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本法與回歸祖國之路
《澳門基本法》這個詞今天大家都耳熟能詳,琅琅上口,作為澳門特區的憲制性文件,《澳門基本法》除了擁有崇高的法律地位,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涉足我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也對澳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等奠定了發展的框架和基礎,今天我們看到澳門特區的發展面貌和成果,正是得益於《澳門基本法》的制度保障。
澳門貨幣形態
紙幣是澳門貨幣體系的主幣,即主要採用的貨幣,“主要”是相對於單位更小主要用於找零的輔幣而言。澳門紙幣自1905年發行以來,已經有一百餘年的歷史,在這一個多世紀的歷程中,這些大小不同、顏色各異的紙幣在承擔澳門貨幣角色的同時,也成為政治、歷史、文化的載體,為我們窺探澳門社會提供了一面面“方寸”視窗。
澳門匯率制度演變
在澳門這一外向型經濟體內,人們對匯率的感受非常明顯。當個人或家庭出境旅遊或留學,當企業進行國際貿易或投資時,需要在不同貨幣間進行兌換。匯率就是將一種貨幣兌換成另外一種貨幣的比率,即不同貨幣之間的價格。在澳門,為什麼澳門幣兌港元的匯率穩定在 1.03,而兌人民幣的匯率則會波動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就需要弄清楚澳門的匯率制度安排。
供水與城市發展
“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管子.乘馬》,這是中國早於春秋時代,政治家管仲提出的一套城市發展原則,簡而言之,就是圍繞著供水問題,沒有足夠供水,城市經濟就不可能發展起來,至於城市輪廓的規整與否反而是其次。
澳門墳場:舊基督教墳場
舊基督教墳場位於澳門半島鳳凰山上的白鴿巢前地,與東方基金會相連,並與白鴿巢公園、花王堂斜斜相對。該墳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督新教在澳門發展的重要見證。
閱讀老字號之早期中西麵包餅店
二次大戰期間,澳門雖屬非戰區,但物資缺乏,平民百姓連飯也吃不到。當時的麵包是需要配給的,俄國麵包是澳葡政府指定的供應品。當時天一亮,麵包供應站便已排了四條“長龍”,待葡人警官到來,隨心所“慾”地選一個“龍頭”作為輪購麵包的首隊,通常必定會揀選有年輕貌美的小姑娘的隊列。有經驗者,選龍入隊必定揀有年輕貌美的小姑娘之列,即使遲來也可先上岸。
土地公賀壽記
“二月二,宰豬公,謝土地。”每年土地誕,我家都會到街邊的神龕,拜拜土地保平安。看着土地神像,有如見到和藹的爺爺,帶着慈祥親切的美容,在困難時總會助你一臂之力。這天是土地公公生辰,每家每戶會酬謝這位爺爺的保佑。在雀仔園和沙梨頭的福德祠更有大型的賀誕儀式,上演神功戲、舉行賀誕宴會,場面相常熱鬧之餘,亦充滿濃濃的街坊情味。
山泉往事:澳門名泉的故事
澳門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從地下獲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為居民們另一個重要的天然取水點,如二龍喉、亞婆井等,雖然這些山泉隨著時間消失,但它們的故事卻長流於歷史之中。
水井往事:澳門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常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供水可謂非常便利,不論是洗澡、洗衣服、煮飯、清潔、飲用等,只要打開水龍喉,即可享用源源不斷的自來水。然而,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的用水日常與今天大相徑庭。每天起床後,人們需要提著水桶到水井或山泉打水,再把沉重的淡水擔回家。現在,讓我們回顧昔日澳門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子,了解澳門水井的歷史吧!
