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向來有視澳門為“蓮花寶地”之說,蓋因自1622年荷蘭人入侵澳門之後,近四百年來澳門不曾被戰火侵襲,即使經歷被視為人類浩劫的二次世界大戰,鄰近城鄉皆被日軍攻佔,澳門依舊未為日軍所進犯。但事實上,在整場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澳門並非沒有受到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所波及。1945年1月16日上午,澳門遭受到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空襲。以二次世界大戰來說,這場空襲規模很小,但確確實實讓澳門捲入了戰爭之中。對於此次空襲的原因,直到戰後幾十年依然眾說紛紜。
一、大軍壓境
1945年1月,各地盟軍向軸心國反攻節節勝利,然而澳門市民依然活在二次世界大戰的艱苦歲月之中。這個小城市與周邊最大的不同,是當時它的身份:中立國葡萄牙的屬地。在這場史上傷亡最大的戰爭中,澳門是中立區,戰爭已經打了七年,儘管城中有數以十萬計難民,食物、藥物都不足,但戰爭沒有直接波及澳門,市民還可以過着相對平靜的生活。
美國海軍在1944年10月下旬,與日本海軍在菲律賓展開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會戰——雷伊泰灣海戰(Battle of Leyte Gulf),結果日軍聯合艦隊大敗,號稱世界最大的戰列艦“武藏號”連同其他兩艘戰列艦、四艘航空母艦、八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被擊沉。經此一役,日本海軍的主力艦艇已經損失大半,再難制肘美軍的行動。1945年1月初,美軍開始進入南中國海,由菲律賓的仁牙因灣登陸,奪回呂宋島的控制權。由於日本已經失去南中國海的制海權,島上的日軍已成美國的甕中之鱉。
菲律賓戰役大局初定,美國海軍開始打擊日軍在南中國海周邊的據點,1945年1月10日起,發動名為“感恩行動”(Operation Gratitude)的大規模空襲,由於行動範圍主要在南中國海周邊,因此又稱為“南中國海大空襲”(South China Sea raid)。行動由美國海軍第三艦隊進行,艦隊司令是有“公牛”之稱的威廉‧哈爾西上將(William Frederick Halsey)。行動一直持續到1月20日,越南、台灣、廣東、海南、香港等範圍被日軍佔領的城市都成為攻擊目標。
行動的主要目的,是要打擊日本在南中國海的運輸船團1,使已經進入東南亞的日軍部隊失去本土的補給,從戰略上協助中國、英國、美國的地面部隊反擊。
美軍第三艦隊轄下的第38特遣艦隊於1月15日開始對香港發動攻擊,當日對香港出動70架次飛機進行空襲。為策應海軍的行動,同日美國駐華陸軍第14航空軍亦從中國內陸向華南日軍據點發動攻擊,這只是行動的序幕戰。第38特遣艦隊的陣容非常浩大,有重型航空母艦八艘、輕型航空母艦五艘、戰列艦六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55艘。雖然經歷三個月前的雷伊泰灣血戰,但在當時美國強大的國力之下得以迅速整補,對艦隊的實力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圖2 陣容強大的美國海軍第三艦隊2,一列重型航空母艦,由近至遠,分別是CV-18黃蜂號、CV-10約克城號、CV-12大黃蜂號、CV-19漢考克號、CV-14提康德洛加號。(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127906254@N06/23406618024/)
1月16日星期二清晨,在南海上的第38特遣艦隊各航母上的後勤人員,正忙於為戰機、轟炸機作檢查,待確認一切無誤,艦載機逐一升上飛行甲板,排列好出擊順序,油料、彈藥一一為飛機裝上,而飛行員則聽取長官的任務簡介。一切準備就緒,只待太陽從東方升起。這個時候,澳門居民或在享受夢境中的平靜、或在飢寒交迫當中勉強入睡。
早上六時四十二分,旭日初升,視野良好3,這對於一群身經百戰的飛行員而言,是如虎添翼。第38特遣艦隊的位置,在澳門東南約250公里、東沙群島以西大約200公里,飛行員們已經戴好裝備,坐上自己的戰機。七時二十三分,考彭斯號七架TBF轟炸機率先出發,隨後大黃蜂號、列克星頓號、漢考克號的艦載機亦逐一出發,百餘架戰鬥機、轟炸機的龐大陣容,直撲珠江口而去。
