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8月在馬六甲創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月刊,是基督教的第一種中文期刊。該刊除發表宣教文字之外,並刊載新聞及新知識(該刊至1821年停刊)。1816年11月3日米憐為梁發受洗,使他成為中國第二位基督教新教徒。
1817年到澳門小住,與馬禮遜會合在1818年創辦華英書院和印刷所。1819年《兩友相論》(中文)出版,1820年撰《開首十年之回憶》在馬六甲英華書院印行。1822年因患肺病逝世,年僅37歲。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1815年8月在馬六甲創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月刊,是基督教的第一種中文期刊。該刊除發表宣教文字之外,並刊載新聞及新知識(該刊至1821年停刊)。1816年11月3日米憐為梁發受洗,使他成為中國第二位基督教新教徒。
1817年到澳門小住,與馬禮遜會合在1818年創辦華英書院和印刷所。1819年《兩友相論》(中文)出版,1820年撰《開首十年之回憶》在馬六甲英華書院印行。1822年因患肺病逝世,年僅37歲。
更新日期:2019/01/15
屈昂,生於廣州黃埔附近一個村莊。清代中國牧師、最早掌握石印技術的中國人之一。 屈年輕時當過船員,數次前往英國,並有機會閱讀有關基督教福音的小冊子。 馬禮遜和米憐來華傳教時,限於清政府的法令,他們很難直接接觸到華人或向他們傳福音,只好一邊學習中文,一邊從事翻譯工作和印發福音書刊,間接傳教。 1815年,馬來半島麻六甲宣教站成立,當時印刷工只有梁發一人。隨著宣教工作的進展,印刷出版工作需要增加人手。 1816年,屈受僱為倫敦宣道會工作,成為馬禮遜僱用的三名印刷工之一,後受洗成為基督徒。米憐要求所有員工每日參加聚會和主日崇拜,有時他對個別員工進行輔導。屈有過一段浪蕩的日子,不顧妻兒生活,離家在外,沒有固定的工作。後來,經馬禮遜教導,他悔改信主。 1830年2月24日禮拜日,馬禮遜在澳門家中為屈施洗,當時他43歲。他不但接受福音成為基督徒,再度受僱為倫敦會工作,擔任梁發宣教副手,每月由倫敦會支付工資六元。馬禮遜僱用屈的獨子阿喜為自己打零工。不久,屈搬去與梁發同住,一起研讀聖經。在馬禮遜的建議下,阿喜隨之搬入梁家,與梁發之子梁進德一起讀經。 1831年9月4日禮拜日,屈在家守安息日。晨昏,為妻子講解聖馬竇(馬太)福音,一起禱告。問妻子是否自己不在家時,仍供奉菩薩偶像?妻子答無。但屈問為甚麼見有拜神的蠟燭?妻子說敬拜祖先之靈所用。屈說沒有必要禮拜他們,人若正直得升天堂,人若邪惡入地獄。妻子說可以不再祭拜諸神,不可不拜祖先,不拜則寧死。你父臨終前以饗祭其靈為念,灑掃其墓為盼。我已應允你父祭拜,並告以毋須擔心。如今我夫卻命我勿祭。我不拜則寧死,我活一日,拜一日。屈見勸誡無用,即作罷。 第二天起,一連多日,屈遍訪親友,分送圖畫傳單,講解內容,回答質疑,勸誡眾人。 9月12日,屈取圖畫傳單往訪張某。張某以文學為業,育有兩子。長子取讀一張出自以賽亞者,問神天爺火華者為誰。屈說是創世主掌管天地至高上帝,無形無像可形容。 屈隨即勸張某父子勿拜偶像,當悔改敬拜真神,祈求神風相助以避天譴來臨。張某長子說其全家行善,不殺生,即小魚亦不食。屈說錯矣,聖書有言,地上生物與魚為上帝賜人食物,肉食乃小事,愛與關注靈魂斯為大重要。屈說完,即離去。 翌日,屈往訪吸食鴉片煙一位老友,其母近日過世,頗覺悲傷。老友昔日提及信教受洗。屈為其講解十誡,告以必須全行遵守,戒除煙癮,始能受洗。老友說去死易於戒煙,無煙令其如病。屈見其無悔,於是離去。 之後,日復一日,屈挨家挨鋪而行,最後來到一洋行主人家,其中有些舊識,即分發傳單給別人,並講解與勸誡。離去前,屈以禱告懇求上帝祝福。 屈受洗歸主後,卻受到妻子的抵制。當他勸誡妻子停止拜偶像神祗,要相信至高的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時,她仍堅持崇拜祖先和神祗。當屈每日早晨跪下禱告時,妻子大聲嘲笑他,有時甚至連續數日斥罵他所崇拜的“外國上帝”,並不停地數落丈夫從前所有的不是,屈忍受著她的怒氣與咒罵。屈信主之初,仍常粗暴地對待自己的兒子,有時甚至毆打,驅趕兒子。馬禮遜對他此等行為非常不滿,嚴厲地責備他。之後,屈大大改善以往的不良行為,因此,得到馬禮遜的讚賞。 屈在宣教工作上非常認真勤奮,不在馬禮遜家中從事印刷之時,就與梁發一起四處分發福音書冊。早年他在麻六甲擔任中國傳統木刻的印工,信主後因緣際會又開始從事石印和活字印刷。1830年馬禮遜成立馬家英式印刷所,以石印和活字兩種印刷方式印書。屈從馬禮遜之子馬儒翰學得石印技術,成為最早掌握石印技術的中國人之一。 