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tações: 館藏號GE B-1116 (RES)
Informações relevantes
Data de atualização: 2019/11/19
Surgimento e mudança da Ribeira Lin Kai de San Kio
Macau e a Rota da Seda: “Macau nos Mapas Antigos” Série de Conhecimentos (I)
Escravo Negro de Macau que Podia Viver no Fundo da Água
Que tipo de país é a China ? O que disseram os primeiros portugueses aqui chegados sobre a China, 1515
Anotações: 館藏號GE B-1116 (RES)
Data de atualização: 2019/11/19
在康熙《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吸收乾隆二十一年、二十四年(1756、1759)兩次在新疆、西藏等地的新測繪成果,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左右編繪成新版巨幅地圖,全圖以緯度5°為一排,共分十三排印製,故亦稱《乾隆十三排圖》。該圖圖幅範圍超過康熙圖,東自庫頁島,西訖地中海,南起南海、印度洋,北至北冰洋。全圖採用了同康熙圖一樣的桑遜投影法,以經過京師北京的經線為中經線,經緯線呈直線斜交。法國籍傳教士蔣友仁是此圖的印製者,他乾隆九年(1744)抵達澳門,次年到京,為清廷效力三十餘年。1773年蔣友仁在信中提及他曾按照三種緯度間距分別製成三種內府輿圖,前兩種是木刻,後一種是銅板印製。這幅梵蒂岡宗座圖書館收藏的地圖是乾隆二十五年左右的木刻墨印本,此版全圖應由103幅拼接而成,地名全部用漢文,梵蒂岡藏本缺第十三排(海南島所在部分),蝴蝶裝訂成冊。圖上的珠江口繪法同康熙《皇輿全覽圖》基本一致, 對珠江三角洲地形有生動的展現,但因圖形幾乎完全摹自康熙圖,故數十年間三角洲的變動難以體現。香山縣城繪製於珠江河口灣西南側的一個較小陸塊上,其南方有一更大陸塊,南端分別書寫“澳門”、“濠鏡澳”。兩個陸塊間有水道相隔,不符合實際,此外,“大橫琴山”、“小橫琴山”的位置過於偏西,均延續了康熙圖上的錯誤。澳門西側水域中註有“清州”,南側註有“十字門洲”,位置則較準確。參考文獻:. 李孝聰. (1996). 歐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圖敘錄. 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pp.175-179.. 汪前進. (2007).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國總圖的繪製(代序). 載於清廷三大實測全圖集. 北京: 外文出版社, pp.1-8.
廣東省圖,約1760年
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於1579年抵達澳門後,在中國多個地方活動過,有力地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1588年,羅明堅從澳門啓程返回歐洲,1607年在意大利去世。1987年,在羅馬國家圖書館發現了一批羅明堅所繪的中國地圖手稿及其他資料,現代學者將這批資料統稱爲羅明堅的《中國地圖集》(Atlante della Cina),這也是目前所知歐洲人繪製的第一部中國地圖集,儘管它沒有刊印出版。羅明堅的《中國地圖集》共有32幅地圖,其中多數是羅明堅繪製的手稿, 但其中的一幅“遼東邊圖”則是明代中國古籍《大明官制》中的一頁。最新的研究表明,羅明堅《中國地圖集》的主要資料來源就是《大明官制》。在《中國地圖集》中,共有4幅廣東省地圖,這裏選取的是其中的一幅。圖中畫出了廣東省及海南島,以不同類型的建築物表示各級軍政機構。圖中還用各種符號表示各地的礦産資源等。羅明堅在地圖中標出了澳門(Macau),特地畫上帶有十字架的天主教教堂。此外,在廣東內地的肇慶,也畫有帶著十字架的天主教堂。本圖複製自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所藏羅明堅《中國地圖集》(Atlante della Cina),該副本系1993年意大利國家印刷業和造幣廠協會、國家圖書館(Istituto poli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 Libreria dello stato)的複製版。參考文獻:Ruggieri, M., Lo, S. E., & Archivio di Stato di Roma. (1993). Atlante della Cina. Rome: Istituto poli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 Libreria dello stato. . 洛佩斯. (1998). 羅明堅的《中國地圖集》. 文化雜誌, 34期. . 汪前進. (2013). 羅明堅編繪《中國地圖集》所依據中文原始資料新探.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03期.
