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李葵,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澳門工商界知名人士。 李葵早期從事澳門工會工作,是澳門工聯會發起人之一,1949年出任該會副理事長,1958年及1960年再度擔任。 後來,李葵轉到澳門中旅社工作,擔任澳門中國旅行社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澳門中旅(國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澳門富豪酒店、濠臻酒店、京都酒店及香港新雅圖酒店董事長。另外,他擔任澳門中華總商會會董、常務會董。[1] 抗戰時期,1943年,五桂山抗日根據地初具規模時,中共黨組織先後派鄭秀、郭寧、馮彬、黃樂天等人赴澳門。鄭秀借著其舅舅在澳門開設的馬康公司作為掩護,在高士德馬路19號建立抗日遊擊隊秘密辦事處,散發宣傳材料,動員當地青年參軍,開展與各界的聯絡工作。李葵和李成俊等澳門青年來到五桂山參加抗日活動,遊擊隊專門為李葵等人開辦代號為“紐約橋”的訓練班。[2] 1960年春節前夕,以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何賢先生為首,組織澳門各界代表45人,來到水庫工地慰問,澳門代表感謝民工為澳門居民的飲用水而付出的辛勤勞動,並向民工贈送慰問品。同年3月8日大陸正式向澳門供水,澳門各界更是群情激昂,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副理事長李葵說:“祖國輸水澳門,使澳門同胞結束水荒的威脅,飲水思源,澳門同胞應更加熱愛祖國。”澳門各界對中山縣人民政府建設竹仙洞、銀坑兩水庫充滿感激之情。[3] 70年代初期,為了拓展澳門、中山旅遊業,時任澳門中旅社總經理李葵,與副總經理陳源來到中山,與縣領導商議開闢兩地旅遊線、中山選景點,澳門中旅社組織客源。[4] 澳門南海沙頭同鄉會民間社團成立於1946年12月,成為澳門較早成立的民間社團之一。由崔昭光、何炳祥、崔翼周等鄉賢發起成立,以同心同德,合行善舉為宗旨。後因時局動盪,會務停頓。1961年5月,該會復會,6月舉行復會第一屆理事會就職典禮。之前該會只設理事會,從第24屆起,因會務蓬勃發展,與家鄉聯繫日益增多,改為會長與理、監事會制,兩年一屆。 崔德祺連任第24至27屆會長,李葵和老永擔任副會長,崔順與為理事長。第28屆改由李葵擔任會長。1997年為第30屆,會長由李葵擔任,理事長崔世榮,監事長林擎。[5]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7頁。 [2]歐初:《戰鬥歲月:在澳門殺敵鋤奸的往事》,載“新華網",2013年1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xhfk/2012-08/02/c_123513016.htm。 [3]蔡尚途:《澳門與水》,載“金山區水務局"網,2013年1月6日,http://jswater.jinshan.gov.cn/html/EN77/914441128310.html。 [4]《中澳淵源流長》,載“中山網",2012年12月2日,http://www.zsnews.cn/zt/zszx2012/showcontent.asp?id=558373。 [5]《澳門南海沙頭同鄉會》,載“搜搜百科"網,2012年12月2日,http://baike.soso.com/v7194374.htm。
李葵
