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ções relevantes
Data de atualização: 2019/01/15
Surgimento e mudança da Ribeira Lin Kai de San Kio
Macau e a Rota da Seda: “Macau nos Mapas Antigos” Série de Conhecimentos (I)
Escravo Negro de Macau que Podia Viver no Fundo da Água
Que tipo de país é a China ? O que disseram os primeiros portugueses aqui chegados sobre a China, 1515
Data de atualização: 2019/01/15
黃節,原名黃晦聞,字玉昆,號純熙,生於順德(今屬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右灘一個陶瓷商人家庭。著名詩人和學者。 黃自幼聰敏好學,深明事理;22歲時在簡岸草堂讀書,深受嶺南大儒簡朝亮道德學問的熏陶。兩年後,赴廣州深造。約1900年,他北遊齊、魯、幽燕等各地,並東渡日本,廣泛結識進步人士,深刻認識國情,形成啟迪心智、喚醒民心的反清革命思想。 1905年,黃在上海與章太炎、馬敘倫等創立國學保存會,刊印《風雨樓叢書》,創辦《國粹學報》,對整個學術界的影響很大;編輯出版《國粹學報》、《國粹叢書》,將清代焚毀的書淘尋,獲得15萬卷,黃將這些書籍圖冊分門別類印刷出版,為保存散落民間的珍貴書籍作出巨大的貢獻。 民國成立後,黃加入南社,長居北京,擔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他以詩名世,與梁鼎芬、羅癭公、曾習經合稱嶺南近代四家。 黃著有《蒹葭樓集》。作品兼見唐詩的文采風華與宋詩的峭健骨格,人稱“唐面宋骨”。他對先秦、漢魏六朝詩文有很多精當見解,學界視為一代宗師。他還著有《詩旨纂辭》、《變雅》、《漢魏樂府風箋》、《魏文帝魏武帝詩注》、《曹子建詩注》、《阮步兵詩注》、《鮑參軍詩注集說》、《謝康樂詩注》、《謝宣城詩注》、《顧亭林詩說》等。 20世紀30年代。在清華園裡,有好幾位不向當局買帳的學者,他們以學人的風骨,維護著學術的尊嚴,其中一位就是精通國學的黃。無論是汪精衛電召出席所謂“國難會議”,還是陳濟棠邀任教育廳長,他堅辭不就。 黃本是一個關心政治的人。早年在順德簡岸草堂讀書時,與同窗以匡世扶危相勉勵;後浪跡大江南北,廣泛接觸進步人士,接受反清思想,一意從事文化救國事業。為此,他變賣祖業,赴上海與章太炎、鄧實、馬敘倫等創報刊,創辦學會,闡明反清思想,寫下大量愛國詩文,為胡漢民草擬《誓師北伐文》。 袁世凱復辟帝制期間,黃頻頻撰文抨擊,致遭忌恨。之後,他不再從事新聞輿論工作,專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1917年,黃受聘為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專授中國詩學。1922年,他拒任北洋政府秘書長;後擔任一年的廣東省教育廳長兼通志館館長;因對時局不滿,1929年辭職,仍回北大工作,同時兼任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 1935年1月24日,黃在北京病逝,終年62歲。安葬在廣東白雲山御書閣畔。[1] 1929年10月,冼玉清來到北京大羊宜賓胡衕的“蒹葭樓”,拜會黃節,並以《碧琅玕館詩集》文稿呈覽。黃節批語“陳想未除,陳言未去,獨喜其真。”黃節的批語意在鼓勵冼玉清要突破舊體詩的舊傳統,有更多大膽創新,包括新的思想、新的言辭、新的意境,以激勵冼玉清在詩歌創作中開創一代新風,成為獨領風騷的詩人。黃節肯定冼玉清詩的優勝處在真切感人、情感自然流露。並提醒她“吾粵詩之濫,濫於張南山”、“囑謝絕應酬之作”、“勿成篇太捷”。[2] 黃節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注解很有見地,對那個時代詩歌的注解自成一家,尤其是對曹植詩歌的注解,為學界所稱道。 黃節所寫《詩學》,學界評論說,這是近80年來甚為傳統學界所推崇的一本中國古典詩學批評史,比陸侃的《中國詩史》早了20年面世,可以說是近代最早的一部詩學史,朱自清以《論詩學門徑》一文舉清代詩話代表作葉燮《原詩》與黃節並提。曾有學者表示,《詩學》是近代研究中國的開創性著作,它與林傳甲的《中國文學史》、王國維的《宋元戲劇考》、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一樣具有學科建設的奠基意義。 黃節不僅是一個詩人,而且對詩歌的創作技巧,既有理論探索,又有創作,還是詩歌的傳播者,在近現代學者當中,成就十分突出。 