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敘堂,香山縣人。澳門富商、慈善家。 劉敘堂經營米業,擔任鏡湖醫院主席。期間,在鏡湖醫院史上最困難的時期,他收養難童,開辦粥場,施濟難民,盡心竭力維持院務,設立手術室,推進鏡湖醫療事業發展。他以慈善、勤勉著稱,為澳門人民推崇。 1942年5月18日,劉敘堂獲澳門政府頒發“慈善勳章”,成為澳門非常時期難得的慈善家。[1] 1942年10月,鏡湖醫院慈善會改選,由劉敘堂負責。當時他年事已高,請蔡增基具體負責。蔡增基邀請柯麟、馬萬祺出任值理,分別負責醫務和財務。[2] 抗戰時期,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辦事處設在澳門營地大街104號二三樓《朝陽日報》、《大眾報》共用社址內。 該會聘請28位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知名人士為名譽顧問,包括著名醫生柯麟,澳葡政府華籍官員徐佩之、何仲恭,葡籍官員施基喇,中山縣長楊子毅,國民黨澳門支部負責人、教育會會長梁彥明,商會主席徐偉卿,華人代表梁後源,著名殷商崔諾枝、高可寧、范潔朋、黃照、畢侶儉、李際唐、陸電明、劉敘堂、盧煊仲,天主教神父嚴紹漁、顏嚴若,還有社會知名人士梁鴻勳、曾仲衡、盧光功、黃槐、馮順遇、陳聲始、劉玉麟、葉伯衡、陳作基等人。 起草四界救災會成立宣言時,為適應環境,決定用文言體裁。初稿由李桂森和陳大白執筆,並經大家討論作了數次修改,再請教澳門宿儒加以潤色才最後定稿。8月13日,四界救災會成立宣言在澳門報章上刊出,引起強烈反響,是一篇激勵人心的救亡宣言。[3] 嶺南大學澳門分校於1937年開辦,歷任校長有司徒衛、羅作祥、李冬青及黎藻鑒。初設於望廈盧家花園,後購用東望洋山某別墅,獲得當地人士劉敘堂、鍾子光、何賢等贊助,李鴻勳、周文剛等任教,學生約有三百名。[4] 何東圖書館坐落在澳門熱鬧繁華、頗具文化氛圍的崗頂前地三號。1955年何東再獲英國女王授予KBE銜時,澳門名人何賢、蔡文軒、高可寧、傅德蔭、梁昌、劉敘堂、林少禮等贈送的壽匾,其上額為“曉生爵士榮受勳章志喜”,賀詞為“福京金牛年登上壽,滔斟玉帳樂與鄰翁。”下款是澳門名人何賢等聯名落款。[5] 劉敘堂在廣州東沙角、挹翠路、東堤四馬路、東木橋四馬路、東堤二馬路置業29座,共1960平方米。[6] 劉敘堂擔任澳門中山同鄉會主席;50年代移居美國。 [1]婁勝華:《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團主義體制解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第278-280頁。 [2]鄧開頌等:《粵澳關係史》,北京:中國書店,1999,第492頁。 [3]《澳門歸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第124-125頁。 [4]嶺南大學同學會:《鍾榮光先生傳》(第四版),2003,第56頁。 [5]李世源:《澳門1999:歷史、現狀、未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第236頁。 [6]廣東市東山區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廣州市東山區僑務志》,廣州:東山區府,1999,第31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