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鏡輝,香山縣人。澳門醫生、港九培靈研經會創辦人之一、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創辦人。[1] 陸鏡輝18歲時,受洗成為基督徒,學醫期間留學日本;[2]23歲時醫科畢業後,成家立室。當時,他在廣州開業,兼在醫科學校教書;加入廣州河南岐興里同寅會禮拜堂,成為教友。他的奉獻堂費每個主日五仙,每月合共二毫。 鏡湖護士助產學校(今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是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屬下的機構,1923年秋創辦,建造時間比鏡湖醫院晚了半個多世紀,因當時西醫尚未普及所致。1919年留醫所落成後,留醫病人增多,護理工作繁重。創辦之初,原名為“鏡湖高級護士學校”,當時因西醫尚在起步,護校因陋就簡,僅具雛形,並聘請陸鏡輝和趙振東、余雅閣、彭瑤之、彭偉田、李漢風、李傅堂、吳冠琰等八位醫師擔任義務教員,並按中華護士學會規定,設置各項課程,分科教授。[3] 1925年,陸鏡輝擔任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學監。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廣州,1925年6月19日爆發省港大罷工,激起廣州各界人民的反帝鬥爭熱潮。6月23日,在陳延年、周恩來的領導下,廣州工農商學兵各界群眾五萬多人在東較場集會,聲討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的血腥暴行。會後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途經沙面對岸的沙基時,遭到英法軍隊的血腥鎮壓,造成駭人聽聞的“沙基慘案”,更激起廣東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和憤怒。國立廣東大學學生和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學生,在周恩來等大力支持下,開展廣東公立醫科大學收回教育權的愛國鬥爭。6月27日晚,該校學生執委會召開會議決定:一,將公醫歸併廣大。二,組織公醫歸併廣大運動委員會問席舉出何仿等14人為委員。三,自議決日起全體一致不承認李樹芬為校長、陸鏡輝為學監,在風潮未解決以前,學校一切報告及文件概無效力。6月28日上午11時,學生會執委會在全體學生大會上提出上項決議案,結果全場通過。[4] 1927年初,廣州市第一屆培靈研經大會的委員會成立,由翟輔民牧師(美籍)、梁貴民牧師(美籍)、趙柳塘牧師、林保羅牧師、鄭德音牧師及陸鏡輝醫生等11位人士擔任。20世紀20年代後期,福州王載第一次到澳門浸信會堂領奮興會,當時,基督教會中,只有陸鏡輝一人能用粵語傳譯國語,擔當起傳譯任務。 1932年,王明道在澳門浸信會堂領奮興培靈會,陸鏡輝在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服務,同時做黑市西醫。 1933年,陸鏡輝決定就把西醫事業,帶到中山第四、第六、第五區去,一去就是17年。 1936年,宋尚節博士到中山領奮興會,陸鏡輝夫婦同往赴會。7月,宋尚節在廈門開查經會一個月,陸鏡輝夫婦到廈門赴會一個月。宋尚節那種只求主的喜歡、不求個人的喜悅、不避艱苦的精神、不以性命為念的勇氣,深深印在陸鏡輝的心裡。 抗戰期間,陸鏡輝擔任三鄉堂執事,成為第十區會執委會主席。他和妻子及第九子、十子在中山生活。另有二子六女分散在上海、長沙、貴陽、重慶等地讀書,四年來消息全無。及後,陸鏡輝的親戚一家五口,忽然逃難到他家裡來,共九口人,全靠他一雙手來撐起一頭家。陸鏡輝信心很堅定,無怨無悔,因為他覺得自己遵行神的旨意,才搬到中山的,而且鄉間一個教會,一群無牧之羊,都放在他自己的肩上。每逢禮拜日,他負責領會講道,在三鄉堂任傳道的有鄭夢初、林漢英、譚敬一、區世民、曹振南、馮永農和李超然(後往香港)等。中山淪陷期間,陸鏡輝經歷許多危險,在三鄉、下珊、唐家等地行醫施藥,救濟災民。抗戰勝利後,他一直沒有消息的八個兒女,個個平安歸來,而且學有所成。 陸鏡輝擔任中山石岐廣智世光小學(今高家基小學)校董會主席,教育目的使學生養成“勤樸敬愛”之美德,成為眾人公僕,為中華民族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當時,該校在中山地區是一所有良好聲譽的學校。[5] 廣州解放前夕,粵港澳教會聯合舉辦水災救濟活動,李應林擔任水災救濟會主席,陸鏡輝等三人擔任副主席,共同幫助同胞及早脫離困境。[6] 1948年,陸鏡輝取得在澳門正式行醫的許可證,他又回到澳門工作。解放前夕,他結束中山的診所,前往澳門定居,並將診所交還教會,教會得以擴大,宗教活動逐漸增多。 1950年2月,陸鏡輝和計志文牧師、許公遂牧師三人,租用澳門連勝馬路28號前“宣道實用小學”校舍,正式成立“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奉行自養、自理、自傳的立會原則。 同年冬,眾人有感於購買堂址的需要,在某夜連袂長執同工十餘人,在高士德馬路100號現址前禱告,當時屋主索價十萬元。三年後,1953年11月11日,宣道堂以5.1萬成功購買該址,且澳葡政府免納稅項。稍作修復整理後,1954年2月10日,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正式啟用作禮拜堂。不久,教會不夠使用。1956年秋,在原址旁興建可容納約三百人的單層禮拜堂,1957年4月20日舉行獻堂典禮,原址舊房作為副堂使用。[7] 陸鏡輝的外甥孫女鄭明真是博士[8],擔任香港城市大學署理商學部主任[9],1995年4月17日,她訪問中國教會老一代傳道人,家庭教會的精神領袖林獻羔。 [1]陸鏡輝:《培靈會與我四十載的回憶》,載“港九培靈研究經會"網,2013年8月16日,http://www.hkbibleconference.org/cn/about-us/share-articles/258-share-articles-12.html。 [2]政協斗門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斗門文史》(第1輯),珠海:斗門政協,1985,第50頁。 [3]《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歷史》,載“人民網",2013年8月20日,http://hm.people.com.cn/GB/158259/158260/9551555.html。 [4]《周恩來與中山大學》,載“中山大學蘇區校史"網,2013年8月20日,http://gjs.sysu.edu.cn/zsdxxs/mrzj/index.htm。 [5]《中山市石岐高家基小學》,載“互動百科"網,2013年8月20日,http://www.hudong.com/wiki/中山市石岐高家基小學。 [6]王以敦:《廣州解放前夕粵港澳教會聯合舉辦的水災救濟》,載“廣州文史"網,2010年1月3日,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25/200809/t20080917_8879_1.htm。 [7]《基督教會宣道堂》,載“基督教會宣道堂"網,2012年8月16日,http://macautimes.net/77/7731.htm。 [8]《林獻羔(Samuel Lamb,1924年10月4日)——中國著名基督教家庭教會領袖》,載“新浪博客",2013年8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a545a0102elhg.html。 [9]“Staff Directory教職員名錄",載“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網,2013年8月16日,http://www.cityu.edu.hk/col/cccu_staff_chi.htm。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