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新橋廟宇文化的關注者

情繫新橋坊杜燦榮

新橋的廟宇文物區歷史悠久,有土地廟、蓮溪廟、石敢當行台等;澳門四大會館當中,有兩間位於新橋,一是工羡行會館,一是泥水行會館;幾間特色的地道土地廟、舊城牆、沙梨頭的姻緣石等,都是重要的文物。這些大小廟宇文物的背後,有眾多傳統節慶活動,如土地誕、華光誕、石敢當寶誕、包公誕等。中國人的信仰很廣泛,求心之所安,認為哪一個神能夠保祐自己,就崇拜那一個神。若新橋的廟宇文物區能夠加以整理、美化,並連貫旅遊路線,當能有新的天地。

杜燦榮生於新橋,求學於新橋,後又加入新橋坊會,是個地道的“新橋人”。

生於新橋 學於新橋

杜燦榮出生的具體地點為現在新橋婦聯側的位置。他說,昔日因為醫院診金較昂貴,孩子多由接生員接生。負責接生的人,坊間稱“執媽”,即接生員。新橋以前有兩家接生員,一家叫吳寧芝,另一家是趙淑貞。

年幼時杜榮燦和親友合影

杜燦榮的父親從事白鴿票的工作,媽媽是家庭主婦,家裏有台衣車,平時會替別人裁衣服幫補家計。杜燦榮表示,以昔日的工資,一般人的生活很艱難。有的父母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十多元,有的是二三十元。如果當年手上有個五毫子,已足夠買一餐餸菜。那個年代,杜燦榮一家的生活主要靠父親來支撐,生活十分困苦。

小時候,杜燦榮在新橋區大興街的祟新學校就讀。以前讀書十分樸實,早上上學,直到下午5時才放學。課程以中文為主,主要科目有珠算、尺牘和國文。他回憶,當時小學分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初小,另一個階段是高小。初小是指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高小是由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家庭貧窮的學生,多數讀完初小,就要出來學師幹活,家境好一點,平均只完成小學畢業。

杜燦榮投身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當推銷員,賣原子粒收音機。後於1968年,他到針織廠工作,直到1980年代。此後,杜燦榮做過多份不同的工作,包括麵包西餅、貿易、卡拉OK、地產業等。

青年時杜榮燦和夥伴朋友合影

新橋繁華娓娓道來

在杜燦榮眼中,小時候的新橋是一個令人回味的地方。他介紹,新橋是一個熱鬧的地方,也是一個環境十分寧靜的地方。

所謂熱鬧,新橋昔日有“小新馬路”之稱,由鏡湖馬路與大興街交界的一小段渡船街,是新橋最繁盛的地段。由早上12時到晚上8時,這一地段都很暢旺,差不多整天都人來人往。以前,新橋的鄰近地段商舖很少,難以購買日用品,所以新橋是鄰近地段的購物中心。遠至筷子基、台山、高士德等地的居民,都到新橋來購物。另外,昔日新橋是一個小型的工廠區,有火柴廠、酒廠、炮竹廠和神香工作坊等。1960年代初期,製衣業開始在新橋興起,青草街建了一幢五層高的工廠大廈,是現任立法會主席曹其真父親曹光彪所有,他將毛衫業引進入澳門。毛衫到了新橋,引起居民轟動的反響。杜燦榮記得,當時去應徵做毛衫廠工作的人,排滿整個新橋區。澳門第一批針織師傅、縫紉師傅和補衣師傅都是當時培養出來的。澳門針織師傅的開山師祖是陳友樹,而他太太是全澳門補衣縫紉的開山祖師。所以,對當時的澳門來說,新橋是一個既有工業,又有商業的地區。

