳的打算。在20歲已婚的陳冰心,因為她的丈夫也遭受過人生的摧殘與折磨,所以決定先隻身來澳,而陳冰心則留在湛江從事時裝生意。陳冰心訴說:“我在街邊開設三檔固定的檔口,招請工人,當起老闆娘來。因為以檔口的形式擺賣童裝與時裝衣服舖租少,納稅輕。”陳冰心誠誠懇懇地工作,她的生意逐漸好轉,生活得到了改善,成為了村內的萬元戶。
可是好景不常,陳冰心的丈夫在澳門因為工作操勞而身體每況愈下,她因而結束了在湛江的生意來澳照顧丈夫。
擺檔新橋 結緣坊會
1988年,陳冰心來澳不到半個月,便在鏡湖醫院獲知她的丈夫患有晚期肝癌。陳冰心夫婦二人四處求醫,到過廣州等國內大醫院,均不能救治。在得知消息不到半個月後,陳冰心的丈夫便離開了她和一對兒女。當時的陳冰心十分徬徨,才剛來澳不久,沉重的開支加上人生路不熟,使她更苦不堪言。
正遭困境,明愛的陸毅神父得知了陳冰心的情況,對她施予援手。他一方面幫助陳冰心辦理丈夫的身後事,另一方面協助她申請仍在內地的女兒來澳,並且每個月給予她20斤大米,使陳冰心暫時在澳門安頓下來。陸神父鼓勵陳冰心無論多大的困難都要堅持下去,在澳立足。
後來,陳冰心承接丈夫在新橋石敢當門口的小販工作,以擺賣毛巾為生。因着這門小生意,陳冰心認識了梁慶庭、林國生和陳錦華三位先生,改變了她後來的生命歷程,也開始她18年來服務坊會的歷程。
坊會活動留影
最初,陳冰心被梁慶庭邀請做了將近一年的義務工作,工作的範疇是派信、聯絡等。“1990年,我便加入成為新橋區街坊會的一員,每月受薪800元,從事訪貧問苦、選民登記的工作。”陳冰心憶述着,“有了穩定的工作後,由於工作時間由下午2時至晚上10時,我早上依然從事擺賣毛巾的工作,可惜在1994年的一場大水災,把全部貨品淹浸了,無一幸免。”
1990年代,為改善生活環境,陳冰心向銀行貸款購入了沙梨頭浸信學校對面一個四五十年樓齡的舊樓單位,兩房一廳,價值12萬元。此後,她每月得向銀行供款千多元,一直供了10年。陳冰心坦言:“在供款期間,真的苦中有淚,我一天做三份工作:早上,我與我的母親帶水貨,來回行走大概4次,賺取20多元;中午,我便找一份托兒所的工作,接送小孩上學放學;下午便從事坊會工作,有時候坊會的工作又是忙得不可開交……現在回想起來真苦盡甘來呀!”
陳冰心主持坊會活動
承傳傳統 繼往開來
新橋坊會是澳門歷史悠久的坊會之一,自成立以來,緊密地呼應着新橋區的變化與發展。陳冰心回憶,坊會成立前的1956年清明節前夕,為協助當時新橋區坊眾辦理返祖籍地掃墓的通行證明(當時尚未有回鄉證和後來取代回鄉證的港澳居民通行證),新橋區十多名熱心人士在整個清明節期間忘寢廢食,義務服務於千百居民,使眾多居民能及時取得證明順利返鄉祭祖。此事在坊間廣為傳頌,備受讚賞,新橋區因而萌生了成立街坊團體,服務坊眾的呼聲。1958年5月28日,包括十餘名熱心人士在內的約50名街坊,成立了新橋區坊眾互助會。到1989年,新橋坊會會員已多達600人。
聯歡聚會上表演
服務社區,團結坊眾是坊會的優良傳統。陳冰心回憶,1989-2000年是坊會訪貧問苦的黃金時期。大廈渠塞,污水橫流,陣陣惡臭,影響環境衛生,像柯利維喇街的昌盛大廈、田畔街的江新大廈、沙梨頭的祐華大廈,街坊會都曾協助居民解決難題。後來,梁慶庭呼籲政府設立大廈維修基金,協助集資有困難的大廈修復公共設施。
舊區重整是新橋坊會長期關心的議題,坊會成員多次拜訪土地工務運輸局官員,就新橋區重整規劃交換意見。陳冰心回憶說,在坊會的遊說下,當局先後完成在渡船街上段三盞燈、光復街、羅利老馬路一帶設立車咪錶,帶動車流人流;渡船街下段改善污水渠,擴闊行人路,將妨礙行人的消防喉改位,重新規劃車位,從而改善新橋區營商環境。
陳冰心介紹,近年來坊會充分重視傳統文化,利用節日和活動,盡力活躍社區氣氛,促進祥和,推動經濟發展。自1990年起,由坊會推動和參與籌組的“新橋坊眾恭祝華光寶誕演戲委員會”一連9年舉辦恭賀華光寶誕系列慶祝活動。該活動於每年的農曆九月進行,主要目的是透過演戲活動團結坊眾,弘揚敬老愛老美德,促進社區祥和,祈使街坊樂業安居。每年的華光誕活動包括了籌募資金、邀請內地藝術團蒞澳,在新橋球場連演粵劇三場。近些年來更增加了“敬老千歲宴”等各種活動,深受廣大坊眾支持。
參加大合唱
陳冰心是一名資深工作者,在坊會從事工作近20年,因而對坊會充滿感情。“當我經歷過十年文革以後,我感覺到澳門這個地方的人情味很濃,很和善。”陳冰心津津樂道地說着。陳冰心把工作視為自己的一份責任,她表示,每次自己辛勤過後,總是抱着一種“不求回報,享受過程”的心態。陳冰心在18 年來所積累下來的經驗非常豐富。
看管新橋球場是陳冰心每天的其中一項工作,然而有些時候,球場也是一個複雜之地。“看管球場,是一件很艱難的任務。因為在球場上有各種各樣的人, 也有一些吸食毒品的道友。”陳冰心笑說,“然而,每當球場上有人打架或是鬧事,我都會第一時間到場了解情況。這種情景是絕對不會有人動手傷我的,他們會自行到球場外圍處理情況。這就是說,街坊都十分尊重我,因而我認為自己那麼多年服務街坊是值得的,並沒有白費苦心。”
出遊照
“我十分注意身體,不酒不賭;我也很愛看書,時常充實自己,靈活腦筋。我認為人生應該學到老,我們應該抱着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成敗得失。”陳冰心愉快地說。
與陳冰心對話,我感到額外的親切,她雖然已年逾六十,但那份青春活力,那份樂觀的處事態度,卻是年青一代的好榜樣。老人家,也可以是年輕的。
更新日期:2019/07/1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