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爱国的归侨街坊

情繫新橋坊    |    許秀蘭

抗日戰期間,我在緬甸看見有人展出大量南京大屠殺的圖片,激發起不少身在異國的華僑與生俱來的愛國情緒,掀起一股愛國浪潮。那時候很多華人組織起來,成群結隊到處為國家籌款,希望為國家盡一分力。我當時只有十多歲,把一切看在眼內,心裏暗暗深受感動,決意加入籌款大軍的行列,更成為其中一群青年人的小組長,到賭場門口、電車上籌款。我後來甚至發起闖入賭場籌款的行動,結果只有我一個女性膽敢進去,還喊出即使有一個人不肯捐都誓不罷休的“狂言”!

在每一位老人家的記憶深處,多多少少都會埋藏着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包含很多珍貴的片斷。當中,必定有耐人尋味的往事和不足為外人道的感受,但正如本文的主人許秀蘭婆婆所言,過往的經歷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清楚明白,我們更是沒法一下子就可以體會得到的。然而,這一切對於澳門下一代人來說又是不可或缺的資料,在我們處世做人或是解決生活上的種種困難時,它們都可以供我們參考及借鏡,我們的社會應該對這些東西珍而重之。

生於馬來西亞 成長於緬甸

許秀蘭於吉隆坡出生,今年已過80歲,家庭主要靠做生意維持生活。許秀蘭回憶,她母親是一個很有本事的女子,領悟能力很高,身懷各種技能,樣樣皆能,憑着一身本領維持整個家的生計是綽綽有餘的。正因如此,許秀蘭的童年生活雖然稱不上是很富足,但從未捱餓,相對於當時其他華人,她的生活已經是比較好了。

在求學時期,許秀蘭的學業成績名列前矛,全班考第二名。然而,她母親偶爾需要上礦山工作,所以她求學時期,讀書都是斷斷續續的,沒有一氣呵成,有時甚至被迫要終止學業。小時候,她並沒有特別的玩意或其他玩具,只有少量的書,所以從小就養成閱讀的習慣,後來來澳後更加進入星光書店工作,可謂與書結下不解之緣。時至今日,她仍有閱讀的習慣,家裏收藏了不少書籍。

身在異鄉 為國籌款抗日

在中國抗日戰期間,許秀蘭仍然住在緬甸的時候,緬甸商人展出大量南京大屠殺的圖片,激發起不少身在異國的華僑與生俱來的愛國情緒,掀起一股愛國浪潮。許秀蘭說,那時候很多華人組織起來,成群結隊到處為國家籌款,希望為國家盡一分力。當時許秀蘭只有十多歲,把一切看在眼內,心裏暗暗深受感動,心繫祖國,就決意加入籌款大軍的行列,更成為其中一群青年人的小組長,到賭場門口、電車上籌款。許秀蘭憶述起當時的情況,往事仍然歷歷在目,一一在腦海浮現。當時身為小組長的她年紀小小,比當年在場的每一個青年人都要勇敢,竟然主動發起闖入賭場籌款的行動,結果只有她一個女性膽敢進去,還喊出即使有一個人不肯捐都誓不罷休的“狂言”!這些都是許秀蘭少年時代的往事。

戰後定居澳門 入職永樂戲院

日本投降後,許秀蘭一家回到祖國,在鄉村生活。那時的許秀蘭已經結婚了,並誕下兒女,可惜當時中國尚未完全和平,外戰雖息,內戰又起,人民過着居無定所的生活。這種情況下,許秀蘭最後遷到澳門安定下來。

許秀蘭在澳門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星光書店售賣教科書,這份工作講求效率,絕不可以怠慢。許秀蘭總是賣力推銷,教科書銷路很好,差不多全部賣光了,想起這些經歷,許秀蘭津津樂道起來。

後來,許秀蘭在永樂戲院當售票員,這是她在澳門的第二份工作,也是最後一份工作,因為她在永樂戲院一做就是35年。當然,當中不乏難忘的回憶及經驗,其中最轟動的事,莫過於戲院上演一套叫做“團結起來到明天”的戲。許秀蘭回憶說,當時葡國士兵對那些充滿愛國主義思想的戲很反感,甚至派人包圍戲院,與觀眾發生衝突,經理見事態嚴重,把員工都送走了。但許秀蘭認為大家應該共同進退,所以後來折返戲院。

許秀蘭很有助人為樂的精神,但每到工作時,又會很為公司着想。以她過往在戲院售票為例,見很多小朋友沒錢買票入戲院看戲,為了不違背公司利益,而又能幫助那些小朋友,她只好從自己口袋裏掏錢出來,給不夠錢買戲票的小朋友補足差價。

昔日的永樂戲院

加入坊會 服務坊眾

當時永樂戲院的經理住在新橋,積極參與坊會的工作,許秀蘭也跟隨他加入坊會,服務社區。然而就在加入坊會不久,許秀蘭就搬離新橋,但因工作仍在新橋,加上與新橋坊眾已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使她一直沒有離開新橋坊會。如今遷離新橋雖然已經有20年了,但她仍經常回坊會,服務坊眾。

在新橋坊會的義務工作中,許秀蘭有不少談判的經驗。許秀蘭說,除了街坊之間有不少利益衝突需要解決之外,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會隨時發生,當中最特殊的一次談判可算是黑社會紛爭。新橋坊會和他們當然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因為他們在債務上有問題解決不了,需要借助坊會的力量來調停。由於坊會往往有強大的群眾力量,而許秀蘭有勇有謀,以理服人,所以最後把事件平息了。這是許秀蘭在多年坊會工作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在新橋街坊會的義工生涯中,許秀蘭有三次有驚無險的救人經歷。提起這些事件,許秀蘭猶有餘悸:三件事情起源於三個不同背景的精神病患者,每次她到達現場才知道事態嚴重,有一個更手持武器,當時大家都沒有辦法,許秀蘭惟有耐心地勸導,幸好最後關頭都能化險為夷。

街坊會向來重視社區的衛生工作,許秀蘭時常和一大群義工到新橋區的大街小巷清潔。他們一絲不苟,把那些小巷清潔得很乾淨,這樣的行動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附近居民往往會因為他們的無私工作而受到感動,比以前更自覺保持社區的清潔和衛生。

新橋區向來水浸嚴重,許秀蘭記得,有一次突如其來刮起颱風,水浸隨即出現,許多獨居長者被困家中,處境危險。這時,不少新橋青年人當晚不眠不休,幫忙搶救老人家脫險,使許多長者脫離危險,財產得以保存下來。許秀蘭談起這些往事,對這些新橋年青人的欣賞之情溢於言表,對於坊會將來的發展十分有信心。

對於今時今日仍然能夠為新橋區盡一分力量,許秀蘭十分滿足。她知道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不同的崗位,若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完成應負的責任,這樣的社會是最美好的了。對於一切的付出,許秀蘭堅持自己只是做好份內事,從來不會奢求回報,更加不會掛在口邊。

假如沒有今次口述訪談,許秀蘭所做的,可能以後不再會有人知曉,所有的歷史片斷也勢將流失。


更新日期:2019/07/19

作者简介

延伸阅读 更多专题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

进阶搜寻

关键字

    主题

    资料类型

    地点

    时间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会员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