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全新長期徵集項目─“我的澳門記憶”圖片分享計劃,期望激勵更多市民關注身邊的點滴,挖掘和分享各類歷史資源與生活記憶。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記憶沙龍” 8月推出公眾講座場,邀請到黃文輝主講“路環回溯——清代路環島的村落”及蔡少民主講“孤兒院與澳門社會的變遷”,活動將於8月18日中午起接受報名。

活動詳情  報名辦法

更多

“澳門記憶”開站六周年,特別推出“記憶之友”專屬抽獎活動,只需填寫意見問卷即可參加,贏取“澳門記憶”手機座連手機掛繩套裝(名額60名)。

>>立即參加

更多

“澳門記憶”開站六周年,以“六六無窮‧探索不同”為主題,推出多項周年系列活動,展現“澳門記憶”豐富精彩的資訊,引領大眾探索不一樣或有待了解的澳門。誠邀市民參與,成為建構“澳門記憶”的一份子。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推出“滄海桑田──澳門北區圖片徵集”,由即日起至2025年9月15日,誠邀市民分享有關澳門北區的老照片和珍貴回憶,共同探索北區情懷、發掘北區魅力!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89

萬曆十七年(1589年2月15日─1590年2月4日)8月22日,葡印總督曼努埃爾•科蒂紐執行菲利浦二世的敕令,印度省會長劉易斯•帕拉依佐(Luís do Paraiso)責令省特派員和修院院長佩德羅•聖塔馬利亞(Pedro de S. Maria)率領馬特烏斯•聖若澤(Mateus de S. José)和米格爾•桑托斯(Miguel dos Santos)神父接管澳門的奧斯定會聖寵聖母修道院。庇禮喇(Marques Pereira)編寫的日誌亦載:1589年8月22日,葡萄牙奧斯定會士在澳門接管了聖寵聖母修道院,之前是西班牙神父建立的。菲利浦二世國王決意將其轉讓給葡萄牙人,於是下令葡印總督曼努埃爾•科蒂紐執行。科英布拉大學圖書館,第1650號鈔件,第91—92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540.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p.540—541.

1659

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1月23日-1660年2月10日)8月22日,卜彌格神父在東京至中國邊界途中去世。他死時,身邊只有跟隨他十年的明朝武官沈安德。 愛德華•卡伊丹斯基:《中國的使臣卜彌格》第15章,第165頁。

1710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1月30日-1711年2月16日)8月22日,澳門步兵上尉古爾露與瑪麗亞.莫烏拉結婚。他們在聖方濟各教堂舉行婚禮。雖然,澳門葡人上流社會及瑪麗亞•莫烏拉的親人都表示反對,但婚禮仍如期舉行。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82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p.460—461.

1714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2月14日-1715年2月3日)8月22日,澳門議事會批准卸任總督晏多尼的申請,將晏多尼全家搬遷至果阿,但他失去了全部繼承的遺產。到果阿後,晏多尼全家生活極其艱苦。施莉蘿:《佩羅·瓦斯·德·西凱拉:中國南海著名的商人和船主》,載《文化雜誌》第65期,2008年。

1812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2月13日─1813年1月31日)8月22日,一艘安南商船被風漂入洋面寄碇。帆檣吹折,船漏難行,需移泊修理。據船戶潘嘉成稱,他在越南就洲地方辦買烏木1000擔、花鹽300擔、粗米200擔、馬前子200擔,駛近順化洋面,忽遭暴風漂入澳門。因認識西洋人老哥(Rego),托此人代稟地方官準將貨物發賣,修整船隻,候風順回帆。澳門同知馬滮聞報後,認為安南系別國夷船,不准擅泊內地口岸。如果遭風漂入,亦應稟候地方官照例查辦,豈容澳葡私與往來?今據供托老哥代稟泊船賣貨,顯有澳葡私與交通,大屬違例,遂諭令澳門理事官安東尼奧·埃薩,審查老哥及令全體澳門葡人不得與其往來及收買貨物。後因該船戶並無資金修船,故理事官呈澳門同知稟,懇請批准該船戶在澳門發賣烏木,以供修船食用之資。《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下冊《澳門同知馬滮為飭查西洋人老哥與越南船戶私相交易事行理事官劄》,第647頁;《理事官為懇准安南船戶在澳發賣烏木以供修船食用事呈澳門同知稟》,第647頁。

1821

清道光元年(1821年2月3日─1822年1月22日)8月22日,署前山營遊擊常永發出告示:茲本署府訪得澳門海面常有外來匪船灣泊,裝載鴉片,大幹違例。除飭槳船兵弁不時密訪堵截,嚴拿究辦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商民、鋪戶人等知悉,爾等務宜遵守法紀,顧惜身家,賣者另圖良業,食者痛改前非,毋得勾通夷人包攬銷售,寄頓夷樓私運出口,以致身罹法網,自貽伊戚也。自示之後,仍有愍不畏法之徒,貪利營私,膽將鴉片偷運出口,一經拿獲,定即移解有司,盡法究辦,決不寬待。《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署前山營遊擊常永為嚴禁屯販鴉片以肅功令曉諭商民鋪戶人等示》,第143頁。

