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蓮溪的出現與變化
新橋蓮溪大約在二十世紀一零年代中期被填塞,按當時的地圖記錄,蓮溪的出海口在內港,在今天大興街與提督馬路交界處,其他大部分的河道在今天渡船街、光復街 。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蓮溪歷史最末段時期的記錄。然而,不論後世王文達先生的《澳門掌故》或是清代的《澳門記略》中所記載的蓮溪,與上述的描述皆有不同,甚至十八世紀初期以前的地圖中,幾乎沒有出現蓮溪。關於這條小溪流出現在記載之中,似乎還有不少待解的謎團。
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下篇 ——街道名稱的來源特點及反映的社會狀況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會有街巷的產生,澳門作為一個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網絡,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嘗試對澳門現有的街道名稱作一個綜合的分析,從而了解它們的來源特點、數量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中西文化結合的現象。
閱讀老字號之平民美食:茶餐廳、咖啡檔、粥麵店
廣東人有句話︰“各師各法,各廟各菩薩。”經營飲食也不例外。高價的有高價的顧客,廉價的也有捧場人,咖啡檔、粥麵店、茶餐廳為無數打工仔提供質優價廉的美食。
住冬之行: 廣州外商的年度大遷移
自1762年起,廣州外商在每年貿易季後(十月至翌年四月)需要到澳門住冬,但他們為何要到澳門越冬,他們又是怎樣來到澳門,讓我們從一名外商的記錄來了解這段歷史吧!
1945年1月美軍空襲澳門始末
1945年1月16日上午,澳門遭受到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空襲。以二次世界大戰來說,這場空襲規模很小,但確確實實讓澳門捲入了戰爭之中。對於此次空襲的原因,直到戰後幾十年依然眾說紛紜。
澳門北部“七村”的聚落分佈與形成
澳門在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的城市空間變遷,必然會談到葡人向澳門城周邊的擴張,擴張的範圍和策略,經常被概括為“近佔七村,遠奪三島”。“七村”是指澳門城城牆以北、關閘以南的澳門半島北部的聚落群,“三島”是指青洲、氹仔、路環。由於地理上分隔比較少,澳葡政府近佔七村的目標,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完成,而這個所謂“七村”,參考當代的文獻,似乎“七村”實際上是澳門半島北部的一個聚落群,並不是不多不少、清清楚楚的七個聚落,也並非全是從事漁農業的村落。
透物見史:聖保祿總院的考古發現與瓷器貿易
考古學是一門通過對古代人類在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學科。在澳門,考古工作自1972年開展至今,開展了規模大小不一的多次考古發掘工作,其中,聖保祿總院遺址在2010年至2012年開展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克拉克瓷,印證了澳門歷史上瓷器貿易的繁盛,也引發人們思考這些考古發現和聖保祿總院的耶穌會士之間存在的聯繫。
從中外歷史文獻重考“Lilao/Nilao”與“亞婆井”的歷史
澳門學中,有一個似乎已經蓋棺論定、但疑點重重的問題,即所謂的“泥流泉”。作者將在仔細爬梳中外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就其詞源與詞義略抒己見,意在抛磚引玉。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