二、盟軍來襲
同日,早上九時十五分至三十分之間,澳門的天空傳來螺旋槳的轟鳴,是一群飛機。那時的澳門人對飛機已不陌生,雖然號稱中立區,但交戰國的飛機靠近也是常事。今次是葡國的?日本的?中國的?地面上的澳門市民,大概沒有想過,是美軍來襲!一批軍機直撲新口岸,向着泛美航空站和葡萄牙軍方的海軍航空中心開火,一輪攻擊之後,飛機、油庫及其他航空設施迅即陷入火海,附近的車輛亦遭掃射。地面的居民指參與攻擊機群總數達十餘架,分三個批次對澳門進行空襲,至早上十時十五分離去。
攻擊發生後,葡萄牙的駐軍進入陣地戒備,但他們根本沒有配備任何正規的防空武器,也沒有以其他輕武器向來襲的軍機開火。下午三時五十分,第二批共有四架軍機再來襲,對新口岸一帶以機槍作低空掃射之後離開。當時有目擊者指出,施襲的飛機上有盟軍的標誌。
圖3 空襲翌日,《華僑報》作出詳細報道。(圖片來源:《華僑報》,1945年1月17日第1版)
整天的空襲炸毀泛美航空站、葡萄牙海軍航空中心;瑪利亞二世炮台的無線電站及電力公司設備受損;停泊在青洲海面的葡萄牙號貨船受損;至少有五名平民死亡,十餘人受傷。雖然在二戰中各國的戰略轟炸往往將敵國的城市夷平,造成數以萬計的死傷,相比之下,澳門的損失微不足道,但是次空襲,已是澳門有史以來遭受最嚴重的空襲。澳門自1920年代以來在航空方面的建設,幾乎全毀於此次空襲之中。
按當時的報章報導,泛美航空站似乎是空襲的主要目標。被美軍空襲的當時,泛美航空站內存放了六千加侖的燃油。值得指出的是,不少資料在描述事件時,會簡稱之為新口岸水機機場被襲。事實上同時在空襲中被擊毀的葡萄牙海軍航空中心與泛美航空站是兩個不同的設施,位置相近,但並不相鄰,根據1945年英國戰爭部編製的澳門地圖4,清楚顯示兩者位置有明顯不同。所以,美軍在1月16日的空襲中,是同時將澳門的軍用、民用機場都摧毀。
圖4 1945年英國戰爭部繪製的澳門地圖,靠左的紅圈是泛美航空站的位置,靠右的紅圈則是海軍航空中心。(標示為作者加上,圖片來源:https://catalogue.nla.gov.au/Record/1303136)
泛美航空站的建築年份稍早,建於1937年5,經營兩年後於1939年停止運作。1937年,泛美航空宣佈開展由三藩市到澳門的航線。當然,當時的技術條件並不能讓飛機直飛三藩市,需要在香港、馬尼拉、夏威夷等地着陸,但無論如何,澳門作為航點之一,在澳門民航史上都是一件大事。然而,泛美在澳門的業務開展並不順利,由於澳門本身的先天條件限制,加上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戰爭正式爆發,到1939年,泛美航空站停止營運。1941年末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捲入戰火之中,泛美航空站更是復航無期。1945年初,泛美航空站已經被空置數年,用於放置燃油,而且數量達六千加侖6,大約等於170個油桶的容量,在戰時的澳門,這是一批價值不菲的物資。
圖5 從泛美航空站駛出的水上客機。(圖片來源: Luís Andrade Sá:《澳門航空:一個世紀的嘗試》,澳門:東方文萃,1990,第61頁。)
另一方面,附近的葡萄牙海軍航空中心則建成於1941年。駐澳葡軍一度在中心裡配備有六架英國製魚鷹式水上偵察機7。1942年,其中一架魚鷹機發生意外撞入塔石民居。之後,由於周邊形勢越趨緊張,澳門的物資亦越見短缺,海軍航空中心的飛機停止運作。當時海軍航空中心的數架偵察機,對澳門防衛也起不了甚麼作用8。
圖6 海軍航空中心配備的六架魚鷹機。(圖片來源:Luís Andrade Sá:《澳門航空:一個世紀的嘗試》,澳門:東方文萃,1990,第69頁。)
貨船“葡萄牙號”又名“馬士弼號”(Masbate),亦在同日遇襲。1944年3月,該船曾經前往東南亞為澳門購買糧食,為避免交戰雙方的襲擊,澳葡政府曾為此與日、英、美三國達成協議,“葡萄牙號”是當時澳門為數不多可以遠航的輪船9。“馬士弼號”在之後的二月、七月美軍對澳門的空襲中都成為目標10。
另一個被攻擊的目標,是瑪利亞二世炮台(即馬交石炮台),位於當時澳門半島東北角,是一個十九世紀中後期設計的炮台,以當時的標準而言非常落伍,已無甚軍事價值。因此美軍攻擊的真正目標,可能是炮台的無線電台,以短暫中斷澳門的對外通訊。
