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3/28
阮章競,又名阮洪荒、阮嘯秋,筆名洪荒,生於香山縣象角鄉(今屬中山沙溪鎮象角村)。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畫家。 章競出身於一個貧農家庭,家境貧寒,唯讀四年小學。輟學後,他一直刻苦自學,13歲時當學徒,與繪畫結下不解之緣,20歲失業。 後來,章競前往上海,1934年在南京的《大道日報》發表第一部小說《割稻的故事》。1935年秋,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他參加抗日救亡歌詠活動,在工人學員中教歌,擔任指揮。1936年,他參加上海職業界革命活動,當時,他的第一首自由體詩《故鄉》發表在上海《青春》上。 1937年抗戰爆發後,章競來到太湖一帶進行抗日宣傳,年底北上太行山,擔任八路軍劇團指導員,太行山八路軍劇團政治指導員、藝術指導員和團長,並兼任民族革命戰爭藝術學院和前方魯訊藝術學院教員。1939年1月1日,章競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成為他寫作最勤、作品最多的時期。日寇瘋狂推行“三光”政策,保存下來的只有《未熟的莊稼》(四幕話劇)、《比賽》(小歌劇)、《糠菜夫妻》獨幕話劇三個劇本。1939年,章競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晉東南分會常務理事。 抗戰勝利後,章競創作大型歌劇《尺葉河》,成為新歌劇運動中的一個亮點。後來,他寫成長詩《圈套》,獲得晉冀魯豫邊區文學特等獎。1949年,他撰寫長篇敘事詩《漳河水》,以其優美的意境,流暢和諧的節奏,清新活潑的語言,豐富多彩的民歌曲調,受到廣泛的好評,被文書史界視為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出現的重要作品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章競擔任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時,創作四幕話劇《在時代的列車上》和優美的童話長詩《金色的海螺》,獲得全國兒童文學首次評獎的一等獎。詼諧風趣的《馬猴祖先的故事》和富有嶺南風情的《牛仔王》在此時誕生。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章競深入工廠、礦山,以滿腔熱情謳歌社會主義建設者,創作大量作品,先後出版詩集《虹霓集》、《迎春桔頌》、《白雲鄂博交響詩》、《踁談者》等。 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在評論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造句渾脫,想像瑰麗”、“用字煉句,殘突不群”、“氣勢剛健、奇特、俊逸”等評價。國家有關部門為章競出版專集。 1949年北京新華書店出版章競的詩歌《圈套》;1950年,他發表長詩《漳河水》,更引起廣泛注意;同年新華書店出版《漳河水》;195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漳河水》;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虹霓集》;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迎春桔頌》;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白雲鄂博交響詩》;198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阮章競詩選》;1991年出版敘事詩集《漫漫幽林路》;1993年出版散文集《新疆憶旅》;他的美術作品入選《中山市美術書法作品選集》等美術專集。 晚年時期,他專心從事抗日戰爭題材長篇小說《山魂》創作,第1卷《霜天》於1997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1999年,章競在家鄉《香山報》上,發表歌頌澳門回歸祖國的長詩《我終於來得及為你歌唱——澳門》。這是他詩歌創作的絕筆。 章競擔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全國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80年代,章競回到家鄉探親,《中山詩社》接待了他,並邀請他給大家談寫詩的經驗。他談到:寫詩要抒發感情,寫詩要有目的,要歌頌祖國大好河山,要歌頌好人好事,還要敢於揭露時弊,更不要怕打擊報復。寫詩最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學習人民群眾的好形象、好歌曲、好語言等。 