傅漁冰,浙江省杭州市人。澳門浸會會佐。 漁冰自小在杭州接受教育。1925年,他來到澳門,在浸信會熱心事主,被按立為會佐,經常代表教會出席全國和兩廣浸會聯會。[1] 1937年9-11月,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獨力組織五期籌款活動,舉行遊藝和乒乓球賽、義演、義舞及勸銷國旗國花等籌得現款五千多元。首期籌募,各界踴躍購買門券,收到社會熱心人士的慷慨捐助,如傅漁冰和梁潔英夫婦、陳章唐和李淑顏夫婦、蘇無逸和陳紫英夫婦等殷商各捐結婚戒指一枚。[2] 1946年,漁冰被兩廣浸會聯會推選為培正培道校董,為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1953年,因學校需要,校董會聘請漁冰兼任澳門培正中學義務校長,對學校發展貢獻良多。同時,他是板樟堂精益眼鏡公司的老闆。[3] 1963年,漁冰向校董會請辭,全家遷居香港。 1982年9月25日,漁冰在香港去世,終年81歲。[1] 1928年,傅漁冰在澳門與梁潔英女西醫結婚,生育兩女五子。 1952年,傅漁冰的女兒傅忠愛與滕近輝結婚,子孫十多個。 滕近輝是山東青島人,字懷智,畢業於國立西北大學外文系;1950年,在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畢業;是一位資深牧師,著名神學教育家、書法家、音樂家及神學教育家。他擔任美國華人宣道會主席、《生命季刊》顧問、著名華人教會牧者、“驅動差傳事工”的先鋒。擔任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榮譽主席及榮譽牧顧長、宣道會北角堂榮譽顧問牧師、牧職神學院講師、世界華福會國際會榮譽主席。宣道會北角堂現時是香港宣道會中最大的教會,每主日崇拜人數超過五千人。[4] [1]《先賢小傳》,載“培正學校同學會"網,2013年4月11日,http://www.puiching.org/database/whos_who.htm。 [2]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等:《澳門歸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第130頁。 [3]鄭振偉:《鄺秉仁先生與澳門教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第51頁。 [4]《滕近輝》,載“維基百科"網,2012年12月5日,https://zh.wikipedia.org/zh/%E6%BB%95%E8%BF%91%E8%BC%9D。
傅漁冰,1901-1982
葉恆澍,葡人稱為“阿西”(Asee),香山縣人。澳門鴉片商、華人領袖。 葉恆澍購買一艘繒船,經營漁業。後來,他涉足鴉片走私貿易,成為澳門大鴉片商。[1] 1808年農曆八月初五,英吉列人入侵澳門,想據為己有。澳葡當局弱不能拒,總督吳熊光奏奉諭旨,用兵驅逐。練總葉恆澍曉英吉列人以利害,英吉列人俯首服罪,隨即離開澳門回國。因此,葉恆澍獲各官獎賞,並授予匾額,仍負責緝捕洋匪。 1817年,葉恆澍擔任澳門新廟(蓮峰廟)首事,先後協助地方官管理一些事務,與官府過從甚密。 1821年,葉恆澍被捕了,罪名是販毒。當時,葉恆澍有好幾重身份。在官方看來,他是位候補官員,通過捐官獲得“州同”官銜,同時是一位經營漁業的老闆。 根據兩廣總督阮元給清廷的報告,案情如下:1821年7月,葉恆澍船泊媽祖閣,偶遇來澳門貿易的相熟者福建人陳五。陳五告訴葉恆澍有一批鴉片,每斤12銀元,要否買進。於是,葉恆澍與同夥一起湊集1320銀元,向陳五購入110斤。不久,他以一斤16元洋銀價錢,賣給一位不知名的客商。後來,葉恆澍被逮捕。 根據在華西方人記載,葉恆澍被捕是因為殺人或僱兇殺人。最後,他因販毒而被判枷號一個月、發配充軍、到達配所後杖一百。但在上報中央的報告中,廣東地方官隻字不提葉恆澍行兇殺人之事。 葉恆澍作為一個小老闆、州同,結果逃過了殺身之禍,化險為夷。原來,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澳門行賄基金中間人。1820年,澳葡當局設立,對輸入澳門的鴉片每箱徵收40銀元,專款用於對大清官員的行賄。根據當時鴉片進口量推算,該行賄基金每年收入十萬銀元(約七萬兩,折合人民幣1400萬元)。 