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生於江蘇宜興屺亭橋(今江蘇省宜興市屺亭橋鎮)。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畫家和美術教育家。[1] 祖父是鎮上裁縫,兼種田地。父親,字達章,是自學成才的畫家,除經營瓜田外,兼教私塾;善繪人物、走獸,兼長翎毛、花卉。悲鴻自幼隨父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臨摹吳友如的界畫人物等。[2]1912年,悲鴻在宜興女子初級師範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進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學習,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1917年,他留學日本學習美術;1919年,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摩研究西方美術。 1924年,悲鴻在油畫上進入成熟境界,創作《自畫像》、《老人像》及素描人體等油畫。 1925年,除一系列人體習作外,他創作油畫《簫聲》、《蜜月》、《遠聞》、《悵望》、《撫貓人像》,尤以《簫聲》和《遠聞》最受讚揚,《悵望》被達仰摯友收購。同年,悲鴻見到巴黎一間畫店陳列達仰油畫《奧菲麗婭》,流連忘返,欲購無款。 適值新加坡華僑黃孟圭在巴黎倦遊思歸,見到悲鴻的困境,勸他前往新加坡賣畫。悲鴻接受建議,獨自前往新加坡。在新加坡,經黃孟圭介紹,悲鴻認識華僑鉅賈陳嘉庚,為他畫一幅油畫像,陳嘉庚以2500元現洋贈給悲鴻。悲鴻得此款即匯往巴黎,購下《奧菲麗婭》。他又為陳嘉庚畫《馬克思與托爾斯泰》一幅,贈其所辦的廈門大學。 逗留期間,悲鴻為華僑畫了些肖像,獲得鉅款,足以在巴黎生活幾年。同年秋,他想念祖國,從新加坡回到上海。遇到田漢,田漢為悲鴻舉行“消寒會”,將他介紹給在上海的郭沫若和其他文藝界進步人士。悲鴻為康有為、黃震之畫油畫肖像。1926年春,悲鴻返回巴黎。夏天,他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臨摹約爾丹的《豐盛》、普呂東的《正義與復仇女神追趕兇手》等。10月返法國,作油畫《睡》及中國畫、素描人體等。[2] 1927年,悲鴻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並兼職於孔德學院,歷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他先後在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悲鴻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後來,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1]創作油畫《青城山風景》、《讀》、《徐悲鴻夫人像》及國畫《鴝鵒》、《山鬼》、《孔子講學》、《梅花通景》、素描《畫家夫人》等作品。 1944年,悲鴻患上高血壓和慢性腎炎,住醫院近半年,創作銳減,僅作些國畫。1945年,他大病未癒,堅持任教於中大藝術系。年初,國民黨反動派鎮壓民主運動,文化界以郭沫若為首掀起爭取民主的簽名運動,呼籲取消特務組織,廢除國民黨一黨獨裁,成立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民主聯合政府。悲鴻在《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上簽名,受國民黨特務多次威脅,收到三封恐嚇信,都被他撕碎,堅持不撤銷自己的簽名。 1946年,抗戰勝利後,悲鴻應聘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團結一批有教學能力的教師,建立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從事教學改革。赴北平途中,經上海時,他見到周恩來、郭沫若等同志,得到周恩來的勉勵。北平進步的美術工作者發起組織美術家協會,推選悲鴻為會長,期間,他創作國畫《奔馬》、《各得其所》、《鷹》等。 1947年10月15日,悲鴻舉行記者招待會,闡明教育與藝術的主張,當時著有《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批駁受國民黨控制的北平市美術協會對他的攻擊和誣衊。他們印發所謂“徐悲鴻摧殘國畫”的傳單,到處張貼。 悲鴻向各報記者發表書面談話,闡述自己的國畫主張,即“吸取古代藝術之精華,剔除其糟粕”,而“師法造化”是古代畫家的創造精神。國共談判破裂,國民黨組織“戰亂委員會”,企圖拉悲鴻參加,被他拒絕。他又拒絕國民黨委派他出國參加在印度舉行的“泛亞洲會議”作油畫《徐悲鴻夫人像》及一些國畫。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悲鴻拒乘國民黨飛機離北平去南京。12月7日,他與吳作人、李樺、艾中信、董希文、馮法祀等成立“一二‧七”藝術學會,準備迎接解放。