黃節對顧炎武詩歌的研究很有影響,20世紀20至30年代,中國東北被日本侵略,顧炎武詩歌的研究激勵、影響當時一大批學生,投身抗日前線。 黃節又是一名出色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在嶺南書法家中排名靠前。 晚年時期,黃節研論《毛詩》,凡是與《毛詩》、《楚辭》、《文選》有關的書籍盡數收藏,直到去世,除了圖書外,身無長物。[1] 1928年春夏,黃節來到澳門,天氣十分酷熱。詩人筆下也多夏日景致。如“夏苗無雨多鬅鬙,行雲暫作須臾陰”、“濕草低田草亦枯”、“雨帶朝暾風又催,井泉枯渴未能回,海夾山氣行行去,鴨上枝陰脈脈哀。”苗鬅鬙、草乾枯、井無水、鴨上枝,可見當時旱熱難耐,熱極生風雨。在黃節筆下,又是一幅大雨傾盆、浪如逝川的壯麗景象。如“天逢一雨欲欲樂,海納群峰故故彎,得水鵜鴣逾鬥大,漫田良莠與人頑”、“大魚出樹時高下,渴馬收江直萬千”。 當年澳門夜景,雖無今天霓虹燈映照下的璀璨絢麗,但海天共一色,明月灑清輝,確也醉人。在黃節筆下,既有“山月出海白,晚雨收玄冥”的明淨,又有“浩浩海上鷗,寥寥欄外星”的遼闊、更有“浮雲落與人爭渡,漁火明如海有涯”的絢爛。黃節在澳門逗留,成為世人更深入瞭解這位詩人豐富細膩內心世界的絕佳切入點,同時,為歷史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3] 2008年,黃節之孫黃炳瑜66歲,五年前開了一家製衣廠。黃炳瑜有八個姐妹,為了謀生,除他及弟弟黃炳蝦還住在右灘,其他兄弟姐妹移居到香港、廣州、番禺等地發展。 “文革”期間,黃炳瑜之父黃大星被定為“歷史反革命”,對於黃節的歷史,黃炳瑜說“父親不敢說,也不願意再提及”。黃大星在香港求學,回鄉後在一所小學教書,擔任學校校長。退休後,家裡經濟困難,只有靠姐姐在廣州的縫紉機廠做工來補貼生活。後來生活好一點,搬到廣州,在那裡呆了十多年,去世時80多歲。 黃錦暉是黃節的曾孫,現是杏壇鎮光華社區民警中隊一名民警。對於曾祖父黃節的事蹟,他在父親偶爾提及時才瞭解到,只知道曾祖父曾經是一位名人。[1] 現錄黃節的詩五首: 《濠鏡寄廣州羅原覺》[4][5][6] 山翠當門且卜居,一年塵事了無餘。意多始覺泉明晚,跡近能令務觀疏。 鄰樹鳥鳴同止止,海波鷗沒不徐徐。眼前物我俱難得,回首鄉邦獨累歔。 《澳居雜詩》(五選四)[7] 倚欄樹不到簷庭,白日初黃月淡青。樓外是山山后海,人生難得此居停。 一灣水弱不流花,寂寂連山長草芽。五月海風多帶雨,亂帆隨雨過前沙。 濕草低田旱亦枯,海洲誰謂水都無!憬然《中谷》三章後,不是深憂獨老夫。 巢鳥因風落短簷,屢回頭處語詹詹。此情只有卿能識,雨後闌干不上簾。 [1]《一代詩人學者黃節》,載《珠江商報》,2008年10月25日。 [2]冼劍民:《嶺海育才女風華鑄詩魂——拜讀冼玉清教授詩歌有感》,載“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網,2012年9月28日,http://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7689&secid=8705。 [3]《發現順德‧澳門專題》,載“順德圖書館"網,2012年8月11日,http://www.sdlib.com.cn/2011/news_view.asp?newsid=3701。 [4]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順德市政府文體局:《嶺嶠春秋黃節研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第72頁。 [5]羅原覺:(1892-?),南海人,一名元覺,廣東著名收藏家。 [6]劉斯奮:《黃節詩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第282-283頁。 [7]羅原覺:(1892-?),南海人,一名元覺,廣東著名收藏家。
黃節,1873-1935
黎翔,字騰翮、仁卿,號鳳樓,香山縣人。[1]進士、太史、書法家。 清咸豐十年(1860),黎翔榮登庚申科二甲第八十二名進士[2],選庶吉士,未散館;官至太史(明清時,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負責,又稱翰林為太史)。 黎翔為澳門鏡湖醫院撰寫《鏡湖醫院記碑》。[3] 澳門三街會館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後,日漸廢圮,澳門八百餘家商人、店號遂“商議醵金數千有奇,爰集鳩工”,在其舊址重修三街會館。由三街會館值理總領其事,從館內保存的買賣房屋契約看,咸豐八年(1858)前開始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完成。這次重修將會館有所擴充。重修竣工後,立有《重建闔澳公所碑記》,撰碑者為國史館協修、前兵部主事黎翔。