水村山郭——水神信仰與澳門的聚落
澳門位處珠江三角洲,自明中葉開埠以來,葡人入居,藉東西方各國銀絲貿易,國際貿易航道開通,成為世界商港。至明清易代之際,因國際地緣政治形勢劇變而衰落,及至清康熙開海、乾隆一口通商等政策,在廣州貿易體系之下,澳門又迎來百多年的繁榮。及至清末鴉片戰爭,十九世紀中以後的國際形勢、航海技術、貿易規則大幅演變,澳門作為東亞一個重要港口的角色,漸漸淡出舞台。澳門港口的重要性雖然不斷下降,但作為沿海城市,海洋文化依然深植其中,當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街市裡的風波: 從營地街市墟亭看華洋關係
我們經常說,澳門是一座中葡文化共存的城市,從“澳門歷史城區”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展示了中葡族群在這座小城共融生活……但在過去小城的生活又是怎樣呢?當然,我們不可能坐時光機穿越到上百年之前親身感受,但透過《漢文文書》的檔案,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澳門人們的生活,當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嚴重的衝突。在眾多的故事中,我們從營地街市說起。
“我家學校以前是亂葬崗!”——尋找澳門消失的墓地
大家小時候在學校讀書時,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關於學校以前是亂葬崗或醫院的傳聞。這些傳說,幾乎流傳於各校各級的學生中,可謂永不過時的鬼故。雖然學校曾經是我們的第二個家,但大家似乎對這個地方的過去非常陌生。到底以前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甚麼事情?現在,讓我們回到被高樓大廈覆蓋前的澳門,尋找那些曾經作為墓地的地方。
逐海而居:海上保護神
漁民出海作業,海上風浪難以預測,漁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風調雨順,更祈求出海平安、魚蝦大汛。澳門面積雖小,街道卻林立着大大小小與海神有關的廟宇,了解海上信俗,為讀者深入了解澳門的廟宇文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山泉往事:澳門名泉的故事
澳門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從地下獲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為居民們另一個重要的天然取水點,如二龍喉、亞婆井等,雖然這些山泉隨著時間消失,但它們的故事卻長流於歷史之中。
水井往事:澳門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常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供水可謂非常便利,不論是洗澡、洗衣服、煮飯、清潔、飲用等,只要打開水龍喉,即可享用源源不斷的自來水。然而,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的用水日常與今天大相徑庭。每天起床後,人們需要提著水桶到水井或山泉打水,再把沉重的淡水擔回家。現在,讓我們回顧昔日澳門居民赴井汲水的日子,了解澳門水井的歷史吧!
水村山郭——水神信仰與澳門的聚落
澳門位處珠江三角洲,自明中葉開埠以來,葡人入居,藉東西方各國銀絲貿易,國際貿易航道開通,成為世界商港。至明清易代之際,因國際地緣政治形勢劇變而衰落,及至清康熙開海、乾隆一口通商等政策,在廣州貿易體系之下,澳門又迎來百多年的繁榮。及至清末鴉片戰爭,十九世紀中以後的國際形勢、航海技術、貿易規則大幅演變,澳門作為東亞一個重要港口的角色,漸漸淡出舞台。澳門港口的重要性雖然不斷下降,但作為沿海城市,海洋文化依然深植其中,當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街市裡的風波: 從營地街市墟亭看華洋關係
我們經常說,澳門是一座中葡文化共存的城市,從“澳門歷史城區”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展示了中葡族群在這座小城共融生活……但在過去小城的生活又是怎樣呢?當然,我們不可能坐時光機穿越到上百年之前親身感受,但透過《漢文文書》的檔案,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澳門人們的生活,當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嚴重的衝突。在眾多的故事中,我們從營地街市說起。
“我家學校以前是亂葬崗!”——尋找澳門消失的墓地
大家小時候在學校讀書時,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關於學校以前是亂葬崗或醫院的傳聞。這些傳說,幾乎流傳於各校各級的學生中,可謂永不過時的鬼故。雖然學校曾經是我們的第二個家,但大家似乎對這個地方的過去非常陌生。到底以前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甚麼事情?現在,讓我們回到被高樓大廈覆蓋前的澳門,尋找那些曾經作為墓地的地方。
逐海而居:海上保護神
漁民出海作業,海上風浪難以預測,漁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風調雨順,更祈求出海平安、魚蝦大汛。澳門面積雖小,街道卻林立着大大小小與海神有關的廟宇,了解海上信俗,為讀者深入了解澳門的廟宇文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