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生于江苏宜兴屺亭桥(今江苏省宜兴市屺亭桥镇)。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 祖父是镇上裁缝,兼种田地。父亲,字达章,是自学成才的画家,除经营瓜田外,兼教私塾;善绘人物、走兽,兼长翎毛、花卉。悲鸿自幼随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临摹吴友如的界画人物等。[2]1912年,悲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学习,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他留学日本学习美术;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4年,悲鸿在油画上进入成熟境界,创作《自画像》、《老人像》及素描人体等油画。 1925年,除一系列人体习作外,他创作油画《箫声》、《蜜月》、《远闻》、《怅望》、《抚猫人像》,尤以《箫声》和《远闻》最受赞扬,《怅望》被达仰挚友收购。同年,悲鸿见到巴黎一间画店陈列达仰油画《奥菲丽娅》,流连忘返,欲购无款。 适值新加坡华侨黄孟圭在巴黎倦游思归,见到悲鸿的困境,劝他前往新加坡卖画。悲鸿接受建议,独自前往新加坡。在新加坡,经黄孟圭介绍,悲鸿认识华侨钜贾陈嘉庚,为他画一幅油画像,陈嘉庚以2500元现洋赠给悲鸿。悲鸿得此款即汇往巴黎,购下《奥菲丽娅》。他又为陈嘉庚画《马克思与托尔斯泰》一幅,赠其所办的厦门大学。 逗留期间,悲鸿为华侨画了些肖像,获得钜款,足以在巴黎生活几年。同年秋,他想念祖国,从新加坡回到上海。遇到田汉,田汉为悲鸿举行“消寒会”,将他介绍给在上海的郭沫若和其他文艺界进步人士。悲鸿为康有为、黄震之画油画肖像。1926年春,悲鸿返回巴黎。夏天,他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临摹约尔丹的《丰盛》、普吕东的《正义与复仇女神追赶凶手》等。10月返法国,作油画《睡》及中国画、素描人体等。[2] 1927年,悲鸿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历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他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悲鸿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来,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1]创作油画《青城山风景》、《读》、《徐悲鸿夫人像》及国画《鸲鹆》、《山鬼》、《孔子讲学》、《梅花通景》、素描《画家夫人》等作品。 1944年,悲鸿患上高血压和慢性肾炎,住医院近半年,创作锐减,仅作些国画。1945年,他大病未愈,坚持任教于中大艺术系。年初,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民主运动,文化界以郭沫若为首掀起争取民主的签名运动,呼吁取消特务组织,废除国民党一党独裁,成立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悲鸿在《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受国民党特务多次威胁,收到三封恐吓信,都被他撕碎,坚持不撤销自己的签名。 1946年,抗战胜利后,悲鸿应聘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团结一批有教学能力的教师,建立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从事教学改革。赴北平途中,经上海时,他见到周恩来、郭沫若等同志,得到周恩来的勉励。北平进步的美术工作者发起组织美术家协会,推选悲鸿为会长,期间,他创作国画《奔马》、《各得其所》、《鹰》等。 1947年10月15日,悲鸿举行记者招待会,阐明教育与艺术的主张,当时著有《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批驳受国民党控制的北平市美术协会对他的攻击和诬蔑。他们印发所谓“徐悲鸿摧残国画”的传单,到处张贴。 悲鸿向各报记者发表书面谈话,阐述自己的国画主张,即“吸取古代艺术之精华,剔除其糟粕”,而“师法造化”是古代画家的创造精神。国共谈判破裂,国民党组织“战乱委员会”,企图拉悲鸿参加,被他拒绝。他又拒绝国民党委派他出国参加在印度举行的“泛亚洲会议”作油画《徐悲鸿夫人像》及一些国画。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悲鸿拒乘国民党飞机离北平去南京。12月7日,他与吴作人、李桦、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成立“一二‧七”艺术学会,准备迎接解放。他创作国画《天马行空》等,常有题款“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百载沉屙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等。 1949年4月,悲鸿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7月,他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并被推选为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同月,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9月,他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2月,政务院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并任中苏友协理事;创作油画《慰劳》及一些新国画等。 1950年4月1日,悲鸿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9至10月,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他为英模代表作油画、素描肖像多幅,构思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出席北京市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著有《剪纸艺术家陈志农先生》。 1951年,悲鸿抱病前往山东“整沭导沂”水利工程工地生活两个月,创作多幅民工、劳模肖像;构思创作《鲁迅与瞿秋白》。 7月,悲鸿患上脑溢血症,半身瘫痪。他仍创作国画《奔马》、《雄鸡》及一些劳模肖像素描等;撰文《我对于敦煌艺术之看法》。 1952年,悲鸿卧病。秋后,逐步好转,1953年初,病情好转,扶病指导教学。这一年上半年,他画了两幅极有历史意义的《奔马》,一幅是献给毛泽东主席的,题“百载沉屙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表达了他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另一幅《奔马》题有“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是画家对新中国的正确理解,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 9月23日,悲鸿出席第二次文代会,担任执行主席。当晚,他脑溢血复发,26日晨逝世,年仅58岁。 9月28日,文代会为徐悲鸿举行公祭,其遗体安葬于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于12月11日举行徐悲鸿先生纪念会,12日举办“徐悲鸿遗作展览会”。[2] 1915年,徐悲鸿在上海结识高剑父兄弟。他真正与澳门结缘,却是因为与中华书局南中国业务负责人郑子健、郑子展交往的缘故。1938年,徐悲鸿应邀前往印度讲学,同年秋到达澳门,目的是为了寻找清静的地方作画。另外,他将两箱珍贵的书画寄存在中华书局澳门支局。徐悲鸿在郑氏兄弟在澳门沙嘉都喇贾罢丽街37号房子中住了一个多月,此宅院设有画室供徐悲鸿使用。徐悲鸿在一张《无题》的画马立轴上题下长跋,叙述居住期间生活趣事。他给郑氏的子侄郑国璋绘速写,仅以毛笔聊聊数笔,勾勒了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 徐悲鸿在澳门期间,创作了不少绘画作品,与高剑父相聚,在高剑父下塌的普济禅院,今日仍藏有徐悲鸿的水墨画《漓江春水》。[1] 2000年6月16日下午,“徐悲鸿艺术回顾展”在澳门旅游活动中心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澳门特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等出席了开幕式。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和澳门特区文化局联合主办这个展览,展出徐悲鸿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油画、国画、素描等画作71幅,其中九幅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创作于20世纪20至50年代的作品,与徐悲鸿生平图片同时展出,对这位举世闻名的中国绘画大师艺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顾。这次展览持续至7月30日,展览期间,并举办“徐悲鸿的艺术历程及对中国画坛的影响”专题讲座。[3] [1]莫小也:《20世纪前期聚居中国澳门的传统画家》,载“论文网",2012年11月18日,http://www.xzbu.com/7/view-40585.htm。 [2]戈巴:《徐悲鸿PK徐志摩》,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第8-17页。 [3]《徐悲鸿艺术回顾展在澳门开幕》,载“人民网",2005年8月11日,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6/492/20000616/107165.html。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