[4] 黎翔工於書法,創作的一副對聯立軸,規格為133釐米×30釐米×2。[5] [1]張根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增補本》,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第900頁。 [2]中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中山市志》(下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第1549頁。 [3]《澳門萬象》編寫組:《澳門萬象:簡明澳門百科全書》(下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第601頁。 [4]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四卷‧清後期1845-1911),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753頁。 [5]《黎翔 對聯立軸》,載“卓克藝術網",2011年8月8日,http://artist.zhuokearts.com/nojmartist/artsview.aspx?id=312374。
黎翔
劉逸生,原名劉錫源、又名劉日波,香山縣谿角鄉(今屬中山市沙溪鎮雲漢村)人。學者、詩人、資深報人、作家。 祖父是一個鞋匠。父親劉祥盛九歲時[2],祖父去世,祖母獨力帶著父親弟妹三人艱難生活。父親在家鄉中山讀完小學,就做木匠學徒。 父親帶著全家,從家鄉前往香港,以補鞋為生。兄弟姐妹多個,逸生居長。他小學畢業後,因父親在一場意外中去世;後母親李惠坤病逝,無法升讀中學。之後,他當過木匠、報販、搬運工,過著流浪般生活。但他自強不息,勤奮自學,刻苦用功,1931年進入香港《大同日報》當勤雜員,同年冬在香港《中興報》當見習校對。不久到澳門任職員。 1938年8月,逸生考入香港《星島日報》做校對、編輯;1939年考入香港中國新聞學院學習,開始接受進步思想的教育;1942年任佛山第五中學語文教員;1943年赴梧州任《言報》編輯主任。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回到廣州《晨報》任編輯主任;同年底,前往香港《正報》任副總編輯;1949年任香港《華商報》編輯。 解放前,逸生著有通俗讀物《“國大”演義》。他從排字工人、校對員開始,經過長期艱苦自學,終於成為著名的編輯、詩人和研究古典文學的專家。 1950年,逸生回到廣州,先任《南方日報》副刊副主編。1957年《羊城晚報》創刊,他擔任第二副刊部主任;1958年加入省作協,1962年加入中國作協。1974-1978年,他在廣東中山圖書館工作;1979年調任暨南大學新聞系工作;1982年離休。 1984年,逸生被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長期致力古典詩詞研究和賞析工作;擔任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廣東詩詞學會副會長、嶺南詩社副社長等職。 逸生主要著有《元劇史話》、《唐詩小劄》、《宋詞小劄》、《龔自珍詩選》、《龔自珍己亥雜詩注》、《龔自珍編年詩注》、《唐人詠物詩評注》、《微型詩品》、《漫話三國》、《藝林小劄》、《事林小劄》、《史林小劄》、自傳《學海苦航》、長篇小說《珠水龍蛇傳》、《詩經》等40種,主編《小說軒》16種,個人詩集《劉逸生詩詞》等。 逸生的書法作品獲得日本書畫院第51回國際文化交流書道展特選獎狀;廣東“四大”名園之一、順德清暉園等藏有其書法楹聯。 逸生沒受過多少正規學校教育,在學術界沒有“同門”或師承關係,全憑自己自學成才。他為人謙遜,沒有將自己當作學術權威。父子、兄弟之間亦師亦友,家庭聚會時,家人自由發表意見,非常民主。 逸生妻子吳畹華,原是香港富商女兒。為了嫁給劉逸生,與家裡斷絕關係。吳畹華從小接受新思想,對舊式家庭裡種種不良風氣,深惡痛絕。她寧願離開安逸的家庭,與一貧如洗的逸生共同生活。從此,無論生活怎麼困難,她從不向家裡要錢。 許多年之後,年邁的吳父來廣州探望吳畹華,父女和好如初。吳畹華喜歡看書,更喜歡古典詩文,寫得一手漂亮的小楷。生活的艱難,把她磨練成一個能幹的家庭主婦,只有在教孩子讀古典詩文時,她的興趣才得以發揮。她一生最愛教孩子們讀古典詩文,起初是教兒女,後又教孫子。 2001年10月3日,逸生在廣州去世,終年84歲。