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漁翁街的水塘建造工程於1935年動工,1938年建成啟用,總蓄水容量為189萬立方米,調節庫容為160萬立方米,庫容充足時可供應澳門當時三個月的食水。
資料參考: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Informações relevantes
Data de atualização: 2024/03/20
Surgimento e mudança da Ribeira Lin Kai de San Kio
Macau e a Rota da Seda: “Macau nos Mapas Antigos” Série de Conhecimentos (I)
Escravo Negro de Macau que Podia Viver no Fundo da Água
Que tipo de país é a China ? O que disseram os primeiros portugueses aqui chegados sobre a China, 1515
位於漁翁街的水塘建造工程於1935年動工,1938年建成啟用,總蓄水容量為189萬立方米,調節庫容為160萬立方米,庫容充足時可供應澳門當時三個月的食水。
資料參考: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Data de atualização: 2024/03/20
同治三年(1864年2月8日─1865年1月26日)9月30日,華人陳生(Chiang-Chan)和基督徒安東尼奧‧諾古拉(António Nogueira)請求在氹仔天后廟(Thin-hau)和三婆廟(Sampo)一帶填海建店鋪。同年10月8日兩人的請求被批准。1867年5月12日填海施工完成。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57頁。
陳生和安東尼奧‧諾古拉請求填海建店鋪
萬曆四年(1576年1月31日─1577年1月18日)本年,成圖於萬曆四年(1576)的《廣東沿海圖》上澳門半島中部標有“蠔鏡澳”,並在其旁繪有六座房屋,標為“番人房屋”。半島南部標有“亞馬港”,其旁繪有外國船二艘正進入澳門內港,其南標有“十字門”,在澳門半島與亞婆尾(大橫琴島東部與路環相對處)、深井(大橫琴島北部地名)之間繪有“西草澳(灣)”。半島北部標有“望下村”,其旁稱“有陸路至香山縣”。在望下村之北,蓮花莖出口處標有“鳳凰山”。這是中國地圖中第一次記錄澳門的古圖,亦是一幅極有價值的古澳門歷史地圖,很多澳門開埠問題在此圖中能尋獲證據。前者“亞馬港”的出現證明葡人對澳門的稱呼Amaquão已為華人所接受,並有相應的地名。後者“望下村”的出現證明當時華人進入澳門半島的人數大增,“閩粵商人趨之若鶩”,望下村大約在此時開村。但值得注意的是,萬曆二年(1574)在蓮花莖建起的關閘未見於圖中,荷蘭人特奧多雷•布利(Theodore de Bry)完成於1598年之前的《澳門城市圖》亦未繪製關閘,但從1622年、1635年以後的葡人澳門地圖及清康熙以後的中國澳門圖則均明顯標有關閘。故疑萬曆二年在蓮花莖設立的關閘很可能只是一座很簡陋的關卡,或是一道土牆,故至萬曆四十年(1612)時,張鳴岡又下令“於唐基環處壘石為關”。因此,真正具有城樓形式的“關”應是在萬曆四十年之後才建成的。正因為萬曆二年關閘初建,且簡陋,故《廣東沿海圖》未繪製關閘。王文達的《澳門掌故》第150頁稱:“鳳凰山,在沙梨頭境。該山亦習稱為白鴿巢山,寢且幾忘其名為鳳凰山。”唐思的《澳門風物誌》第78頁亦稱“白鴿巢山又名鳳凰山”。黃德鴻的《澳門新語》第243頁否定此說稱:“鳳凰山就是今日所稱的五桂山,又名香山,香山縣得名就是自此而來。”祝淮的《新修香山縣誌》卷1《輿地•山川》稱,“鳳凰山在東城東南一百里,高七十七丈,廣十里,東界南坑,北接官塘岡,西為金竹園,白蜮石,古壑諸峰,南赴海”。祝淮所言“南赴海”是否即指鳳凰山的南面餘脈已伸入澳門半島直至海邊呢?如此,李遐齡的《澳門頭海邊晚步》詩中“偶從白鴿巢邊過”,“背指鳳凰山月生”之鳳凰山,就應指白鴿巢山。參見李遐齡:《勺園詩鈔》卷1《澳門海邊晚步》。王廷鈐纂輯:《香山縣下恭常都十三鄉採訪冊》卷上《下恭常都地圖說》稱鳳凰山為“下恭常都十余鄉發龍之祖山”。白鴿巢山當是此祖山之餘脈。郭棐:《粵大記》卷32附《廣東沿海圖》,成圖時間參見湯開建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中的澳門地名》,載《嶺南文史》2000年第1期。