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2月1日─1566年1月20日)5月8日,由西班牙艦隊司令黎牙實比(Miguel Lopez de Legazpi)率領西班牙遠征軍佔領菲律賓南部的宿霧島,並在此建立據點。據編年史家迪奧戈•庫托(Diogo do Couto)稱,當時正是葡萄牙人貢薩羅•馬拉拉馬克(Gonçalo Pereira Maruramaque)任甲必丹末前往摩鹿加群島,他派遣安東尼奧•龍博(António Rombo)率領兩艘船前往宿霧去拜見黎牙實比。此人呆頭呆腦,不善於探聽消息,還向西班牙領航員出示了一張海圖,西班牙人如獲至寶,因為通過這張地圖可以找到前往中國和日本的航線以及所有菲律賓群島的航線,因此出高價買下了這張地圖。張鎧:《中國與西班牙關係史》,第70頁。《庫托亞洲旬年史之八》,第313頁,轉自加爾西亞:《澳門與菲律賓之歷史關係》,載《澳門史新編》第2冊,第533頁。
康熙二十年(1681年2月18日-1682年2月6日)5月8日,澳門土生人雅辛托•黛烏斯(Jacinto de Deus)修士在果阿去世,終年63歲。雅辛托•黛烏斯,1618年生於澳門,父親為佩德羅•蘇亞雷斯(Pedro Soares),母親為塞西利婭•庫尼亞(Cecília da Cunha),均為葡萄牙人,其著作有《嘉布遣派上帝之母省英烈傳(Vergel de Plantas, e fiores da Província da Madre de Deos dos Capuchos Reformados)》等。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60頁;龍思泰:《早期澳門史》,第4頁譯為 《樹木及花卉錄》。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2月9日─1786年1月29日)5月6日,澳門政府頒佈法令,宣佈除開西班牙船隻外,外國船隻禁止利用澳門港進行貿易。這一年恰逢皇家菲律賓公司(Rayal Philippine Company)成立。次年5月8日,葡萄牙果阿總督亦發信,重申尊重此法令的必要性。當時各國商人都紛紛利用澳門從事貿易,其中大多是從事毛皮生意的私商。從1785—1795年間,還有多艘懸掛葡萄牙旗幟的船隻往返於澳門和美洲之間,但這些船隻的真正主人多半為英國人。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654; Benjamin Videira Pires, A Viagem de Comercio Macau-Manila nos Séculos ⅩⅥ a ⅩⅨ, p. 8; J. M. Braga, A seller of“sing-song”, Journal of Oriential Studies, vol. 6, 1961—1964, HKU, press, 1967;周湘《“北皮南運”與廣州口岸》,載《廣州與海洋文明》,第247頁。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2月14日─1810年2月3日)5月7日,兩廣總督百齡巡視澳門。百齡接任之次日,馳赴澳門,有西洋人擺列隊伍,鼓樂郊迎,歡感情形,極為恭順。百齡帶同澳門同知、香山知縣等,將澳門各處炮台及要隘形勢詳加履勘後,隨查在澳居住之西洋夷人唩嚟哆等男婦共4963名,又有各國經理交易留寓之英咭唎夷人喇佛等40名,賀囒夷人立喕嗲等7名,瑞國夷人替嘛吐等4名,呂宋夷人嗎玉等9名,單鷹國夷人啤啼等2名,均極安靜。5月8日由澳門履勘後回至香山,即從水路至虎門、蕉門、黃埔一帶查閱各處海口、炮台及地方情形,5月15日回廣州。《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兩廣總督百齡奏覆查明上年英兵入澳系圖占地並參吳熊光等辦理不當各節折》,第731—739頁。