葉恆澍被審訊時,爆出與殺人案無關的大量行賄細節。這張遍佈廣東官場的鴉片保護黑網,最後成了他的救命符,廣東當局只能重罪輕判。 1823年8月,澳門沿海一帶有居民私築鋪屋。因澳門地方華夷雜處,規定不得於舊有鋪屋之外,添建一椽一石。香山知縣馬德滋催促澳門地保余有功、史文機、劉德高,立即協同澳門紳士趙允箐、葉恆澍等人,馬上查明沿海一帶各居民鋪屋,如係與人買受,及遵例投承者,就令交出屋契,票繳核驗。最後,經葉恆澍、趙允箐清查出澳門私佔官地屋鋪,繪圖列折稟覆,以憑按勘押拆。[2]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2006,第44-45頁。 [2]雪珥:《腐爛的帝國》,載“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網,2012年12月28日,http://zgrmdx.dooland.com/wap/article.php?id=176747&verify=&m=2。
葉恆澍
陳康大,又名陳龍,生於香山斗門南山(今屬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 康大18歲時,隨父兄經澳門,飄洋過海到美國加里福尼亞謀生,起初,他白天在胞兄開設的米店做搬運工,晚上到華人區教堂學習英文,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對他日後與洋人打交道和事業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兩年後,康大在加州薩克拉門地區,按照四六分成,租種2000英畝土地種植蘆筍(龍鬚菜),每年僱用華人農工五千餘人。[1] 1906年,康大轉到桑尤幹墾區在北加州三角洲中南部斯托克頓附近,以每年7000元租金租下1125英畝土地,種植馬鈴薯和穀物。他與許多華人佃農一樣,同時租種幾家地主的土地,但他經營規模很大。20世紀30至40年代,他在三角洲租種土地,幾乎構成一個農業帝國。20多年來,康大一直是薩克拉門—桑‧尤幹三角洲中心最大經營者。1913年,他在俄勒岡科雷默斯瀑布附近買下2000英畝土地,僱人種植優質馬鈴薯。30年代,除供應加州市場外,康大的馬鈴薯銷售到美國其他地方,因此,康大被稱為“薯仔大王”。 康大出身於中國南方農村,放過牛,念過私塾,但他並不擅長耕種技術,而他善於經營管理。他每年僱用五六百名農業工人,既有華人,又有墨西哥人,擁有70匹馬和兩艘駁船用作運輸。他自己乘船或乘馬車經常來往於各片土地之間,進行籌畫和監督耕種。 康大生育五子:陳榮、陳華、陳富、陳貴、陳壽。他們說,父親的成功,主要在於他擅長與地主、債主們談判;懂得找多少工人進行耕種、收割;懂得如何運送工人、安排他們的工作和食宿及把握市場行情,以最好的價格將馬鈴薯等農產品銷售出去,所以,經營狀況特別好,每年從農業上獲取十多萬美元的利潤。 除在三角洲經營馬鈴薯種植業外,康大把業務擴展到其他領域中去。1884-1900年,他在阿拉斯加包裝協會的大馬哈魚罐頭廠當“包工頭”,後在薩克拉門加利福尼亞州首府開設一家星記公司;在三藩市開設一家出口公司和一家“上海大公司”的包裝公司。當時,他在中國最大商業機構之一的上海永安公司購買不少股票。1919年,陳氏家族成員成立一個“美國華人農場總公司”,資本達到100萬美元。 康大羈旅異邦,心懷桑梓。辛亥革命前夕,在同盟會會員、旅美同鄉陳耀恆的影響下,他積極回應孫中山在美國向華僑發出的“踴躍捐資,以助成革命大業”號召,捐款支持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並經陳耀恆引薦結識孫中山,他們多次在三藩市陳典敬(珠海斗門華僑)開設的“五湖藥店”見面,親自聆聽孫中山宣傳革命反清的道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不少旅美華僑失業,生活無著。康大樂意安排他們在自己的企業工作,薪酬特別優厚。