但杜燦榮說,新橋也有寧靜的一面,步行不遠的距離,三盞燈一帶,已是花園洋房,是一個很好居住區。

見證早期澳門白鴿票盛況

白鴿票是澳門歷史悠久的彩票,在1950-1960年代盛極一時,新橋區也設有白鴿票舖。

白鴿票經營牌照

杜燦榮的父親從事白鴿票,他讀書的時候,幫忙過父親工作。杜燦榮表示,當時白鴿票的利潤很微薄,只得5%。連計其他佣金收益,利潤也不足10%。他父親聘用的夥計只是兼職,杜燦榮課餘的時候,就到父親處幫手。後來畢業了,雖然有了自己的工作,但只要有假期,杜燦榮還是盡量會到父親的店舖幫忙。就是這樣,杜燦榮從小即開始從事白鴿票工作,直到後來他父親病逝。

杜燦榮對澳門早期白鴿票的規則和營運情況很熟悉,他表示,白鴿票一日開三廠,即一日開三場。中午1時開一場,晚上8時開一場,晚上12時開一場,這就是早午晚三廠。白鴿票是一種古老的彩票,源於清代。晚清年間,是以猜哪只賽鴿得勝來下注的。比賽時,人們將賽鴿用《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等字編上號,然後把鴿子放飛,讓人們去猜哪只賽鴿獲勝。比賽結果,若“天字第四號”鴿勝了,那麼,凡猜“天字第四號”鴿的都為贏家;若“黃字第二號”鴿勝了,那猜“黃字第二號”的人就中了彩,否則就是輸了。隨着時間推移,白鴿票的玩法逐漸變化了。即由彩票公司將《千字文》前面的80個字印在票上,讓每個投注的彩民在票上各圈10個字,然後彩票公司開出底字20個,相當於中獎號碼。彩民所圈10個字中,有5字以上相符,便是中彩。

保證金收據

加入新橋坊會 關注廟宇文化

1990年代末,杜燦榮加入新橋坊會。生於新橋,杜燦榮想為新橋辦點事,所以便回到新橋工作。杜燦榮認為,新橋的人文景觀很好,縱觀各個舊城區,新橋是最有生命力的。他說,新橋有廟宇文物區,有特色小食區,1960年代中,華僑從各地移居澳門,引入了東南亞的美食。新橋貨品包羅萬有,澳門其它地區不能取代它。

杜燦榮積極參與各種坊會活動

杜燦榮介紹,新橋的廟宇文物區歷史悠久,有土地廟、蓮溪廟、石敢當行台等;澳門四大會館當中,有兩間位於新橋,一是工羡行會館,一是泥水行會館;幾間特色的地道土地廟、舊城牆、沙梨頭的姻緣石等,都是重要的文物。這些大小廟宇文物的背後,有眾多傳統節慶活動,如土地誕、華光誕、石敢當寶誕、包公誕等。杜燦榮說,中國人的信仰很廣泛,求心之所安,認為哪一個神能夠保祐自己,就崇拜那一個神。杜燦榮語重心長地說,若新橋的廟宇文物區能夠加以整理、美化,並連貫旅遊路線,當能有新的天地。

說起新橋坊會,杜燦榮有道不完的話題。他說,坊會以新橋區的普羅大眾為組織骨幹,由1950年代開始發展,是澳門最早的坊會之一。坊會成立初期,服務範圍除了今天的新橋區外,還包括沙梨頭、筷子基、高士德、台山、望廈等地區。在望廈坊會、台山坊會、沙梨頭坊會等成立以後,新橋坊會的服務範圍才逐步收窄至新橋區。現在,新橋坊會跟各個友好社團都有密切的聯繫,經常合作搞活動。他表示,近年新橋坊會、新橋商會和祟新文化協會遞交過幾份建議書給政府,而政府接納建議書八成的意見。例如,去年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的初稿,就吸納了新橋區提出的意見。

現在,杜燦榮每天看幾份報紙,關心社會民生,對澳門歷史文化和青少年發展這兩個問題特別感興趣。他認為,社會應該放開手讓青少年自我成長,學習怎樣與人相處,多“聽聽少年心底話”,讓他們做他們喜歡做的事。

杜燦榮積極參與各種坊會活動


更新日期:2019/03/21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