他創作國畫《天馬行空》等,常有題款“山河百戰歸民主,剷除崎嶇大道平”、“百載沉屙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等。 1949年4月,悲鴻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保衛世界和平大會。7月,他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文聯常務委員,並被推選為全國政協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協委員;同月,當選為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9月,他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2月,政務院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並任中蘇友協理事;創作油畫《慰勞》及一些新國畫等。 1950年4月1日,悲鴻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9至10月,在全國戰鬥英雄、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上,他為英模代表作油畫、素描肖像多幅,構思創作《毛主席在人民中》;出席北京市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著有《剪紙藝術家陳志農先生》。 1951年,悲鴻抱病前往山東“整沭導沂”水利工程工地生活兩個月,創作多幅民工、勞模肖像;構思創作《魯迅與瞿秋白》。 7月,悲鴻患上腦溢血症,半身癱瘓。他仍創作國畫《奔馬》、《雄雞》及一些勞模肖像素描等;撰文《我對於敦煌藝術之看法》。 1952年,悲鴻臥病。秋後,逐步好轉,1953年初,病情好轉,扶病指導教學。這一年上半年,他畫了兩幅極有歷史意義的《奔馬》,一幅是獻給毛澤東主席的,題“百載沉屙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表達了他對共產黨的熱愛之情。另一幅《奔馬》題有“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這是畫家對新中國的正確理解,也是他畢生追求的理想。 9月23日,悲鴻出席第二次文代會,擔任執行主席。當晚,他腦溢血復發,26日晨逝世,年僅58歲。 9月28日,文代會為徐悲鴻舉行公祭,其遺體安葬於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於12月11日舉行徐悲鴻先生紀念會,12日舉辦“徐悲鴻遺作展覽會”。[2] 1915年,徐悲鴻在上海結識高劍父兄弟。他真正與澳門結緣,卻是因為與中華書局南中國業務負責人鄭子健、鄭子展交往的緣故。1938年,徐悲鴻應邀前往印度講學,同年秋到達澳門,目的是為了尋找清靜的地方作畫。另外,他將兩箱珍貴的書畫寄存在中華書局澳門支局。徐悲鴻在鄭氏兄弟在澳門沙嘉都喇賈罷麗街37號房子中住了一個多月,此宅院設有畫室供徐悲鴻使用。徐悲鴻在一張《無題》的畫馬立軸上題下長跋,敘述居住期間生活趣事。他給鄭氏的子侄鄭國璋繪速寫,僅以毛筆聊聊數筆,勾勒了出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 徐悲鴻在澳門期間,創作了不少繪畫作品,與高劍父相聚,在高劍父下塌的普濟禪院,今日仍藏有徐悲鴻的水墨畫《灕江春水》。[1] 2000年6月16日下午,“徐悲鴻藝術回顧展”在澳門旅遊活動中心開幕。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澳門特區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等出席了開幕式。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和澳門特區文化局聯合主辦這個展覽,展出徐悲鴻具有代表性的珍貴油畫、國畫、素描等畫作71幅,其中九幅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些創作於20世紀20至50年代的作品,與徐悲鴻生平圖片同時展出,對這位舉世聞名的中國繪畫大師藝術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顧。這次展覽持續至7月30日,展覽期間,並舉辦“徐悲鴻的藝術歷程及對中國畫壇的影響”專題講座。[3] [1]莫小也:《20世紀前期聚居中國澳門的傳統畫家》,載“論文網",2012年11月18日,http://www.xzbu.com/7/view-40585.htm。 [2]戈巴:《徐悲鴻PK徐志摩》,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第8-17頁。 [3]《徐悲鴻藝術回顧展在澳門開幕》,載“人民網",2005年8月11日,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6/492/20000616/107165.html。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