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迨至清朝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又有两位副将西密扬阿及张玉堂来游妈阁,曾留下不少诗文字迹,为摩崖众诗之表表者。盖二人虽属武员,但对诗书画皆精,且均能用指头作书画,西密扬阿曾步张道源韵,题诗一首于崖上,诗云:“莲峰浮远岛,庙貌仰云亭,万顷凌霄际,千艘仗赫灵,海流天地外,神护汐潮青。万国朝宗日,馨香极冥冥”。张玉堂亦和诗一首云:“鱼龙朝阙处,胜地着声灵。玉树遍巖翠,莲峰浮海青。苔侵三径石,竹绕半山亭,更上层峦望,烟波人杳冥”,此诗迺用指头所书者,书法劲秀异常。诚难得之墨宝也。另又赋七言律诗一首云:“何须仙岛觅蓬莱,海觉天然古刹开。奇石欲浮濠镜去,善云常拥鲎帆来。莲花涌座承甘露,榕树蟠崖荫玉台。谁向名山留妙笔,淋漓泼墨破苍苔。”并书“海镜”二字,字大数尺,笔势雄厚,刻于妈祖阁山傍。面对海平如镜,故后人称澳门为“海镜”。及至咸丰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张玉堂又再来游,再书“名巖”两字,字径及寻,勒于弘仁殿之巨石上。游人睹此,皆交誉之。为妈祖阁点缀,生色不少也。张玉堂,字翰生,号应麟,广东归善县(即今惠阳)人,出身行伍,官至副将,曾任顺德协龙鉴都司。能书工诗,妙擅兰竹。见李子黼柳堂师友诗录。西密扬阿,满洲正红旗人,姓觉罗氏,字文晖。官至杭州副将,工指头画,山水苍浑有气势,杂卉尤佳。-二人来澳之日,在道光癸卯(一八四三)。正当鸦片战争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虎视眈眈,想分一杯羹之时。而两位武员,守土有责,当是为著捍卫沿海,顺道来游者也。
西密扬阿及张玉堂游妈祖阁题诗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2月18日─1606年2月6日)5—6月,钦差总督广东珠池市舶税务兼管盐法太监李凤与信官王权、梁宗翰等人主持,由澳门四街华商出资重建妈阁庙“神山第一亭”完成。澳门“四街”即“十字街”,这是一条纵街与一条横街交叉而成的十字街,被明廷分别命名为“畏字街”、“威字街”、“怀字街”、“德字街”。这十字街本是诸夷建造居住。后多为华商租赁,葡人居楼上,唐人居楼下。妈阁庙神龛“万历乙巳四街重修”碑记:“四街重修”,上款为“万历乙巳岁”,下款为“仲夏吉日立”,见陈树荣:《澳门妈祖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从妈阁庙石殿神龛“万历乙巳四街重修”碑记谈起》,载《妈祖文化研究》,第35—53页;神山第一亭大门石横梁万历乙巳石刻,转自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43页。释迹删:《咸陟堂诗集》卷13《三巴寺》称:“相逢十字街头客,尽是三巴寺里人。”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69《外志》3《番夷》;谭世宝:《澳门妈阁庙的历史考古研究新发现》,载《文化杂志》第29期,1996年。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澳门》;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卷下《澳蕃篇》称“其赁于唐人者,皆临街列肆”;张甄陶:《澳门图说》(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称:“其楼房多空旷无居人,赁华人居之。”
妈阁庙“神山第一亭”完成