幾十年來,章競創作大量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他在文學創作的探索、實踐和創新,為中國新詩發展史添上極富個性的一筆。他在音樂、書法、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這使他的文學創作得到藝術的多方涵養,取得顯著的文學成就。 2000年2月11日,章競在北京病逝,終年86歲。[1][2]遺體安葬在沙溪崗背公墓園。 之後,親屬將阮章競的遺作、新時期創作的300餘首詩編輯成《晚號集》;並將其畫作60幅和篆刻20件作為該書配圖,由其女阮援朝協助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01年1月出版。[3] 2004年6月,中山市有關部門舉辦“阮章競先生畫展”。[4]2014年月9日下午,“阮章競紀念文集《永遠的阮章競》首發式暨紀念阮章競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沙溪隆重舉行。省作協副主席、市政協主席丘樹宏,省作協副主席楊克,市政協副主席劉傳沛,著名畫家李延聲,著名詩人葉延濱,《文藝報》副總編輯王山,沙溪鎮黨委書記周小川,市文聯主席陳旭,市社科聯主席胡波,阮章競兒子阮洪鷹、女兒阮援朝,相關專家學者,中央省市媒體記者等近100人參加活動。[5] [1]《阮章競》,載“沙溪旅遊文化網",2011年12月25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detailspx?personId=254。 [2]黃聯安:《黨的忠誠文藝戰士阮章競同志》,載《中山文史》(第50輯),中山:中山政協,2002,第3-5頁。 [3]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264。 [4]盧德銘:《畫壇名家——阮章競》,載《中山日報》,第3377期,C2版,2004年4月5日。 [5]《中山紀念阮章競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日前在其故鄉沙溪鎮舉行同時〈永遠的阮章競〉紀念文集首發》,載《中山日報》,2014年1月13日。
阮章競,1914-2000
甘長齡,生於香港。澳門水彩畫一代宗師。 長齡自小喜畫,早年在港跟著名水彩畫家徐泳青學習;1954年定居澳門,60年代組織“天虹畫會”;後加入“澳門頤園書畫會”;開辦“澳門美術學院”,招生授徒,成為澳門西畫創作、特別是水彩創作的佼佼者。[1] 長齡主要靠售賣畫作來維持簡樸的生活。每隔兩三個月,他都會攜帶自己的作品往香港寄售(早期澳門議事亭前地的“松林攝影行”也售賣他的作品),獨具特色的《帆船》、《老人頭》水彩畫有別於一般的油畫“行貨”,銷路較暢。由於他精曉英語,不少洋行大班更會越洋命題訂畫;另外,有時他為廣告公司作樓宇配景。 長齡早年成名,卻從不以大畫家自居,自詡“好色”(顏色)之徒,除擅長水彩畫外,他嘗試以不同媒材作畫,以求突破,如以西洋技法繪畫國畫、以簽字筆勾線加淡彩等,有時從事油畫創作。他對藝術不斷追求,樂於與同道交流,與郭士、杜連玉、林近、甘恆等書畫家成為好友。 長齡是位公認的多產畫家,較偏向寫實的表現手法,他的作品無論是鉛筆速寫還是水彩繪本,除具藝術觀賞價值外,一定程度見證了歷史的發展與社會人文的變遷。他既是藝術工作者,又是受人尊敬的好老師。他以身作則,視學生如子侄,扶掖後進不遺餘力。他以澳門為家,熱愛澳門的人和事;並為培養澳門新一代藝術人才作出了榜樣。[2] 長齡的作品題材以反映本地風貌、小城人物及漁港景色為主,他成為澳門水彩畫一代宗師,更是一位備受尊崇的畫家。[1] 1991年,長齡去世,終年80歲。 甘長齡一生從事美術設計和藝術創作,並致力推動澳門文化藝術發展,是一位貼近生活而多產的藝術家。他在近40年的藝術創作歷程中,創作了數以千計的水彩畫,真實地反映澳門城市容貌的變遷,南灣堤岸、內港漁民、大三巴牌坊、新馬路、議事亭前地等都入畫中,在濃淡不同的色彩中,顯現濠江小城的脈動,見證了澳門城市的發展變遷。[3] 2003年10月10日至11月23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於該署畫廊舉辦“人間勝境——甘長齡紀念畫展”,展出其創作於60-80年代的水彩畫作共74幅,作品大部分以描繪澳門風景為主,成為澳門城市發展變遷的有力見證。 展覽除展出水彩畫作外,還有甘長齡生前的生活照、手稿等展出。為讓居民加深對他畫作風格及技法的瞭解和認識,方便新一代藝術創作者瞭解澳門藝壇的歷史及藝術家,在繼承根源的基礎上開拓創新。 2009年8月20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澳門回歸十周年,澳門藝術博物館23日舉辦“藝海歸帆——甘長齡、郭士、譚智生、陸昌作品展”,展出四位畫家以澳門風景水彩畫為主的作品120件。