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巴士公司於1988年重組為新福利,時任公共汽車工會秘書的林香生,參與了過渡時期的協調工作,見證不同時期的變革,總體來說,員工在工資待遇方面向前邁進,而隨着公交需求日漸旺盛,主客觀環境對巴士司機的工作亦帶來新的挑戰。
任工會秘書 與巴士結緣
平日公眾所認識的林香生,主要是其立法會議員的一面。與巴士行業的緣份,要從1988年10月說起,當年10月福利巴士公司重組,他被工聯調派至公共汽車工會任秘書,解決當時福利公司遺留的問題。
由於何賢先生當初接手福利公司,並非出於盈利目的,而且在五、六十年代社會搵食艱難,福利巴士公司為員工提供全面的照顧,故不少家庭三代人都投身巴士行業。但當時沒有巴士考牌制度,主要由工會負責轉介會員參與公司的考核,考生均需具備兩年駕駛貨車的經驗,直到七十年代,澳門才設立考牌制度。在這歷史背景下,澳葡政府管治年代,公司簽署承投巴士服務合同時,需要勞方代表在附加合約上簽署,以保證人力資源。
1989年,福利公司取消巴士售票員服務,改為乘客自助投幣支付車票
圖片來源:
巴士售票員:鍾愛群收藏,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提供;
自助投幣:陳自瑜編:《澳門巴士手冊》,北嶺國際有限公司,1996;
車票: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提供;
打孔器:陳金蓮收藏,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提供。
新福利成立後,推出多項改革,第一波於1989年取消沽票員(售票員)職位,當時工會要協助解決80多名沽票員的遣散及職業安排,當中約有一成仍留在新福利,部分選擇退休。第二波,裁減車廠維修部人員,共計減去20多人,相當於三分之一比例。
雖然公司重組期間,內部制度變動頻繁,容見發生爭拗,但從工資待遇、加班制度等問題上,總體是向前發展的,逐步提升行業的吸引力。緊接的數年,在職員工幾乎年年加薪,當時適值巴士公司擴展新路線,新福利自設培訓吸納貨車司機轉入巴士行列,成為駕駛業的風潮。
其實當年部分參加培訓的司機,並非真心想加入巴士行業,但卻以持有巴士牌照為榮。
澳門巴士也曾試行“揚手即停”
回顧新福利的發展,不斷引入創新嘗試,有成功也有失敗。
如每逢清明節,新福利安排了接駁孝思墓園的巴士,為乘客提供很大的方便,這創新服務沿用至今;現時人手使用的澳門通卡,就是由新福利推出的月票卡演變而來,巴士車資看似十分瑣碎,如今已成為一張人人必備的電子支付卡。
不過,有的服務未必適合現實環境。在九十年代,新福利曾在28C路線試行揚手即停,彷如截的士,希望提升服務水平,當時車身玻璃貼上印有手掌的標識,但實際操作不易,遇上乘客突然叫停落車,影響路面運作,結果試行一段日子便停止。
雞蛋變籃球 司機一眼關七
由於新福利接手初期,經常推出不同改革,須與司機溝通最新情況。但因司機輪班工作,有的清晨開工、有的凌晨才收工,彼此生活節奏不同,為了與司機見面,林香生穿梭各區巴士總站,溝通訊息。當時若有事找他,只要到媽閣、祐漢、關閘總站……可以看到他的踪影。
林香生分享,他認識的公交行業,彷如小城的縮影。數十年前,15號巴士線是全澳最長的路線,由黑沙至關閘,與今天的15號路線不盡相同。
以往司機駕駛的路線較為固定,定時定候,有相同乘客上車,有時司機與乘客爭拗,反而之後會微笑點頭,成了朋友。
但過去訊息不發達,不時鬧出“雞蛋變籃球”的笑話。有一次,傳來巴士撞到人,滿地是血,以為大事不妙;實情是一輛單車搭載的西瓜,掉落在巴士站,司機駛經時見到地上滿是紅色汁液,引起聯想。
整體來說,巴士司機工作生涯相當辛苦。自從沒有沽票員後,車長要睇路況,又要照顧上落客,電單車隨時左穿右插,不能有一刻鬆懈;現時巴士車身較長,車身底盤低,駛經不平的路面,更考驗司機的技術,而且目前道路工程多,若是大型工程反而影響不大,在馬路一段做小型工程,塞車更嚴重,司機要追回行車時間,工作壓力大,還需要忍耐。
例如一轉車程約80分鐘,碰上塞車花了一個多小時仍未到總站,人有三急,唯有忍耐。
做巴士司機,有不少要適應的地方,負責開頭班車的,清晨五時要起床,早上十時便食午飯,有時食肆還未開門,為了工作需要也得習慣。
巴士全天候服務,在傳統節假日要享受家庭樂機會減低,工會組織會員旅行相當困難。
突破資源局限 重新規劃
巴士站候車的人流,陳顯耀攝
現時澳門公交有一個畸形狀況,在路氹城工作的人口超過十五萬,四方八面打工仔前往上班,對交通運輸需求可想而知。假若居住北區的十八萬工作人口,一半在路氹工作,大家上班時間集中,每日都是人流大遷移。如何解決北區人口去路氹城開工是難題,在節假日則面對旅客向路氹城流動,同樣擠擁。近年政府創設了巴士快線安排,舒緩了部分壓力。但澳門路面資源有限,如何解決路權優先,推動公交專道,存在極大挑戰。
在巴士路線設計安排,主要根據2009年政府批出的五組路線標段為基礎,當時的路線規劃全部由澳門半島為中心點出發。經過多年發展,很多居民已遷往移氹仔及路環居住,雖然現已加入不同的快線接載居民,若路線未有效重組,驅使更多人自駕代步。
除了居民跨區工作,很多工作人口經橫琴來澳工作,晚上回去珠海居住,蓮花口岸成為必經之路,但澳門的口岸區欠缺泊車位,對往返人士造成不便,現存很多配套工作,需要開放思維解決,例如澳門巴士能否提供跨域服務,有待探討。
現時巴士日均載客量已突破65萬人次,但巴士總量佔整體機動車不足5%,卻承擔着龐大的客流量。在司機培訓、路線規劃均有新需求。近年社會加大培訓職業司機的力度,林香生認為關鍵要優化制度。
由於考取重型客車牌照,需要通過機械考核,現時考核方向部分從排除事故角度出發,等於要懂得維修,反觀現今引入的巴士採用油電混合系統,與傳統的柴油巴士燃料結構截然不同,巴士型號亦趨複雜,一旦巴士有故障,司機也難於解決。故認為巴士司機只需掌握機器原理便已足夠。
另外要完善公交,重組巴士路線,優化站點及班次密度是大方向。舉例在水坑尾去關閘方向有很多路線選擇,高峰時仍難以上車,能否在特定時段成為專線,不經停站直接去關閘?又如美食節舉行的周末時間,可否創設特班車,沿外圍返回中區北區,提升巴士公司的靈活調度程度。
當駕駛人士感到搭巴士更方便,就會作出選擇,同時結合步行系統發展,打造方便出行的公交服務。
更新日期:2020/08/20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