20世紀20年代,家鄉盜賊蜂起,雞犬不寧。康大聞訊,慨然捐款資助南山鄉建造一座防禦性的碉樓“鎮南樓”,捐款購置槍械,增強家鄉的聯防力量,一直到抗戰時期,鄉親們仍使用“康大公的槍”。1938年,南山鄉一群進步青年為了抗日戰爭的需要,興辦活然小學(後更名前鋒小學),當時在澳門定居的康大慷慨出資贊助。 康大憑著智慧和毅力,在美國環境中艱苦創業成長起來的華僑企業家和資本家。雖為巨富,但他從不炫耀,生活儉樸,樂善好施,常常接濟有困難的鄉親。一輛小汽車成為他唯一的“奢侈品”。他不惜把財富用於擴大再生產和公益事業。 康大是第一個擁有福特牌履帶拖拉機的華人。1933年,他結束在美國半個多世紀的創業生涯,回國安度晚年。[1][2]20世紀20年代,他在澳門荷蘭園一帶買房定居,經商貿易。[3] 1939年,康大在澳門逝世,終年75歲。 其長子陳榮在三藩市經營公司。次子陳華管理星記領地。三子陳富以管拜倫領地。四子陳貴負責俄勒岡的土地,後加入商船隊,再後開餐館。五子陳壽是一個菊花種植者。[4] 1989年,孫子陳國男等捐獻鉅款給家鄉興建一座新學校,鄉親父老將學校命名為“南山康大學校”,以作紀念。之後,陳國男每年捐贈500美元給學校用於獎學獎教,深受鄉親和師生的讚揚。 一個世紀以來,康大子孫昌盛,人才輩出,現今定居在美國的有三四百人。他們當中有“菊花大王”、“玫瑰大王”、醫學教授、牙科醫師、工程師、律師、廚師、神學士等。每年7月的第二個星期天,聚居在加州陳氏族人舉行一次陳氏家族野餐會,陳康大的孫輩輪流主持,與會者二百多人,熱鬧非凡。 陳康大的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功,後人將他的名字和事蹟載入加州的史冊。著名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麥禮謙將他的事蹟收錄在《美國華僑簡史》一書。[1][2] 2001年7月,陳氏家族一行19人,在陳國男的帶領下回家鄉尋根訪祖。陳國男生於澳門,並在澳門讀書,12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後專攻玫瑰花的改良栽培,有“加州玫瑰花王”的美譽;擁有聖荷西最大的花卉種植園,是聖荷西所屬的聖地克拉拉郡農場局主席和第一位華城市規劃委員。聖荷西是世界著名的矽谷,當年華人在政界幾乎沒有代表。作為灣區菊花會創始人之一,農學專家陳國男帶動和扶助了一批亞裔人士參政,為爭取亞裔權益積極奔走,並推動灣區華裔青年參與公眾事務,參與創建為亞裔移民提供各種服務的社區機構亞美社區協進會。[5] 2007年7月4日,陳國男遺孀率領陳氏家族一行16人,在珠海市、區、鎮僑務部門領導的陪同下,回到斗門區乾務鎮南山村尋根訪祖,參觀南山康大學校及祖屋,並探望親人,增強與家鄉聯繫。陳國男夫人表示,他們在美非常想念家鄉。今次回鄉,發現珠海發生很大變化,感到很高興。南山康大學校2003年併入五山中心小學,該校佔在面積十萬平方米,政府投資3500萬,是一所設備、功能齊全的省一級學校。原南山康大學校現成為五山中心幼稚園。陳夫人表示,康大學校雖不存在了,但陳氏家族對家鄉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會持續下去,今後每年他們將從美國的陳國男基金會中拿出部分資金,説明家鄉的貧困學生。[6] 2009年3月,美國第十大城市、灣區聖荷西舉行揭牌儀式,“陳國男郵政大樓”在眾人歡呼聲中正式更名。陳國男的親屬及加州灣區地方官員、各界人士、華人代表等出席揭牌儀式。[5] [1].《陳康大》,載“珠海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18日,http://new.zhda.gov.cn/gqdaw/index2_12.asp。 [2].區達權:《美國“薯仔大王”陳康大》,載《珠海特區報》,2008年7月16日。 [3].