[3] 長子劉斯奮擔任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廣東省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劉斯奮所著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1997年獲全國長篇小說最高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1998年獲廣東省宣傳文化精品獎、1999年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論文《朝陽文化、巨人精神與盛世傳統》,1999年獲得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出版《黃節詩選》、《蘇曼殊詩箋注》、《陳寅恪晚年及其他》、《快活的蝙蝠》等。 同時,他精研繪事,尤其擅長中國人物畫,出版《劉斯奮人物畫選》、《劉斯奮畫集》等畫冊,並在廣州、香港、深圳、台灣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次子劉斯翰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化研究,曾任廣州《學術研究》主編;治詩、治史,出版《曲江集校注》、《海綃詞箋注》、《漢賦:唯美文學之潮》、《史與詩》等著作十餘種。 女兒劉聖宜讀書時年年得獎,恢復高考後,直接考取近代史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後留校,現任華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嶺南文史研究所所長;著有《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史》、《廣州近代開放史話——抵抗與吸收》,並在《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長孫劉一行,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現為嶺南美術出版社編輯,工作之餘致力於漫畫、中國畫創作,專長現代水墨畫,出版《劉一行畫集》。[4] 30年代,劉逸生客居澳門,80年代憶詩。這首憶詩寫出30年代澳門的一個生活側面。潮聲歌聲交混,令人對自然、道德的判斷也有所混淆。 《內港西堤雜詠》[5][6] 內港西堤漲晚潮,一聲一歇到深宵。 月華醉人花寮去[7],夜夜珠喉紫玉簫。[8] [1]《劉逸生》,載“沙溪旅遊文化網",2012年9月30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deailaspx?personId=259。 [2]王曉吟:《我與唐詩小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第147頁。 [3]王遠明:《風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譜》,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第289-291頁。 [4]郭毓玲:《“名門望族劉逸生家族”父子兄弟亦師亦友談詩論藝書香漸醇》,載《南方都市報》,2007年7月9日。 [5]李暢友:《港澳詩選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249-250頁。 [6]內港:澳門西部的天然港灣,由澳門半島南端之媽閣起,一直伸展到西北端的青洲止。 [7]花寮:妓院。 [8]珠喉:形容歌聲清圓婉轉。
劉逸生,1917-2001
黎廷棨,字心齋,廣東順德(今屬佛山市順德區)人。港澳書畫家、詩人。黎慶恩之子。[2] 父親黎慶恩(1880-?),字澤闓,1909年拔貢,授山東即用知縣,辭不就;不久赴日本研習法律。他回國後,參與創辦廣東官立法政學堂,執教數十年,後繼任為校長;1924年倡議改法政學堂為省立法科大學,仍任校長;著有《拙存堂詩》。[3] 黎廷棨早年畢業於廣東法政大學,在廣州執業律師,抗戰時期,避居澳門。 1949年,黎廷棨再度來到澳門,擔任孔教中學教務主任。他擅作詩詞,工於草書,著有《心齋詩詞》、《黎心齋草書聯摘》等文獻。 1961年4月,澳門舉辦“頤園雅集同人作品展”,參展畫家有黎廷棨和司徒奇、羅叔重、鄧芬、鄧子玉、黃蘊玉、黃浩明、楊善深、趙是旦、崔德祺、陸振中、胡劍庵、林近、何曼公、羅竹坪、周公理、張湛之等人。1966年4月,黎廷棨和黃蘊玉、司徒奇、羅叔重、林近、黃浩明、余君慧、崔德祺、關萬里等澳門舉辦“頤園書畫會雅集書畫展”,參展畫家30餘人。[4] 晚年時期,黎廷棨移居香港,1988年去世,終年87歲。 現錄黎廷棨的詩四首:[1] 《避兵澳門,西灣晚坐,次和佟少弼》[5] 既友西灣石,還從潮汐遊。晚華盤岸迥,人意及天浮。 花引隨緣目,江涵入定舟。[6]相哀曾未已,敢用歎橫流?[7] 《過南灣舊居》 視息泥塗苦自知,經秋窮海此淹遲。天拋日月消華志,我屈湖山入小詩。 沙鳥嗔人遷計拙,門松招手漸生疑。重樓豈合揚雲宅,獨有煙波繫故思。 