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修院圖書館
聖若瑟教堂旁邊設有神學院——聖若瑟修院(Seminário de São José),該院承擔著神學的職能,培養來澳門的各地傳教士。因此當地人慣稱它為“三巴仔”或“小三巴”。修院位於崗頂前地,於1728年創立。據資料顯示,當年耶穌會會士取得現址後,歷經30年,院舍陸續落成。毗連的聖若瑟聖堂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會士興建的聖保祿學院的天主之母教堂(即現時大三巴牌坊遺址的前身)。
閱讀老字號之平民美食:茶餐廳、咖啡檔、粥麵店
廣東人有句話︰“各師各法,各廟各菩薩。”經營飲食也不例外。高價的有高價的顧客,廉價的也有捧場人,咖啡檔、粥麵店、茶餐廳為無數打工仔提供質優價廉的美食。
街坊總會
澳門最早的地區性坊會是1950年代成立的望廈、青洲、台山街坊會。至1982年,澳門先後成立了24個區域性坊會。進入1980年代,澳門面臨即將回歸祖國的歷史機遇,為了加強聯繫與團結,各區坊會加緊籌備成立街坊總會。
伴你同行:福利·新福利
澳門現今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但約100年前,小城居民的主要活動範圍集中於不足4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儘管如此,當時亦已見巴士的雛形。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澳門早於1919年就有名為“自由車”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現,當時在市區主要地點設站,前往關閘馬路。至1925年,發展為“街坊車”,街坊車由廉價大貨車改裝,在貨斗上裝設木座椅,再加上蓋以遮風擋雨,車內更分設頭等及二等車廂,主要行走內港區、新馬路、水坑尾、荷蘭園及關閘,成為巴士的雛型。
議事亭前地上的風景——澳門市中心的百年演變
講到澳門的市中心,大家可能聯想起議事亭前地,雖然這座廣場的規模不大,但它座落在繁華的市區,並且是不少節慶活動舉行或巡遊必經的路線,使這座廣場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對澳門的居民來講,議事亭前地還有一個更熟悉的名稱——「噴水池」,原因就是廣場上有一座噴泉,但在歷史上,議事亭前地在幾百年的歲月裡並非一成不變,前地的風景有過多次變化。
何東圖書館之前世今生
位於聖若瑟修院旁的何東圖書館,與修院同樣作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於2005年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文化遺產)。這座集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園林式圖書館,地處磨盤山(崗頂前地3號)。
八角亭圖書館與何賢先生
滄海桑田,往事未如煙,追溯20世紀20年代,八角亭圖書館所在的位置仍是一片靜謐的街區,在南灣花園的花圃中,今天人們大都稱嘉思欄花園。1926年,由著名的華人則師陳焜培設計,1927年建成,與不遠處那座西式堡壘的歐戰紀念館相呼應,各顯特色。
澳門葡京酒店的裝飾藝術
葡京酒店盛載着澳門人的集體回憶,建築物具有西方設計特式,配有中國民間風水神話傳說,室內的装璜,瑰麗堂皇,盡顯貴族氣派,東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設計,貫徹了裝飾藝術風格,大堂的經典馬賽克帆船陣壁畫,具有攝人的魔力,百看不厭,巨型水晶吊燈令人印象難忘,場內每個角落都佈滿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館一樣豐富,小城有着這麼一個文化藝術的寶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傳承。
伯多祿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祿有很多卓越的著作,例如《初學者適用:以葡文認識中文和中國》、《寓言故事》、《日常廣州及北京方言 葡譯《聖諭廣訓》內頁用語》、《中文實用語法》、《中文書寫語及口語教程》、《譯自〈聖諭廣訓〉的中文書寫語》、《粵語指南》、《澳門葡文 學校適用:粵語中文文章》、葡譯《國文教科書》等,在當時而言成就非凡,大多數更是以啟發性教學及教育的模式來構思和制定,有系統地編排準備每一課,更以拼寫法/正字法配合,以便學習。
文第士 Manuel da Silva Mendes
文第士是澳門當代葡人知識分子的最傑出代表人物之一。我們不可能把他從不懈的公民和政治參與、研究和傳 播道家思想、中國宗教和藝術,甚至從他本人置身其中的偉大教育事業中分割出來。
高美士 Luís Gonzaga Gomes
高美士(1907-1976年)於1907年7月11日在澳門出生,富有文化修養,關心時事,有細膩的音樂與藝術感,酷愛中國傢具和瓷器,是豐富多彩的當代葡中文化對話的最高代表之一。
文德泉 Manuel Teixeira
在澳門歷史的每一章節中,人們都不難尋覓文德泉勤勉耕耘的身影。他收集資料,將翔實的史料加以歸納,或將某一時期印象頗深的事情和感覺記錄下來。總之,文德泉是一部當代的百科全書,無論怎樣讚譽他都不為過。
飛雅德 José dos Santos Ferreira
飛雅德(1919-1993年),朋友稱他為“阿德”(Adé)。他通過“ 澳門的基督語言”(papiá cristám di Macau),把土生葡人的藝術、工藝發揚光大,並從文學角度謳歌他們的靈魂,因此備受讚譽。
白妲麗 Graciete Batalha
白妲麗1925年1月30日出生於萊里亞(Leiria)市,1949年取得科英布拉大學古典語言學學士學位。同年,與剛剛畢業的醫生、澳門土生葡人青年白德雅(José Marcos Batalha)共諧連理,8月雙雙來到澳門。
伯多祿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祿有很多卓越的著作,例如《初學者適用:以葡文認識中文和中國》、《寓言故事》、《日常廣州及北京方言 葡譯《聖諭廣訓》內頁用語》、《中文實用語法》、《中文書寫語及口語教程》、《譯自〈聖諭廣訓〉的中文書寫語》、《粵語指南》、《澳門葡文 學校適用:粵語中文文章》、葡譯《國文教科書》等,在當時而言成就非凡,大多數更是以啟發性教學及教育的模式來構思和制定,有系統地編排準備每一課,更以拼寫法/正字法配合,以便學習。
文第士 Manuel da Silva Mendes
文第士是澳門當代葡人知識分子的最傑出代表人物之一。我們不可能把他從不懈的公民和政治參與、研究和傳 播道家思想、中國宗教和藝術,甚至從他本人置身其中的偉大教育事業中分割出來。
高美士 Luís Gonzaga Gomes
高美士(1907-1976年)於1907年7月11日在澳門出生,富有文化修養,關心時事,有細膩的音樂與藝術感,酷愛中國傢具和瓷器,是豐富多彩的當代葡中文化對話的最高代表之一。
文德泉 Manuel Teixeira
在澳門歷史的每一章節中,人們都不難尋覓文德泉勤勉耕耘的身影。他收集資料,將翔實的史料加以歸納,或將某一時期印象頗深的事情和感覺記錄下來。總之,文德泉是一部當代的百科全書,無論怎樣讚譽他都不為過。
飛雅德 José dos Santos Ferreira
飛雅德(1919-1993年),朋友稱他為“阿德”(Adé)。他通過“ 澳門的基督語言”(papiá cristám di Macau),把土生葡人的藝術、工藝發揚光大,並從文學角度謳歌他們的靈魂,因此備受讚譽。
白妲麗 Graciete Batalha
白妲麗1925年1月30日出生於萊里亞(Leiria)市,1949年取得科英布拉大學古典語言學學士學位。同年,與剛剛畢業的醫生、澳門土生葡人青年白德雅(José Marcos Batalha)共諧連理,8月雙雙來到澳門。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