羅明堅中國地圖集:廣東省地圖
Nette afteekening van de rivier Pekingh in Sina heel groot bestek geleegen in de Indische zee. Part 3
本圖選自《大清分省輿圖》圖冊,系第十六幅,原圖未標註圖名。地圖以虛線勾勒省界,用細實線畫出府界和直隸州界,不同圖形符號和背景色表示不同行政區域和等級的劃分:方框為府、菱形框為州、圓圈為縣;紅色背景為一級的省府、黃色背景表示二級的府和直隸州、無色則表示三級的縣和州。本圖形象地繪製出廣東省境內的山脈,並用小字註出名勝典故。河流眾多,充分地表現出珠江流域水系的發達。但由於作者缺乏比例觀念,河道寬度與陸地的比例嚴重失調,把潮州、惠州和嘉應畫成了一個大島,廉州、三水、香山和澳門也都畫成了島嶼。省府廣州用紅色方框標出,其下方水道上註明“珠江”,顯示出早期珠江一詞所指僅是廣州至入海口的一段水道。值得注意的是還標出了粵海關,說明當時對海路貿易的重視。從圖中可以看出,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其東南附近的海面上標出“澳門”,澳門以南海域畫有“三洲”與“橫琴”兩座山峰。同樣由於作者缺少比例和數學概念,澳門與橫琴之間的距離錯誤地畫成幾乎等同於整個雷州半島的長度。這種位置與比例的失調也是中國古代地圖的重要特點之一。本圖複製自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所藏《大清分省輿圖》圖冊,第十六幅(G2305.D35 1760)。參考文獻:林天人編撰; 張敏英文編譯. (2013). 皇輿搜覽 : 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 (pp79-82).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Washington D.C. : 美國國會圖書館. . 牛平漢主編. (1990). 清代政區沿革綜表. 北京 : 中國地圖出版社. . 《中國河湖大典》編纂委員會編著. (2013). 中國河湖大典 : 珠江卷. 北京 :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廣東省輿圖
威尼斯製圖家科爾內利是方濟各會修士,他在1690年至1701年間製作了13卷本《威尼斯人地圖集》(Atlante Veneto),其中兩卷名為《威尼斯人島嶼書》(Isolario Veneto),“島嶼書”(Isolario)為地中海世界一種傳統地理文獻體裁,同時包含地圖同民族誌的信息。“島嶼書”中收錄科爾內利繪製的一幅中國總圖及七幅分區域圖,分區域圖依照明代中國內部之相鄰兩省或三省分幅,其中包括這幅廣東與福建省圖。經比對可知,科爾內利中國總圖與分圖均由衛匡國之《中國新圖誌》改繪而成。可注意到,科爾內利之總圖由於同衛匡國之總圖採取了不同投影方式,故圖形有所差異。科爾內利分圖的投影方法則與衛匡國的分省圖一致。此圖邊框上注有經緯度值,但未畫經緯線,經線以福島為本初子午線,逆時針向東計算。圖四周標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這幅廣東與福建省圖上,除了將衛匡國之廣東圖與福建圖拼合起來外,另繪有衛匡國福建圖上並未完整繪出的台灣島,其輪廓類似衛匡國總圖上的台灣島,但細節更豐富,當另有所本。此圖河流繪法同於衛匡國,山脈繪製略有簡省,卻在內陸繪出衛匡國原圖沒有的一些森林圖案。圖幅下方偏左側有關於兩省政區、人口等簡明信息,又在兩省岸外的“中國海”(MARE DELLA CHINA)中繪有數艘中式或西式船隻,均為科爾內利的創製。圖上的珠江口繪法與衛匡國一致,在“燒瓶狀”珠江口下部海灣偏東側,有上下兩個分離的島嶼,分別標註為“Hiangxan”(香山)與“Macao”(澳門),其中澳門註記邊繪有一個城址符號。在佈滿島嶼的灣口外側標註“Golfo di Macao”(澳門灣),此名稱當為科爾內利創製。參考文獻:. Fuchs, J. L. (1983). Vincenzo Coronelli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The twilight of seventeenth-century encyclopedi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科爾內利廣東福建省圖,1697年
