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阿德青少年時,家境貧困,曾在工務局、衛生局工作,及後任利宵中學秘書長,也參與仁慈堂、澳門俱樂部等多個傳統土生葡人團體,並擔任領導。生前更活躍本澳文化、體育及新聞事業;在新聞方面,參加過多份葡文報刊工作,包括《號角報》、《澳門人報》等;積極推動體育活動,是多個體育團體的負責人;尤其在文學創作,成績更突出,在報章上發表詩作,一九六八年出版個人第一部詩集,之後寫作不輟,結集十七部,體裁多樣,除詩歌外,還有散文、小説、戲劇和歌劇,大多用古老柔美的土生方言撰寫。因此種種,阿德獲前澳府頒發體育、文化等功績勳章,逝世時,在澳門葡人社群引起震動。前澳府立阿德雕像,目的是紀念阿德及澳門土生社群為澳門社會所作的貢獻。
在吳志良著的《東西交匯第一門》一書中《澳門土生詩人阿德》篇說,阿德作品“不僅帶回往昔澳門的記憶和思念,更為重要的是令一種垂死方言獲得新生”;並說阿德在《未來》詩中表示對前途的迷惑。這麼說來,也可作塑像沉思的註釋。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