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5
澳門茶文化館位於荷蘭園大馬路盧廉若公園內,於2005年6月1日正式開幕,建造費600多萬澳門元,是澳門首座以茶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有謂:“茶源於中國而傳遍世界”,遠於17世紀初,當澳門成為中國面向西方出口茶葉最重要的轉口港、在中國茶葉傳播及貿易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時,中國茶文化亦伴隨着茶葉貿易而傳播於西方世界,並與當地文化融合,展現出新的世界茶文化格局。作為近代茶葉走向世界的窗戶,澳門建茶文化館可謂相得益彰。整座茶文化館原為娛園(澳門商人盧九的長子盧廉若按蘇州名園風格構築之園林)的一部分,後由著名建築師馬若龍統籌設計,以原西式建築的面貌為意念作重建,帶有強烈葡萄牙特色的外觀風格,配上中國色彩的瓦片屋頂,設計中西合璧,既與該區的葡式建築相配合,又與盧廉若公園內的蘇州園林景色互相輝映,猶如澳門在歷史上所擔當的中西文化交流角色。澳門茶文化館總建築面積為1,076平方米,共分3層。主要展覽廳設在1樓,曾舉辦了“中國歷代茶具展”、“近代茶樓、茶莊風情展”、“清朝茶具文物展”、“茶葉知識普及展”及“茶馬古道風情展”等專題展覽。2樓曾與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合作組織“名琴名茶共賞會”,邀得古琴大師李祥霆先生撥弄距今1,200多年歷史的唐朝古琴“九霄環佩”,而由中國普洱茶學會創會會長、普洱茶專家鄧時海先生為市民介紹品茗藝術。現在2樓經改動後中央設有中式廳堂,右方近窗處劃為臨時展區,如2007年為慶祝澳門茶文化館建館兩週年,與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合作組織了“澳門在茶文化傳播與發展中的角色研討會”,邀得兩岸四地20多位學者蒞臨參與,同日亦在盧廉若公園內進行盧園茶會活動,包括茶道裝置藝術展等,場面熱鬧盛大。現在館內藏有19世紀的茶畫、廣彩外銷茶壺以及澳門舊日茶樓、茶莊等物品。在展現澳門茶文化以至中西方的茶情風貌之餘,該館亦組織培訓(如組織博物館學生研究員活動)、講座(如“鏡海茶香”)和研究(如“中國清代茶葉對外貿易”、“澳門茶葉運輸貿易史料”),以期充分推廣澳門本土及中國的茶文化。而近年每月均會定期舉辦的茶會活動,更為市民大眾提供了認識茶的途徑,其中“和風茶緣茶會系列活動”、“大眾品茗活動”等,由介紹茶葉的品質特徵到如何透過茶葉的外形、色澤和茶湯來辨別其優劣,並讓市民品嚐不同茶葉的馥郁清香。
澳門茶文化館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1月1日-1939年12月31日)歐戰紀念館開幕,藉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遇難的葡軍戰士。澳門政府將東望洋山麓上南灣花園高部之圓形建築物粉飾一新,作為館址。該館高兩層,似塔非塔,似亭非亭,四面皆有圓拱形門窗,牆壁施以圓案花紋,頂端著狀若皇冠的裝飾。李鵬翥:《澳門古今》,第9頁。
歐戰紀念館開幕
新型建築澳門文化中心矗立在新口岸填海區海濱,與附近公園、觀音蓮花苑聯為一起,形成一個新景區。 澳門文化中心由兩幢建築物組成,前座為高層“澳門藝術博物館”,後座為低層的“視聽中心”,高低有致,兩者由廣場連接,地下設有停車場、倉庫;附近有花園區配套設施,總面積一萬六千平方米,環境幽雅。視聽中心樓頂,還有巨大飛簷,裝飾性強,仿如皇帝頭上的珠冠,別致美觀,增加建築物的氣勢,整體設計具有都市現代風格。 視聽中心擁有一個容納一千二百人的綜合劇場及一個容納四百人的小劇場,另有會議室、演員化妝間、小型展覽室等,設施先進。綜合劇場設計富有古典劇場風格,可供各種類型的舞台藝術表演之用。 澳門藝術博物館設有五個展覽廳,另有演講廳、會議室、圖書館、辦公室、餐廳及商場等。 文化中心規模宏大,美輪美奐,建築費用龐大,在建設途中,曾經多次超支,由最初的五億八千萬元,陸續增至六億四千萬、八億四千萬,結果總造價達九億六千萬元,可謂不惜工本。整體工程超過四年,至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落成開幕。這座耗資巨大的建築物,具有多元化功能,包括會議、文化藝術體育活動,但是,也要有相關的文化政策配合,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真正成為“澳門文化中心”。 澳門文化中心,不僅是一個文化景點,可供觀賞,而且經常舉辦展覽和演出,具有實際功用,不致虛有其表。
澳門文化中心建築