《南灣散步與李研山》 事有空前變,人逢不世遭。天亡疑共赦,國論儻相高。 坐對風潮輭,而忘筋骨勞。飛車掀路葉,起舞曳吾曹。 《澳門曉發》 勞勞破殘夜,曉色重吾行。長路開千里,扁舟先一程。 歸心天地闊,換世死生輕。回首西灣樹,離離胸次橫。[8]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37-549頁。 [2]《黎心齋》,載“讀秀"網,2012年12月21日,http://book.duxiu.com/EncyDetail.jsp?dxid=900011397731&d=B584B73A4CBE39A91D84E9CD6E99B59F。 [3]《黎慶恩》,載“讀秀"網,2012年12月21日,http://book.duxiu.com/peopleDetail.jsp?dxid=060000324873&d=8155FB28120320E3642AC08CB426BDF0。 [4]上海書畫出版社:《嶺南畫派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第285-286頁。 [5]共二首,此為第一首。 [6]入定舟:謂入港碇泊之舟。入定,與上句之隨緣,皆佛家語。 [7]橫流:比喻動盪的局勢。這首詩作於1938年。 [8]這首詩作於1942年春,詩人攜家返里之時。詩人於1949年再度到澳門,復作詩多首,俱見方寬烈《澳門當代詩詞紀事》。
黎廷棨,1901-1988
錢寶龢,字仲良,號梁溪老漁、又號二南,原籍江蘇省無錫市,流寓廣州。詩人、書畫家。[2] 1925年7月至1927年3月,錢寶龢擔任嘉定縣知事代理。[3] 1937年,錢寶龢移居澳門。1950年,他81歲,除詩詞外,擅畫梅花,刻章云:“家在江南客嶺南。” 1940年,錢寶龢作的《達摩尊者》立軸水墨紙本,在1997年澳門市政廳興辦“鄧芬百年藝術回顧”上展出。題識: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鐘。並錄玉溪生句,畫奉溥欣上人光明法眼藏。庚辰正月,二不乞士曇殊鄧芬。本幅錢寶龢:畫師能畫禪,問師何所悟。無著而有著,事要得禪趣。坐向三千界,示以一指豎。那用定面壁,此便自在處。我來常受用,持酒看梅吐。醉倒花下眠,龍參倘來護。庚辰春日,應溥欣上人屬題。二南錢寶龢時年七十又一。鈐印:錢寶龢、仲良、二南六十四後作。[4] 現錄錢寶龢作於1939年春的詩兩首: 《西江月》[5] (春盡前日,獨訪蓮峰寺僧不遇。呼童入市沽酒。適有飲社酒於寺。[5]都不相識,歡牽雜坐。豪飲大嚼,不覺頹然。) 入寺尋僧不見,隔溪啼鴂相聞。[7]思量呼酒惜餘春,柱杖百錢不吝。[8] 緣合主賓休問[9],乾坤風絮雲萍。[10]晴山花樹暖如醺[11],老子那容獨醒。 《虞美人‧次憬吾丈韻》[2][12] 鏡湖一杖灣南路,疑到西湖處。[13]儘教愁雨復愁風,猶是晚晴無限夕陽紅。 春風詞筆今還在,老去渾難改。花時濺淚意如何,不道四憚猶縛似牽蘿。[14] [1]《錢寶龢梅花》,載“綺雲閣"網,2011年12月31日,http://www.qiyunge.com.cn/product/view/?id=1457。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69-572頁。 [3]《第二節人物表(中華民國3)》,載“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網,2012年12月1日,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30/node22809/node60837/userobject1ai53091.html。 [4]《庚辰(1940年)作達摩尊者立軸水墨紙本》,載“博寶拍賣網",2012年12月11日,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310-1545207.shtml。 [5]西江月:詞牌名。 [6]社酒:社祭之酒。俗謂飲之可治耳聾。陸游《社日》詩:“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 [7]啼鴂:啼叫的鴂鳥。鴂,鸋鴂、鷦鷯。王渾《宿朝元觀》詩:“惜哉清景不可駐,一聲啼鴂開林煙。” [8]柱杖百錢:柱杖,應為拄杖之誤。猶杖頭錢。《世說新語‧任誕》記:“阮宣子(脩)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後因稱買酒錢為杖錢或杖頭錢。駱賓王《冬日宴》詩:“二三物外友,一百杖頭錢。” [9]緣合:緣份相合。白居易《明遠大師碑》記:“緣合而來,功成而去。” [10]風絮雲萍:謂人生如風飄敗絮,雲萍聚散,蹤跡無定。文天祥《過零丁洋》詩:“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搖雨打萍。”此寓其意。 [11]醺:醺醺。酣醉貌。 [12]虞美人:詞牌名。汪兆鏞原詞未見。 [13]西湖:指杭州西湖。 [14]四禪:猶四諦。佛教以苦、集、滅、道為四諦。苦為生老病死;集為集聚骨肉財帛;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入正道,以能通於涅槃。見《大涅槃經》。牽蘿,謂女蘿,即松蘿。其藤蔓牽延,纏附於他樹,故稱。梁昭明太子(蕭統)《開善寺法會》詩:“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
