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從空中到地面——審視一‧一六空襲澳門的細節

歷史回眸林翊捷

系列文章:林翊捷 | 1945年1月美軍空襲澳門始末

1945年1月,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葡萄牙在戰爭中保持中立,在國際上被視為葡萄牙屬土的澳門,也隨之而成為中立區。1月16日早上九時許,美軍突然空襲澳門,位於新口岸的泛美航空站、葡萄牙海軍航空中心全毀,輪船葡萄牙號被擊傷,馬交石炮台亦被攻擊。然而關於這次美軍侵犯中立區的空襲行動,至今尚有不少疑團,因此本文將嘗試從美國海軍的行動報告和翌日澳門報章中整理更多空襲行動的細節。

一、機隊從哪裡來?

1945年1月16日空襲澳門的行動,具體是由美軍哪一支部隊負責?從太平洋戰爭的歷史研究之中,基本上可以確定,1945年1月美國海軍在珠三角進行一個名為“感恩行動”(Operation Gratitude)的大規模空襲。當天在澳門上空出現的美國軍機,是在附近執行任務的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所屬。

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有重型航空母艦八艘、輕型航空母艦五艘,換言之,空襲澳門的飛機必在其中一艘航空母艦上起飛。參考研究澳門歷史被廣泛使用的資料包括:The Defences of Macau: Forts, Ships and Weapons Over 450 Years1Wartime Macau2等等,都非常明白的指出,空襲澳門的飛機是由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6)派出的。

企業號是當時美國海軍最著名的航母,參加過空襲東京、中途島戰役、瓜島戰役、雷伊泰灣戰役……是美軍無役不與的精銳部隊。企業號下轄第90艦載夜戰航空群(CVG-90N),其下有三個中隊,分別是第90戰鬥機夜戰中隊(VF-90N)、第90轟炸機夜戰中隊(VB-90N),以及第90魚雷機夜戰中隊(VT-90N)。

順着這條線索,對照紀錄當日的澳門報章,空襲澳門的十餘架軍機,按規模理應是三個中隊其中一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空襲發生在澳門時間早上九時許,大白天派出一個專門夜戰中隊,無疑是兵力錯配,而派精銳部隊攻擊沒有甚麼防空能力的澳門,殺雞用牛刀,也不甚合理。更重要的是第38特遣艦隊的航空兵力相當充足,沒有必要勉強在白晝出動第90艦載夜戰航空群。翻查美軍的檔案發現3,1月16日,第90艦載夜戰航空群第一次出擊是在下午16:30,而到達香港和廣州等目標區時,已經是傍晚18:00,與澳門遇襲的時間完全不吻合,地點也不相同。

再翻查美軍的檔案,對照可能對澳門進行空襲的部隊,從時間上分析,若要在09:00-09:30之間到達澳門,機隊應在07:30-08:00之間離艦。當中以漢考克號(U.S.S. Hancock CV-19)搭載的第七航空群(CVG-7)參與空襲澳門的可能性最高。

第七航空群下轄第七戰鬥機中隊(VF-7),編有41架地獄貓式戰鬥機;第七轟炸機中隊(VB-7),編有42架地獄俯衝者式轟炸機;第七魚雷機中隊(VT-7),編有18架復仇者式魚雷機。合計漢考克號上共編有101架作戰飛機4

圖1 美軍航空母艦漢考克號(U.S.S. Hancock CV-19)5。圖源:National Archives Catalog (identifier: 38330009)。

(一)機隊的分工

根據第七戰鬥機中隊(VF-7)的行動報告,12架戰鬥機,分成兩個小隊,分別由肯普(George E. Kemper)中尉及紐卡默(Lloyd E. Newcomer)中尉帶領6,於上午07:38起飛,任務是掃蕩南中國海岸的機場7。由於戰鬥機的飛行速度比較高,因此這一個戰鬥機小隊亦是整個第38特遣艦隊中,最先到達目標區的部隊之一,務求盡量在敵方尚未察覺主力部隊來襲之前,將敵機擊毀於機場,以有效掩護隨後到達靈活性較低的轟炸機和魚雷機機群。