1840

關閘馬路,原名蓮花莖。明萬曆時,華官於此築關閘門以限華夷。及清季澳葡强佔關閘門後,修築關閘門以南之蓮花莖,稱之爲關閘馬路。蓮花莖本迺我國中山縣境通往澳門之唯一狹長沙隄。據《澳門紀略》釋云:“前山出南門不數里爲蓮花莖,即所謂一徑可達者。前山澳山對峙於海南北,莖以一沙隄亘其間,徑十里,廣五六丈。莖盡處有山拔起,跗萼連蜷,曰蓮花山。莖從山而名也。”薜馧之《澳門記》又云:“自香山縣鳳棲嶺迤南,凡一百二十里至前山,又二十里爲濠鏡墺。未至澳六七里,山嶄然,斷亘沙隄如長橋,曰蓮花莖。”攷蓮花莖。,初時不過如一條窄長石壆,縱貫於海灘與沼澤之間,如塘基小路,故明朝以前,稱之爲塘基路。迨至明朝中葉,稍事增修,使如石磯然,故又稱之爲橫石磯,更有稱之爲礬洋石及高沙者,要皆以其爲黝砂赤石積成者也。又按梁廷相之《夷氛紀聞》有云:“入香山縣隘道曰橫石磯,設有關閘。”以上皆爲古時蓮花莖之别名種種也。關閘馬路,因築有關閘一度,故名。關閘有古關閘門,與今西洋關閘之分。攷古關閘門迺明朝萬曆二年(一五七四)中國人所建者,作中國城樓式樣。城牙如排齒,分向兩旁斜下,漸與地平,成一通道,可以直上城樓。城樓分三楹,飛檐翠瓦。樓前懸一額,題“孚威鎮德”四字。樓下正中開一大門,可啓閉。據暴煜《香山縣誌》云:“萬曆二年建閘於蓮花莖,設官守之。每月六啓閉,文武官會同驗放,廣肇南韶道馳符封閉之。”又據《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誌》亦云:“一六七四年,中國當局靠土腰最窄處——蓮花莖,築起一道高牆,中間留一大門,門上置有崗警,大門每五日開放一次,除規定時間外,門上貼有六道封條,樓上所寫之中國字是孚威鎮德云。”按以上所説一六七四年,實迺古關閘門重修年份之誤。據阮元《廣東通誌》稱:“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知縣申良翰修,增建官廳於傍,以資戍守。”蓋關閘門增修後,入門通道兩傍,各建官廳兵營一所,是稱關閘汛營。樹有圍杆兩枝,高插霄漢;瀕水濱處,更築有鈍錐形之小石室三間,是爲哨兵之守望站。防兵由前山營派兵駐守。《香山縣志》載稱:“關閘汛,在本營南一十五里,把總一員,分防兵六十名。”曩時關閘馬路上之古關閘,其門楣上原有石額一方,刻“關閘門”三字,所以榜斯門也,人皆稱之爲關閘。龔翔麟《珠江奉使記》有云:“澳門在香山縣大海中,忽起一石埂,廣十餘丈,長六里許,首尾相屬不斷,如蓮之有莖,中途饔城名關閘。”關閘又稱官閘,中國史書常見之。以其爲官方限制夷糧之要隘,故昔日常關閉,惟至清末弛禁,迺常開耳。據張甄陶《澳門圖記》稱:“由寨而東十五里爲官閘,設把總守之,爲民夷出入要隘。明制每月六開關,支給夷人米石。給訖,仍閉關。今常開,惟不許夷人闌入,他皆不禁。”關閘或有書作關牐者,見林則徐《會奏巡閲澳門情形摺》:“自縣城南行一百二十里,曰前山寨,設有海防同知,暨前山營都司駐劄。再迤南十五里建有關牐一座,駐兵防守,爲扼吭拊背要區。”更有稱關閘爲朱砂關,或飛砂關者;按祝淮《香山縣誌》有云及紅黑海及朱砂關者:“紅黑海在澳門關閘,其沙隄長十里,廣五六丈。隄之西則水色清碧,隄之東則浪湧紅黃,故俗有此名。而關以南,其沙隄之色微黑,又與關内赤砂,截然判分。”又讀鍾鳳石《澳門雜詩》有“大島飛砂出”句。其註釋云:“澳門一島狀如蓮花,香山盡處有路名關閘沙,直出抵澳,若蓮莖焉。其兩傍内外洋水分二色,内紅外黑,亦曰紅黑海,中有關,曰飛沙。”關閘,自昔又稱爲濠鏡墺關,蓋曩日華官自香山縣境南巡,逾此關即抵濠鏡墺,澳夷必在關前作官式迎迓。猶憶清初康熙二十三年,廣東總督吳興祚巡狩至澳,有《抵香山縣捨舟從陸經翠微邨前山寨官閘口至濠鏡墺遍觀炮台及諸形勝薄暮留宿》詩一首,備述經官閘(即關閘)而來,澳葡官兵在關前迎迓之恭順情狀,以及澳門當年之景況,皆值得我輩一讀者,茲特錄之於後:“參差車馬赴朝霞,山勢逶迤路轉賒,徐行緩轡一回首,城郭依稀塔影斜。馬蹄踏碎草頭露,巖壑微茫幾重霧,斷橋東向曉鷄啼,煙起山根變蒼素。嶺外雲深抹翠微,翠微邨外落花飛,負販紛紛多買客,辛苦言從墺裡 歸。前山寨接官閘口,鬼子來迎羣稽首,自從逆寇逞狂瀾,蕪草涼煙斷行走。天威赫赫靖妖氛,海宇欣然瞻慶雲,年來花柳失春色,春色於今倍十分。迴環島嶼如鱗次,昔日腴田荊棘蔽,從茲萬姓感皇仁,老幼扶攜返邨肆。煙鎖雙成峙炮台,神威八面一時開,聲洪百里憾山岳,始信鯨鯢不敢來。蠻鄉别是一風景,危樓海岸波摇影,落日千家打暮鐘,令人不覺發深省。南望蕭疎十字門,青山雙畫兩眉痕,波斯未至珊瑚杳,維舟空載月黃昏。黃昏月上鳥桕樹,繩床瓦枕留客住,明日還看九里香,春風春雨寧相妬。”古關閘門,迺中國官吏所建以限澳夷者,原屬香山縣境之閘門,故中國古籍稱澳門在關閘外,而華官赴澳,謂之出關焉。當清朝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欽差大臣林則徐偕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爲禁煙事蒞澳巡閲,澳葡官兵嘗在關外列隊恭迓,見林則徐及鄧廷楨上道光皇帝之《會奏巡閲澳門情形摺》云:“臣等因驅逐英國住澳奸夷,由省移駐香山。遂於七月二十五日自香山起程,二十六日清晨統領將備管帶弁兵整隊出關。該夷目𠼏𡂪嗎哋唦率領夷兵一百名迎於關下,兵總四人戎服佩刀,夷兵肩鳥槍排列道左,隊内蕃樂齊作。俟臣等與衛行過,兵總導領夷兵蕃樂隨行。至新廟(即蓮峰廟),夷目具手版禀謁。命之進見,該夷逸冠曲身意甚恭謹……”又據《林則徐日記》所述出關巡澳事稱:“二十六日已未,晴,卯刻由前山南行十里曰蓮花莖。蓋澳門是三面當海,北面一山峙於海中曰蓮花峰,山下長隄一道,北通前山,如蓮莖然,故名。於莖之中間橫築垛城數丈,以界華夷曰關牐,設弁守之。出關牐則有夷目領夷兵百名迎接,皆夷裝戎服,列隊披執行輿前,奏夷樂導引入澳。過望廈村,有廟曰新廟,祀關聖。先詣神前行香,在廟中傳見夷目,與之語,使通事傳諭,即頒賞夷官夷兵……”是次欽差大臣林則徐出關巡澳,是以主子身份曉諭澳夷者也。關閘,扼蓮莖之隘,據濠鏡之險,惟前臨大洋,岸闊難守。鴉片戰役時,英軍屢欲俟機偷襲,嘗[口糸][口氏]隙登岸,焚燬汛牆官署。幸林則徐設防周密,屢將之擊敗。據鮑正鵠著之《鴉片戰爭》紀云:“道光二十年八月中,侵略軍進攻澳門附近關閘一帶,林則徐、關天培督水陸兵勇,猛烈回擊,接仗七八小時之久,侵略軍敗回外洋。”《香山縣誌》亦記載前些時將英軍擊敗情形云:“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未刻,英國華喻喻㖮等率三舨十餘,火輪船一,由九洋駛至澳門關閘,突然開炮,官兵迎擊,隨遁。易中孚率署澳門同知蔣立昂,香山縣丞湯聘三,由南而北;署肇慶協副將多隆武,督標副將波啓善,由北而南;署提標遊擊阮世貴等在中往來接應,惠昌耀率師駛至青洲,水陸夾擊,壞夷船桅柁,沉三舨數隻,夷兵墮水者藉藉。旋有夷船來助,香山水師兵丁羅名贊,曾有良,麥朝彪三人轟炮,連斃夷兵目一人,夷兵十餘人,夷船且戰且逃至戌刻向九洲洋竄去。檢獲夷炮彈大小二百餘,重十餘斤,或三十斤不等。官兵死六人,壯勇死三人,波啓善水師守備陳宏光面目俱傷。署香山縣知縣吳思樹聞夷欲犯前山,即帶鄉勇至前山策應,僱繒船八隻堵御内河隘口。林則徐隨添設各路兵共八千名,屯澳夷船隨竄磨刀及伶仃洋。”又據《林則徐年譜》紀此事稱:“七月二十二日在廣州之英艦向關閘一帶炮台攻擊,越數日又至礬石赤灣等處,均經公及關天培督兵勇禦退之。”關閘馬路原爲昔日澳葡兵頭亞馬勒,於一八四八年擅由澳古城牆之水坑尾門起,築路直達關閘門前之一部份,當時所經龍田、望廈村地、鑿山開路,毁墳滅骨,且在蓮峰廟傍蠻石上,刻徽誌年,村人殊深恨之。後卒釀成轟動一時之沈米案件,詳載中國典籍,曾附錄本文之“澳城記”及“龍田村”各章中,兹不復贅。只就葡人朱薩士之《澳門史》所記此事略譯如左:“事前,亞馬勒兵頭由副官隨侍,乘馬緩轡,慢踏沙於關閘路上,歸途,距關閘約三百步處,方給錢與一常向其討乞之丐婦後,離數步,即遭一中國青年以竹竿橫擊馬前。正驚怒一回顧間,猝見七名預伏青年,各持短刀向之突襲,迺急以口含轡,用其唯一之獨臂拔槍自衛。但已來不及,爲左右所砍傷,與副官同墮馬下。副官以輕傷逃脱,遺下亞馬勒獨自挣扎,終於整個頭顱從下頷頰骨被人斬斷,且將其唯一之獨臂亦斬去云。時在一八四九年八月廿二日黃昏。”所以後來澳中有一句俗語駡人爲“斬牙較”,即指此事也。按當時手刃亞馬勒者爲沈米,餘夥即:郭金堂、李保、張新、郭洪、周玉、陳發等。後清廷卒坐沈米於法,葬前山西門城下。昔丘逢甲有哭沈烈士詩云:“誰報兇酋發塚冤,寶刀飲血月黃昏,要攜十斛葡萄酒,來酹秋原壯士魂。”道光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黃昏,澳督兵頭亞馬勒被龍田村農民沈米狙殺。事後第三天,澳葡軍曹未士基打,帶兵向關閘汛營進攻。據朱薩士之《澳門史》載稱:“亞馬勒兵頭被殺後之第三天,中葡局勢緊張起來,關閘汛營之滿清守兵,深恐失卻眼前虧,遂作軍事上之自動撤退。澳門朱士基打軍曹迺率兵一百二十名,將關閘佔領,擄獲滿清守兵三人;同時更進攻北山嶺之拉塔山炮台,並向中國兩廣總督出抗議,要求交出兇手。”英、美、法等國侵略者,以爲有機可乘,亦假意同情澳葡,向中國發出反對暴行抗議書。據《滿清帝國國際關係史》載稱:“二十五日,由一百二十名葡萄牙兵組成之敢死隊,開出佔領關閘及中國軍防守之炮台。在前一天,香港總督般含爵士派兵出戰艦兩艘到澳門,並聯同美國代辦戴維斯、法國使節盧恩等,向廣東總督發出反對此次之中國暴行抗議書云。”當時美國派來兵艦一艘,但任香山方面之水路警戒,另一艘原泊在黃埔者,亦被派來威脅關閘。英方派兩艘兵船來澳,一爲亞馬松號,一爲米達號,意欲向庸懦之滿清趁火打劫也。古關閘門,原作城樓式樣,爲我國明朝官吏所建者。自從一八四九年,澳葡兵頭亞馬勒在附近被殺後,即由澳葡軍曹未士基打率兵將之佔領。迄至一八七零年,澳葡竟將古關閘門拆毁,另從新建成現在之關閘,自認以爲關界云。按楊文駿之“查覆澳門界址情形疏”稱:“一查蓮花莖有關閘一所,建自前明萬曆二年,爲防禦洋人要隘。嘉慶十四年立游擊專營,爲前山營添關閘汛,以把總一員駐防。後改都司專營,歸前山協管轄。道光二十一年新建拉塔炮台,將把總移駐炮台,仍兼管關閘汛務。道光二十九年,將該把總及炮位防兵退遷望廈村山後。其關閘汛牆,舖同治十三年被洋人毁拆,改建綠衣館,並設大關閘。竟將三巴門以北至關閘地方,自稱爲葡界。”關閘馬路上現在之關閘,迺一八七零年澳葡所建,故作凱旋門狀,誇耀戰勝滿清,並以紀念其兵頭亞馬勒及未士基打軍曹二人者。其門上刻有賈梅士之所謂名句一行云(A Pàtria Honare que a Pátria Vos Contempla)意即“爲國之光”。汪慵叟之《澳門雜詩》有詠關閘者云:“互市濠鏡澳,聿自嘉靖始。設關官守之,啓閉候符使。如何百年來,彼族頓增壘。旁行斜上書,突屼閘前峙。我來長太息,疇爲志疆理。”其自註云:“葡人毁舊關閘,建一新門,名曰鉢道沙高云。”昔沿蓮花莖兩傍之沙地,皆屬亂葬岡。黃沙衰草,荒塚壘壘,舊稱“高沙”。關閘以南,至蓮峰廟側,亦是墳墓重叠,碑碣縱橫。自從澳葡拆毁古關閘門,另建新關閘之後,迺迫令該段路傍之墳墓,一律遷徙。時之慈善機關代爲收拾骸骨,貯之金塔,移置於關閘之外。編明號碼,排列井然。以俟其子孫認領,法甚善也。