回顧澳門上世紀中期至末期的歷史風貌、社會及文化變化。 特區政府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主席譚偉文表示,四位畫家不但精於水彩、油畫,還擅長中國水墨,甚至將中、西技法融會貫通,在水彩中加入中國畫元素,形成獨特而多樣的表現手法。他們已辭世,但他們長達半個世紀的藝術創作把澳門水彩畫創作推向高峰,奠定了澳門當代藝術發展的基礎。此次展出大部分展品為館藏品,近20件是首次公開。[4] [1]袁振藻:《中國水彩畫史》,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第281頁。 [2]吳衛堅:《憶恩師甘長齡先生》,載“澳門藝術網",2006年1月15日,http://www.macauart.net/Comment/ContentC.asp?cid=78&id=136。 [3]《甘長齡紀念畫展》,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網,2006年6月16日,http://www3.icm.gov.mo/gate/gb/www.macauart.net/Activity/ContentC.asp?region=L&id=600。 [4]劉衛國:《澳門將舉辦“甘長齡、郭士、譚智生、陸昌作品展》,載“新華網",2010年8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09-08/20/content_11918851.htm。
甘長齡,1911-1991
鄧爾雅,原名溥,後更名萬歲,字季雨,號爾疋、尒疋、寵恩,別署綠綺台主、風丁老人;齋堂為綠綺園、鄧齋;廣東東莞人,生於江西。[1]著名文字學大家、篆刻家。名儒鄧蓉鏡第四子。 爾雅是東莞鄧雲霄第十一世孫。鄧雲霄是1598年進士,以諫恆出湖廣左右參藩,為官行法嚴毅,為文淵浩宏碩,尤工詩律,著作等身,《紫雲樓詩稿》、《漱玉齋文集》、《詞曲竹林小記》、《筆記冷邸小言》等列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鄧雲霄、鄧逢京父子晚明時期,與同邑著名書畫家張穆、黃貞都以篆刻齊名。鄧逢京有五方印傳世,沉厚朴茂,饒有可人風致。 父親鄧蓉鏡於1864年考中舉人,1871年榮登進士,歷任丙子會試同考官,己卯(1879)順天鄉試同考官、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等官;後為江西督糧道、署理江西按察使,素有“鄧青天”美譽。三次誥授資政大夫,加二品銜花翎。1893年回鄉,後任廣州廣雅書院第三任山長(院長)。鄧蓉鏡亦精通篆刻,與篆刻大家黃士陵(牧甫)過從甚密,現存黃士陵為爾雅於1892年所刻“蓮裳翰墨”和後在廣雅書院時所刻的“花之君子”二印。 爾雅受到家風熏陶,耳濡目染,自小對六藝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家庭教師為大他六歲的哥哥講授《文字蒙求》、《說文部首》等書時,爾雅饒有興趣地在旁邊當“旁聽生”,他自小略知六書體例。父親在家裡操刀刻章,他看得如癡如醉。人家的小孩在外玩耍,他卻在家裡玩弄石頭,捉力嬉戲,深得父親喜愛。家裡大量的藏書,成為他童年歲月的夥伴,關於篆印的書籍,他一一翻遍。他看完家裡書,就到書坊購買金石圖籍。當時這類書,都是點石影印出版,價格便宜,而古代圖書、印譜,甚為難得。他四處向戚友借閱,博覽群書。之後,他漸漸窺得篆刻的門徑、篆刻的要領,甚麼沖刀、切刀之法,甚麼陰陽、布白,小小年紀,他自己操刀如筆,八歲時開始篆刻的生涯,深得父執輩的讚賞。 爾雅專心研習黃士陵的印,自稱是黃士陵的“私塾弟子”,作品頗有師傳斬釘截鐵之風,方勁古拙之妙,但不為所囿,能入能出,不斷變化發展,逐漸形成自己的面目,印名聞名遐邇,蜚聲海外。 1899年,爾雅入讀廣雅書院。1905年偕妻及長子鄧小雅赴日學醫,後改學美術,1910年回國擔任小學教員;次年與潘達微等同辦《時報畫報》、《賞奇畫報》;1912年與黃節等創辦貞社廣州分社;1915年後,爾雅以書刻文章遊藝粵桂等地。 1910年,爾雅名列於《廣印人傳》;1911年在《時事畫報》上刊登潤例,開始了他鬻字、鬻印的生涯。他一生刻過的印無法準確統計,但當數以萬計。他培養一批廣東的篆刻名家,如余仲嘉、劉玉林、莫鐵等。他的外甥容庚、容肇祖、容肇新及侄子鄧祖傑於藝林中亦有印名。[2] 1922年,爾雅攜眷到了香港,在新界大埔築綠綺園居住;1926年,他與潘達微、黃般若組建國畫研究會香港分會、藝觀學會和南社書畫社;1928年擔任《非非畫報》編輯;1932年任中山大學顧問教授,後任第二軍軍長香翰屏的幕僚及中區綏靖公署委員;1936年與黃節組建南社廣東分社。1937年移居香港。1938年廣州淪陷,避兵島上,治印《不求聞達》。1940年香港舉辦廣東文物展覽會,他擔任徵集組組長。日寇侵佔香港後,匿名隱居。抗戰勝利後,治印《幸民》、《歷劫不壞》等。