本圖為衛匡國《中國新圖志》(Novus Atlas Sinensis)中的廣東省地圖,包括今天的廣東省與海南省。此地圖比較準確地繪出了廣東省的地理全貌,特別是珠江水系、海岸線及沿海島嶼。圖中以不同的符號表示出府、縣、衛等,其中廣州城(QVANGCHEV)被畫成歐洲城堡式的建築。珠江口東側的一個島嶼上畫有教堂,且注明是Macao,即澳門。廣州、南雄(Nanhung)、肇慶(Chaoking)、韶州(Xaocheu)的城市圖標上方繪有耶穌會的標誌“IHS”,表明耶穌會傳教士已進入這些城市活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雷州半島以東的洋面上,畫出了大片的暗沙;在海南島東北的角的海面上,不僅標出了“七星山”(Ciexing M.),而且還特地畫出了七座大小不等的島嶼,以表示七洲列島;再往南,則注有獨豬山(Tocheu M.)。這些內容,在明代中國人繪製的地圖上是不太見到的,這說明,衛匡國在繪製《中國新圖志》時,不是簡單的採用中文地圖,而是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本圖複製自哈佛大學圖書館地圖部館藏《中國新圖集》(Novus Atlas Sinensis),1655年版(MA 17.60.6 pf)參考文獻:Martini, M., & Bertuccioli, G. (2002). Novus atlas Sinensis. Trento: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Trento. . 高泳源. (1982). 衛匡國(馬爾蒂尼)的《中國新圖志》. 自然科學史研究, 04期.
衛匡國廣東省地圖
意大利籍耶穌會士衛匡國1643年抵達澳門,在華活動八年後,1651年奉命返回羅馬,就中國禮儀問題向教廷申辯。1655年,衛匡國之《中國新圖誌》(Novus Atlas Sinensis)在阿姆斯特丹由著名的布勞製圖家族出版,向十七世紀中葉的歐洲人展現了同時代作品中最詳實的中國地理圖景。衛匡國的《中國新圖誌》作於返程及初抵歐洲之時。梵蒂岡宗座圖書館藏有衛匡國繪製地圖及撰寫圖說時所著重依據的中文圖誌《廣輿記》一書,因衛匡國直接在這部《廣輿記》原圖上留下許多筆跡,對其製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故這部圖誌也可稱作衛匡國製圖時候的“工作本”。衛匡國使用的《廣輿記》並非陸應陽制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的初刻本(此本並不包含輿圖),而是萬曆年間刻印的凝香閣插輯本,由閻子儀補入諸圖,諸圖由嘉靖年間出版的羅洪先《廣輿圖》中所載各圖摹繪而成,因摹繪不精,時有局部走樣、變形的情況發生。衛匡國在“工作本”之“總地輿圖”上僅添加圖名的拉丁文對譯,但在“廣東省圖”上留下許多筆跡。主要包括:1.添繪“經緯度參照網”,以便從“工作本”上推算各點的經緯度數據。2. 註出個別地點的已知經緯度數字。3.增添部分晚明新設縣治,但位置多不準確。4.在政區註記邊添加序列數字,這些數字與《中國新圖誌》中所載經緯度表及圖說的順序一致。5.海岸線的小幅改繪、部分地名的拉丁文注音等其它標註。《中國新圖誌》中有大量關於中國地理的圖說,也主要依據《廣輿記》,可見衛匡國所作大量拉丁文筆記,粘附在“工作本”上,應即圖說之草稿,其具體內容有待仔細識讀。參考文獻:. 林宏. (2016). 衛匡國《中國新圖志》的繪製方法 : 基於梵蒂岡藏衛匡國批注本《廣輿記》“廣東省圖”的研究. 載於戴龍基&楊迅凌(Eds.), 全球地圖中的澳門, 第二卷 (347-397).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張西平, 馬西尼, 斯卡爾德志尼. (2012). 把中國介紹給世界:衛匡國研究.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海野一隆. (2010). 地図文化史上の広輿図. 東洋文庫論叢, 第73種. 東京: 東洋文庫.