當同光年間,正蠻夷猾夏之秋,中國人民到處爲鬼揶揄,且更辱及枯骨。據傳是時防守關閘之洋兵,常於無聊之際,互相競賽,以金塔練靶,逐個擊破,引以爲樂。久之,所有金塔,無一瓦全者。骨殖暴露,見者惻然,但亦奈何不得也。忽於某夕,閘上哨兵突見閘外遠處,隱隱若有無數持燈籠火把簇擁向關閘而來者,在黑暗中深恐是偷營夜襲。迺即召集衆兵,鳴鎗放炮以禦。詎知前仆後繼,徹夜不停,達旦迺止。若是者連續數夜,彈火虛耗,兵衆皆憊。聞是時適劉康善當華探目,因向華方訪查,俱云未有夜襲之舉,祗聞關閘連夜炮聲而已。因是奇之,咸認爲幽靈復仇也,於是不得不隨俗作法施幽,其祟迺止。此事雖屬荒誕,但按物理言,燐火夜燃,或可附會,即俗所謂鬼火也。時人謂此事爲“鬼打鬼”云。蓮花莖,爲澳門通往中山縣之要衝。沿關閘馬路出關閘,則漫漫長路,漠漠沙坵。行客負帶於途中,祭者哭拜乎道左,既鮮樹木,初乏亭蔭。倘遇風雨驟來,此身奚避;時或炎蒸烈曝,煩渴誰滋?鏡湖醫院值理迺於光緒二年,爲構茶亭一座於蓮花莖中,以地名故,顔曰蓮花亭。斯亭也,常備茶水,不受分文。環植榕蔭,遍置石几,方便行旅,坐卧由人。以故富者息鞭,勞者息擔,無分貴賤,廣庇大千,如是者日居月諸,歷有年所。迨至光緒末年,漸覺歲久失修,予行旅莫大危險,迺重修新建,並立碑垂後,以爲可留永久。孰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寇陷中山後,兵燹變亂,亭亦遭毁。嗣和平後,該茶亭已蕩然無存矣。由是往來者無處暫息,慈善者有懷及此,而同善堂同人迺有募捐重建蓮花亭之舉。於一九四六年,大興土木,不日成之,且有爲蓮花亭徵聯韻事。曾記當年請錢二南評閲,入選者有:李仲明之:“此地毋忘陷敵時,佳蔭竟荒墟,滄桑層付漁樵話;斯亭重建中興日,嘉名仍舊貫,道弗無虞曉夜行。”陳清泉之:“銕嶺望前途,苦渴長程,茶飲一杯分道去;高沙臨要路,奔忙幾輩,亭堪小憩任人來。”鄭穀貽之:“東西南北,不斷奔波,無定識易入歧途,有靭力何愁長路;成住壞空,難忘歷劫,坐片刻且談往事,飲一碗並滌煩襟。”其餘恕不贅錄。澳葡自據關閘後,澳中之亂葬岡如沙崗及關閘馬路兩傍之墳墓,一律勒令遷徙閘外。當時鏡湖醫院爲同胞先塋及身後窀穸計,迺禀請香山縣府,撥出關閘以北之蓮花莖兩傍高沙地段,爲叢葬義地焉。高沙固屬舊墳地,自是更營葬纍纍。漫野荒煙,白楊衰草,一望無際。而蓮花莖本迺沙土孤路,殘碑夾道,青塚盈眸,倘在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則滿塗泥濘,倍覺行路淒涼也。鏡湖醫院同人有見及此,遂於興建茶亭之餘,且爲修築石路。據鏡湖醫院之舊碑碣載稱:嘗於光緒十五年,籌築高沙石板路,長凡一百有七丈,至卅二年,又再重修石路一次云。計鏡湖醫院所築之高沙石板路面,迺兩條石板並行,連續延展。由關閘外澳葡防地前起,直達北山嶺村口,長歷百餘丈。雖屬古式修路,而石塊平坦,行人咸稱便焉。高沙路面之石板,至日寇據三廠時,爲所竊掘,以築軍用壕壘。材盡未足,猶掘及墳墓之碑碣然。因而遺下沙丘起伏,誰塚莫辨。之子若孫,失卻祖塋者比比,皆受日寇之纍也!昔鮑俊之《行香子》詞有:沙關夕照句。而民初時梁哲士詠沙關夕照云:“關外斜陽一角留,纍纍青塚照人愁;瘡痍滿目生何樂?責任如毛死亦休!墦丐幾人驕妾婦,荒傖無個不公侯;百年富貴比優孟,誰是人間第一流。”道光二十九年,澳葡以亞馬勒事件,曾佔據關閘山外之北山嶺及垃塔山炮台等地。雖不久就退回關閘,但仍自認關閘外至山嶺一帶地區爲澳門局外地。且於光緒年間妄自安設街燈,增修營卡。嗣經蔡國楨同知派兵收復,據《清史稿》之邦交誌稱:“光緒十二年三月,葡人出關閘外設一路燈,又修復前山營廠卡,張之洞責令撤去。旋據澳酋照稱:關閘外至北山嶺中間一帶,向爲局外之區。建廠須兩國會商,非一國所能擅主,已照會鈞署云云。張之洞即致總署,謂條約載:未定界以前,俱照依現時情形勿動。自係指澳境關閘以内,彼所已佔者而言。同治元年,葡使來京議約,亦言關閘以外係華官把守,未敢侵及,從無局外之説。此次來文,實堪詫異,請折辯云。”是次交涉,雖將葡人舉動遏止。但該處究屬我國領土,後來我國在此增設汛房,而澳葡竟又阻我進行,爭説爲兩國公地。幸我國卒以武力收回,才定金甌。據《香山縣誌》載楊文駿《查覆澳門租界情形疏》稱:“查由關閘至北山嶺一帶,陸路約四五里。道光二十九年經葡兵侵入,認爲葡界。光緒十五年,署前山同知蔡國楨增設汛房。葡人照會爭爲兩國公共之地。後經蔡國楨派兵收回,常川駐守,禀奉核定歸中國管。”關閘,迺澳門陸路之出入門户。北通中山,可直達廣州而至各地。清光緒十三年時,清廷擬徵收洋藥(即鴉片)釐税,但思必須與澳葡會辦,始免走漏之弊。而澳葡則以修訂中葡條約爲辭,藉謀擴展澳區,後致諸多糾紛。至光緒二十八年,清廷與各國修改税則,葡使迺乘機請求修改新約。並爲繁榮澳門計,擬由關閘築一粤澳鐵路,直通廣州而與廣九鐵路駁軌,但清廷亦以要在澳内設立分關爲互換條件。後來葡使以議院未能核准爲詞,故清廷亦不准其在關閘修築鐵路。其經過情形,據《清史稿》載稱:“……初葡使面稱願將界務暫置不提,但求擴充商務。開具條款大要照分兩端:如應允改定税則稽徵洋藥税餉,在澳門設立分關,爲有益中國之款;在澳門附近任便工程,由澳至廣東城修造鐵路,爲有益葡國之款。王大臣等以澳門附近任便修造工程,仍慮暗侵界址,駁令先行刪除。設關一款札飭總税務司赫德核辦。鐵路一款,電咨前兩廣總督陶模,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分别核復。旋據赫德復稱:澳門設關,有稗税收,但章程必須妥定。陶模復稱:由澳至省修造鐵路,於地方情形尚無妨礙。盛宣懷復稱:造路於税務有益,必須由總公司與之定立合同,不必列入約款。王大臣等得復後,與葡使一再研商,將允造鐵路另用照會,聲明不入約内,葡使亦允從,遂與定議……葡使迭來商懇,以澳門設立分關,實有礙於本國主權,故議院未能核准爲詞:伏念葡國以和約未經與議,不認國修改税則,而要索澳門分設鐵路,與粤漢鐵路相接,是以外務部原議在澳門設關,以爲互換利益,今葡國以議院未能核准前約,已不廢而廢云。”經由澳門關閘通至廣州省城之粤漢鐵路,曾於清朝光緒二十八年,經中葡兩方商議組織鐵路公司合辦,幾將付諸事實之際,忽澳葡議院不允中國在澳門境内設立分關作爲互換條件,卒致功虧一簣,終成泡影。而澳門與中山縣屬陸上交通與運輸,遂仍滯留於徒步與負載之間。後延至民十六年(一九二七)迺有岐關車路有限公司之繼起。岐關車路有限公司,迺華資經營,由中山縣城石岐起,開築一行車公路,南達澳門之關閘,稱岐關公路。行駛運客汽車以溝通沿途各鄉之交通,而以澳門之關閘爲終點,是爲岐關通運汽車。後來岐關車路有限公司還投得澳中之巴士行車專利權,兼走澳中之媽閣至關閘路綫。直至世界第二次大戰爆發,欠缺電油供應,且日寇攻陷中山,岐關車迺迫得棄權停駛。解放後,廣中公路建築完成,由澳門關閘可乘廣中公路汽車直達廣州市,替代了當年未能成功之粤澳鐵路之任務,省澳行旅遂咸稱便焉。回憶岐關車路於一九二七年開幕時,曾由中山縣政治委員陳永安,香港總督金文泰,澳門兵頭巴波沙,及所謂澳門華人代表許祥等剪綵,蓋以爲該路足以促使中山縣境,及香港澳門之貨運繁榮云。攷岐關車路,南接關閘馬路而達澳市中心;北經拱北關,北山嶺,前山,翠薇,古鶴,而至蕭家村,則分爲東西兩幹綫:東路由下栅,翠亨,崖口,欖邊,大環而至石岐;西路則經三鄉,白石,虎爪,湖州,北台,恒尾等鄉,亦會於石岐也。故中山縣屬之出産貨物,多藉此車路以運輸於港澳及外洋。當抗戰期間,華南人口物資等疏散,亦賴此通道,其急逼情形,據汪憬吾之《微尚齋詩續稿》有《岐關車行》一詩,描寫盡緻。詩云:“西法汽輪通岈,濠鏡雷轉驚飛沙,風聲鶴唳尤紛拏;車中黃童白叟兼稚娃,駢首蠕動如穴𧉮,蹲伏更苦若井蛙。近自廣南鄉邑接小艖,遠或鄂渚湘水贛江來荒遐。羸骨垢面髮鬖髿,困餓不得食,衝寒莫週遮,兒啼婦哭呼孃爺。問胡擾擾奔麏䴥。爲言達官擁纛牙,戰略焦土摧枯楂。積骸成邱流血成川窪,賴茲軌綫達海涯,驅使謂他人昆脱網𦊕,堅壁清野古所嘉。先自糜爛其民奚爲邪?道旁病翁聞之長咨嗟!大地萬物皆空何有家,獨憐濟人區區岐關車。”又附引稱:“戊寅兵災,遠近災黎紛紛南來,輾轉由舊香山縣城附汽車至澳門及赴香港,晝夜奔馳,情勢慘迫。香山城土名石岐,南行一百餘里,經蓮花莖,山下有關閘。入關即澳門,往來稱岐關云。”關閘外之蓮花莖中,近北山嶺處,稱拱北口,有關卡焉,名拱北關。向爲清廷所設之徵抽税餉釐廠也。俗人多呼之爲三廠。三廠之設,大約始自澳葡佔領關閘之後。蓋從前澳門區域祗限於澳門街舊範圍,關前等地,原爲我國領域。當康熙時,開放海禁,夷舶市澳日衆。清廷迺在關前街設立一海關監督行台,及税館,抽收税餉。自從澳葡兵頭亞馬勒於一八四九年妄自宣佈澳門爲無税自由港,以與香港爭市場,竟封閉我税關,驅逐我關員。後來清廷爲國庫税餉收入計,迫得在關閘外設立拱北關。且自未士基打進攻北嶺後,毁我舊關閘門,另築新關閘,因是我國之香山門户,失卻防閑,不得不從速就簡,在拱北口另建竹閘,雖竹籬棚廠,聊駐戍兵,以資防守,以杜走漏。拱北關實不容缺也。解放之後,我國重視該關。迺拆去寙陋之棚籬,改建石屎之大廈。巍峨關宇,雄踞拱北,我國邊防從此無虞矣。昔商衍鎏探花嘗為詠關門云:“豈真一步限雷池,兩界居然判險夷,縱有雞鳴同狗盜,關門欲度竟難欺。”我國對拱北關之設防,清朝早駐重兵,民國以來,澳葡每於關閘前面防地,日漸北展。迨我國解放後,對閘前寸土,都不容或失。曾於距關閘十數武處,復立哨崗,以嚴界限。不圖澳葡戍守關閘之非兵,驕縱已慣,竟於一九五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與我國哨軍發生衝突,連日接觸,至卅日半夜澳葡竟炮擊拱北,但我國迄未還擊,只有停止我國與澳門之水陸交通,約有兩月。後經澳人斡旋,登報道歉賠償了事。據當時之廣州南方日報嘗載稱:“……在一九五二年間,澳葡武裝部隊越過我前山警戒綫,並且向我方發炮開槍,傷斃我國人民,毀壞我方財物,經我們嚴肅對侍,才道歉賠償云。”又據一九六零年三月份香港星島畫報載稱:“關閘之邊區糾紛,卻有一九五二年那次“邊境事件”。起因由於中國衛兵與葡國非兵太接近,雙方言語不通引起誤會。是年七月廿八日,雙方衛兵小接觸,廿九日又再衝突,三十日凌晨三時,且有炮聲隆隆,其時駐澳葡陸軍司令為白志高炮兵中校云。旋得澳中人士斡旋,奔走往還,出入關閘凡二十餘次,歷一月之久,雙方始宣佈恢復交通。”以上所記,迺關閘與拱北之一段掌故,爰略述之耳。蓮花莖,東瀕大海,沿岸沙灘及海面防務,向屬香山知縣管轄。鴉片戰役初期,英艦常來騷擾,葡佔關閘後,更來往由人。光緒時,署前山同知蕭炳堃,以領土主權所有,豈容他人鼾睡,迺派兵沿岸清理,及常川駐守,海面則派兵船巡邏,雖關閘以南黑沙環一帶海面亦然。據《香山縣誌》載稱:“查關閘交界至前山一帶海岸,自光緒十三年始,由署前山同知蕭炳堃派兵駐守。”又稱:“查前山交界一帶內海及關閘交界一帶洋面,均自光緒十三年始,由署前山同知蕭炳堃,分派兵船駐防及巡緝。”自經蕭炳堃注意海防後,覬覦者稍為檢點。迨至民國,日久玩生,而在關閘馬路東面之海灘及黑沙環一帶海面,澳葡計劃興工填海及建築跑馬場地:致對中國之香山領海,不無逾越。民廿六年,中國派駐拱北關之團長吳炎山,以澳葡之填海工程有越界行動,曾強行制止,故該澳葡填海工程,嘗一度停頓。嗣經澳葡兵頭請其到署歷商,經過幾番樽俎切衷,始准其繼續完工,惟聲明與將來劃界時無干者云。關閘馬路傍之跑馬場,然後始得完成。