羅祖寧:《鄉情,為四化建設添磚加瓦》,載“珠海市地情網",2010年11月28日,http://www.gd-info.gov.cn/shtml/zh/zszh/2009/09/04/11613.shtml。 [4].《乾務歷史人物》,載“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網,2011年6月21日,http://qianwu.zhnews.net/2010/1022/190.html。 [5].《以斗門華僑命名美國陳國男郵政大樓聖荷西揭牌》,載“廣東僑網",2010年5月30日,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qw2index/2006dfqw/2006dfqwzh/200903170006.htm。 [6].《美國著名僑領陳康大後裔返珠海尋根》,載“廣東僑網",2008年12月10日,http://gocn.southcn.com/qw2index/2006xgzl/2006xgbd/200707060011.htm。
陳康大,1864-1939
王作芝,澳門工商業者、會寧同鄉會主席。 王作芝在澳門開辦炮竹廠。[1] 抗戰期間,除帶頭捐資捐物外,王作芝以會寧同鄉會主席身份,發動會寧籍的同胞參加會寧華僑回鄉服務團和捐資捐物。在他帶動下,澳門會寧籍同胞70%以上捐了錢物。從1937年8月至1940年,澳門同胞舉行百多次募捐活動。 孔令淦和王伯琰來到澳門找到歐新、王作芝商量。當時歐新在澳門岐關公司工作,發動在澳門的同鄉青年參加服務團和支援服務團。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發動,在香港澳門兩地黨組織的支持下,有十多人報名參加服務團,還捐集到一批衣物、藥品和活動費用。[2] [1]《澳門歸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第131-132頁。 [2]中共四會縣委黨史辦公室:《四會黨史資料選輯》,中共四會縣委黨史辦公室,1989,第15-16頁。
王作芝
盧滔,廣東順德(今屬佛山市順德區)人。澳門英記茶莊第一任老闆。 約1930年,英記茶莊開業。英記茶莊前身是寶春茶莊。寶春茶莊倒閉後,盧滔等五人認為,寶春茶莊所在十月初五街人流如鯽,有所作為,每人出500元,共2500元,接辦茶莊。當時,英記茶莊五個股東除茶莊外,也做紅蟹蟹欄、祥珍茶莊、英記餅家等其他生意。因為其中一人有份經營英記餅家,所以把茶莊定名為英記。盧滔在蟹欄、餅家都有股份。 1939年,盧滔的堂弟盧璋鴻為逃戰亂來到澳門。當時盧璋鴻只有十歲。在讀書之餘,盧璋鴻開始在英記茶莊幫手,做送茶等下欄工作。他14歲時,不再讀書,全心在英記工作。 當時英記茶莊規模不小,分成七個工種,計有總管、正櫃、買手、行街、細路、師傅、夥頭等。總管負責管理保險櫃,負責管理金錢。正櫃即櫃面,管理門面生意。買手負責購買英記茶莊需用的物資,如器具、線、草等。行街負責向茶樓鋪頭等推銷茶葉。細路負責送貨的人,當時僱有兩個細路,當時有一正一副兩個師傅,負責炒茶。夥頭負責煮食。 當時澳門茶莊很少只賣茶葉,通常兼營煙草、餅點生意。原來當時不少茶客都會吸煙,而且時人認為煙、茶葉都是奢侈品,所以放在一起擺賣。其中規模較大、賣茶葉的僅有英記一家。飲茶的風氣頗為盛行,有不少人都喜歡喝茶,都會去買茶葉。但英記的主要收入來源並非零售,而是大茶樓、商鋪等批發生意。英記平均每天都有約二百元的生意,在當時來說不錯。 香港淪陷後,當時不少香港有錢人逃到澳門,而且不少內地人來澳門買茶葉回大陸賣,再從內地買一些因戰爭短缺的日用品來澳門謀生,加上澳門本地人對茶葉的需求,使茶葉銷量大增。另外,因當時饑荒等災害,使如生茂等茶莊結業,英記客人數目激增,使原來樓高三層的店鋪不夠用,需在沙梨頭、下環等地租用三間大屋做倉庫。 在戰後,英記茶莊生意不俗,如有一個法國人在戰後兩三年,在英記訂了2000多元各種茶葉,如壽眉、水仙等200斤茶葉,並托英記由澳門寄往法國。抗戰時期,澳門未被日本佔領統治,但日本對澳門嚴格管制出入口,這並不影響英記進貨。