第七航空群在的行動報告指出,航空群所屬的第七戰鬥機中隊,在當天早上派出另外兩個小隊,一個小隊由布奇斯(J.J. Bridges)中尉帶領,於三灶、中山、澳門、三鄉、吉大和香港啟德機場等目標上空進行掩護和偵察照相,其次是對目標進行攻擊。另一小隊則由希恩(W. Sheen)中尉負責,集中攻擊啟德機場。

根據美軍航空母艦漢考克號在1月16日的行動報告,於當日7:35-8:09之間,艦載機出動了55架次,包括戰鬥機39架次、轟炸機六架次、魚雷機八架次。當中首先出發的是前述執行掃蕩任務的12架戰鬥機8

(二)攻擊目標

經過大約一個半小時的飛行,期間沒有遇到任何敵機攔截和防空炮火,日軍似乎未察覺美軍的行動。作為當天行動的先鋒,負責掃蕩任務的小隊率先到達珠江口西岸的目標區,時間是上午09:00,當地有薄霧,能見度十英里。

12架執行掃蕩任務的美軍戰鬥機首先進入中山縣,但只看到機場的跑道燈,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目標;第二個目標是澳門的水機機場,美軍的報告指出,那是一個正式的PAA(泛美航空公司)基地,但沒有發現任何飛機;第三個目標是三灶機場,報告形容該機場是“一級軍用機場”,但沒有發現飛機,機隊與機場防空武器交火,並將日軍的防空陣地摧毀。

圖2 第七戰鬥機中隊的行動報告,目標地點寫了Sanchow(三灶)、Macao(澳門)和Chunshang(中山)9。圖源:National Archives Catalog (identifier: 139924742)。

(三)使用的機種與武器

襲澳的12架戰鬥機,全數是F6F-5地獄貓式戰鬥機,F6F系列是美國海軍在二戰末期使用的主力艦載戰鬥機。F6F性能優異,在1944年6月的菲律賓海海戰中,曾經大破日軍著名的零式艦載戰鬥機。雖然F6F-5以空戰作為主要用途,但亦可以攜帶炸彈或者火箭彈作對地或對艦攻擊。而事後澳門的報章大多使用“掃射”、“投彈”、“落彈”等字眼形容該次空襲。

翻查第七戰鬥機中隊報告,美軍在記錄對澳門目標使用的武器類型時,採用"Strafe"中文翻譯為“掃射”。F6F-5內置有6挺12.7毫米口徑白朗寧M2重機槍10。機隊中有八架機直接參與對澳門的攻擊。機隊在航母上起飛時攜帶了火箭彈,全數用於攻擊三灶機場。因此,當天上午空襲澳門的美軍機隊並沒有攜帶航空炸彈,也就沒有可能對澳門的目標投擲炸彈。

圖3 二戰後期美國海軍的主力戰鬥機F6F地獄貓11。圖源:National Archives Catalog (Local identifier: 80-G-204747A)。

二戰美軍的艦載作戰飛機有三大類:戰鬥機、轟炸機、魚雷機。澳門周邊沒有高價值的艦船,而且澳門港水淺,無法使用魚雷,也就沒有使用魚雷機的必要。俯衝轟炸機也是美軍重要的機種,其破壞力大、投彈精度高,適合對付裝甲艦船或鋼筋混凝土工事,澳門的目標並不具有這個水平的防禦能力。

從兵力有效運用的原則來看,派戰鬥機執行攻擊任務非常合理,空襲澳門的機隊本身也同時成為攻擊香港的主力部隊的左翼,發揮掩護作用。

二、對照當時的報道

空襲事件發生後翌日,《華僑報》、《大眾報》都大篇幅報道事件,兩報都以盟軍飛機襲擊以致新口岸機庫被焚毀作為報道核心內容,時間是“九時許”或“九時三十分”,美軍第七戰鬥機的報告指出他們於目標區的時間為“九時至十時”,因此兩者基本吻合。而上述兩報指出,空襲的重點是新口岸的航空設施,這一點亦可以美軍的報告印證,報告上明確指出,攻擊目標是“PAA base”(泛美航空基地),其他在澳門攻擊的目標,就沒有提及,可能並非重要目標。

