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文第士像
文第士是澳門當代葡人知識分子的最傑出代表人物之一。我們不可能把他從不懈的公民和政治參與、研究和傳播道家思想、中國宗教和藝術,甚至從他本人置身其中的偉大教育事業中分割出來。
他於1876年11月30日出生於波爾圖區聖蒂爾索市(Concelho de S. Tirso)的聖米格爾.達斯阿韋斯(S. Miguel das Aves),科英布拉大學法律學士,曾積極展開支持葡萄牙設立共和政權的活動。
1901年初,他在法馬利康新鎮(Vila Nova de Famalicão)收到一封由時任葡萄牙下議院(Câmara dos Deputados)院長的桑托斯.維埃加斯(Santos Viegas)蒙席拍來的電報,表示澳門利宵中學有教職出缺。這對當時的文第士而言,可能只是一次到外地的短暫工作,後來卻變成在澳門終生長居。
文第士在利宵中學的職務是葡語和拉丁語教師。1904年至1907年間,以及1909年至1914年間,曾兩次出任校長。
1914年,文第士撰文指出,澳門的教育“比宗主國的教育先進得多⋯⋯的確,在澳門沒有文盲,僅僅完成基礎小學教育的人只佔少數,一般人的水平接近小學補充課程的水準,完成或幾乎完成中學教育者不乏其人。”

圖2 早期利宵中學校徽
文第士的學生若阿金.帕索.德阿科斯(Joaquim Paço d’Arcos)回憶道:
文第士老師教授葡語和拉丁語,同時又是法語代課老師,是一個瓷器和中國藝術品的大收藏家。他一生的收藏足以開設一個真正的博物館,其內容之豐富可與庇山耶(Camilo Pessanha)的藏品媲美。老師對世俗藝術的知識比那位大詩人的知識更加扎實。他教書的同時,又是一個聞名遐邇的大律師。同時,又是作家,留下了法律、文學及解釋中國哲學的著作⋯⋯居澳30 年期間(1901-1931),他為報刊撰寫了大量文章,最終長眠於澳門⋯⋯他那寶貴的中國藝術收藏品猶幸得到保護,成為今天澳門賈梅士博物院中最重要的展品。
文第士遇到的澳門,是一個葡萄牙民族意識極其薄弱的殖民地,沒有具體參與傳統的輿論,也存在着因經濟疲弱而衍生的基礎設施嚴重欠缺的問題。通過文字,通過他的榜樣與行動,文第士嘗試扭轉一些局面。一方面,促進形成當時人的思維;另一方面,提高建設性批評的社會威望。
他積極不懈地捍衛澳門的葡萄牙身份認同,以及與之形成反差的巨大的中國影響。早在1909年,他便指出:
前幾年仍然是具有求知慾的人談論題目的東方學,如今由於東西方關係,主要是經濟及政治關係的接近,已進入普遍文化的範疇。
澳門的確是文第士所選擇的第二故鄉,因此他對中國文化,尤其是藝術,宗教及哲學有着濃厚的興趣,並學有所精。他的粵語講得還算流利,但識字不多。正是在與中國文化的長期接觸中,他達到了新的思想境界。
除了散見於報刊的大量文章外,他還出版過兩部關於道家學說的著作。事實上,文第士也被視為首位研究道家學說的葡萄牙人。
第一部著作名為《老子及其道德經》,出版於1909年,由他在陸軍俱樂部中發表的一篇演講編輯而成。此書明確系統地闡述了道家的哲學與宗教,並回顧了它的歷史及政治文化背景。他在學術上與時俱進,引用了當時最重要的法、英漢學家的著作,可被視為欲研究此問題者的可靠指南。
第二部作品《道學選萃》則以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南華經》為藍本,刊於1930年,僅出版了第一部分。這是一部標新立異的著作,反映了作者對道家的成熟想法。事實上,只有完全認同中國哲學大師的理論,才使文第士對道家精髓有着新異而深刻的領悟。文第士不僅公開承認是道家的追隨者,而且活出了其中的道德操守和性情。
而在他關於中國藝術,尤其是繪畫、陶器及建築的論著中,不時可以看到他作為評論家或史學家的目光裡流露出道家影響的光芒。
文第士曾擔任過多個重要職務,計有市政廳主席、澳門市行政局局長、利宵中學校長、法官和檢察官。他於1931年12月30日逝世,亦有一條澳門街道以其名字命名。
圖3 文第士街名牌。陳震宇攝。
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Aresta, A. (1996). O neoconfucionismo na educação portuguesa: Pedro Nolasco da Silva na história da educação em Macau. Revista de Administração Pública de Macau, 34, pp. 873-896.
Aresta, A. (1998). Monsenhor Manuel Teixeira e a História da Educação em Macau. Revista de Administração Pública de Macau, 40, pp. 335-347.
Aresta, A. (1999). Benjamim Videira Pires: Um Educador Português em Macau. Revista de Administração Pública de Macau, 45, pp. 699-709.
Aresta, A. (2000). Joaquim Afonso Gonçalves: Professor e Sinólogo. Revista de Administração Pública de Macau, 48, pp. 677-683.
Aresta, A. (2001). A Professora Graciete Batalha. Revista de Administração Pública de Macau, 50, pp. 277-294.
Aresta, A. (2001). O Professor Luís Gonzaga Gomes e a Divulgação Pedagógica da Cultura Chinesa. Revista de Administração Pública de Macau, 54, pp. 1535-1558.
Aresta, A. (2002). Manuel da Silva Mendes: Professor e Homem de Cultura. Revista de Administração Pública de Macau, 58, pp. 1351-1374.
Aresta, A. (2012). Cinco Figuras do Diálogo Luso-Chinês em Macau. Revista de Administração Pública de Macau, 97, pp. 873-893.
Robertson, I. (2002). A Traveller’s History of Portugal. London: The Armchair Traveller at the bookHaus.
Aresta, A. (Ed.) (1996). A Instrução Pública em Macau. Macau: 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e Educação e Juventude.
Barata, A. (1999). O Ensino em Macau (1572-1979) . Macau: 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e Educação e Juventude.
Guedes, J. and Machado, J.S. (1998). Duas Instituições Macaenses. Macau: Associação Promotora de Instrução Macaense.
更新日期:2025/03/31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