英記除大規模地一箱一箱把茶葉運來外,也會從水客處買進茶葉。因內地處於交戰狀態,各大茶產區茶葉加工基本上停止了,英記茶莊來貨主要是新茶,從茶農手上直接進口未經處理的茶葉。 後來,英記茶莊從五人合資變成由盧滔一人獨資。 解放後到60年代,英記生意一直良好。有不少茶樓都是直接從香港經紀處入貨。香港經紀會給這些大茶樓的買手一些甜頭,使他們光顧自己,但金城、遠來、天香等茶樓從英記處取貨,而且購貨量不少。有一次,遠來茶樓一次取走2000多元的茶葉。 當時人們喜歡喝茶,一旦有客人來訪,以茶會友。人們認為茶莊所售的茶葉的品質較好,雜貨鋪的茶葉可能存放很久,這使英記茶莊零售生意較好。澳門發生過幾次暴動,如1966年“一二‧三”事件,但沒對英記生意造成太大影響。之後,盧璋鴻從堂哥盧滔手中接手打理英記茶莊,當時在商會辦辦轉名手續。盧璋鴻從此開始主理英記茶莊,2002年7月退休。 [1]《英記茶莊》,載“澳門鄉土茶事"網,2013年6月20日,http://history.mo/special/Tea/Content/Html_08.html。
盧滔
黃豫樵,香山縣(今屬中山市)人。[1]清末民初澳門資本家。 父親黃焯恆。黃豫樵幼時在石岐蕭閬潮館讀書,喜歡作詩,擅長書法;[2]先後創辦永康置業澳門有限公司、澳門得利公司、澳門廣利公司、澳門廣裕盛什貨、澳門國華戲院、泅德銀號[3];成為澳門早期華人富商之一。 1911年前,澳門商人沒有成立團體。1911年,華商蕭瀛洲等發起籌備組織“澳門商會”,擬定綱領,1912年12月14日獲澳葡政府批准立案。1913年,澳門商會正式成立,公推蕭瀛洲為首屆總理。當時沒有會所,暫借同善堂為臨時辦事處。同時,以“旅澳華商總會”名義,獲得中國政府工商部批准立案。1916年,正式定名為“澳門中華總商會”。1930年,盧焯擔任總理,黃豫樵擔任副總理,購入議事亭前地十八號作為會所。[4] 1935年,濠江中學由前校長黃健接辦,黃仲榆為董事長,黃柱記、黃豫樵、黃渭霖等組成校董會。幾年後,學校發展為完全小學,1936年開設初中一年級,學生達二百餘人。[5]現在澳門雲泉仙館,在抗戰前是旅澳西樵道侶的聯誼處。抗戰期間,西樵淪陷,雲泉仙館同門四散,道侶來到澳門暫避。1940年,黃豫樵、何海科等召集道侶成立聯誼處。[6] 1947年,黃豫樵通電全國機關及參議會,提倡恢復讀經,並擇簡要編入高小以上課程,得到五省參議會來電贊同。 民國時期,楊子毅等人倡建中山紀念圖書館,黃豫樵捐國幣350萬元。[7] 澳門東望洋山“白頭墳場”與上松山的斜坡間,有座著名的“焯公亭”,扼守幽徑咽喉,背山面海。亭為六角,古樸典雅,兩柱嵌有對聯,為黃豫樵所撰: 悅耳沸松聲,仰瞻喬木高枝,恍憶鯉庭趨對日; 停縱看海景,感到長風巨浪,應多鵬翮奮飛人。 在澳門松山涼亭,黃豫樵撰寫(木質)對聯一副,白底紅字,楷書:[8] 風和日麗,健體強身宜晨運; 花香鳥語,舒胸暢懷樂談天。 1949年春,黃豫樵出資建立焯公亭,以紀念父親九秩冥壽。當時,他自行堪輿,選此建亭。他認為此亭選位恰在“松山東南兩翼之中”,為吉位名曰鵬背,這樣既尊先人賓天,又主後人生發。他對風水術數頗為精通,在澳門文人圈中素有名氣。 然而,澳門康公廟前的一眾風水師卻認為,白頭墳場立後山界碑,猶如為白頭夷守孝,更有說焯公亭得窺天葬,是大不吉的。據說,焯公亭建後,黃豫樵百病纏身。之後家族四散流離。[9] 20年代,黃豫樵在中山石岐開設泗德銀號時,向來穩紮穩打,不做投機買賣。當時石岐廣衡銀號的倒閉,它由一個有名的資本家開設。因司理人郭熾雲炒買幣,損失很大,他以欺騙的手法,向泗德銀號借了很多金幣和黃金。黃豫樵誤信同業,致被拖累,損失了幾十萬元,同時拖累瑞升銀號損失了42萬元。泗德銀號東家從澳門匯回20餘萬元還債,瑞升銀號交出產業,開投變價得款37萬元還債。[10] 黃豫樵歷任澳門六和自來水有限公司、澳門電燈有限公司、澳門永康有限公司董事長,岐關車路有限公司董事、澳門永廉置業有限公司總司理等職;出任澳門商會副主席及監事長。 他熱心教育事業,創辦澳門粵華學校、澳門孔教學校,並出任校董;後出任澳門孔教會會長及監事長;著有《孝友齊家集》數種。