因該圖在南澳島上標有“新副總兵城”,南澳於萬曆三年九月設副總兵,萬曆四年建南澳副總兵城(《明神宗實錄》卷42萬曆三年九月辛丑及郝玉麟的《(雍正)廣東通誌》卷14《城池志•南澳城》,圖既稱“新”城,可證圖與南澳建城大約同時)。按:郭棐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並非郭棐所作,以現存圖比照,郭著的《廣東沿海圖》之香山部分與宋應昌的《全海圖注》附圖《廣東沿海圖》之香山部分完全一致,故知,郭棐之圖當取之於宋應昌的《全海圖注》之附圖。宋應昌的《全海圖注》有李化龍萬曆十九年(1591)序。可證,該圖應完成於萬曆十九年之前。《全海圖注》是一份全國性的海圖,廣東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全部地圖的完成一定是分時間段完成的。廣東沿海部分完成時間較早,應在萬曆四年時完成(參見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之143圖及圖版說明,第10—11頁)。張廷玉:《明史》卷325《佛郎機傳》。《明神宗實錄》卷499,萬曆四十年九月戊戌。
《廣東沿海圖》上澳門半島中部標有“蠔鏡澳”
伊斯蘭教墳場位於新口岸水塘之側摩囉園路四號,即與濠江中學澳門本部校舍相對,又與澳門治安警察局總部之修車廠為鄰,澳門人習慣上稱之為回教墳場。 白頭墳場,位於澳門半島松山山腰卓公亭側、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下,其入口面向嶺南中學,是澳門唯一的瑣羅亞斯德教墓園。
澳門墳場:伊斯蘭教墳場和白頭墳場
澳門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從地下獲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為居民們另一個重要的天然取水點,如二龍喉、亞婆井等,雖然這些山泉隨著時間消失,但它們的故事卻長流於歷史之中。
山泉往事:澳門名泉的故事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12月,依照繁榮澳門計劃,澳門政府開始辦理疏河工程。工程初在第一號碼頭附近進行,使得港務局船舶易於停泊碼頭,由澳門唯一浚河船“比利士文”號負責挖掘,挖出之海泥則用自荷蘭治河公司租賃之船隻運輸。《最近三年澳門屬地完成及改善各項工程概況 (1947年9月至1950年9月)》,第40頁。
澳門政府開始辦理疏河工程
光緒九年(1883年2月8日─1884年1月27日)9月16日,從里斯本來的公共工務部工程師囉利囉(Adolfo Ferreira de Loureiro)少校抵達澳門。其任務為研究起草一份關於澳門港口狀況及需要的報告。據1865年至1881年的一份統計資料,內港堆積的沉積物形成的淤塞層已達1. 25米厚,當澳門的經濟需要進一步向海上發展時,情況就越發嚴重。葡國工程師的方案於1884年公佈,但因不具備條件而未實施。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31頁;王文達:《澳門掌故》,第30頁提到的1883年修改內港填築計畫的工程人員羅利老應即是阿道夫.羅萊路。
公共工務部工程師囉利囉少校抵達澳門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30年代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 |
水塘 | |
關鍵字: | 建築工程 |
貯水塘 | |
給水工程 | |
水利工程 | |
工人 |
撰述: | 林翊捷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水塘工程 |
語種: | 中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黑白 | |
登錄號碼: | p0017106 |
Instruções de uso
Já tem a conta da "Memória de Macau"? Login
Comentários
Comentários (0 participação(ões), 0 comentário(s)): agradecemos que partilhasse os seus materiais e histórias (dentro de 150 palav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