三、不可能是意外的意外
雖然美國政府一直聲稱對澳門的空襲是誤擊,但當我們細數被攻擊的目標,不難發現美軍是有備而來。若美軍是因為誤認澳門為日軍佔領區而施襲,海軍航空中心當然是顯著的攻擊目標,但同樣顯眼的媽閣塘政府船塢、松山海岸炮工事及全澳各大小軍營都沒有受襲。相反泛美航空站其實並不顯眼,它只是澳門岸邊一座平凡的建築物,若無事先充足的情報,很難相信美軍“錯誤”的攻擊行動能在澳門芸芸建築中,命中裝滿燃油的泛美航空站。
美軍攻擊的目標經過小心的選擇,空襲沒有實質上減損葡萄牙駐軍在澳門的實力(海軍航空中心已停止運作),也沒有造成太多平民傷亡,因為美軍並沒有對市區投彈,否則以澳門當時的人口密度而言,恐怕是死傷枕藉。這種克制可與美軍對同為日佔區的香港、台灣的猛烈空襲作比較。美軍連澳門的具體建築物都能夠搞清楚,自然不可能不知道澳門依然在葡萄牙政府的有效管治之中。
而對應“感恩行動”的作戰目標,就是要斷絕日軍補給,阻止澳門可能在進行當中的對日石油走私活動11,似乎是這次空襲最合理的解釋。美國海軍在1945年1月16日對澳門的空襲是經過充份的準備和計劃,並且在過程中精準地完成任務。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政府承認該次事件為美國海軍所為,就二戰中對澳門的空襲道歉,並對葡萄牙作出賠償。
隨着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完成對南中國海周邊日軍殘存的海上力量的掃蕩,“感恩行動”在1月20日結束,26日艦隊返回烏利西環礁休整。日本面對盟軍的步步逼近,本土的屏障就只餘下硫磺島和沖繩島,在東亞、東南亞各地的日軍與本土的聯繫逐漸被切斷。此次美國海軍對澳門的空襲行動,投入的兵力少、造成的傷亡也很有限,在整場戰爭中似是微不足道。但美國不惜侵犯中立國葡萄牙的屬地,也要執行此次攻擊,可見澳門這個小城,在那個時代中,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又不是那麼小。
注釋:
1. 鄺智文:《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5,第310頁。
2. 80-G-294131: "Murderers' Row",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S. Navy. https://www.flickr.com/photos/127906254@N06/23406618024/
3. 鄺智文:《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5,第304頁。
4. "Macao: plan of town",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https://catalogue.nla.gov.au/Record/1303136
5. Luís Andrade de Sá:《澳門航空:一個世紀的嘗試》,澳門:東方文萃,1990,第60頁。
6. 也有說法是五千加侖。
7. Garrett, Richard J, The Defences of Macau: Forts, Ships and Weapons over 450 Year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138.
8. Luís Andrade Sá:《澳門航空:一個世紀的嘗試》,澳門:東方文萃,1990,第56頁。
9. Luís Andrade Sá:《澳門航空:一個世紀的嘗試》,澳門:東方文萃,1990,第70頁。
10. Geoffery C. Gunn, Wartime Macau,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p. 198.
11. João F.O. Botas, Macau 1937-1945 Os anos da Guerra, Macau: Instituto Internacional de Macau, 2012, p. 454.
更新日期:2021/01/14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