[1] 1956年3月26日,澳門工商界名流組團赴穗參觀展覽,黃豫樵任團長,全團共22人。黃豫樵之子黃仲良擔任澳門同善堂主席,繼承祖父、父親的優良傳統,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貢獻良多。[11] 1963年癸卯兔年,澳門孔教會、同善堂於10月14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1時舉行隆重的祭孔典禮,數百人出席,紀念孔子誕生2514周年,儀式古雅,氣氛熱烈。當日,孔教會在聖堂舉行祀聖典禮,該會主席何賢因事未能到會主祭,改由該會副主席莫培樾任主祭。並由崔德祺、黃仲良、胡煜榮、冼永就、陳伯墉、劉明新、林文照、蕭俊欽等知名人士參加。[12]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7頁。 [2]《澳門名勝楹聯輯注》,載“中國對聯集成編校室"網,2013年6月6日,http://china-liand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060。 [3]中山政協:《中山文史》(第1-3輯選刊),中山:中山政協,1989,第93頁。 [4]《濠江中學史略》,載“濠江中學"網,2012年12月20日,http://www.houkong.edu.mo/intro/history/before2004.htm。 [5]《澳門中華總商會史略》,載“澳門中華總商會"網,2012年12月18日,http://www.acm.org.mo/intro/history.htm。 [6]李長莉、左玉河:《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第440頁。 [7]《中山市石岐區文物古跡介紹——賡建圖書館三樓碑記》,載“中山市檔案資訊網",2012年12月1日,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5072。 [8]《澳門名勝楹聯輯注》,載“360doc個人圖書館"網,2014年5月6日,http://www.360doc.cn/article/9731268_351566854.html。 [9]《東望洋山白頭墳場成澳門巴斯人天葬台》,載《新報》,2013年3月16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31787。 [10]繆文雨、高煥章:《石岐銀業的回憶》,載《中山文史》(第3輯),中山:中山政協,1965,第12-19頁。 [11]《澳工商界名流組團,今日赴穗參觀展覽,黃豫樵任團長全團共二十二人》,載“海外華人華僑剪報資料庫"網,2013年11月20日,http://libproject.hkbu.edu.hk/was40/detail?record=8&&channelid=4935&searchword=%E6%97%A5%E6%9C%9F%3D1956.03.26&ispage=yes。 [12]《附件四:同善堂祝聖慶典》,載《澳門日報》,1963年10月15日。
黃豫樵,1882-
陳聲始,澳門全新織造廠東主。 抗戰期間,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歷次籌募活動中,不但得到當時澳門商會(中華總商會前身)、婦女慰勞會、中華教育會等各大社團支援,而且得到工商界著名人士及社會名流積極贊助,商會主席徐偉卿,“華人代表”梁後源,殷商高可寧、崔諾枝、畢侶儉、李際唐等,國民黨澳門支部負責人、教育會會長、崇實中學校長梁彥明,著名廠商、全新織造廠東主陳聲始、楊惠馨夫婦,殷商徐偉卿夫人張瑞英,畢侶儉夫人莫翰聲(婦女慰勞會主席),岐關公司總經理鄭芷湘,愛國商人畢漪迢等都是熱心支持者。[1] 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第三隊領隊楊惠馨女士,除擔任工作外,她用大洋五元受旗一面,出錢出力。