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專題文章

澳門錨地——沙瀝

第四條跨海大橋“澳門大橋”即將在今年建成通車,大橋其下的海面又再進入公眾視野。許多朋友可能不知,現時友誼、澳門兩條大橋橫跨而過的澳氹之間海面,在17至19世紀中葉時名聞中外,許多地圖、環球旅遊書和中外商務指南都有提及。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神祇:桃花公主

元代雜劇有《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描述桃花女與算命人周公鬥法的故事。

專題文章

議事亭前地上的風景——澳門市中心的百年演變

講到澳門的市中心,大家可能聯想起議事亭前地,雖然這座廣場的規模不大,但它座落在繁華的市區,並且是不少節慶活動舉行或巡遊必經的路線,使這座廣場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對澳門的居民來講,議事亭前地還有一個更熟悉的名稱——「噴水池」,原因就是廣場上有一座噴泉,但在歷史上,議事亭前地在幾百年的歲月裡並非一成不變,前地的風景有過多次變化。

專題文章

澳門墳場:聖味基墳場

聖味基墳場位於西墳馬路,鄰近塔石廣場。在望廈聖母(新西洋)墳場興建後,澳門市民為了便於區分,多把聖味基墳場稱為舊西洋墳場。

專題文章

阿婆石與刺殺亞馬留事件

阿婆石稱不上奇石,它一點兒也不顯眼,卻聯繫着一個轟動澳門和內地的英雄故事。

專題文章

康真君廟神祇:康真君

康真君廟供奉的康真君又稱康公、康元帥、康公帥。他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頗為流行的神祇,番禺、順德、佛山、中山等地都有康公廟或康公崇拜。澳門有兩個康真君廟,一個是位於十月初五街的這一間,另一個則位於望廈普濟禪院旁,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比前者早逾半個世紀。

專題文章

街牌的百年演變——另一段澳門街的故事

澳門的街牌,一直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標誌,這件寫上中葡兩語的瓷磚街牌,不但告訴我們所處的街道,更提醒我們身處在澳門。不過,澳門是甚麼時候開始豎立街牌?最早的街牌又是不是瓷磚街牌呢?不同時期的街牌又有怎樣的特色?

專題文章

國際酒店的研究故事

國際酒店於1941年開幕,當年曾經是澳門最高的酒店,原酒店於1996年結業,被收購後於2023年8月18日重開。這個矗立在新馬路末端的地標式建築,在空置20多年後重現光芒,引起市民的廣泛討論,然而,坊間有關國際酒店的資料眾說紛紜,本文擬一一拆解。

專題文章

映山湖畔:細數澳門的水庫

澳門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塘和水庫,它們不止是本地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水塘周邊用作公園和步行徑,為居民提供休憩場所。不過,這些水塘和水庫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呢?讓我們為大家逐一介紹。

專題文章

澳門墳場:伊斯蘭教墳場和白頭墳場

伊斯蘭教墳場位於新口岸水塘之側摩囉園路四號,即與濠江中學澳門本部校舍相對,又與澳門治安警察局總部之修車廠為鄰,澳門人習慣上稱之為回教墳場。 白頭墳場,位於澳門半島松山山腰卓公亭側、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下,其入口面向嶺南中學,是澳門唯一的瑣羅亞斯德教墓園。

  •   發佈時間
  •   精選
  •   熱門
  •   隨機探索

城市風貌

你不知道的北區隱世冷門歷史遺跡

說起澳門的北區,通常指的是包含青洲、台山、筷子基、關閘、祐漢和黑沙環等地區,縱使今天大多統稱“北區”,但這些地區的開發時期差異其實相當大。最古老的關閘和亞馬留土腰一帶,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早於17世紀澳門最早期的地圖上已存在。而青洲則於19世紀由教會和英國人相繼開發,並建有“青洲修道院”和“青洲英泥廠”。19世紀末,青洲大馬路的修築連接了澳門半島,至今已有逾百年歷史。20世紀20至30年代起,由於人口增加,澳葡政府相繼在台山、筷子基、祐漢和黑沙環進行填海工程,興建房屋、學校、運動場和馬場等設施。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當年見證歷史的建築和遺跡已湮沒在高樓大廈之間,僅有少數倖存。同時,也有一些原本不屬於北區的物件,因歷史原因被搬至北區,你又知道多少?