[3] 晚年時期,爾雅喜歡參用六朝碑文字入印,人謂之“驅使銛筆,毛穎縱橫”。印章風格清麗恬淡,剛勁雋永;刀筆俱現,韻味清朗;還善於刻造像印。所刻的印章,只得形象而不知是何字,這是他篆刻的一種代表性創造。 在爾雅的影響下,一家人與篆刻結下了不解之緣。長子鄧橘,自幼聰穎嗜學,隨侍父親筆硯之餘,亦操刀習印,並隨父參加印學社團的活動。其印除得家法外,又參漢金意趣,疏密變化,至堪玩味,深得父執青睞,可惜早逝。次子鄧祖永、三子鄧祖潤、三女鄧復、五女鄧悅,皆能治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鄧橘,列名於印人傳中。爾雅的繼室葉奕,過門時文化程度不高,但在爾雅引導下,不時操刀治印,先是由爾雅把印文寫在石上,讓葉奕摹刻;久而久之,葉奕熟能生巧,從摹寫、布白、操刀,揮灑自如。[2]1954年10月6日,爾雅在香港病逝,終年70歲。 鄧爾雅著有《文字源流》、《鄧齋印譜》、《鄧齋筆記》、《藝觚草稿》、《藝》、《綠綺園詩集》、《集唐宋詩聯》、《聊齋索引》、《篆刻卮言》、《印雅》等書。[1] 鄧爾雅的外孫和外曾孫喜歡篆刻,只是業餘愛好,無繼承祖業之意。從鄧雲霄算起,篆刻之藝相傳15代,家風不失,難能可貴。鄧爾雅一生刻過多少印,實在無法統計。由東莞政協主編、榮寶齋出版的《鄧爾雅篆刻集》,收入鄧爾雅近2500方印。楷書印似俗實雅,古雅清朗,沖和自然,格調甚高。魚鳥蟲書入印,線條暢達宛轉,盤曲遊動,方寸之間,艷而不妖。佛像印造型簡約洗練,線條圓潔厚潤。金石味中透出強烈的裝飾美,別具韻味。[2] 鄧爾雅到港澳授徒,在澳門留下不少寶貴的文化遺產,多幅作品為澳門博物館收藏。2008年12月,澳門行隱畫藝學會主辦的“濠江舊侶書畫作品展”在澳門盧園春草堂舉行。展出20世紀40-50年代旅居澳門的畫家鄧爾雅、馮芝、陳融、沈仲強、鄧芬、李研山、張韶石、傅菩禪、方人定等人作品逾百幅,觀者不僅可以欣賞到這些畫家豐富的文化底蘊、高超的藝術水準,而且可以提高書畫界人士及書畫愛好者的水準。[4] 現錄鄧爾雅作於1923年的詩一首《澳門》:[5] 古刻摩厓不可尋,惟存普濟一禪林。 當時遺老空奔走,姑道安居便死心。 [1].《鄧爾雅》,載“鄧爾雅個人官方網站",2010年1月1日,http://3405.a.artokok.com/。 [2].黃大德:《篆刻大家鄧爾雅》,載《東莞日報》,2007年11月28日。 [3].《鄧爾雅》,載“中國硬筆書法線上"網,2010年1月1日,http://www.yingbishufa.com/zhuanke/jdyrz/dengerya.htm。 [4].《濠江舊侶書畫作品展在澳門舉行》,載《中國書畫報》,2008年12月21日。 [5].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20頁。
鄧爾雅,1884-1954
張穆,字爾啟,又字穆之,號鐵橋,東莞市茶山鎮人,生於廣西柳州。嶺南明遺民畫家的傑出代表。 少年時代,張與黎遂球、鄺露、梁朝鐘等以氣節相砥礪。他喜愛遊歷,登羅浮、廣州白雲山,三次度嶺北遊,上黃山、過姑蘇、入杭州等地,足跡遍及全國各地。 清順治十年(1653),張60歲時,移家東安(今廣東省雲浮市),後回到東莞東湖居住。清康熙十九年(1680)秋,他從新安江回到東莞東湖後,一直住在這裡。 康熙二十二年(1683),張去世,終年76歲。 張穆一度流寓南京,長期活動在當時的主流畫壇。他一生任俠,志圖報國,壯心不遂,詩畫中常存鬱鬱不平之氣。 張穆的畫馬師法自然之典型,為同時代畫家所不及。在他的馬畫作品中,以《奚官牧馬圖》軸、《古木獨駒圖》軸和《七十龍媒圖》卷等成為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其中《奚官牧馬圖》是張穆紀年作品中較早的畫跡,有明顯的臨摹古人的痕跡,無論是構圖、藝術造型還是繪畫技法或人物的神態,都與唐代韓幹、韋偃及宋代的陳居中有驚人的相似。 與《奚官牧馬圖》摹古不同的是,《古木獨駒圖》體現畫家的創新意識。畫家用勾勒法畫出駿馬的線條,再以黑色渲染,墨的層次分明,線條遒勁有力。馬頭向下微側,鼻樑光潔,兩翼微豐,目光炯炯,頸部骨節略隱略現,栩栩如生。在古木、怪石,甚至小草處理上,都極其細緻凝練,表現出一種荒老的蒼涼氣氛。 作於晚年(1681)的《七十龍媒圖》,是張穆代表作中的精品。在這件構圖廣闊的畫卷中,畫家將60餘匹良駒刻畫得淋漓盡致。所繪良駒有站者、奔者、臥者、行者、伏者、昂首者、低眉者,也有食者、翻滾者、遊戲者,將馬的各種形態濃縮在十餘米的畫卷中,體現出他主張師法自然的藝術理念。 張穆對畫馬藝術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作品上,而且他有畫馬的理論。可惜,其所著《雜論》等文稿已失。張穆尤善畫馬,嘗言:“韓幹畫馬,骨節皆不真,惟趙孟頫得馬之情,且設色精妙。又謂:駿馬肥須見骨,瘦須見肉,於其骨節長短尺寸不失,乃為精工。” 又謂:“馬相在骨,其腹前有兩蘭筋,嘗微動者則良。前蹄後又灶,謂之寸金。馬奔馳時,後蹄能擊到寸金,謂之跨灶。