《廣輿記》第一冊封面、總地輿圖、廣東省圖正反面之衛匡國筆記,1651-1654年
本圖是一張中國傳統的海圖,以海上為視角詳細描繪了廣東省境內的山川地貌、沿海島嶼、城鎮村落、道路關隘、水道塘汛、防地工事等情況。圖中的行政建置反映了清代嘉慶年間的廣東省屬州廳的變化。地圖大量標出了“汛”和“村”級及其以上的軍事和行政單位,分別用紅色或淺褐色的屋舍符號來表示,例如澳門以北的前山寨、吉大汛等;縣及以上的層級,則用藍色圓形城牆和四個紅色城門來形象地表現;為凸顯省府廣州城的重要地位,地圖用誇張的比例畫出了城內外的街道、衙署、書院及軍事和民用單位。地圖比例失衡,過分強調了珠江水系的發達,把大量地區都畫成了島嶼。對澳門半島的輪廓繪製也失真,例如半島被畫成東西走向,蓮花莖位於半島的正上方且較為粗短。儘管如此,圖中仍然繪製出島內的重要軍事工事分佈。用藍色城牆畫出澳門城牆,並在關閘的城牆上畫出紅色的城樓來表現關閘汛。澳門城內畫有三個炮台,其中註明瞭南灣附近的大炮台和媽閣附近的西炮台;城外分別畫有夷人炮台、三巴炮台和縣丞署。1744年,清政府為加強對澳門事務的管理,將香山縣丞衙署由前山移至澳門望廈村,即圖中的縣丞署。地圖還繪製了澳門南面的幾個島嶼,雞頸潭仔即今天的氹仔,過路環就是路環,而大黃琴則為大橫琴島。在十字門水域寫有一段注文:“查澳門係夷人之處,並無港叉可入內河,東至蕉門洋面八十里”。本圖複製自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所藏單幅地圖(G7823.G8A5 1815 .G8),系國會所收恒慕義(Hummel, Arthur William, 1884-1975)贈品第11號,1930年購得。參考文獻:林天人編撰; 張敏英文編譯. (2013). 皇輿搜覽 : 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 ( pp79-82). 台北 :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Washington D.C. : 美國國會圖書館. . 費成康. (2004). 澳門 : 葡萄牙人逐步佔領的歷史回顧 (pp102-104). 上海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廣東通省水道圖
時間: | 清前期(1645-1759年) |
1715年 | |
1740年 | |
地點: | 中國--廣東 |
中國--廣東--珠江口 | |
關鍵字: | 地理位置 |
古地圖 | |
島嶼 | |
海岸線 | |
地圖學 | |
地圖 |
製圖: | De Graaf, Isaac |
撰文: | 楊迅凌 |
典藏單位: | 法國國家圖書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科技大學 |
權限範圍: | 澳門科技大學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規格: | 寫本,羊皮紙,高72 cm,寬 88 cm |
語種: | 荷蘭文 |
製作日期: | 1715年-1740年 |
資料類型: | 圖片 |
地圖 | |
筆跡 | |
彩色 | |
電子資料格式: | JPG, 3629x3000, 10.15MB |
登錄號碼: | p0009404 |
Instruções de uso
Já tem a conta da "Memória de Macau"? Login
Comentários
Comentários (0 participação(ões), 0 comentário(s)): agradecemos que partilhasse os seus materiais e histórias (dentro de 150 palav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