城市風貌

台山百年(上)——澳門首個平民坊的誕生

很多時候,我們介紹澳門歷史時,都會把焦點放在歷史悠久的“澳門歷史城區”及其他舊區,而澳門北區反而較少被提及,一來這是百年前才填海形成的新區,其歷史比不上三、四百年的舊城區;二來這裡屬於住宅區,本身缺乏精彩的故事。這次讓我們以北區的台山為舞台,講述這片土地的歷史吧!

歷史回眸

空間變奏:明清時期關閘的歷史變遷

自16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建立定居點以來,明朝政府便需要基於現實考慮對這群外來之民進行有效管理,而關閘恰恰在其中發揮著關鍵的管治作用,關閘不僅是澳門半島的地理邊界,更是在歷史上見證了澳門界址的變遷,本質上反映了明清兩朝對澳門的權力實踐,以至澳葡政府對這種權力實踐的解構與顛覆,揭示了中葡之間微妙的互動,是政治話語交織的歷史場域。

城市風貌

澳門半島上最後的農村——馬場、黑沙環與祐漢的百年演進

馬場菜地,澳門半島上最後一個農業社區,它由出現到消失,見証澳門東北區的發展。由荒蕪的海灣到熱鬧的賽馬場,在動盪的歲月成為難民的避護所,純樸的菜園與簡陋木屋之間,一座座工廈拔地而起,人們在菜地與工廠之間來來去去,賺到自己物業,看著海岸線不斷遷移。

歷史系列

澳門旅遊攻略(1867年):漫步半島北部

在前文《澳門旅遊攻略續篇:1867城市漫遊》中,我們通過梅輝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循著其中所推介“從南灣東端經劏狗環一路沿海岸綫到關閘是漫步的首選路綫”在澳門來了一場1867年的城市漫遊(Citywalk),然而這並非唯一一條Citywalk路線,本文將繼續探索1867年澳門Citywalk的其他可能。

城市風貌

容易混淆的澳門街名

在澳門這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中,街名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反映了城市的地理特徵和歷史變遷,更承載著居民的生活記憶和情感紐帶。每一條街道的名字,都像是城市歷史長河中一枚枚印記,記錄澳門的發展軌跡和人文故事。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澳門存在不少容易混淆的街名,這不僅給市民日常生活增添了些許困擾,也讓遊客在遊覽澳門時容易產生困惑,影響了他們的旅遊體驗。

文化藝術

澳門文學極簡史

最早在澳門文學名家之林出現的是湯顯祖。湯或在1591年十月中旬曾到澳門,有《香墺逢賈胡》等詩。此外,湯也於《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中多番提到澳門三巴寺。明末又有擅畫馬的詩人張穆,有《登望洋台(己亥)》一篇,作品有遺民寄意的味道。明末清初,澳門頗多忠於明室的遺民詩,寄託了孤貞不屈之志,乃此時期遺民澳門詩的風格和特色。

文化藝術

回歸後澳門文學極簡史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國,成立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吸引了海內外華人的注目,將澳門文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由“回歸熱”帶動的 “文學熱”在1999年底到達頂峰,隨之迅速冷卻。具體表現為某些重要的文學社團(如五月詩社)走向沉寂、部分作家逐漸淡出文壇(如陶里於1999年移居加拿大之後便鮮少出現在澳門文壇了)以及文學研討活動的急劇減少,澳門文學進入發展的成熟冷靜期。當然,“冷靜”並非“冷寂”。回歸之後,在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文學出版顯著上升, 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興旺局面。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的創建及發展