屈十分熱衷於活字印刷,與馬禮遜父子一起,打造字模、鑄造活字、印刷、裝訂,無所不通,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1831年夏,他印製出大量的“圖畫福音單張”,一面是圖畫,一面是宣教文字,用作宣教之用,很有創意。 屈規勸自己的妻子離棄偶像,歸信真神。宣教書冊由梁發撰寫文字,上版印刷,再由屈縫線成冊,然後兩人攜帶書刊上路。他們屢次利用科舉考試,或廣東鄉試與府縣試之機,分發書刊赴考士子,向他們傳播福音。此舉開創向中國知識份子宣教的先河。 1834年9月,梁發等人因在廣東鄉試期間散發福音書冊,十人遭廣州知府逮捕。 在美國傳教士裨治文的協助下,梁發逃往麻六甲和新加坡避禍。屈因沒有參與這次活動而免遭追捕,卻勇敢擔負起營救被捕者的任務。 同年8月,馬禮遜因病去世,馬儒翰開始擔任英國首任駐華商務監督的中文秘書。在馬儒翰斡旋下,由屈出面聯繫安排,最後以800元的代價贖出所有繫獄者。 1835年,屈也遭遇到危險,在馬儒翰緊急安排下,他和妻子在府衙差役上門前先一步避上英船,繼而轉往麻六甲。他的獨子阿喜因走避不及而被捕,後死於在獄中。屈在麻六甲宣教站滯留七年多,期間深入內陸錫礦山向華人礦工宣教,長達15個月。1841年後,屈追隨倫敦會傳教士理雅各工作。1843年,理雅各帶著屈和何進善等人前往香港建立宣教站,屈成為理雅各最得力的助手。 不久,屈到倫敦會傳教士合信主持的醫藥傳教會香港醫院向病患者傳福音,開始他在香港以醫院為陣地的20年宣教生涯。每天在合信開始診治前,屈先對候診病患者讀經、講道、傳福音,帶領他們禱告,並分發書刊給他們。眾信對屈非常尊重,以欣賞和鼓勵的態度看待他的工作。除在醫院和市場工作外,屈到九龍等宣教站講道。 1853年6月,屈與一個名叫阿秀的傳道人一起赴上海,到仁濟醫院向太平軍的傷病官兵宣教。每天花很多時間為病患者讀經、開導、安慰他們,在上海宣教約一年。1850年,屈已是倫敦會香港宣教站中最為年長的基督徒,深受大家尊重和愛戴。1856年,屈69歲時,妻子接受基督教信仰,成為基督徒。[1] 1845年香港倫敦會傳教士舉行祈禱大會,紀念該會成立50周年,屈成為其中四位中國牧師之一。[2] 屈追隨了倫敦會馬禮遜、米憐、理雅各及合信等西方傳教士,先後在廣州、澳門、麻六甲、上海等地從事宣教活動,長達50多年。1860年代中期,屈年近80才退休。[1] 1864年初,屈告老還鄉。1868年1月去世,終年81歲。 [1]李亞丁:《屈昂》,載“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網,2011年12月12日,http://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by-person/q/qu-ang.php。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1頁。
屈昂,1787-1868
美國第一位來華牧師,也是美國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的第一人。1801年4月22日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12歲洗禮。1826年畢業於安姆赫特學校,隨後入安道華神學院就讀。1829年10月受美國公理會派遣赴中國。1830年3月22日抵達澳門,受到馬禮遜接待。由於裨治文專向中國人傳教,故先要學習華文,並得梁發協助其工作。1830年裨治文與馬禮遜、雅裨理等人發起組織廣州基督教徒聯會,主要宗旨是聯絡西國教徒;設立資料庫、圖書館;出版華文聖經教本。隨後參加益智會、馬禮遜教育協會、醫藥傳道會的工作。1832年創辦英文《中國叢報》(又譯《澳門月報》、《中國文庫》),先後在廣州、澳門出版。該報是鴉片戰爭前後外國人在華創立的重要刊物。初由馬禮遜倡議,美商奧利芬特負責在紐約進行印刷器機設備的籌募。裨治文辦報態認真、立論較持平,以大量文字記錄了鴉片戰爭前後重大事件及背景。1843年11月,任英商馬地臣創辦的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秘書。1839年2月在澳門創辦馬禮遜學堂,容閎曾在該學堂學習六年。同年6月15日應欽差大臣林則徐之邀,到虎門觀察銷煙。1843年出席香港傳教士商討重譯《聖經》會議。1844年2月,美國使團到達香港,裨治文充當顧盛的翻譯和秘書。1845年參加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53年任上海公理會牧師。1856年在上海外僑組成的學術團體一上海文理學會任會長。1857年促成皇家亞洲協會華北分會成立,被選為主席。1858年為簽訂《中美天津條約》而出謀策劃。他於1841年在澳門出版《廣東方言撮要》,此書有助歐美人士學習中國語文,更可從學習中認識中國文化。1861年11月12日在上海去世。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