1845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2月7日─1846年1月26日)8月22日,澳門議事公局稟請將澳門華人居民劃歸葡萄牙人管轄,以便保護,並訂立戶冊,區分良莠,目的在於保護當地安寧。9月2日,耆英回函予以拒絕: 葡萄牙人居我中華三百年,靠此生息,多次受我大皇帝庇護之恩。既然在此與華人混居,那麼永遠是鄰居。至於雲集澳門各處的賊船,定有不法華人同黨接濟,夥同商民肆無忌憚。理事官應告示天下,將此等劣民逮問於法。鑒於全澳居民朝夕相處的關係,理事官應一視同仁,概加保護。凡遇華人同黨,請理事官通報其姓名,以便加以逮問。為此,有何必要將澳門華人居民劃歸葡萄牙政府管轄?理事官肯定不同意本欽差大臣及撫院將葡萄牙人同華人一樣編籍入冊。所以,此稟呈中羅列的理由無法存在。今後,理事官仍應恪守舊制,安於職守,以期相安,不得妄肆干求。 《澳門總督致海事暨海外國務秘書之公函,對澳門港開放效果之陳述》,《兩廣總督回答議事亭理事官提出將澳門華人歸葡方管轄之要求致議事亭理事官之公函》,載《葡中關係史資料匯編》第1卷第94號文件,第357-364頁;第96號文件,第367-368頁。

1846

鴉片戰爭後,葡萄牙政府和澳葡當局加緊對澳門地區的殖民擴張。亞馬留於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4月21日抵澳門任總督,更加肆意踐踏中國政府在澳門的主權,拒交商税和地租,關閉中國在澳門的官署和驅趕中國在澳門的官員,強行拆屋挖墳,引起了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香山望廈龍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因先人骨殖被毁,於1849年8月22日與郭金堂、李寶、張根、郭洪、周玉和陳發等人經過周密的計劃,趁亞馬留於傍晚到望廈龍田村騎馬打鳥取樂之機,埋伏在距離關閘300米處,對其實施突襲,致其當場斃命。亞馬留的隨行副官也被砍傷,倉惶逃回澳門。沈志亮等人的英雄行動震撼了葡萄牙當局,他們立即對望廈等地居民採取報復,同時照會廣東政府嚴懲兇手。英、美、西等國領事館發表聲明支持澳葡當局。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下,清政府屈膝妥協,將沈志亮殺害於前山,郭金堂發配充軍,並把亞馬留的殘肢交還葡方。香山和澳門人民厚葬沈志亮於前山寨城西門山坡(今前山鎮西門大街,山坡已毁),立碑“義士沈志亮之墓”,以誌欽敬追懷。

1846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1月27日─1847年2月14日)8月,葡萄牙人卡埃塔諾.馬爾紹(José Caetano Marçal)在廣州經營鴉片貿易,對外謊稱有現貨到粵,準備廉價拋售,前後預收貨款6萬元,後又攜款逃匿澳門,事發被捕,未經審判,即被判入獄7個月。澳門政府遂懷疑此案牽涉葡萄牙人議事會理事官阿西斯.費爾南德斯、西帕里亞諾.叭之咕及梅洛(Alexandrino António de Melo)三人,有共同參與欺詐財務嫌疑。阿西斯原任澳門代理法官,白志高、梅洛二人為葡商。事發後,阿西斯與白志高逃至香港,梅洛逃至廣州,澳門法院遂下令通緝。22日,澳督亞馬留照會港督德庇時(John Francis Davis),要求逮捕二犯並引渡回澳。德庇時即下令拘捕二犯。25日,經香港法庭審訊後,當晚即將二犯引渡歸澳。這是港澳之間第一宗引渡案。馬沅:《香港法例匯編》,第18頁;The Friend of China, September 9th,1846, Vol. 16, p. 1340.