圖4-6 空襲翌日《大眾報》、《西南日報》、《華僑報》的報道。

(一)下午的攻擊

前述報章皆指出,美軍對澳門的空襲共有四次,頭三次先發生在上午9:00至10:00,第四次發生在下午3:30-3:50。而早上來襲的12架F6F-5戰鬥機已經全數於上午11:20於航母漢考克號上安全著艦;在周邊偵察的布奇斯小隊亦於差不多的時間著艦。因此下午的空襲是另一波的攻擊。美國海軍的第七航空群(CVG-7)與第七戰鬥機中隊(VF-7)的行動報告,都沒有如上午一樣記載這次攻擊。但在第七航空群的一次行動紀錄之中,指出下午3:00-3:20之間,由18架F6F-5戰鬥機、四架SB2C-3轟炸機、七架TBM魚雷機組成的機群對香港發起攻擊。而當中尼布林(E.W. Niebling)中尉帶領的小隊,曾經飛越澳門空域,他在報告中指出,澳門的目標情況與早上攻擊之後所得的報告一樣,並無描述下午對澳門的攻擊12

對照《大眾報》的報道,該小隊共有四機,到達澳門空域是下午3:50,而《華僑報》記載是下午3:30、《西南日報》記載是下午3:35。機隊從東北方飛來,再度向新口岸的目標掃射,《大眾報》的報道中特別指出地點為“火藥局斜巷紀念中學上空”,即當時的孫中山紀念學校,現時的金融管理局大樓;根據黃就順的憶述13,在粵華中學讀高中的他,目睹空襲的當時有同學的棉襖被流彈(碎片)射穿,之後他們才害怕得爭相走避。

圖7 現時澳門金融管理局大樓、粵華中學及東望洋斜巷1號的位置圖。圖源:澳門特區政府地圖繪製暨地籍局“澳門網上地圖”,澳門記憶編輯部後製。

上述兩段描述的地點直線距離不超過100公尺。當時的日本駐澳門領事館,就在上述兩個位置之間的東望洋斜巷1號,再次說明美軍對澳門的情報掌握是相當精確的。按照時間和來襲的方向,機隊是在完成攻擊香港的任務之後再飛臨澳門空域。其實際作用,似乎是要為早上的攻擊行動確認戰果——澳門的航空設施已被摧毀。

(二)美機向澳門投擲炸彈?

有趣的是,《華僑報》、《大眾報》、《西南日報》都提及,美機在澳門向地面目標掃射之外,還有投彈。但一如上文述及,早上來襲的機隊離開漢考克號航母時,並未掛上航空炸彈,而攜帶的火箭彈亦未在澳門使用。下午途經澳門執行掩護任務的18架戰鬥機中,有16架攜帶了500磅航空炸彈,按照記錄,全數航空炸彈都在香港的目標上空投出,並未在澳門上空使用。

《大眾報》的報道甚至指出,盟軍飛機在新口岸投下“燒夷彈”。《華僑報》則報道指機隊向發電廠投彈,但該彈並未引爆。就下午的攻擊,《華僑報》指來襲四機向新口岸投彈四枚等等……傳媒記述美機航空炸彈的使用情況,與實際造成的損毀和美軍的報告都有矛盾之處。

綜合上述的文字報道,對照F6F-5戰鬥機的特點,極有可能飛機投出的是油料用完的副油箱。F6F-5的標準配備之一,是150加侖的副油箱,該副油箱外掛於機腹。為了減少重量和風阻,飛行員經常會在遭遇敵機或到達目標區之後,將油料用盡的副油箱在空中丟棄。由於副油箱與航空炸彈外型極為相似,因此不排除為目擊者所誤認。而由於副油箱內的油料可能已經用盡,那當然亦不會爆炸。