跨高一寸者為駿,低者次之。寸金處常破損如豆大,有血流出,不生毛,是為跨灶之驗。凡馬皆行一邊,左前足與左後足先起,而右前足右後足乃隨之,相交而馳,善騎者於鞍上已知其起落之處,若駿馬則起落不測,瞬息百里,雖欲細察之,恆不能矣。故凡駿馬之馳,僅以蹄尖寸許至地,若不沾塵,然畫者往往不能酷肖。”[1] 現存張穆有關馬圖作品34件,其中香港收藏最多,達到17件,其次廣州收藏十件。東望洋山是澳門著名的遊覽勝地,位於澳門東南,松山峭立,雄視濠江。張穆的著名詩篇《澳門覽海》正是站在東望洋山上有感而作的。 《澳門覽海》[2] 生處在海國,中歲逢喪亂。豪懷數十年,破浪已汗漫。故人建高纛,樓船若鵝鸛。因之慰奇觀,地力盡海岸。 西夷近咸池,重譯慕大漢。寶玉與夜珠,結市異光燦。若夢遊僊瀛。金宮赤霞爛。危樓切高雲,連甍展屏翰。 水上多神山,青削屢續斷。澄波或如鏡,一葉亦足翫。及爾長風迴,氣色忽已換。狂瀾渺何窮,萬里生浩歎!” [1]《張穆畫馬神態各異變化多端》,載“中國國家馬業網",2011年2月5日,http://www.chinahorse.org/html/6508.html。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1-13頁。
張穆,1607-1683
楊蔭芳,女,香山縣(今屬中山市)石岐南門人。油畫家、同盟會會員。方人定妻子。 蔭芳生於一個前清舉人家庭,居長。她聰明勤奮,深得家人的疼愛。青少年時期,她在國內讀書,1925年赴日讀書,起初進入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刺繡科學習,1928年結業;1929年考入日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學習。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她和留日同學輟學回國,1933年返回日本繼續學業,1935年畢業。 1930年,蔭芳在日本美術學校與同學方人定結婚。翌年,蔭芳夫妻回國從事美術教學和創作。1933年夫妻再度赴日時,她參加東京舉辦的“日本美術學校畫展”、“中華旅日作家十人畫展”;後來參加中法、中蘇、中德、中英、中捷美展,展出油畫《兔》等四幅作品,深受觀眾歡迎。1935年9月,蔭芳夫婦和同學蘇臥農、黃浪萍回到廣州時,高劍父創辦的春睡畫院特意為他們四人舉辦歡迎畫展,蔭芳以油畫《臥讀》等十多幅畫作參展,轟動廣州。 1937年,第二次全國美展在上海舉行,蔭芳以油畫《魚》參展,贏得中外觀眾的好評。不久,抗日戰爭爆發,蔭芳夫婦以畫筆為武器,宣傳救國抗敵。1938年夏,方人定在香港勝斯酒店舉辦“方人定抗戰畫展”,蔭芳積極支持丈夫的愛國行動,參與畫展設計佈置,出謀出力,將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公諸於世,召喚人民,堅持抗戰。 1935年,蔭芳從日本學成回國後,隨即回到中山縣,1935年秋至1938年底,她先後在縣立女子中學、仙逸中學擔任美術教師,培養一批批有志於畫藝的學生。1938年秋,因日機瘋狂轟炸石岐,各學校相繼停課,她避居澳門,直至抗戰勝利。 蔭芳夫婦蟄居澳門期間,生活困苦,多次抗拒敵偽當局要脅他們參加畫展,保持民族氣節。 1945年秋至1952年,蔭芳受聘為中山縣二區區立第一中學教師;之後,遷居廣州。 1979年8月開始,蔭芳受聘為廣州市文史館研究員,致力於油畫創作,並參加多屆廣州市文史館書畫展,展出油畫新作多幅,連獲好評;代表畫作有《兔》、《臥讀》、《荔灣一角》、《四喜圖》等。 幾十年來,蔭芳始終把她的藝術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中青年時代,她參加進步的美術團體;抗戰時期,恥於與落水畫人為伍,並協助方人定從事抗日救亡畫的創作。解放後,她用畫筆讚頌祖國,描繪人民的新生活、新事物。她的作品感情深厚凝重,賦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體現民族傳統畫法與西洋畫法的融合與昇華,為畫壇綻放異彩。 1975年3月,方人定病逝後,蔭芳將丈夫生前的畫作、遺稿加以整理,交給有關部門出版和展出,先後由廣東畫院編輯、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方人定的《方人定畫集》及論文著作《國畫的三個問題——線條、皴法、色彩》。[1][2] 蔭芳長期在外工作,但對故鄉感情深厚。1986年11月,中山市舉辦“孫中山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舉辦“中山籍人士書畫展”,她以油畫《廣州西關》參展。1987年,她為《中山修志通訊》第六期撰寫《方人定傳略》一文,晚年時畫作有《荔灣一角》、《四喜圖》、《常餐準備》等。[2] 蔭芳與方人定生育二子一女,長子方心冬擔任中山大學教授,現移居美國,從事物理研究。次子方中堅在深圳特區電子廠工作。女名方微塵居住廣州。 