錢寶龢,1869-
黃豫樵,香山縣(今屬中山市)人。[1]清末民初澳門資本家。 父親黃焯恆。黃豫樵幼時在石岐蕭閬潮館讀書,喜歡作詩,擅長書法;[2]先後創辦永康置業澳門有限公司、澳門得利公司、澳門廣利公司、澳門廣裕盛什貨、澳門國華戲院、泅德銀號[3];成為澳門早期華人富商之一。 1911年前,澳門商人沒有成立團體。1911年,華商蕭瀛洲等發起籌備組織“澳門商會”,擬定綱領,1912年12月14日獲澳葡政府批准立案。1913年,澳門商會正式成立,公推蕭瀛洲為首屆總理。當時沒有會所,暫借同善堂為臨時辦事處。同時,以“旅澳華商總會”名義,獲得中國政府工商部批准立案。1916年,正式定名為“澳門中華總商會”。1930年,盧焯擔任總理,黃豫樵擔任副總理,購入議事亭前地十八號作為會所。[4] 1935年,濠江中學由前校長黃健接辦,黃仲榆為董事長,黃柱記、黃豫樵、黃渭霖等組成校董會。幾年後,學校發展為完全小學,1936年開設初中一年級,學生達二百餘人。[5]現在澳門雲泉仙館,在抗戰前是旅澳西樵道侶的聯誼處。抗戰期間,西樵淪陷,雲泉仙館同門四散,道侶來到澳門暫避。1940年,黃豫樵、何海科等召集道侶成立聯誼處。[6] 1947年,黃豫樵通電全國機關及參議會,提倡恢復讀經,並擇簡要編入高小以上課程,得到五省參議會來電贊同。 民國時期,楊子毅等人倡建中山紀念圖書館,黃豫樵捐國幣350萬元。[7] 澳門東望洋山“白頭墳場”與上松山的斜坡間,有座著名的“焯公亭”,扼守幽徑咽喉,背山面海。亭為六角,古樸典雅,兩柱嵌有對聯,為黃豫樵所撰: 悅耳沸松聲,仰瞻喬木高枝,恍憶鯉庭趨對日; 停縱看海景,感到長風巨浪,應多鵬翮奮飛人。 在澳門松山涼亭,黃豫樵撰寫(木質)對聯一副,白底紅字,楷書:[8] 風和日麗,健體強身宜晨運; 花香鳥語,舒胸暢懷樂談天。 1949年春,黃豫樵出資建立焯公亭,以紀念父親九秩冥壽。當時,他自行堪輿,選此建亭。他認為此亭選位恰在“松山東南兩翼之中”,為吉位名曰鵬背,這樣既尊先人賓天,又主後人生發。他對風水術數頗為精通,在澳門文人圈中素有名氣。 然而,澳門康公廟前的一眾風水師卻認為,白頭墳場立後山界碑,猶如為白頭夷守孝,更有說焯公亭得窺天葬,是大不吉的。據說,焯公亭建後,黃豫樵百病纏身。之後家族四散流離。[9] 20年代,黃豫樵在中山石岐開設泗德銀號時,向來穩紮穩打,不做投機買賣。當時石岐廣衡銀號的倒閉,它由一個有名的資本家開設。因司理人郭熾雲炒買幣,損失很大,他以欺騙的手法,向泗德銀號借了很多金幣和黃金。黃豫樵誤信同業,致被拖累,損失了幾十萬元,同時拖累瑞升銀號損失了42萬元。泗德銀號東家從澳門匯回20餘萬元還債,瑞升銀號交出產業,開投變價得款37萬元還債。[10] 黃豫樵歷任澳門六和自來水有限公司、澳門電燈有限公司、澳門永康有限公司董事長,岐關車路有限公司董事、澳門永廉置業有限公司總司理等職;出任澳門商會副主席及監事長。 他熱心教育事業,創辦澳門粵華學校、澳門孔教學校,並出任校董;後出任澳門孔教會會長及監事長;著有《孝友齊家集》數種。[1] 1956年3月26日,澳門工商界名流組團赴穗參觀展覽,黃豫樵任團長,全團共22人。黃豫樵之子黃仲良擔任澳門同善堂主席,繼承祖父、父親的優良傳統,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貢獻良多。[11] 1963年癸卯兔年,澳門孔教會、同善堂於10月14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1時舉行隆重的祭孔典禮,數百人出席,紀念孔子誕生2514周年,儀式古雅,氣氛熱烈。當日,孔教會在聖堂舉行祀聖典禮,該會主席何賢因事未能到會主祭,改由該會副主席莫培樾任主祭。並由崔德祺、黃仲良、胡煜榮、冼永就、陳伯墉、劉明新、林文照、蕭俊欽等知名人士參加。[12]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7頁。 [2]《澳門名勝楹聯輯注》,載“中國對聯集成編校室"網,2013年6月6日,http://china-liand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060。 [3]中山政協:《中山文史》(第1-3輯選刊),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93頁。 [4]《濠江中學史略》,載“濠江中學"網,2012年12月20日,http://www.houkong.edu.mo/intro/history/before2004.htm。 [5]《澳門中華總商會史略》,載“澳門中華總商會"網,2012年12月18日,http://www.acm.org.mo/intro/history.htm。 [6]李長莉、左玉河:《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第440頁。 [7]《中山市石岐區文物古跡介紹——賡建圖書館三樓碑記》,載“中山市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1日,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5072。 [8]《澳門名勝楹聯輯注》,載“360doc個人圖書館"網,2014年5月6日,http://www.360doc.cn/article/9731268_351566854.html。 [9]《東望洋山白頭墳場成澳門巴斯人天葬台》,載《新報》,2013年3月16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31787。 [10]繆文雨、高煥章:《石岐銀業的回憶》,載《中山文史》(第3輯),中山:中山政協,1965,第12-19頁。 [11]《澳工商界名流組團,今日赴穗參觀展覽,黃豫樵任團長全團共二十二人》,載“海外華人華僑剪報資料庫"網,2013年11月20日,http://libproject.hkbu.edu.hk/was40/detail?record=8&&channelid=4935&searchword=%E6%97%A5%E6%9C%9F%3D1956.03.26&ispage=yes。 [12]《附件四:同善堂祝聖慶典》,載《澳門日報》,1963年10月15日。
黃豫樵,1882-
卓犖,香山縣下柵鄉(今屬珠海市高新區唐家灣鎮官塘村)人。攝影家、澳門攝影學會第一屆副會長、中國攝影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 卓犖早年在北京、湖南等地居住,解放前是國民政府官員。 抗戰期間,卓犖被委任為中山代縣長,開展抗日工作。中山淪陷後,他遷居澳門,繼續工作,搜集敵情。當時他住在新勝街,後為日寇所知,下令通緝。當時,卓犖預知消息,化裝連夜乘漁船逃往香港。[2] 抗戰勝利後,卓犖在香港經商,在半退休時期,經常往返港澳,居住澳門新勝街。[1]當時,卓犖愛上了攝影,因沖曬關係,在水坑尾一家“KK沖曬店”裡認識馮漢復和簡慶福先生,攝影興趣更濃。為了創作,卓犖走遍大江南北。後來,他和馮漢復創辦一家沙龍攝影院,生意不錯。 期間,一群愛好攝影朋友,準備組織攝影學會。卓犖知道後,大力支持,加入組織行列。1958年2月25日,澳門攝影學會成立,成為澳門有史以來第一個攝影學會,卓犖被選為第一屆副會長,後任會務顧問。澳門攝影學會是澳門一個最重要和最知名的攝影組織。 卓犖擔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不僅攝影技術精湛,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在沙龍攝影院期間,他與別人合作不愉快,後來退出。 之後,卓犖覺得無所事事,再與好友經營一家攝影院,即蘭心攝影院,地點設在平安戲院隔壁(即後來永大疋頭鋪位),當時人才濟濟,業務蒸蒸日上,盛極一時。 後來,蘭心攝影院不幸被一場大火全部燒毀。禍不單行,卓犖染上腳疾,屢醫無效,行動不便。但他意志極堅強,不為腳疾而氣餒。不久,他在白馬行醫院對面重操舊業,生意大不如前,終於結束攝影生意。 1989年5月8日,卓犖去世,終年84歲。 好友聽聞消息,非常惋惜。卓犖為人慷慨率直,博學多才,令人景仰。友人特向“攝影”版編輯提供卓犖生前的遺作,刊於報端,以志紀念。[2] 1978年9月,卓犖在石林亭石刻對聯一副,白底綠字,隸書:[1] 漫步曲橋尋畫稿; 閒憑奇石聽書聲。 橫額“石林”,卓犖撰,半坡書。 [1]鄧景濱、葉錦添:《澳門名勝楹聯輯注》,載“360doc個人圖書館"網,2014年5月21日,http://www.360doc.cn/article/9731268_351566854.html。 [2]田伯:《卓犖先生生平簡略》,載《澳門日報》,1989年5月22日。
卓犖,1905-1989
