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1673年2月17日-1674年2月5日)由香山知縣申良翰主持修纂的《香山縣誌》完成。該志為清朝纂修的第一部香山縣誌。卷首保存有一幅《濠鏡澳圖》,卷10為《澳彝》,其文稱:
澳中彝人聚處,雜以唐人黑鬼,則皆聽澳彝驅使者也。澳門舊有提調、備倭、巡緝行署三所,今惟議事亭。凡文武官下澳,率坐議事亭上,彝目列坐進茶畢,有欲言則通事番譯傳語。通事率閩粵人,或偶不在側,則上德無由宣,下情無由達。彝人違禁約,多由通事導之。或奉牌拘提,輒避匿。關閘歲放米若干石,每月六啟關。廣肇南韶道發封條六道,令文武官會同驗放,事已封關。我國家之待遠人者,可謂至矣。若信聽通事,驕悍違禁,窩逃人,買子女,一旦閉關遏糴,必致餓殍流離,欲如此日之晏安豐富,豈可得哉?彝俗貴女賤男,生女則喜,長則贅媚入其家為後;生男出贅他氏。奉天主教尤謹,樂施予,以故建寺獨多,有三巴寺、賣家私寺、大寺、飛來寺、發瘋寺、風汛寺、板樟寺、龍鬆寺、醫人寺、尼姑寺、望人寺、唐人寺、花王廟,而崇宏瑰麗,以三巴寺為最。[1]
[1] 申良翰:《(康熙)香山縣誌》卷首《濠鏡澳圖》及卷10《澳彝》。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