1990年7月19日,蔭芳在廣州病逝,終年88歲。 抗戰時期,濠涌村時常有日軍的汽艇來往,有時日軍還上岸劫掠,有時向偽鄉保要糧、要豬、牛,偽鄉保就向鄉親們勒索。某日,突然有三個日軍徒手進村,像喝醉了酒似地大喊大叫,橫衝直撞。村民方德深的妻子走避不及,被日本鬼子攔住。方德深聞聲衝出房門,抄起木棍便打,邊打邊呼,一些鄉民聞聲而至。基於對日軍的仇恨,揮舞棍棒,一陣狠打。三個日本兵被打得遍體鱗傷,由偽機關出面把三個日兵帶走。但鄉民知道這次闖了大禍,緊張萬分。 果然,日軍調來百多人將村子包圍,聲言全部村民通通要死。緊急之際,有人想起楊蔭芳,她精通日語,請她出面交涉。 在鄉親們生命安全受到重大威脅的情況下,楊蔭芳義不容辭,逕直走到日本軍官面前,取出她留學日本的證件,遞了過去。日寇軍官看著證件,再端詳著這位婦女,一臉正氣,不卑不亢,凜然不可侵犯,一時愣住了。楊蔭芳用流利的日語,說明事情緣由。日本軍官不信,幾個日本士兵的刺刀直指楊蔭芳,她毫不畏懼,反覆強調,此事與村民百姓無關,不應加罪於他們。她有理有節的一番義正言辭,令日本軍官語塞,最後不得不下令撤走。[3] [1]《楊蔭芳》,載“沙溪旅遊文化網",2010年9月19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_detail.aspx?personId=248。 [2]中山市華僑.港澳台人物傳編委會辦公室:《女油畫家楊蔭芳》,載《中山文史》(第22輯),中山:中山政協,1991,第130-132頁。 [3]《楊蔭芳救了濠涌村》,載《中山日報》,第3634期,B3版,2004年12月18日。
楊蔭芳,1902-1990
孫錫昆,香山縣左步鄉(今屬中山市南朗鎮左步村)人。畫家。 錫昆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對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頗有研究,通曉英、俄、法等多種語言。年青時期,錫昆在澳門工作。20世紀50年代,他回到中山,在中山一中、華僑中學擔任物理、化學、數學及外語教師。後來,他被錯劃為“右派”,回到左步村務農,接受勞動教育。60年代,他獲得平反後,返回澳門定居,成為頤園書畫會會員。90年代初,他移居澳洲。 父親在澳門青山等地開設冰廠,經濟較為充裕,並重視文化交流,常與國內外文化名人交往,使錫昆有機會拜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黃賓虹為師。 之後,錫昆致力於山水和花鳥畫的研究、創作,集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善用濃重墨法,畫作常呈現出墨韻淋漓、虛實相應之景象,並富有空靈之感,後期畫風兼重色彩。在澳門、香港、澳洲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多次參加國內外美術展覽,作品入選《中山市美術書法作品選集》等美術專集。2003年,錫昆去世,終年82歲。[1] 中山畫家周達初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少年時代師從著名油畫家黃敏之、孫錫昆學習繪畫。[2]1982年,畫家繆鵬飛剛到澳門時,感到一切極其陌生,當時他的才華和學識,沒有人欣賞、沒有人承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澳門“頤園書畫會”的孫錫昆先生,孫錫昆對其作品大為讚賞,建議他舉辦畫展,並積極代他向當時澳門市政廳賈梅士博物館申請。[3] [1]盧德銘:《畫壇名家——孫錫昆》,載《中山日報》,第3468期,C2版,2004年7月5日。 [2]盧德銘:《周達初的藝術之旅》,載“中山網",2008年1月16日,http://www.zsnews.cn/Column/2006/06/22/573693.shtml。 [3]冉茂金、余寧:《中國現代繪畫的探索者——中國美協理事、澳門著名畫家繆鵬飛訪談》,載《中國藝術報》,2009年12月22日。
孫錫昆,1921-2003
張學華,字漢三,晚號闇齋,原籍江蘇省丹徒縣,先世遊幕於廣東,寄籍廣東番禺(今廣州市番禺區)。進士、清朝政治人物、書畫家、詩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學華參加光緒庚寅科殿試,榮登進士三甲第八名;同年五月,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八年(1892)五月,散館,授翰林院檢討;歷任國史館協修,山西道監察御史,山東登州、濟南知府,濟東泰武臨道,兼管濟南商埠監督,山東清理財政公所會辦、法政學堂提調、通志局提調。[1] 清宣統三年(1911),學華被授江西提法使,後因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獨立,未上任而回廣東。