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前,在靠近板樟堂街一側,有不少攤檔擺賣,形成集市,這於定居澳門的英國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的畫作中屢有表現,後在附近的營地大街闢建了澳門最早的街市——營地市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營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的前身。
營地街市(Mercado de S. Domingos)
位於澳門半島公局新市南街、公局新市西街、公局新市東街、米糙巷(Travessa do Soriano)之間,現為營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該樓東北方向長84米,西南方向長19米,佔地面積有1,596平方米。現為一座連地下共7層的綜合性街市,地下為停車場,一樓、二樓及三樓為小販攤檔,四樓為社區活動中心。其扶手電梯等設備安裝在大廈中央,整座大廈因此被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大廈地面四周還開設有活動攤檔。
營地街市的故事,不僅反映了澳門街市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中葡關係的變遷。
營地街市曾是刑場?
1744年(清乾隆九年)2月15日,殺死華商陳輝千的澳門葡人晏些盧在靠近板樟堂的街市被執行絞刑——“用繩勒斃”,中國地方官及闔澳葡人與華人均在現場觀刑。葡萄牙人認為此舉有損葡國的尊嚴,該街市亦成為澳門的刑場。
陳輝千被殺案
1743年(乾隆八年)12月3日,澳門華商陳輝千酒醉後在路上與葡人晏些盧發生爭吵、鬥毆,後被晏用小刀戮傷致死。兇犯審訊招供後,澳葡當局自行收管。香山縣令王之正根據過去案例,即“洋人犯罪如與華人有關,即由駐澳中國官員處理”的規定,要求澳葡當局交出兇犯。
澳葡當局一再拒絕,並聲稱近百年來犯罪的葡人俱在澳門懲治,如將兇犯交給中國政府,則違反了葡萄牙政府下達的禁令,又懇請中國官府允准他們仍在澳門處置這一案件。兩廣總督策楞經過會商後,決定同意葡萄牙人的要求,在司法上給予一些特殊照顧,通知澳葡當局,應當按照《大清律例》將兇犯絞死,並派廣州知府、香山縣令等會同澳葡當局在澳門執行。
關於澳門葡人的司法判案,策楞稱:澳門聚集番男婦女三四千人,均係葡國國王分派夷目管束,番人有罪,夷目俱照夷法處治,重則懸於高竿之上,用大炮打入海中;輕則提入三巴寺內,罰跪神前懺悔完結。惟民番交涉事件,罪在番人者,地方官每因其係屬教門,不肯交人出澳,事難題達,類皆不稟不詳。即或通報上司,亦必移易情節,改重作輕,如鬥殺作為過失,冀幸外結省事。以故歷查案卷,從無澳夷殺死民人抵償之案。
這也就是說,葡人晏些盧殺死華人陳輝千而被判絞刑,是清代中葡司法交涉史上的第一例。這一案件的處理改變了歷代在澳門“化外人有犯,並依律問斷”的法令,而變為“澳夷”殺害中國居民,“罪應斬絞者”,由中國地方官員在澳門會同澳葡官員將兇犯依法處決。
1774年,上述的處理方案在乾隆敕令中得到明文規定,列入清朝律例,這就是著名的“乾隆九年定例”。文稱:“嗣後在澳民蕃,有交涉謀害鬥毆等案,其罪在民者,照律例遵行外,若夷人罪應絞斬者,該縣於相驗之時訊明確切,通報督撫詳加覆核,如果案情允當,該督撫即行批飭地方官,同該夷目將該犯依法辦理,免其交禁解勘,仍一面據實奏明,並將供報部存案。”
“乾隆九年定例”的出台,在澳門司法治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從此成為清政府與澳葡進行司法交涉、處理澳門華洋命案的基本依據。
長期以來,鑒於澳門華洋命案的複雜性,其處理方式與內地普通刑事案件,或其他外國人之間的案件有所區別。然而司法實踐中缺乏可操作的相關依據,地方官員處理這類案件十分為難。既難以完全依照內地的司法程序進行,又不可能完全聽任澳門葡人自便。結果往往是極力隱瞞真相或篡改案情,以推卸或減免責任,反而使澳門葡人有機可乘。為使情勢不至於進一步惡化,清政府只能在此案交涉中對司法程序進行適當的調整。
澳門最早的街市