19世紀前期,今天的康真君廟位置還是澳門內港北灣的灘塗地帶,鄰近的關前街、草堆街、營地大街等街區則是華人聚居點和市集區。由於區內舖戶林立,華人又擅自搭建篷寮,“叢蓋如寨,蜂屯蟻聚”。逼仄惡劣的居住環境,草木搭建的房屋棚寮,造成火災頻仍;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初二晚的大火,更造成幾十家商民舖戶燒毁,財產損失數以十萬計。

特色建築

康公廟前地

康公廟創建時,正是澳葡政府開始在內港北灣開展填海工程的時期。廟內現存“廟地界址圖”碑,說明創建時的廟界範圍。根據該圖,康真君廟是“坐辰向戌兼巽乾”,即坐東南向西北。除廟本身所在地外,廟後尚有一屋緊連;廟前地方則註明“此地直至海旁連石級俱係廟銀填築”,此為康公廟位置原是北灣灘塗經填海而成的歷史證據,其海旁石級當是碼頭供客人上落之用。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康真君

康真君廟供奉的康真君又稱康公、康元帥、康公帥。他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頗為流行的神祇,番禺、順德、佛山、中山等地都有康公廟或康公崇拜。澳門有兩個康真君廟,一個是位於十月初五街的這一間,另一個則位於望廈普濟禪院旁,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比前者早逾半個世紀。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洪聖大王

洪聖大王是我國南方漁民廣泛信仰的海神,供奉的廟宇中尤以廣州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最為著名。

你不知道的北區隱世冷門歷史遺跡

說起澳門的北區,通常指的是包含青洲、台山、筷子基、關閘、祐漢和黑沙環等地區,縱使今天大多統稱“北區”,但這些地區的開發時期差異其實相當大。最古老的關閘和亞馬留土腰一帶,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早於17世紀澳門最早期的地圖上已存在。而青洲則於19世紀由教會和英國人相繼開發,並建有“青洲修道院”和“青洲英泥廠”。19世紀末,青洲大馬路的修築連接了澳門半島,至今已有逾百年歷史。20世紀20至30年代起,由於人口增加,澳葡政府相繼在台山、筷子基、祐漢和黑沙環進行填海工程,興建房屋、學校、運動場和馬場等設施。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當年見證歷史的建築和遺跡已湮沒在高樓大廈之間,僅有少數倖存。同時,也有一些原本不屬於北區的物件,因歷史原因被搬至北區,你又知道多少?

城市風貌

台山百年(上)——澳門首個平民坊的誕生

很多時候,我們介紹澳門歷史時,都會把焦點放在歷史悠久的“澳門歷史城區”及其他舊區,而澳門北區反而較少被提及,一來這是百年前才填海形成的新區,其歷史比不上三、四百年的舊城區;二來這裡屬於住宅區,本身缺乏精彩的故事。這次讓我們以北區的台山為舞台,講述這片土地的歷史吧!

城市風貌

空間變奏:明清時期關閘的歷史變遷

自16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建立定居點以來,明朝政府便需要基於現實考慮對這群外來之民進行有效管理,而關閘恰恰在其中發揮著關鍵的管治作用,關閘不僅是澳門半島的地理邊界,更是在歷史上見證了澳門界址的變遷,本質上反映了明清兩朝對澳門的權力實踐,以至澳葡政府對這種權力實踐的解構與顛覆,揭示了中葡之間微妙的互動,是政治話語交織的歷史場域。

歷史回眸

澳門半島上最後的農村——馬場、黑沙環與祐漢的百年演進

馬場菜地,澳門半島上最後一個農業社區,它由出現到消失,見証澳門東北區的發展。由荒蕪的海灣到熱鬧的賽馬場,在動盪的歲月成為難民的避護所,純樸的菜園與簡陋木屋之間,一座座工廈拔地而起,人們在菜地與工廠之間來來去去,賺到自己物業,看著海岸線不斷遷移。

