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ções relevantes
Data de atualização: 2022/05/04
Surgimento e mudança da Ribeira Lin Kai de San Kio
Macau e a Rota da Seda: “Macau nos Mapas Antigos” Série de Conhecimentos (I)
Escravo Negro de Macau que Podia Viver no Fundo da Água
Que tipo de país é a China ? O que disseram os primeiros portugueses aqui chegados sobre a China, 1515
Data de atualização: 2022/05/04
主席:何賢 副主席:馬萬祺、柯麟 董事:徐佩之、梁心堯、譚立明、張晴暉、梁培、梁秩智、朱朝欽、姚景槐、陸昌、佘漢偉、秦介夫、劉衡仲、周蘭陔、黃渭霖、陳毅生、黎藻鑑 院長:柯麟 副院長:郭信堅、梁錫光 秘書長:郭信堅 董事會屬下各委員會:管嘗委員會、財政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工程委員會、教育委員會、租務委員會、購置委員會、宣傳委員會
鏡湖醫院慈善會第九屆董事會(1962-1963年)
黑翅長腳鷸在澳門屬冬候鳥或遷徙過境鳥,路氹濕地(生態一區)、蓮花大橋濕地(生態二區)有記錄。野外識別:中型涉禽,體長35至40厘米。腳特別長而細,紅色。嘴黑色,長而尖細。頭頂、頸後和翅膀黑色,其餘白色。居留及分佈:分佈於歐洲和亞洲。在中國北方繁殖,近年在香港也有繁殖記錄。在澳門是冬候鳥或過境鳥,路氹濕地(生態一區)、蓮花大橋濕地(生態二區)有記錄。生境及習性:棲息於開闊的湖泊、水塘和沼澤地帶。常單獨、成對或小群於水邊淺水處、小水塘、沼澤地以及水邊泥地上覓食。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環節動物、昆蟲、昆蟲幼蟲以及小魚和蝌蚪等動物性食物為主。繁殖期五至七月。常成群營巢於開闊的湖邊沼澤、草地或湖中露出水面的淺灘及沼澤地上。巢呈杯狀,主要以蘆葦莖、葉和雜草構成。
黑翅長腳鷸
澤鷸在澳門屬遷徙過境鳥、冬候鳥,路氹濕地(生態一區)、蓮花大橋濕地(生態二區)、路環九澳海灣灘塗、十月初五馬路沿海灘塗、荔枝碗灘塗有記錄。澤鷸為小型涉禽,棲息於湖泊、河流、水塘、沿海沼澤和水田地帶。性膽小而機警,常單獨、成對或小群活動和覓食。主要以水生昆蟲、蠕蟲、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為食。野外識別:小型涉禽,體長22至26厘米。嘴黑色,纖細而直。夏季上體灰褐色,具黑色斑。下體白色,頸、胸側具細黑色縱紋。腰白色並向下背呈楔形延伸。冬季上體淺灰色,具細窄的白色羽緣,下體白色,頸側和胸具灰褐色縱紋,白色眉紋明顯。飛翔時白色的腰和黑色的翅形成明顯對比,細長的腳遠遠伸出於尾外。居留及分佈:在西伯利亞、中國東北等地繁殖,在中國華南地區、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越冬。在澳門是過境遷徙鳥、冬候鳥,路氹濕地(生態一區)、蓮花大橋濕地(生態二區)、路環九澳海灣灘塗、十月初五馬路沿海灘塗、荔枝碗灘塗有記錄。生境及習性:棲息於湖泊、河流、水塘、沿海沼澤和水田地帶。性膽小而機警,常單獨、成對或小群活動和覓食。主要以水生昆蟲、蠕蟲、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為食,也吃小魚和魚苗。繁殖期五至七月。營巢於開闊平原和平原森林地帶的湖泊、河流、水塘岸邊及其附近沼澤的草地上。
澤鷸
磯鷸在澳門以冬候鳥為主,但夏季也有少量個體記錄,澳門水塘東面石堤、關閘東北灘塗、路氹濕地(生態一區)、路氹蓮花大橋濕地(生態二區)、蓮花路南側濕地、路環電廠圓形地沿海灘塗、九澳海灣灘塗、九澳水庫、十月初五馬路沿海灘塗、荔枝碗灘塗均有分佈。磯鷸為小型鷸類,喜歡在各類水體邊沿或灘塗上活動。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夜蛾、甲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螺、蠕蟲等無脊椎動物和小魚以及蝌蚪等小型脊椎動物。野外識別:小型鷸類,體長19至21厘米。嘴腳均較短,具白色眉紋。翼不及尾。上體褐色,飛羽近黑;下體白,胸側具褐灰色斑塊。特徵為飛行時翼上具白色橫紋,腰無白色,外側尾羽無白色橫斑。翼下具黑色及白色橫紋。虹膜為褐色;喙為深灰;腳為淺橄欖綠;叫聲為細而高的管笛音—“twee-wee-wee-wee”。站立時不停地點頭和上下擺尾。飛翔時可見翼上寬闊的白色翼帶,貼近水面、快速地扇動翅膀飛行。居留及分佈:在歐洲和亞洲繁殖。在中國長江以北有繁殖記錄,在長江以南為冬候鳥。在澳門主要以冬候鳥為主,但夏季也有少量個體記錄,澳門水塘東面石堤、關閘東北灘塗、路氹濕地(生態一區)、路氹蓮花大橋濕地(生態二區)、蓮花路南側濕地、路環電廠圓形地沿海灘塗、九澳海灣灘塗、九澳水庫、十月初五馬路沿海灘塗、荔枝碗灘塗均有分佈。生境及習性:喜歡在各類水體邊沿或灘塗上活動。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夜蛾、甲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螺、蠕蟲等無脊椎動物和小魚以及蝌蚪等小型脊椎動物。繁殖期五至七月。通常營巢於江河岸邊沙灘草叢中地上、江心或湖心小島河漫灘上。
磯鷸
鏡湖醫院慈善會創建善業百多年,因年代久遠,善績文物,疏以保存,六十年代拆舊改建,適逢文革時期,將文物作為四舊毀損,幸存者已殘稀,祖國開放改革後,對歷史文物,重新重視保存,為了保存殘存歷史資料,前鏡湖醫院慈善會秘書長梁秀珍,於1986年向第十三屆董事會建議籌建歷史紀念館,經董事會贊同,並通過籌建委員會。
鏡湖歷史紀念館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89年 |
責任者: | 區智聰(Jorge Veiga Alves)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區智聰(Jorge Veiga Alves) |
權限範圍: | 區智聰(Jorge Veiga Alves)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照片 |
登錄號碼: | p0020961 |
Instruções de uso
Já tem a conta da "Memória de Macau"? Login
Comentários
Comentários (0 participação(ões), 0 comentário(s)): agradecemos que partilhasse os seus materiais e histórias (dentro de 150 palav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