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玫瑰堂,經過三年大修後,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間重開,教堂內外煥然一新。其左側的一幢四層高鐘樓,由有關當局耗資六十萬元修葺,闢為“聖物寶庫”,陳列宗教藝術品,與敎堂同時開放,讓公眾參觀。“聖物寶庫”保留原來鐘樓的木質結構,與教堂建築風格協調。入口是一道長廊,圓拱窗框,安裝鐵欄,頗具歐陸修院色彩;除地下大廳及四樓鐘樓外,二、三樓為陳列室,充滿濃厚宗教氣氛。寶庫內珍藏二百多件宗教文物,種類繁多,材料有金、銀、銅、木及象牙等,製作精巧;聖像也有木雕和石膏製品,形態逼真,其中一具彩色木雕耶穌,像人一般高度,四肢軀體,肌理畢現,栩栩如生;油畫作品,均具歷史性;也有中國絲綢縫製的祭衣,工精料美。這些展品,除了該堂的藏品外,還有來自其他教堂及社會人士捐贈的。遺憾的是二零零零年七月間遇盜,失去價值不菲的念珠四串,其中一串是十九世紀以金絲編織而成的玫瑰聖母念珠,餘三串為二十世紀產品。在二樓特闢一室,以圖片、繪畫及文字介紹玫瑰堂最近一次耗資一千一百萬元大修過程,從中了解這座教堂的歷史和建築結構。敎堂雖在“聖物寶庫”外,但本身也是一件巨大的“展品”。頂樓擺設兩座大鐘,分別是一八零七年和一八二五年鑄造。“聖物寶庫”藏品比“大三巴宗教博物館”豐富,透過這些文物展品,可以了解天主敎在澳門發展的歷史。
玫瑰堂“聖物寶庫”
民國八年(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5月16日,澳門政府在港務局成立海事博物館,創建人為海軍上將卡爾莫納(Artur Leonel Barbosa Carmona)。該博物館內存放著當地漁船和商船的珍貴模型等物品,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幸被毀。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28頁;Rui Brito Peixoto, Macau's Maritime Museum, in Review of Culture, №. 3, 1987.
澳門政府在港務局成立海事博物館
同治七年(1868年1月25日─1869年2月10日)12月12日,塞爾卡爾子爵梅洛先生在其私人別墅聖珊澤宮設“賈梅士(Luís de Camões)”博物館,並對公眾開放。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73頁。
塞爾卡爾子爵梅洛先生設“賈梅士”博物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7月21日,葡文刊物《戰鬥》主編就籌設博物館和圖書館一事采訪特羅.戈麥斯(Telo de Azevedo Gomes)。高美士稱:“籌建澳門歷史藝術博物院的意見主要來自壚些喇署理總督,他利用了澳門第一届博覽會使用的陳列櫃設商展展品,幷讓出了他的‘二龍喉宮’官邸以作博物院和圖書館。”
葡文刊物《戰鬥》主編採訪特羅.戈麥斯
澳門政權交接場館是一座臨時性質建築物,美輪美奐,造型獨特,外牆採用透光材料興建,晚上燈光璀璨,外觀仿如一個中式大燈籠,宏大莊嚴。澳門政權交接場地原定設在新口岸新填海新建的澳門文化中心,據說因地方不敷應用,前澳葡政府改在文化中心側的公園地段,耗資逾六千萬元臨時建設新場館,一九九九年五月間展開工程,十二月完竣,建築宏偉,佔地六千平方米,高二十米,可容二千五百人,除大禮堂外,還設有輔助室、接待室及傳媒專用區。這座建築物雖然採用堅固耐用建材,但原設計卻是非永久性應用的,待交接儀式完成後便拆卸,恢復公園部份。其後,居民認為場館象徵本澳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掀開歷史新一頁,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紀念價值,應該保留下來,如果將它拆卸,未免可惜及浪費公帑。於是,特區政府有關方面決定暫時闢作“瑰寶展”場館,對外開放,展出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特區送贈澳門特區政府的珍貴禮物,為期三個月,讓居民和遊客在觀賞展品同時,也可參觀這座歷史性建築物,見證澳門回歸重要歷史事件。場館除了陳列精美禮品部分外,原來佈局基本不變。在館內徜徉,可以重温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零時零分中葡兩國政府在此舉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大典的歷史時刻,令人心潮澎湃。這座建築經香港及內地專業人士進行學術性研究後,認為場館不宜作永久保留,特區政府決定將之拆卸,改建公園。
回歸場館歷史時刻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83年 | |
1984年 | |
1985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賈梅士博物院 | |
關鍵字: | 博物館 |
博物館建築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8.08.035.F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311, 2.50MB |
登錄號碼: | p0004325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