[2]之後,學華前往港澳,或隱居故里,閉門著述;著有《闇齋詞稿》、《采薇百詠》等;為吳道鎔校補《廣東文徵》遺稿,這是一部明清時期輯錄歷代粵人作品最多、時間跨度最長、保留粵人文獻最完整的重要的嶺南文獻,其整理編纂及至保存和流傳,是在粵港澳三地完成的。[3] 學華一生六次前往澳門,其中抗戰時期兩次居住澳門七年,抗戰勝利後,從澳門返回廣州。[2] 1939年,汪兆鏞在澳門逝世。學華撰寫挽聯一副:[4] 水雲大隱,志節皎然,著述有千秋,身後益為公論重; 汐社舊遊,凋零盡矣,遷流方萬變,海內彌傷吾道孤。[5] 1951年,學華去世,終年88歲。 現錄張學華的楹聯一副: 《題澳門藥山寺》[6] 藥師親授元悟録,山鬼潛聽老衲經。 [1]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藏名人信劄選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第82頁。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76-197頁。 [3]陳廣恩:《吳道鎔、張學華與〈廣東文徵〉》,載《文化雜誌》,2009年夏季,第71期,第192-197頁。 [4]《相關人物介紹——張學華》,載“積昌家塾史料匯"網,2013年3月30日,http://hi.baidu.com/864905657/item/ca243e1634b9ff582a3e2294。 [5]“水雲”是宋朝遺民詩人汪元量的別號,“汐社”為宋遺民在元初所結的文社。因汪兆鏞是前清舉人,同屬遺民身份,學華故引為同調。 [6]《港澳宗教場所聯》,載“本溪旅遊"網,2012年9月30日,http://www.bxbx.cn/travel/jingdain/2012/0819/13755.html。
張學華,1863-1951
梁惠民,澳門畫家、澳門四界救災會理事。 抗戰期間,梁惠民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獲選為澳門四界(學術界、體育界、音樂界、戲劇界)救災會理事兼勤銷部主任。[1]當時,他在澳門一家戲院任廣告繪畫員,收入豐厚。他辭去工作,參加回國服務團第一隊(簡稱第一隊),前往華南戰區工作,李雲鋒負責向連隊講《論持久戰》課程,他負責教士兵唱救亡歌曲。[2] 1939年,第一隊出發到西江高明後,由縣黨部派往第三區。第一隊所駐的自衛團在某大隊內負責政治訓練工作。經過22天訓練後,該團即奉上峰命,派往海口打擊敵人,第一隊亦派員隨往協助。經一天一夜苦戰,終將敵人擊退。不久,在第一隊努力推動下,第三區鄉民協會、婦女協會、少年抗敵先鋒隊及兒童識字班、婦女識字班相繼成立。 2月5日,第一隊經第四戰區動委會檢查工作的結果,認為成績良好,被編為戰時工作隊第一五七隊。自編隊後,隊員在工作上,更加努力。除在該區工作外,又分派一支隊,往距離約28華里的某鄉工作。之後,隊員們工作更加繁忙,而精神更振奮。 1月21日,第一隊正準備為鄉民醫治外科時(因該地鄉民多患外科病),突聞敵機轟炸聲,探悉為高明城被敵空襲,即會同隊員九人,盡取所有藥品,步行35里,馳往救護。抵達災場時,罹難者滿目皆是,斷臂殘肢,呻吟不斷,其慘狀令人目不忍睹。該縣平民醫院因經費困難藥品缺乏,沒有藥品可用,救出的傷者只用藥棉敷傷。 第一隊抵達後,除努力協同救治外,並將所攜來的藥品分發應用,各傷者始得以善其後。是役死傷110餘人。之後,梁惠民返回澳門,除述職外,還發動各界踴躍捐助藥物及一切醫療用具,支援前線同胞。[3] 50年代,澳門戲院和廣告業出現不少擅長西畫的人才,與擅中國畫的好友互相切磋交流。關萬里、吳喜雨、崔德祺、陸昌、林近、余君慧、譚智生、梁惠民等先後組成“澳門美術研究會”(後改名澳門美術協會)及“頤園書畫會”,團結一班書畫好友,促進畫藝,卓有成績。兩會合作聯辦《全澳美術展覽》四屆,對促進澳門的畫藝基礎普及和提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4]畫家姚豐是梁惠民的學生。[5] [1]陳大白:《天明齋文集》,澳門:澳門歷史學會,1995,第21-40頁。 [2]鄧開頌等:《澳門歷史新說》,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第392頁。 [3]林鋒:《澳門四界救災會抗日救亡片斷》,載《廣東黨史》,1999年第6期,第6-7頁。 [4]王文祥:《香港澳門百科大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第1132頁。 [5]《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姚豐畫展”》,載“澳門基金會"網,2013年7月28日,http://www.fmac.org.mo/activity/activityContent_2038。
梁惠民