卓犖,香山縣下柵鄉(今屬珠海市高新區唐家灣鎮官塘村)人。攝影家、澳門攝影學會第一屆副會長、中國攝影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 卓犖早年在北京、湖南等地居住,解放前是國民政府官員。 抗戰期間,卓犖被委任為中山代縣長,開展抗日工作。中山淪陷後,他遷居澳門,繼續工作,搜集敵情。當時他住在新勝街,後為日寇所知,下令通緝。當時,卓犖預知消息,化裝連夜乘漁船逃往香港。[2] 抗戰勝利後,卓犖在香港經商,在半退休時期,經常往返港澳,居住澳門新勝街。[1]當時,卓犖愛上了攝影,因沖曬關係,在水坑尾一家“KK沖曬店”裡認識馮漢復和簡慶福先生,攝影興趣更濃。為了創作,卓犖走遍大江南北。後來,他和馮漢復創辦一家沙龍攝影院,生意不錯。 期間,一群愛好攝影朋友,準備組織攝影學會。卓犖知道後,大力支持,加入組織行列。1958年2月25日,澳門攝影學會成立,成為澳門有史以來第一個攝影學會,卓犖被選為第一屆副會長,後任會務顧問。澳門攝影學會是澳門一個最重要和最知名的攝影組織。 卓犖擔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不僅攝影技術精湛,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在沙龍攝影院期間,他與別人合作不愉快,後來退出。 之後,卓犖覺得無所事事,再與好友經營一家攝影院,即蘭心攝影院,地點設在平安戲院隔壁(即後來永大疋頭鋪位),當時人才濟濟,業務蒸蒸日上,盛極一時。 後來,蘭心攝影院不幸被一場大火全部燒毀。禍不單行,卓犖染上腳疾,屢醫無效,行動不便。但他意志極堅強,不為腳疾而氣餒。不久,他在白馬行醫院對面重操舊業,生意大不如前,終於結束攝影生意。 1989年5月8日,卓犖去世,終年84歲。 好友聽聞消息,非常惋惜。卓犖為人慷慨率直,博學多才,令人景仰。友人特向“攝影”版編輯提供卓犖生前的遺作,刊於報端,以志紀念。[2] 1978年9月,卓犖在石林亭石刻對聯一副,白底綠字,隸書:[1] 漫步曲橋尋畫稿; 閒憑奇石聽書聲。 橫額“石林”,卓犖撰,半坡書。 [1]鄧景濱、葉錦添:《澳門名勝楹聯輯注》,載“360doc個人圖書館"網,2014年5月21日,http://www.360doc.cn/article/9731268_351566854.html。 [2]田伯:《卓犖先生生平簡略》,載《澳門日報》,1989年5月22日。
第二十七屆澳門藝術節:朱振華與本地粵劇精英於永樂戲院演出。故事內容:唐代隴西士子李益(十郎)赴長安應試期間在元宵夜長安燈市拾得小玉遺下的紫玉燕釵,並以釵定情。他得友人崔允明鼓勵,直訪霍小玉求親,當晚成其好事。然益與小玉相遇前,曾巧遇盧太尉之女燕貞。燕貞慕益之才,對其一見傾心,種下李、霍二人分離的禍根,因而得以相識。二人新婚之時,正是李益高中狀元之日。盧太尉特意下令新及第進士等人均要上門拜見,希望趁此安排婚事,偏偏李益卻沒有前往,因而盧太尉將他遠庶塞外參軍,斷絕李霍二人音訊。李益一去三年,小玉生活日漸艱難,還要時加接濟潦倒的崔允明,最後只得命侍女浣紗將紫玉釵變賣。三年後,李益被召返長安,盧太尉欲再招益為婿,便施以奸計,不許益回家,並暗中買下小玉出售的紫玉釵,向益詐稱小玉已另嫁他人。他又逼李益之好友韋夏卿與崔允明為媒,以致崔為報小玉之恩而死。十郎見釵在情亡,不願再娶,意欲吞釵拒婚,惜被太尉以反唐詩威脅。後小玉巧遇黃衫客(〈花前遇俠〉),並得黃衫客之助,得與益重逢。兩人冰釋前嫌,十郎為小玉將紫釵重新插戴,以証舊盟。盧太尉得悉此事後勃然大怒,李益再度被太尉爪牙捉回逼即日與燕貞成婚。(〈劍合釵圓〉)小玉再得黃衫客之助,冒死闖入盧府據理爭夫。太尉以小玉闖席論罪,欲將她打死;最後黃衫客亦至,表露其四王爺的身份,並指證盧太尉之惡行。下令再點花燭,讓李益與小玉聯婚,有情人終成眷屬。
更多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