第一位來華傳教的基督教士。英國人。生於莫佩斯。1804年加入倫敦傳道會。1807年1月封為牧師,旋被選派到中國。9月4日到達澳門,9月8日至廣州,後在澳門長期居住,秘密活動和傳教。在東印度公司庇護下充當公司翻譯員,使當地政府、天主會未能發現他的真正身份。1813年,翻譯出版《聖經》第一個中譯本。1814年,秘密吸收澳門東印度公司印刷工人蔡高入教,並為他洗禮(蔡高是中國第一個基督徒)。1815年編寫出版英文版《漢語語法》。1816年,吸收梁發等人入教,並封授梁發牧師(梁發是第一個中國牧師)。後與米憐(William Milre,1785-1822)合編出版巨著《華英字典》(6冊,4595頁);1818年與米憐在馬六甲創辦華人學校──英華書院(1843年遷往香港)。1820年,協助東印度公司李文斯敦醫生在澳門開設診所,兼有中醫,實施贈醫施葯。1824年回國,設辦東方語言學校,還在家中開辦女子中文研究班。1826年5月重返中國,把家安在澳門。1927年,協助英人馬地臣創辦中國第一份英文報紙《廣州紀錄報》(1839年改名《澳門雜錄》,1843年改稱《香港雜錄》),並任副主編;協助東印度公司醫生郭雷樞在澳門開辦眼科診所。1834年,擔任英國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的秘書兼翻譯。1834年8月1日病逝,葬於澳門馬禮遜墓園。為紀念他,1835年在澳門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馬禮遜教育會,1839年該會在澳門創辦馬禮遜學堂(前身是1831年設立的馬禮遜書塾)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
一稱梁亞發或阿發,號學善者,別署學善居士。廣東高明人。1804年(清嘉慶九年)到廣州學習雕版印刷。1810年起,為來華英傳教士馬禮遜所僱用,刻印《聖經》中譯本。1816年11月在馬六甲由英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re,1785-1822)受洗入基督教(新教)。1819年回高明著《救世錄撮要略解》一書,勸告世人應崇信基督教,被捕罰款。1823年(清道光三年)12月在澳門被馬禮遜委為宣傳士,成為新教第一個華人牧師。1828年在高明與一教徒合設書塾藉以傳教,被斥為宣傳迷信及賣國,被迫逃往澳門。1830年撰寫《真道尋源》、《靈魂篇》及《異端論》,並至高州傳教。1832年在廣州著《勸世良言》,經馬禮遜修改後廣為散發,對洪秀全等產生較大影響。1834年赴廣州嚮應考士子散發佈道書時被捕,半途逃脱,後赴澳門、新加坡等地傳教。1839年返廣州繼續傳教。1855年(清咸豐五年)病卒。墓地在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院園內,現仍存。
梁發,1789-1855
美國傳教士,外交官。出生於麻薩諸塞州。在耶魯大學接受神學及醫學訓練。1834年獲醫學博士學位,被任命為牧師,來華行醫、傳教。是首位來華之醫藥傳教士。同年10月23日抵澳門,再赴廣州。1835年在廣州新豆欄街與郭雷樞、裨治文三人開設博濟醫院,後兼設醫科學院,培育醫科學生。孫中山亦曾於1886年在此就讀。1838年2月21日,與郭雷樞等為配合該院日後人事及經濟的需要,乃倡議成立中華醫學傳道會以推廣醫藥傳教,並自任副會長。同年在澳門開設眼科醫院並進行傳教工作。鴉片戰爭爆發後,廣州醫局被迫停開。他返回紐約,1842年再回廣州,重開醫局。1844年2月20日,以顧盛為首的美國使團抵達澳門,被聘為中文秘書,協助顧盛脅迫清兩廣總督耆英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55年升任美國駐華公使。1857年初,與英、法駐華公使在澳門炮製一備忘錄,要求清廷擴大外國人在廣州居住及經商地區,准許外國人進入廣州。是年回國。1879年起,出任中國醫學傳道會美國分會會長。1889年1月10日在華盛頓去世。
伯駕(Peter Parker),1804-1888
人物: | 米憐(Milne, William),1785-1822 |
時間: | 清中期(1760-1844年) |
1785年 | |
1822年 | |
關鍵字: | 基督教傳教士 |
新聞 | |
教育 | |
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 |
察世俗每月統紀傳 | |
神職人員 | |
華英書院 | |
印刷所 | |
開首十年之回憶(書) | |
兩友相論(書)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2005年,第138頁。ISBN99937-1-032-6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021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