另外,全新織造廠受旗一面,給西紙15元。 陳聲始的六個兒子各受旗一枝共西紙六元,愛國熱誠,令人振奮。又有右文書局報效布旗,全新織造廠報效製工。統計三天所得,達1600餘元,積極為抗日救國活動貢獻力量。[2] 陳聲始、楊惠馨夫婦不但自己熱心捐輸救國,而且教育子女把新年“利是”全數捐獻出來,給抗日團體購買藥品等。[3] 30年代初,陳聲始的家人曾枝西(陳卓禧夫人)組織具有相當規模的澳門婦女互助社,以全新織造廠工人為主體,開展婦女運動。1933-1964年,應陳天心之邀,曾枝西投資《大眾報》,成為合股人,親自主理經理部工作;抗戰時參加澳門四界救災會工作,獲選為理事,出錢出力,支持抗日救亡愛國運動。[4] 2011年,陳聲始家人捐獻澳門幣100000元給澳門同善堂。[5] [1].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澳門:澳門星光書店,1990,第18-19頁。 [2].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澳門:澳門星光書店,1990,第128頁。 [3].《澳門歸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第131頁。 [4].《曾枝西》,載“互動百科"網,2012年8月27日,http://www.hudong.com/wiki/曾枝西。 [5].《捐款善長芳名(2011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載“澳門同善堂"網,2012年8月30日,http://www.tst.org.mo/news-donors-16.html。
陳聲始
張祖奇,原籍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生於上海。澳門知名人士、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 1937年,祖奇移居澳門。 50年代初,祖奇擔任建築裝修工程公司土木工程和室內設計技術員,經常親自到地盤監督工程,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60年代初,他領取建築商牌照,開始從事建築設計業務。 70年代,祖奇以“亞張建築”之名經營建築裝修工程業務,80年代與家族成員組成“亞張建築置業有限公司”,擔任董事總經理、董事長;並組織創建聯利企業有限公司、達利工程有限公司。[2] 祖奇歷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百有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達利工程有限公司常務董事、建築置業商會副會長、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中澳葡投資有限公司股東大會主席。同時,他擔任澳門、葡國、台灣貿易商會名譽會長兼會員大會主席、澳門教育基金會名譽會長、澳門政府諮詢委員會候補委員、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永遠榮譽副會長、澳門中華總商會常務董事、澳門鏡湖慈善會監事、澳門教育基金會常務會董等職。[1][2] 2007年11月22日下午1時07分,祖奇在山頂醫院去世,終年89歲。11月28日下午3時,遺體奉移鏡湖殯儀館福壽堂治喪,11月29日正午12時大殮,隨即辭靈出殯,安葬在路環華人永久墓園。[1] [1]《澳門知名人士——張祖奇逝世》,載《澳門日報》,2007年11月27日。 [2]黃漢強、吳志良主編:《澳門總覽》(第二版),澳門:澳門基金會,1996,第592頁。
張祖奇,1918-2007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