城市風貌

澳門旅遊攻略(1867年):漫步半島北部

在前文《澳門旅遊攻略續篇:1867城市漫遊》中,我們通過梅輝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等人所著的《中日商埠志》(The Treaty Posts of China and Japan),循著其中所推介“從南灣東端經劏狗環一路沿海岸綫到關閘是漫步的首選路綫”在澳門來了一場1867年的城市漫遊(Citywalk),然而這並非唯一一條Citywalk路線,本文將繼續探索1867年澳門Citywalk的其他可能。

歷史系列

容易混淆的澳門街名

在澳門這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中,街名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反映了城市的地理特徵和歷史變遷,更承載著居民的生活記憶和情感紐帶。每一條街道的名字,都像是城市歷史長河中一枚枚印記,記錄澳門的發展軌跡和人文故事。由於歷史、文化、地理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澳門存在不少容易混淆的街名,這不僅給市民日常生活增添了些許困擾,也讓遊客在遊覽澳門時容易產生困惑,影響了他們的旅遊體驗。

城市風貌

澳門文學極簡史

最早在澳門文學名家之林出現的是湯顯祖。湯或在1591年十月中旬曾到澳門,有《香墺逢賈胡》等詩。此外,湯也於《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第六齣和第二十一齣中多番提到澳門三巴寺。明末又有擅畫馬的詩人張穆,有《登望洋台(己亥)》一篇,作品有遺民寄意的味道。明末清初,澳門頗多忠於明室的遺民詩,寄託了孤貞不屈之志,乃此時期遺民澳門詩的風格和特色。

文化藝術

回歸後澳門文學極簡史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國,成立特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吸引了海內外華人的注目,將澳門文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由“回歸熱”帶動的 “文學熱”在1999年底到達頂峰,隨之迅速冷卻。具體表現為某些重要的文學社團(如五月詩社)走向沉寂、部分作家逐漸淡出文壇(如陶里於1999年移居加拿大之後便鮮少出現在澳門文壇了)以及文學研討活動的急劇減少,澳門文學進入發展的成熟冷靜期。當然,“冷靜”並非“冷寂”。回歸之後,在官方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文學出版顯著上升, 呈現出穩健發展的興旺局面。

文化藝術

康真君廟的創建及發展

19世紀前期,今天的康真君廟位置還是澳門內港北灣的灘塗地帶,鄰近的關前街、草堆街、營地大街等街區則是華人聚居點和市集區。由於區內舖戶林立,華人又擅自搭建篷寮,“叢蓋如寨,蜂屯蟻聚”。逼仄惡劣的居住環境,草木搭建的房屋棚寮,造成火災頻仍;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初二晚的大火,更造成幾十家商民舖戶燒毁,財產損失數以十萬計。

特色建築

康公廟前地

康公廟創建時,正是澳葡政府開始在內港北灣開展填海工程的時期。廟內現存“廟地界址圖”碑,說明創建時的廟界範圍。根據該圖,康真君廟是“坐辰向戌兼巽乾”,即坐東南向西北。除廟本身所在地外,廟後尚有一屋緊連;廟前地方則註明“此地直至海旁連石級俱係廟銀填築”,此為康公廟位置原是北灣灘塗經填海而成的歷史證據,其海旁石級當是碼頭供客人上落之用。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康真君

康真君廟供奉的康真君又稱康公、康元帥、康公帥。他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頗為流行的神祇,番禺、順德、佛山、中山等地都有康公廟或康公崇拜。澳門有兩個康真君廟,一個是位於十月初五街的這一間,另一個則位於望廈普濟禪院旁,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比前者早逾半個世紀。

特色建築

康真君廟神祇:洪聖大王

洪聖大王是我國南方漁民廣泛信仰的海神,供奉的廟宇中尤以廣州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最為著名。

特色建築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