錢寶龢,字仲良,號梁溪老漁、又號二南,原籍江蘇省無錫市,流寓廣州。詩人、書畫家。[2] 1925年7月至1927年3月,錢寶龢擔任嘉定縣知事代理。[3] 1937年,錢寶龢移居澳門。1950年,他81歲,除詩詞外,擅畫梅花,刻章云:“家在江南客嶺南。” 1940年,錢寶龢作的《達摩尊者》立軸水墨紙本,在1997年澳門市政廳興辦“鄧芬百年藝術回顧”上展出。題識: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鐘。並錄玉溪生句,畫奉溥欣上人光明法眼藏。庚辰正月,二不乞士曇殊鄧芬。本幅錢寶龢:畫師能畫禪,問師何所悟。無著而有著,事要得禪趣。坐向三千界,示以一指豎。那用定面壁,此便自在處。我來常受用,持酒看梅吐。醉倒花下眠,龍參倘來護。庚辰春日,應溥欣上人屬題。二南錢寶龢時年七十又一。鈐印:錢寶龢、仲良、二南六十四後作。[4] 現錄錢寶龢作於1939年春的詩兩首: 《西江月》[5] (春盡前日,獨訪蓮峰寺僧不遇。呼童入市沽酒。適有飲社酒於寺。[5]都不相識,歡牽雜坐。豪飲大嚼,不覺頹然。) 入寺尋僧不見,隔溪啼鴂相聞。[7]思量呼酒惜餘春,柱杖百錢不吝。[8] 緣合主賓休問[9],乾坤風絮雲萍。[10]晴山花樹暖如醺[11],老子那容獨醒。 《虞美人‧次憬吾丈韻》[2][12] 鏡湖一杖灣南路,疑到西湖處。[13]儘教愁雨復愁風,猶是晚晴無限夕陽紅。 春風詞筆今還在,老去渾難改。花時濺淚意如何,不道四憚猶縛似牽蘿。[14] [1]《錢寶龢梅花》,載“綺雲閣"網,2011年12月31日,http://www.qiyunge.com.cn/product/view/?id=1457。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69-572頁。 [3]《第二節人物表(中華民國3)》,載“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網,2012年12月1日,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30/node22809/node60837/userobject1ai53091.html。 [4]《庚辰(1940年)作達摩尊者立軸水墨紙本》,載“博寶拍賣網",2012年12月11日,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310-1545207.shtml。 [5]西江月:詞牌名。 [6]社酒:社祭之酒。俗謂飲之可治耳聾。陸游《社日》詩:“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 [7]啼鴂:啼叫的鴂鳥。鴂,鸋鴂、鷦鷯。王渾《宿朝元觀》詩:“惜哉清景不可駐,一聲啼鴂開林煙。” [8]柱杖百錢:柱杖,應為拄杖之誤。猶杖頭錢。《世說新語‧任誕》記:“阮宣子(脩)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後因稱買酒錢為杖錢或杖頭錢。駱賓王《冬日宴》詩:“二三物外友,一百杖頭錢。” [9]緣合:緣份相合。白居易《明遠大師碑》記:“緣合而來,功成而去。” [10]風絮雲萍:謂人生如風飄敗絮,雲萍聚散,蹤跡無定。文天祥《過零丁洋》詩:“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搖雨打萍。”此寓其意。 [11]醺:醺醺。酣醉貌。 [12]虞美人:詞牌名。汪兆鏞原詞未見。 [13]西湖:指杭州西湖。 [14]四禪:猶四諦。佛教以苦、集、滅、道為四諦。苦為生老病死;集為集聚骨肉財帛;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入正道,以能通於涅槃。見《大涅槃經》。牽蘿,謂女蘿,即松蘿。其藤蔓牽延,纏附於他樹,故稱。梁昭明太子(蕭統)《開善寺法會》詩:“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
錢寶龢,1869-
人物: | 錢納利(Chinnery, George),1774-1852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白鴿巢前地 | |
白鴿巢公園及基督教墳場 | |
關鍵字: | 墓園 |
墳場 | |
墓地 | |
畫家 |
攝影: | 盧嘉志 |
資料來源: | 梁錦英、蕭潔銘:《澳門墳場》,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澳門基金會,2011,第48頁。ISBN 978-962-04-3073-2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澳門基金會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彩色 | |
登錄號碼: | p0021227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