圖8 F6F機腹攜帶白色的外掛副油箱14。圖源:National Archives Catalog (identifier: 179036578)。

後記

本文嘗試將美國海軍航空隊的兩份行動報告內容,與當時澳門本地傳媒的報道內容作出比較整合,從而拼湊出1945年1月16日當天的空襲的情況。美國海軍部隊的行動報告從整個南中國海的海空形勢的宏觀角度去記述這次行動,與香港相比,攻擊澳門是一個相當次要的任務。

但就結果來看,從部隊的調度、目標的選擇以至武器的運用,美軍在澳門的行動都非常精準,在報告中絲毫沒有表現出這是一個“誤會”的意思,一切完美地而且雲淡風輕地依計劃執行。

在澳門的地面上,記者描述城中市民、官員對空襲卻是無比錯愕,事件對澳門而言意義巨大,這個中立小城還安不安全?撰寫報道的記者縱然不可能有充足的軍事知識與資訊,但報道卻為後世留下他們當日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而上述兩種資料、兩個角度相對照,相信會更接近當日所發生的事實。

注釋:
1. Garrett, Richard J. The Defences of Macau: Forts, Ships and Weapons Over 450 Year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38.
2. Gunn, Geoffrey C. (ed). Wartime Macau.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p.166.
3. COMAIRGR 90 (NIGHT) - Rep of air ops against Formosa, Philippines, Fr Indo-China, So China, & Ryukyu Is 1/6-22/45.
4. H.P. 威爾莫特著,馬哈拉什維利、何國治譯:《萊特灣海戰》,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第286頁。
5. National Archives Identifier: 38330009, “Launching of 27,000 Ton Carrier USS Hancock, Quincy, Massachusetts”, https://catalog.archives.gov/, National Archives Catalog.
6. Steven K. Bailey, “Briefing Failure In Ready Room 4: The Question of Culpability for U.S. Navy Air Strikes on Macau, 16 January 1945”,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 Vol. 58 (2018), pp.30-54.
7. “VF-7 - ACA reps nos 35A, 37-46, 48-55, 55A & 57-58 â Air ops against Formosa, Philippines, Fr Indo-China, So China & Ryukyus 12/16/44 â 1/22/45” RG38, National Archives Identifier: 139924742.
8. “USS HANCOCK - Rep Of air ops against Formosa, Philippines, French Indo-China, South China & the Ryukyu Is 1/3-22/45” RG38, National Archives Identifier: 139855863.
9. “VF-7 - ACA reps nos 35A, 37-46, 48-55, 55A & 57-58 â Air ops against Formosa, Philippines, Fr Indo-China, So China & Ryukyus 12/16/44 â 1/22/45” RG38, National Archives Identifier: 139924742.
10. Allan Burney, US Carrier Aircraft of World War 2, UK: Key Publishing, 2015, p. 85.
11. Local Identifier: 80-G-204747A “Dynamic static. The motion of its props causes an "aura" to form around this F6F on USS YORKTOWN. Rapid change of pressure and drop in temperature create condensation. Rotating with blades, halo moves aft, giving depth and perspective., 11/1943”, https://catalog.archives.gov/, National Archives Catalog.
12. COMAIRGR 7 - ACA reps nos 41-45 & 47-67 – Air ops against Formosa, Philippines, Fr Indo-China & RyukyuIs 1/3-22/45, RG38, National Archives Identifier: 139933821
13. 陳志峰:《一生承教:黃就順老師與澳門教育》,澳門:文聲出版社,2018,第63頁。
14. National Archives Identifier: 179036578, Local Identifier: 80-GK-14890, “Grumman F6F-3 Hellcat Fighters at a Naval Air Station”, https://catalog.archives.gov/, National Archives Catalog.


更新日期:2021/08/13

作者簡介

林翊捷

澳門城巿規劃師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