1849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3月5日,亞馬留總督禁止中國税館對自澳門港出口到中國內地的貨物徵收任何關税,並要求廣東巡撫在8日內撤走這些在澳門執行公務的海關人員。3月12日,亞馬留總督悍然派兵封閉澳門關口,驅趕中國海關官員。此舉結束了中國對澳門有效管轄的最後一點權力。8月22日,亞馬留總督在關閘附近遭到沈志亮等七名中國居民襲擊身亡。8月25日,葡人攻佔北山嶺(Passaleão)。攻佔北山嶺的突出人物是一個土生葡人美士基打(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9月16日,兩廣總督徐廣縉致函澳葡政府委員會,通報殺死亞馬留總督的沈志亮被捕獲、審判、處決的消息。沈志亮被華人視為英雄。澳葡當局允許在澳門設立“番攤”賭博,開澳門博彩業先河。

1849

蓮峰廟外之欄河右傍,尚有一石,平地隆起,渺小不高,殊乏景緻,但當局圍以鐵鏈,伴以蒼松,似甚愛護之者。如斯冥頑蠻石,究何德於人乎?查該石,前面勒一葡國國徽,並刻著“一八四八”數字。舊時之人嘗呼之為“乞兒婆石”,或亦稱之為“亞婆石”。但其形狀不像人樣,直視如公廁耳。蓋昔之遠行者,小解常多即之,後來始嚴禁絕。何以名之?顧名思義,原來昔有一丐婦,常聽此求乞者。事緣公元一八四八年, 葡人兵頭亞馬勒(J.M. F do Amaral)曾將昔日通往關閘之小徑,擴關成為馬路,故於廟傍石上,刻看年份,並葡國徽誌,以作紀念云。聞亞馬勒好馳馬,每於傍晚餘暇,與副官馳騁於此馬路上。時至該石處,常見有一老丐婦,蹲於石前行乞。故亞馬勒定必駐馬石傍,對丐婦稍為施與,例以為常。當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黃昏,亞馬勒又與其副官萊特二人,照常馳騁於關閘馬路上。當其行近廟前石傍,將錢幣施與丐婦後,方回轡踏沙欲行,忽遇華人刺客七人。為首者姓沈名米字志亮,瞰亞馬勒猝不及防,突出鐮刀,砍落馬下,並從下巴部份,將頭顱割去。其副官萊特亦被餘人圍毆,負傷逃脫。當時只有丐婦在場喚救云。該事件詳載在東華錄之兩廣總督徐廣縉上道光皇帝奏摺,及葡人蒙特托‧地‧朱薩士之《澳門史(Historico Macao)》故今蓮峰廟傍該石,視為歷史遺跡,而南灣之銅馬像,蓋葡人紀念亞馬勒所立也。

1849

九月十二日“新園地”(即《澳門日報》副刊(載《澳門掌故》關於“關閘馬路”內有一段說:“自從澳葡兵頭亞馬勒於一八四九年妄自宣佈澳門為無稅自由港,以與香港爭市場,竟封關我稅關,驅逐我關員。後來清廷為國庫稅餉收入計,迫得在關閘外設立拱北關。”云云,這些話,對於說明拱北關的設立,似乎有點距離,據文獻記載似乎是因為洋藥(即鴉片烟)緝私有關的。《清史稿》列傳二百二十二“赫德傳”說:“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赴香港、澳門,條議洋藥稅釐併徵,並置關九龍、拱北。”當年兩廣總督對稅釐併徵,曾入奏反對的“光緒東華錄”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三月條說:“癸己(引案:即初五日。)電諭張之洞等,香澳六廠歲收,為數無幾(引案:下文說,每年十餘萬。),該委員等賣放侵漁,利歸私橐,葡國以商民不便為詞,初議堅請撤卡,總理衙門(引案:即外交部門。)慮與貨厘有礙,飭赫德與葡再三辯論統歸(赫德)稅(務)司代收,該國始允照香港幫助緝私章程一體遵辦。其助緝辦法,凡由印度到港之洋藥,何船何人,若干數目,由港官逐日知照稅司,及出入口時,凡移存何棧,轉付何船,運售何口,又一一知照稅司會同稽察,稅司全數瞭然,線索在手,設關密邇,消息常通,澳、港內外更無殊別。此事往返辯駁經年之久,始允定議,並非改變前說,該督等於此中曲折並未知悉,何得謂與原議不符。……”由此可以反映澳葡在一八四九年封閉我澳門關前街的稅關後,可能撤往“香港六廠”的地方,到光緒十二年內因鴉片輯私的事,才正式設立拱北關。今日關閘外還有三廠的名稱,大約是“香港六廠”的遺留或是一部分罷。澳門跑馬場,原迺關閘馬路東面海坦,自從澳葡填海拓地,築成此一片幅員廣袤之場地後,由澳門賽馬會開闢作賽馬場所,每月舉行一次大賽馬,發售馬票,吸引香港遊客來澳遣興,極一時之勝。攷賽馬之舉,澳門原比香港為先。早在一八四零年,澳門已有賽馬舉行,不過未有建設完備之關閘路傍之跑馬場耳。是時衹在今之利宵球場及其鄰近空地,即昔所謂青草地舊址。香港賽馬會舉辦之一八四二年初次大賽馬,亦假此場地舉行。後香港賽馬場日漸設備完善,而澳門逐漸落後,終至停辦焉。迨關閘路傍之澳門賽馬場填竣落成,一切設備仿效香港,故每逢週日舉行普通賽馬,港客到澳觀賽亦極為踴躍。香港騎師到澳比賽,與澳門騎師競一刻之先登,蓋當時澳中亦養成一幫華籍騎師也。惜澳門賽馬,實賴港客支持,香港本有賽馬舉行,跋涉澳門,港客終漸零落,而澳門賽馬會不數年便告停辦矣。廣闊之澳門賽馬場因此空置,日久漸就荒蕪,澳中之潮籍農民,迺此利用此場地,竭力墾植,闢成方橫二百餘畝之菜田,養活百餘農戶。昔日奢靡娛樂之銷金窟,變作農副食品生產地,而澳門人民之蔬食亦有所利賴矣。關閘馬路西面,原屬內河水濱,蘆汀草澤,泥潭沙洲,雜錯其間;西江支流挾泥土而南下致河水黃赭,滚滚向外流,是稱濠江焉。初澳葡開築關閘馬路時,先令河濱之沙坵墳墓遷徙,繼則將河濱海坦,圍以土壩,使之漸成窪田,由是草寮茅屋,破艇漁寨,疏落參差,與對海灣仔之田舍相望,儼成對照。昔吳歷之《澳中雜詩》,有“海鳩獨拙崔農事,拋卻濠田隔浪斜”句,正合留詠此處也。自從民初以來,澳葡鑿蓮峰山,塞青洲海,於是此片窪田便填成一浩闊廣場矣。一九二四年後,澳葡興築內港,遂闢此區為工業區。顧以地處近郊,鮮人聚居,只宜作為製造危險品場地,因之爆竹工廠多設於斯。時有“台山爆竹工廠”者,廠址最大,工人最多,惜因一時失慎,爆炸焚如,造成澳門亙古未有之一場浩劫。而“台山”二字,成為時人之口頭禪,漸且沿用作該區名焉。台山區,經過一輪鬧鬼後,闃無人煙。後來澳葡將其闢為平民區,籌建平民屋數百間,建坊立碑,竟稱之為“巴波沙坊”云。攷該區原屬前山內河,本我國領海。據《香山縣志》稱:“查前山交界一帶內海,及澳門交界一帶河面,均自光緒十三年始,由署前山同知蕭炳堃分派船駐防巡緝。”顧以民國官吏,貪污無能,致使金甌坐缺,視清史亦不如也。關閘馬路,即指關閘門以南之一段蓮花莖。莖盡處有蓮峰山,山麓與蓮花莖接連處,即《香山縣志》所謂:跗萼連蜷者也。澳葡闢路後,稱之為拱形馬路。拱形馬路,實迺關閘馬路之始點,其首衝之三角形草地,正對關閘馬路及關閘。澳葡嘗置一石碑於其中,刻有葡文“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等字樣,蓋所以紀念其澳葡兵頭亞馬勒之被殺日期。因當年沈米事件即發生於其鄰近之蓮峰廟傍不遠也。初澳葡填築外港與內港時,嘗欲就該處鑿通一小段陸地,俾外海與內河溝通,如一小運河然,如是則澳門半島成為一海島,由關閘馬路架一橋樑以聯系焉。後填海工程變更計劃,不再擬將蓮花莖截斷,已築成兩岸之運河石壩,遂改作黑沙環上漁艇之避風塘焉,稱黑沙灣船塢。自從前山內河,我國近年曾築一隄壩,橫斷西江之水,故青洲內河便變成竭源死水。而澳葡近年之繁榮澳門計劃,開發青洲地區,亦有重在關閘附近鑿通一水道,溝通外海與內河,使黑沙灣之海水,運通內河之擬,但計劃衹是計劃,實行便覺難行也。現在黑沙環船塢亦被填堵,建築洋樓,而青洲及台山區亦擬建築平民樓宇,行看關閘馬路兩傍,洋樓相望,盡改舊觀矣。海名紅黑,關號飛砂,森嚴閘口,駐有姆差鬼卒;猙獰面目,都是鐵面銀牙。傳聞如此,果屬恐怖區域,原迺古人所指之澳門關閘者也。據嘉慶時,鍾鳳石之《澳門雜詩》有句云:“大島飛砂出”,又云:“兵鬼黔於黑”,且註稱:“澳門一島,狀如蓮花,香山盡處,有路名關閘沙。直出抵澳,若蓮莖焉。其兩傍為內外洋,水分二色,內紅外黑,亦曰紅黑海,有關曰飛砂。”蓋蓮花莖本屬砂隄,關閘在澳門之北。北風陡起,飛砂迷目。澳葡自佔關閘門後,另築新關閘,常駐非兵或印差以守之。非兵及印差俱膚黑而齒特白,故有鐵面銀牙之謂耳。憶昔澳中有某富紳,其先祖迺鄰近鄉人,以洋務起家,既富矣則謀身貴,遂厚捐獲篆上海道。清朝之上海道,迺國中之最肥缺也,由是益富。權者瞰其財,故系以貪污之罪,論謫戍,其祖不惜隆賄運動,卒貶往紅黑海,飛砂關,與鐵面銀牙之姆差鬼卒為伍。法令皇皇,聞者皆為之握汗;而不知其賴金錢魔力,實將其遣返澳門鄰近之故鄉云。所聞如是,確迺清朝官場中有關澳門關閘之一段笑話也。蓮花莖,原是濠鏡墺津樑;關閘門,舊迺香山縣門戶。花般地型,水流史蹟,俱堪國士登臨,騷人題詠者也。故明清以還,過此者或觸一時之感,或興懷古之思,或睹猾夏蠻夷,矜立豐碑鐵馬;或傷千秋城闕,竟陷荊棘銅駝,因而為詩為文,不鮮可誦者。茲略舉數則,以見一斑何如?明末清初時,亦儒亦釋之屈翁山詠蓮花莖有句云:“路自香山下,蓮莖一道長。”清初詩畫名家吳漁山,來澳居三巴寺,嘗詠過關閘詩:“關頭閱盡下平沙,濠鏡山形可類花;居客不驚非誤入,遠從學道到三巴。”《廣東文獻》載羅天尺詩句云:“澳口東風未易尋,蓮莖關外大洋深。”乾隆時陳官有詠蓮花莖句云:“貨通胡婦珠為市,白滿蓮莖屋作花。”又竹枝詞句云:“澳頭一直蓮莖路,儂是中間一朵蓮。”《澳門雜詩》汪兆鏞詠蓮花莖詩云:“北自前山來,沙隄平而直,路南一山聳,儼如蓮莖植。跗萼連蜷中,秀采森嵂崱,怪石高逾尋,惜之文字泐。裴𧙪一瞻眺,天然樹封域。”以上皆屬名士所題,其餘不勝枚舉,因錄以殿是章。