陳輝千被殺案雖然促使清政府制定了“乾隆九年定例”,但圍繞著對澳門城的管轄權爭奪,實際並沒有結束,此街市再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9月,一黑奴在營地街的中國酒店喝酒,“醉臥不服夷官約束”。葡萄牙官員責備店主不該賣酒給黑奴。鄰近店舖的華商則為店主辯護,與葡萄牙官員發生糾紛。理事官菲利佩‧馬托斯便乘機發難,督率黑奴拆毀營地街郭南泉等上百個華商寮舖,後又拆毀了望廈和沙梨頭華人新建的三座房屋,還毆傷了一批中國居民。接著,又“縱黑奴在望廈村偷竊滋事”,且澳葡“貨船到澳不報”。
事件發生後,立刻激起澳門華人商販的憤怒,並引發了一場暴動。他們關閉店舖,聚眾成群,襲擊葡人巡邏隊,並攻擊大碼頭附近一所屬亞美尼亞富商馬休斯‧約翰尼斯的豪宅,因為當時澳督與許多澳門名人都住在那裡。
香山縣令彭翥聞訊後迅速趕到澳門,召見澳門主要葡萄牙官員,澳門葡萄牙官員不肯出見,要求彭翥到新建的議事會大樓去會談。彭翥認為議事會大樓是一座“夷廟”,宣稱“吾天朝命吏也,夷廟豈辦公地?”就在通衢大街上張幕設案,盛佈儀衛,再次召見通事和“夷目”,要求交出兇犯。馬托斯躲着不肯露面。彭翥便召見了新上任的澳門大法官費利喇。費利喇十分囂張,悍然聲稱,他們已經決定,徵用澳門的中國居民聚居區,所以要拆毀營地街一帶街市,驅逐望廈村村民,以恢復這一殖民地舊日的地位和被中國人篡奪的權利。
彭翥見費利喇等人異常兇橫,便趕往廣州,謁見兩廣總督福康安。福康安下令,將香山協官兵調進關閘,進駐望廈村,並“飭廣州府張道源到澳封關,禁居民賣爨具食物”。費利喇見勢不妙,趕忙請議事會出面調停。議事會召開市民大會,撤換了肇事理事官馬托斯,而提前讓下一任理事官馬查多‧卡梅洛(Machado Joaquim Cameiro)就任,並決定恢復服從清政府管轄的“舊制度”。兩廣總督見澳門葡萄牙人“夷眾懼,引罪輸服,乃復開市貿易”。
為了防止再起騷亂,中國政府在城牆外曠野的沙梨頭地方靠近花王堂之處新開了個集市。這實際上沒有為澳門居民提供方便,因為很多人的黑奴和僕役在前往該集市或回來的路上遭到搶劫。而那個老集市的地方,在人們看來,卻是最合適的。
次年,經香山縣同意,議事會在營地街又新建了一個集市,中國官員為不同業主指定了攤位。據鄉土資料記載,當年廣州知府張道源率知縣彭翥及前山同知劉廷樞督兵臨澳,駐紮前山寨城,列憲登城眺澳,見有石神在望(指前山寨城南原有的石將軍神像),赫斯其怒。公議:再增一位,以狀其猶。僉謂:神道世遠年湮,不可不重刷也。隨傳寨中紳士王廷鈐面授機宜,諭以地方公事,亟宜僉助贊襄,即發公項五十,先為倡率,時士民亦樂僉金五十,以成其事。迨石神升座之日,由香山縣丞胡寶書,寨主祭。自是夷人不敢猖獗。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議事會決定在營地大街新建墟亭。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4月,澳門營地街新建墟亭竣工。香山知縣彭翥親臨部署安置,分豬肉、鮮魚、雞鴨及蔬菜四行,各行懸立行長,各自分段擺賣。先是華民嘗就營地市場交易,多以篷寮蓋搭,茇舍以居,且與葡人居所混雜,雙方常有爭訟,廣州知府張道源奉命臨澳辦事,乃遷其市集於沙梨頭。沙梨頭距澳葡之居甚遠,於葡人生活不便,葡人遂築亭於營地之四隅為墟市,香山知縣遂與議事會召集葡人紳士商議,決定撥營地街一段建墟亭,資金由議事會捐款。這就是澳門最早的街市——營地市集(Bazar de S.Domingos)。
澳門最“宏麗”的街市
據《香山縣志》記載:“營地,在澳東南隅,與會館(著者注:即三街會館)相接,舊屯營所,就其地市焉。築亭於四隅,後毀於火。”
1893年11月13日營地市集遭火災而燒毀。1897年11月16日,澳門商人盧九、王帝致函向澳門市政廳申請在該地興建營地街市,獲得市政廳、工務局、衛生部門的審批。1901年5月14日,經議事公局稟請澳門督憲批准,將議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Largo de S. Domingos)、米糙街、大街、營地二圍、營地街、營地五圍、營地二巷各街屋宇,用官價購買,改建街市,以期清潔而利公用。在一份1905年至1906年有關向澳門市政廳租用營地街市攤檔的收據文件中,稱營地街市為新街市(novo mercado),該街市有兩個售賣亭(paviliao)。
二十世紀,該街市歷經重建。1949年澳門市議事公局將原古舊不美觀及不合衛生之營地街市全部拆卸,在原址重新興建新型街市。新型街市於1949年10月12日完成,耗資為五十五萬元。據說,“此一新市場事實上為葡國屬地集團中最宏麗者”。1950年1月31日葡國革命烈士紀念日,街市由澳督柯維納(Albano Rodrigues de Oliveira)主持剪綵儀式啟用。當時該街市成為當時澳門六大街市中最大的,故稱為中央街市。