釋光鷲,釋名光鷲,初名成鷲,後易名光鷲,字跡刪;原名方顓愷,字趾縻,生於番禺縣韋涌鄉(今屬廣州市番禺區鍾村鎮韋涌村)一個書香之家。明末清初高僧、南書畫名家。明朝舉人方國驊之子、方殿元弟弟、畫家梁啟運女婿。[1] 父親方國驊為明朝舉人,隱居教授,有學守堂,學者稱“學守先生”。[2] 光鷲12歲時,補邑弟子員;15歲時遭國變、就有出世之想。因為父親健在,他未能如願,乃盡棄制科業,力究濂(指周敦頤。因其原居道州營道濂溪,世稱濂溪先生)、洛(指程頤、程顥兄弟,因其家居洛陽,世稱其學為洛學)、關(指張載,張家居關中,世稱橫渠先生,張載之學稱關學)、閩(指朱熹,朱熹曾講學於福建考亭,故稱閩學,又稱考亭派)之學。 光鷲35歲時,父親去世。他奉母羅浮,躬耕盡孝。次年,他投石洞離幻元覺禪師。光鷲一向戒律精嚴,道範崇峻,但母親去世時,他不顧俗僧的譏議,痛哭奔喪,一遵儒禮,頗見經格。[3] 光鷲一生雲遊四方,擔任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第七代住持。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夏,他移錫澳門普濟禪院。 晚年時候,光鷲掩關於廣州大通寺。清朝後,他堅守氣節,參與抗清復明活動。他擅長內、外學,佛學著作頗豐,書室名“咸陟堂”;著有《咸陟堂集》17卷、《詩集》15卷、《詩文續集》三卷、《鹿湖近草》四卷、《楞嚴經直說》十卷、《金剛經直說》一卷、《道德經直說》二卷、《莊子內篇注》一卷、《鼎湖山志》八卷、《經懺直音增補切釋》一卷、《老子直說》二卷等。 光鷲擅畫花卉,工書法,其行楷取法於顏真卿、蘇軾、米芾,堅韌質樸,頗有禪味。草書則取法顏真卿,厚重古勁,極有骨力,氣韻生動。現存的書法多為晚期的作品,個人書法風格鮮明,通篇老筆紛披,縱橫交錯。他喜用竹筆為書。嶺南書法,陳白沙創茅龍筆於先,光鷲使用竹筆於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光鷲去世,終年85歲。[1] 現今澳門普濟禪院內現存釋光鷲草書屏條,骨力洞達,跌宕瀟灑,屬於珍貴文物之一。[3] 2008年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的《咸陟堂集》,列入“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資助專案”,是搜羅較全的釋成鷲詩文合集,三冊57卷近100萬字,分初集與二集兩部分,初集包括“咸陟堂”詩集17卷、“咸陟堂”文集25卷,其中有《鼎湖山志》,並附錄《紀夢編年》續編。“咸陟堂”二集包括文八卷、詩六卷、賦一卷。[4] 現錄釋光鷲的詩兩首:[2] 《寄東林諸子》 但得安居便死心,雖將人物寄東林。蕃童久住諳華語,鸚鵡初來學鳩音。 兩岸山光涵海鏡,六時鐘韻雜風琴。只愁關禁年年密,未得閒心縱步吟。 《青洲島》 突兀中流亂石隈,青洲咫尺擬蓬萊。潮頭撼岸晴還雨,屋角驚濤晝起雷。 制犬吠花人跡斷,饑鳶佔樹鳥聲哀。憑誰為向馮夷道,還與華亭作釣台。 [1]黎向群:《嶺南歷代書法名家》,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2008,第74-75頁。 [2]王桂雲:《愛國詩僧光鷲事略》,載“廣州文史"網,2010年11月3日,http://www.gzzxws.gov.cn/qxws/pyws/pyzj/py20/201005/t20100526_18581.htm。 [3]李鵬翥:《澳門古今》,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0,第185-186頁。 [4]《佛門劇跡嶺南重寶——釋光鷲花卉長卷》,載“拍賣官網",2013年1月3日,http://www.scpm.cn/html/2012-09/133_1.html。
釋光鷲,1637-1722
人物: | 繆揆一,1890-1977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90年 |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
1977年 | |
地點: | 中國--廣東--中山 |
關鍵字: | 華人舊體文學 |
書法家 | |
華人宗族 | |
詩人 | |
楷書 | |
篆刻 | |
甲申重陽遊松山歸,得居素信有懷(詩) | |
南灣閒居,遲劉唐二君約晤未至(詩) | |
復庵詩鈔(書) |
資料來源: | 黎細玲編︰《香山人物傳略3》,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64頁。ISBN978-7-5034-5235-2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527 |
Instruções de uso
Já tem a conta da "Memória de Macau"? Login
Comentários
Comentários (0 participação(ões), 0 comentário(s)): agradecemos que partilhasse os seus materiais e histórias (dentro de 150 palav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