1849

當澳葡兵頭亞馬勒(亞馬留)既宣佈澳城亦為無稅自由港,以與香港抗衡後,既憤大關行台不肯合作,答允停止收稅;更惱兩廣總督拒絕承認其所委之顛地(DENT),為駐廣州之領事。於是遷怒滿清官吏,要實行停止在澳華吏行使職權,並且驅逐滿清官員離境。事先於一八四八年時,又曾擅自由澳城城門口,拓築一條馬路,直達關閘,並於蓮峰廟側,刻石以為徽誌。所經山地,毀墳不少,因是滿清官員與望廈居民,多銜恨之,後來遂釀成那望廈鄉民沈亞米殂殺亞馬勒事件。茲據朱薩士之《澳門史(Historico Macao)》三四零頁及三四一頁,此迺葡人自己之記載稱:“在致命之一次騎馬中,亞馬留由副官隨侍出關閘路,正施與些錢給一個病華丐婦。回馬歸途中,還談着:為報復兩廣總督拒絕承認顛地為駐粵葡領事,他要停止在澳中國官衙行使職權。當他馳馬還距關閘約三百步時,尚不知末日已臨目前,仍然馬蹄的的,踏沙前進。猝有一中國青年,以竹竿向他們當面打下,亞馬勒臉上被打一記,怒目回看,就於此剎間,有七華人伏者跳出,皆執匕首撲來。亞馬勒和副官雖有自衛槍,當亞馬留正擬用其僅有之獨臂取槍,將所持之馬繮含於口中時,他已左右皆被砍傷而墜馬矣。副官萊特雖被打墮馬,因受傷不重,飛奔逃命。只拋下亞馬留獨自去遭受這場慘劫。死前曾拼命掙扎,事後發現他頸項刀痕參錯,頭顱從下巴部被斬下來,其僅有之獨臂亦被割去。肇事地點,沙土凌亂,足證經過劇烈搏鬥者。兇手已逃,且帶走割去之頭顱及手臂,時為一八四九年八月廿二日傍晚。”肇事地點,即其年前,在蓮峰廟側所勒徽誌之石傍也。至於中國文獻所紀斯事,則有陳澧所纂之《香山縣誌》,其紀事篇第四十二頁稱:“……開馳道於東望洋山,山多居民墳墓,澳夷勒起遷。遷者給洋銀一両四錢,不從者夷之,棄殘骸於海,民大嗟怨,遂有沈志亮、郭金堂之事。”以上所紀僅寥寥數字,惟太平天國時,招賢館之林福祥,其所書沈志亮殺獨臂兵頭事,言之較詳,茲節錄之:“……澳門向設一關,稅務甚鉅,為粵海關一大宗,獨臂毀關,逐關吏;離澳門五里之蓮花莖,向設汛地,一把總帶兵百名駐焉。獨臂擄兵弁數人,置之牢,並逐餘兵;又平水坑門之墳墓千餘以為馬道,紳民上控之,官弗敢理,獨臂益橫。澳門附近數十鄉,無不欲甘心獨臂者,而無人能任其事也。有沈志亮者,貧極負奇氣,一日謂其友郭金堂曰:獨臂之惡,夫人而知之矣……迺典舊衣,得錢數千,購純鋼製利刃二,利耙一,日伺獨臂之出……懷刃候於道左。二十八年七月初七日,獨臂乘馬出,從者僅一人。郭金堂若為行路人者,迎面而來,將及馬首,出其不意,以利耙刺其心,入數寸,獨臂大叫,聲聞數里。志亮以刃指其從者曰,當吾者死,夷兵震剽不敢近。金堂遂拉獨臂於馬下,志亮剖其首,及斷其左臂而去……志亮遂與金堂挺身自首。廣州守易棠鞠之,志亮曰,獨臂於亮,非有門戶之仇也。只以毀關務,擄奔兵,殘害人民,禍及枯骨,辱我朝廷,殘我閭里,亮激於義憤……故不如手刃之以弭禍端耳。太守曰殺人者死,你知之乎……今將以你二人抵夷命,你二人誰任其死?金堂曰殺獨臂者,吾先下手也,請殺吾……志亮曰烏!是何言也,殺獨臂者,吾主謀也,請殺吾……二人爭執於堂下,太守泫然下淚曰:真義士也!讞成,八月初四日,督臣殺志亮於市,同聲下淚者數萬衆……”後人迺葬沈志亮於前山之西城下。自從亞馬留被殺事件發生後,當時整個澳城為之騷動起來,而香山方面,更不得不作事先戒備。蓋前山兵力薄弱,遂令關閘之汛兵,作軍事之撤防,退至北山嶺對開拉塔山炮台把守。而澳葡當局,要求緝兇,及索還首級。在未得到香山官吏答覆之前,於事後之第三天,澳葡軍曹未士基打,竟帶領葡兵將古關閘佔領,並擄去汛兵三人。更向拉搭山炮台攻擊。後卒將該炮台佔據,作為城下之要脅也。當時澳葡當局,曾獲得英美法西等國之支持。茲據馬爾斯(H.B.Morse)著之《 支那一帝國國際關係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載稱:“當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澳葡兵頭亞馬勒馳馬於關閘附近,倏遇數人以竹欄其馬。復有八人用棒截擊之,從袖中出匕首,向此無備而僅具左臂之兵頭襲擊。砍其下馬,斬成數段,並割其頭顱及左臂以去。其副官萊特亦被傷墜馬,幸未再遭追擊耳。事後澳葡當局曾向前山寨之滿清官員要求,索還兵頭首級,惟未獲答覆。迄至二十五日,關閘汛及中國防守之炮台,竟被一隊一百二十人之葡軍所佔領矣。事緣前一天(即二十四日),港英總督般含爵士,曾向中國示意謂:英國政府對其友邦澳葡遭遇,表示同情。派遣英艦二艘援助澳葡,並聯同美國代辦戴維斯,及法國公使路殷,向中國提出抗議。”案英美法等帝國主義者,直欲趁火打劫而已,實非真意協助澳葡當局者也。