此街市於1995年7月30日關閉。1996年,澳門市政廳把該街市拆卸並再次重建,1998年10月26日重建工程完成,建成為一座連地下共7層、高24米、建築面積達12,196.8平方米的綜合性街市,由總督韋奇立(Vasco Joaquim Rocha Vieira)將軍主持揭幕禮。
營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
本文出自《澳門街市》,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澳門檔案館檔案,《最近三年澳門屬地完成及改善各項工程概況(1947年9月至1950年9月)》編號:MO/AH/LS/0712。
[2]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MO/AH/AC/SA/01/01862。
[3]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MO/AH/AC/SA/01/14481。
[4]《澳門政府憲報》1881年1月1日第1號;1883年9月15日第37號;1884年2月23日第8號;1884年3月15日第11號;1894年5月19日第20號;1894年6月16日第24號;1901年5月18日第20號。
[5] 暴煜撰,(乾隆)《香山縣志》,卷八《濠鏡嶴》。
[6] 不著名氏撰,《香山鄉土志》,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7] 陳澧撰,(光緒)《香山縣志》,卷二十二。
[8] (葡)官龍耀(Luís Sá Cunha),《葡萄牙圖文並茂》,澳門:澳門文化學會,1990 年。
[9] 李鵬翥,《澳門古今》(插圖版),澳門:三聯出版(澳門)有限公司,2015年。
[10] 劉芳輯,《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香山縣丞賈奕為番人若瑟山度逐鮑亞蒂遷舖事下理事官諭》,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年。
[11] (瑞)龍思泰(Anders Ljunstedt)著,吳義雄等譯,《早期澳門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12] 申良翰修,歐陽羽文纂,(康熙)《香山縣志》,卷十《外志·澳彝》。
[13](葡)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1900~1949)》,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年。
[14] 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福德祠碑記》,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 田明曜撰,《重修香山縣志》,卷十二《人物》。
[16] 王廷鈐撰,《香山縣下恭常都十三鄉採訪冊》,卷下《古跡》。
[17]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 王月,《氹仔印象碎記》,載《海島迴瀾》第8期。
[19] 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編年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 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澳門基金會,2005年。
[21] (葡)徐薩斯(C. A. Montalto de Jesus)著,黃鴻釗、李保平譯,《歷史上的澳門》,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年。
[22] 葉農,《澳門葡城與葡萄牙東方建城模式》,載《澳門研究》第27 輯, 2005 年。
[23] 印光任、張汝霖撰,《澳門記略》,卷上《官守篇》。
[24] 祝淮撰,《新修香山縣志》,卷四《海防》附《澳門》。
更新日期:2020/08/31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