1849

“一灣水弱不流花,寂寂連山長草芽。五月海風多帶雨,亂帆隨雨過前沙。”黑沙灣在澳門東北隅,沿關閘沙海灘至馬交石山麓,成一巨灣。隄岸背靠蓮峰山,面對九洲洋,平沙漠漠。雜生水草,是即黃節詩所謂:“寂寂連山長草芽”也。又因海水沙色,均呈黝暗,故名黑沙灣。按鍾鳳石於嘉慶時遊澳,在其所著《讀書樓詩鈔》之澳門詩十二首中,有註釋云:“澳門一島,狀如蓮花。香山盡處,有路名關閘沙,直出抵澳,若蓮莖焉。其兩傍為內外洋,水分二色,內紅外黑,亦曰紅黑海。”攷關閘沙之兩旁,內為西江,其水挾上流之泥土而下,故色紅赭。外為九洲洋海,水色黝深,其沙亦呈暗黑色。潮挾沙來,堆積成岸,如半環形,故又名黑沙環。據《澳門之市街名冊》稱:“黑沙環──本市望廈山東北,及螺絲山園之北,全部地區,包括由黑沙灣船塢起,至馬交石,即漁翁街附近止,所有之新填地。黑沙灣填地,包括本市拱形馬路起,至漁翁街之低部止所有新填地。現在此區,將黑沙灣與馬交石連接起來。除黑沙環馬路附近一小部份有建築物外,其餘大部分作菜園用。以上所示,即澳葡現在認為是黑沙灣之區域也。黑沙灣隄岸馬路,迺由馬交石斜坡起,直落黑沙環而至拱形馬路,逕抵關閘門止者。此路於一八四八年,為澳葡兵頭亞馬勒(J. M. F. do Amaral)所開闢。當年他於傍晚時候,定必跨馬馳聘於此沙隱中,習以為常,卒被龍田村民沈米瞰殺於此。現在沙隄之拱形馬路中,澳葡刻有一石,泐明“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等字,作為紀念。據《澳門市街名冊》稱:“拱形馬路──由罅些喇提督大馬路,與巴波沙大馬路之間,即青洲大馬路對面起,至黑沙灣馬路,即馬場海邊馬路對面止。紀念物,刻有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石一件。”黑沙灣北端,即關閘門東邊海灘,澳葡填海時,曾於此築一跑馬場,由澳門賽馬會(The Macau Jockey Club)主辦,每月賽馬一次,不數年便告停辦。因此空闊場地,日漸荒蕪,後來任由澳中貧農在此墾植,現終變成供給澳中民食之菜田矣。又據澳門市街名冊稱:“跑馬場──此係本市新填地區,位於黑沙灣船塢之北,原設有澳門騎師俱樂部之跑馬場。此區大略以馬場海邊馬路,及騎士馬路為界,現幾全部闢作菜園。”黑沙環及馬場海邊馬路一帶,地闢人稀,十里平沙,空闊無比;且海邊空氣清佳,最宜於調鞍試馬。嘗讀《澳門雜組月刊》,江仲春有濠江八景詩,其中之“黑沙躍馬”云:“風高天昏黑,遍地煙塵生。羣雄爭為首,何事伏櫪嗚?”黑沙灣跑馬場之南,有只可供漁艇避風用之黑沙灣船塢。該塢本為澳門填海工程之一,原定將該塢築成一道小運河,鑿穿蓮花莖之關閘馬路,而貫通青洲內河,使澳門半島變成海島,然後在小運河上架一橋樑,俾得仍通關閘焉。後因變更計劃,致改作船塢耳。黑沙灣中部,原有基督教志道堂初址一所,迺澳門基督教最初傳道之處。後於一九一八年,才遷往馬大臣街之新建會堂耳。茲據余美德口述,吳桂華筆記之《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成立史略》稱: “……民房堂舍,面積無多,會衆擠擁,難於容納,迺蒙謝榮先生據概捐送黑沙灣屋地兩間,以為建築會堂之倡。復由當時之熱心信徒,籌募款項,續購屋地四間,會堂之基址備矣。於是由余美德、李星泉、廖德山、司徒邇臣及謝榮等輩,熱烈募捐,鳩工備材,歷時未久,而寬敞之志道會堂,建立於黑沙灣矣。其時香港倫敦會道濟會堂,贈來金地黑字匾額一方,顏曰:福音初至之地……夫黑沙灣之地段也,僻居市北,遠隔人煙,交通工具,未有如今日之繁榮,既無巴士,復鮮汽車;疾雨暴風,往還跋涉,傳道困難,豈非憾事乎?當是時也,會衆閒談中,感覺有另建新堂之必要焉。意志已決,機會自來,……曾幾何時,而巍峨之志道會堂,聳峙於馬大臣街矣。” 志道會堂雖已喬遷,但黑沙灣舊址現仍存在,不過易為民居耳。澳葡鑿山填海,已將黑沙灣面目改觀,古蹟亦被湮沒不少,滄海桑田,儼然菜園瓜圃,雞犬成村矣。傳說不一之馬交石,一說該石實於黑沙灣海中,即今之留香花園對開海面。三小石支持其下,半浮水面,圓滑可撫。其朝向黑沙灣之一面,題有馬交石三個大字,雕鑿甚深,並刻有一條如鏈形之花邊圖案環繞之。卅年前,澳中耆宿,嘗泗水至石,為之撫摩不至云。但自填海後,或被爆去,現已湮滅矣。觀音堂之後山花園,原迺背枕黑沙環,後顧九洲洋,風景佳絕者。自澳葡掘泥填海後,將觀音堂之後山,掘去過半,闢俾利喇馬路,建合金棚兵營,現只遺下半壁後山,掩護梵宮耳。黑沙灣為澳門之東北邊陲。往日,一灣鹵海,半岸黑沙,水中亂石參錯,蛤蠣叢生。沙灘上,更繁殖一種觀音螺,螺殼而蟹爪,如負殼之蟛蜞然。沙間還雜生各種貝類,形狀奇異,顏色美麗,兒童常愛拾玩。自填海後,亦皆絕跡矣。黑沙灣亦迺觀潮佳處。東風來時,驚濤拍岸,有如萬馬奔騰。清朝道光時進士鮑俊,其《行香子》詞有云:“颶母時鳴,百丈潮生,捲腥風,浪迫蛟鯨。沙關夕照,海角朝晴,愛臘魚黃,銀蝦白,石螺青。”

1849

澳門第79任總督。又譯作亞馬喇、亞馬勒。1846年4月從里斯本抵澳門任澳督。係海軍軍人,其右臂在年輕時參加葡萄牙開拓巴西殖民地戰爭中被大炮打去,葡人稱其為“獨臂將軍”。上任後,在澳門推行殖民擴張政策,1846年5月,宣佈對華籍居民徵收地租、人頭税和不動產税,把原本只對葡人實行的統治權力,擴大到華籍居民。他下令所有在澳門停泊的中國船隻要向“船政廳”登記納税。1848年下令開闢馬路,掘毀關閘一帶村民的墳墓。1849年3月5日,他限令設在關前街的中國海關“關部行台”八天內撤出,3月13日派兵搗毀海關,並隨即拆毀豎立在市政廳的刻有《澳夷善後事宜條議》的石碑,並擅自審判在澳門的華人。其擴張行徑激起了中國居民的義憤,1849年8月22日在關閘附近,被望廈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殺。澳葡當局歷來視亞馬留為英雄,澳門有四條街道掛上他的名字,這些街道的中文名稱分別是東望洋街、關閘馬路、亞馬喇圓形地(銅馬廣場)和亞馬喇馬路。

1849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8月22日,亞馬留被刺殺的當晚,葡兵趕至關閘,原防守關閘的20名汛兵已棄關而走,僅餘當值者3人,葡兵遂將3名汛兵帶回,囚禁於澳門。香山縣丞汪政在亞馬留被刺後,親自往總督府證實了這一事實,害怕遭葡人報復,遂乘轎逃離澳門,途中還催促轎夫稱:“行得快,有頂載。”後澳門坊間演變成一句俚語:“行得快,好世界。”卡爾德拉:《札記》第17章,轉引自薩安東:《葡萄牙在華外交政策:1841—1854》,第155頁。金國平:《佐堂入出澳考》,載《中葡關係史地考證》,第319頁;金英傑:《駐澳香山縣丞,開賭包娼狂收污規》,載《新報》2009年10月8日。汪政縱容其屬下在佐堂衙署不遠處曾開設“寶記”賭館,他每月收取規銀有近千兩之多。

1849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8月22日,在亞馬留總督遇刺的當天,根據法律,由熱羅尼莫‧馬塔主教和澳門地區大法官若阿金‧卡內羅、盧德熱羅‧馬葵士(Ludgero Marques)少校、米格爾‧西蒙(Miguel Pereira Simões)代表、議事公局主席貝爾南多‧古拉爾特(José Bernardo Goulart)和管理華人事務官小俾利喇等組成的政務委員會接管了澳門政府。《大西洋國》第1卷,第107頁,1850年5月21日政務委員會致海事及海外部函。

1849

19世紀中葉澳葡藉機向清守軍報復並襲擊關閘的事件。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的“關閘事件”,是關閘第二次遭受大規模進犯,且是遭受英、葡的水、陸夾攻。此次事件的引發,導火線是極力推行殖民擴張的澳督亞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被望廈龍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殺。1849年8月22日,亞馬留被刺殺後,澳葡當局在英、美、法列強支持下,有恃無恐,藉此挑起事端,於8月28日早晨,由炮兵軍曹米士打基打率領100多名正規軍和20名志願軍,攜三門大炮,在快艇炮火支持下,對關閘發動進攻,戰事擴展到拱北北嶺,古關閘城樓被炮火轟毀。駐守關閘汛營的清軍兵力薄弱,由於援兵未到,面對來勢洶洶的葡兵,措手不及,不戰而退,關閘為葡兵佔據。在關閘事件中,葡兵1名重傷,清軍4人死亡,葡兵且將戰死的1名清兵的手臂和1名軍官首級砍下,作為戰利品,掛在竹竿上,帶返澳門,遊街示眾。經此一役,清軍退守前山寨。這是清王朝在澳門的主權地位受到嚴重挑戰的一次重大事件。

1849

葡軍攻佔中國陣地的一次戰役。1849年8月22日亞馬留被刺事件後,兩廣總督徐廣縉飛令香山縣加強澳門四周的軍事防衛,“以防西洋為變”。面對此軍事部署,葡萄牙人決定以武力還擊。8月25日上午10時,一支由25名士兵構成的小分隊,攜帶1門野戰砲,佔領關閘。11時,位於北山嶺村對面的拉塔石炮台轟擊關閘。當時,葡萄牙在關閘一帶集結的部隊共120人,3門火砲。因此,政務委員會下令派遣50名士兵,攜帶一門炮前去增援。雙方砲戰僵持至下午4點30分。此時,美士基打(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自告奮勇,率領36名士兵,攜1門迫擊砲,決定佔領中國陣地,於是發生拉塔石炮台之戰。此役中,雙方裝備懸殊。據説,清兵守軍多達400人。但在葡軍的猛烈攻擊下,華軍陣亡百餘人,傷者不計。葡人退回關閘門時僅1人掛彩。澳門官員及各國公使在大砲台目睹了攻佔拉塔石炮台的全過程。

1868

同治七年(1868年1月25日─1869年2月10日)8月22日,清廷派對澳門情況極為熟悉的卸任西班牙公使瑪斯和赫德的屬下金登幹(James Duncan Campbell)出使葡萄牙,談判贖買澳門事宜。11月瑪斯於馬德里病故,事未果。先是,海關稅務司總司赫德與西班牙駐華公使瑪斯商妥,並向總理衙門恭親王奕訢提出一項贖買澳門的秘密計畫,史稱“埃米利計畫(Emily Project)”,該計畫即動用100萬兩白銀撥歸葡萄牙作為葡萄牙在澳門撤退洋兵及交出炮台的經費,以此方法贖回澳門的管轄治理權。為此,還給了瑪斯30萬白銀作為生活經費。由於瑪斯的去世,其為清廷購回澳門的計畫遂告吹。其後,赫德雖提出以金登幹繼續瑪斯的任務,但被總理衙門否決,遂下令金登幹將國書及有關文件撤回,終止了購買澳門的計畫。《澳門專檔》第1冊《澳門擬於換約案內設法籌辦改令撤退洋兵、交出炮台公所等項全歸中國設官治理,以資控駁而一事權》,第31—33頁;文慶:《籌辦夷務始末》第6冊卷70,第1617頁。

1871

同治十年(1871年2月19日─1872年2月8日)10月31日,澳門政府興建的關閘拱門落成。該關閘於1870年8月22日動工,至本日建成。該工程由賈華玉少尉主持。閘門成高闊弓形,弓形壁面上,砌以六塊石板,上面鐫刻關閘興建的三個年代。門的左右兩翼築牆為界。郭永亮:《澳門香港之早期關係》,第127頁。

1874

同治十三年(1874年2月17日─1875年2月5日)8月22日,英國輪船“斯巴達克(Spark)”號在開往澳門途中被海盜洗劫。海盜裝扮成普通旅客自廣州上船。該船的船長、大副、二副、事務長等均被殺害,唯一的一個外國旅客也受重傷,中國人也死了好幾個。輪船被占約6小時之久。船上被搜遍,稍值錢的旅客行李都被搶走。他們搶劫的動機據說要搶一個中了闈姓彩票(Weising Lottery)的中國人,此人擬於是日攜帶18000元現款去澳門,而當時確實在船上,但被搜去的現款與海盜所期望的數目相差甚遠。海盜離船後,此船由中國輪機員等開到澳門。澳門總督盡了最大努力抓這些亡命之徒,結果約20人被抓獲並被處決。《1874年廣州口岸貿易報告》,“突發事件”。廣州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州海關志編纂委員會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120─121頁。

1879

光緒五年(1879年1月22日─1880年2月9日)8月22日,大西洋署澳門管理華人事務官飛良紹為諭澳內華人醫生知悉:爾等日間診脈,凡知有屙嘔急症以及別項瘟疫之症,應速赴本衙門報知。此乃欲設法預防起見,你等醫生宜遵照辦理,毋違干咎。《澳門政府憲報》1879年8月23日第34號。

1908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8月16-23日,澳門在美少校操場舉行賣物助賑會,以救濟西江災民。署理總督沙‧方濟各在其副官陪同下主持開幕式,慈幼會學校學生樂隊演奏葡萄牙國歌,由常澤基(Chan Che Ki)致開幕詞。意演中有一台粵劇,記者及富家子弟破天荒第一次在澳門演出話劇。8月19日,新總督羅沙達於就職後的第二個晚上攜帶妻女蒞臨意演。由主席陳席儒等迎入會場,環遊一遍,捐款數金而返。意演中有“小電影”助興。僅此一項收入達5000澳門元。會場人眾,時有意外之虞。紅十字會之西醫廖德山及男看護員黎池,與女醫員羅繡雲、林直恩、余美德,看護婦梁科儀,均入場當意務。是會通計集款,為數甚巨。此項應存為水災善後之用,惟是商辦,善後事宜不可不預定規則,以期協力同心,共收善果。澳門紳商二十五日在鏡湖醫院開會,宣佈進支數目,並決定成立“澳門賣物助賑水災會辦理善後所”,以期合理利用善款。此次賣物並捐助之款約得5萬元。《華字日報》1908年8月21日《澳門賣物助賑會展開》、《紅十字會意舉》,1908年10月1日《澳門賑災會善後所規則》。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30—31頁。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光緒三十四年拱北口岸華洋貿易情形論略”,第256頁。

1918

民國七年(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8月22日,澳門工務局決定撥款9600澳門元為消防監督處在聖美基山上興建一座倉庫。Eduardo A. 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p. 46.

1919

民國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8月22日,澳門政府任命庇山耶為1919年度澳門華民訴訟署法官。澳門歷史檔案館藏民政管理檔,第437號卷宗,第S-N號文件,轉引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132頁。

1921

民國十年(1921年1月1日─1921年12月31日)8月22日,澳門市政廳廳長施之古以市政廳的名義向“澳門空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革發出傳票。24日,澳門政府予以批准。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51頁。

1934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二十二日,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出清理沙田執照,編號第叁仟捌佰柒拾號。(土名灣仔三灣爛湴塘)

1934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二十二日,國民政府財政部為發給沙田坦畝執照事案,查粵省沙田弊端百出,為清照沙田積弊實地丈量,鏡湖醫院分局為捌拾伍畝壹分陸厘。

1936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8月22日,澳門政府頒佈第27003號法令,要求所有國家及獨立機構的公務員在擔任臨時或正式職務前進行“反共”宣誓。它明確規定,公民必須遵守1933年《政治憲法》規定的社會秩序,對共產主義及任何“顛覆思潮”進行積極的抵制。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72頁。

1936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8月22日,澳門政府頒佈法規,宣佈將免費為離島自治公局 (Comissão Municipal das Ilhas)提供一塊土地設立華人墳場,位於氹仔北安灣東南,在雞頸馬路與射擊場之間。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71頁。

1945

民國三十四年 (1945年1月1日-1945年12月31日 )8月22日,澳門著名慈善家、實業家土生葡人崔諾枝先生去世。崔諾枝,廣東南海沙頭石井人,先世經營航運業。父崔聯德,母黃氏,因加入天主教,故移居澳門,於柴船尾街經營雜貨,曾承辦全澳路燈,俱血本虧盡。後因加入葡籍,故進入澳門土生葡人社群。崔諾枝1867年3月17日生於老楞佐堂區,6歲入學,從黃雲垣、郭柱榮、廖百揆諸名師游。12歲時,就讀於聖若瑟書院習葡文,後加入港務局,先後在“塔美加”號、“特茹河”號、“扎伊爾”號、“迪奧”號、“自由”號及“埃斯特凡西亞”號三桅船上服務。後隨同澳督布渣返葡,在里斯本海軍部工作九年。居葡京時,經常出入禁廷,與王室近臣多有往來。返澳後,在總督府出任庶務處長,此職原應由葡人充任,而崔諾枝以一華人身份連任工作30餘年。在此期間,他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澳門的社會福利及慈善工作之中。1918年,出任鏡湖醫院慈善會值理,獲任住院大樓總管。1922年,當選為同善堂慈善會值理,並於1930年擔任主席直至去世。在他主持下,同善堂用捐贈資金購買了許多物業,以便為維持和發展慈善事業建立穩定而可靠的資金來源,他還在同善堂旗下建立一所招收男女學童的免費小學,進行中文和葡文教育。他還擔任聖羅薩等幾所學校的校董會主席和董事,華人天主教行動委員會顧問,望德堂區聖維森特協會主席,華人難民遣返委員會副主席,聖鮑思高聖徒紀念委員會主席,澳門互救會主席及中華總商會會長等職務。多年來,他為各個社會團體募集的善款總額高達40餘萬元,一生中獲多種榮譽及獎勵。《澳門政府憲報》1925年9月4日第36號第628、631頁稱:澳門政府頒佈第198號札諭,以嘉獎督署管理員崔諾枝在澳任職30餘年,謹慎奉公,忠誠可嘉。Jorge 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Ⅰ, pp. 223-224;梁彥明:《崔諾枝先生傳略》,載《崔諾枝先生善績紀略》,第5-9頁。

1971

1971年8月22日,中華總商會乒乓球隊訪問香港中華總商會。

1971

1971年8月22日,中華總商會乒乓球隊訪問香港中華總商會。

1989

1989年8月22日,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基本法結構諮詢專責小組主辦“澳門基本法結構諮詢第一次講座”。講座邀請了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及基本法結構(草案)起草小組成員劉焯華和黃漢強擔任主講嘉賓,講題分別是“基本法應該解決哪些問題?”和“起草基本法所需注意的幾個關係”。講座吸引了超過三百名人士參與。參考資料:《華僑報》1989年8月23日報道。

1999

1999年8月22日,八號風球下,香港赤鱲角機場傍晚發生華航客機翻機慘劇,兩死200多人傷,78名來澳的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生,部份受傷。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