崇祯二年(1629年1月24日─1630年2月11日)澳门华商怀、德二街坊众集资再次重修妈阁庙之神山第一亭。谭世宝:《澳门妈阁庙的历史考古研究新发现》,载《文化杂志》第29期,1996年。
澳门华商集资再次重修妈阁庙之神山第一亭
妈阁风景,以古石胜,悬崖峭壁,满勒诗文,楷草篆棣,各擅体裁,韵律唱酬,自多妙句,琳琅满目,石刻斑斓,或为名流政客之公干留题,或为文友词人之纪游遣兴,所书者之人名姓氏,其勒石之月日岁时,间有事迹可攷,而足资历史研究者。兹就所知,略录于后,固不免挂漏之愆也,唯望大雅君子,斲误补遗,则幸甚矣。查摩崖所刻各诗中,有五言律诗一首,为清朝乾隆年间,署名浮山张道源所题者,后来之文墨客,步其韵而和者,不下十余首之多。其原诗云: “迳转莲花岛,天然石构亭,当轩浮积水,护楫有仙灵,海觉终宵碧,榕垂万古青,鲸波常砥定,风雨任冥冥。”张道源为清朝乾隆时广州知府,能诗善政,当时因外交纠纷事,奉命来澳办理封关。迨事平定后,莅妈阁庙拈香,留诗刻石,故其有“鲸波常砥定,风雨任冥冥”之句也。兹据《香山县志》所纪该次交涉事如左:“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一七八七),黑奴饮营地街,醉卧,不服夷官约束,夷官以肆主之卖酒黑奴也,反责之,邻肆与辩,遂迁怒,督黑奴拆毁寮铺,殴伤人民,并纵黑奴在望厦村偷窃滋事,货船到澳,不报地方官,往澳弹压,强词不顺,知县彭翥谒督抚,调香山协移驻澳门,以缉捕台匪为名,实防御澳夷也。又饬广州府张道源到澳封关,禁民居卖爨具食物,夷众惧,引罪输服,迺复开市贸易。”云云。自从清朝乾隆年间,广州知府张道源来澳,曾题下一首五言律诗在妈祖阁石崖上,后来之人遂争相步韵。香山知县许敦元来澳,亦步其韵,和诗两首。但刻于妈阁石崖上者,只得其“次韵之二”一首,诗云:“莲峰回镜水,石壁峙兰亭;几度招仙侣,何年擘巨灵;云垂沧海白,潮涌万山青;小憩幽严下,尘心落冥冥。”而其“次韵之一”则载在香山县志中,诗云:“石磴盘纡入,山阿结小亭;莲花开佛地,逢岛宅仙灵,巖树千年碧,中洲四面青;鸿濛原一气,天水共冥冥。”许敦元迺云南举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零)任香山县知县。当时澳民时起纠纷,常要到澳公干及勘案,此为来澳顺游妈祖阁之作也。又妈祖阁登山小径傍,有石刻一首,署名布衣者。相传为古之名堪舆家赖布衣,由江西找寻风水,步行来粤,追求龙脉,抵达澳门妈祖阁山上,叹为结穴,迺留题诗云:“古木涵江影,峰奇拏石亭;鱼龙沾佛法,鸟雀带仙灵;水镜云磨碧,山屏雨洗青;莲花开世界,烟霭遍南冥。”查该诗所押之韵,亦迺步张道源之诗者。则是诗必作于清乾隆时张道源之后。若谓为赖布衣遗作,则赖布衣原属宋朝人,先于清朝数百年。且该诗语气,亦不似堪舆家口吻,诗中所称石亭,则弘仁殿之石亭是建于明朝弘治年间,与宋朝亦隔二百余年。于此可以证明此诗不是赖布衣遗作也。何况布衣之名,不冠姓氏,可作未青一襟之儒生解,人人可称布衣。赖布衣原名文俊,字太素,自号布衣子,世人遂称其为赖布衣,迺宋朝处州人。官于建阳,好相地之术,著有绍兴大地八铃,三十六铃,及催官篇等书。清朝道光年间,尚有望厦名士赵元儒,也步张道源之诗韵,成诗四首,将妈阁古迹,描写如画。兹录各诗于后:“海隅藏古寺,斜结半山亭。地僻人偏静,林幽鸟更灵。潮来鸡颈碧,舟过马骝青。愿借浦团坐,安禅悟杳冥。”“试叩禅关入,神山第一亭。画船留胜迹,石室驻仙灵。镜海一天碧,莲峰四岸青。三千尘世事,回首总冥冥。”“登临穷古径,危坐石之亭。对此身如画,飘然胜至灵,江豚翻浪白,海燕拂云青。远水兼天阔,茫茫入望冥。”“谁人书海觉,峭石立高亭。如此山之秀,应教地有灵。天开双眼阔,榕印一心经,寂寂云林外,疏钟报暮冥。”至于妈祖阁之住持僧人遂昭,亦曾于清朝宣统末年辛亥,步张道源诗韵,吟诗一首云:“祥云灵雷汉,常护半山亭。旧事传神迹,新诗寄性灵。天高凝古碧,树老剩今青。悟到诸空相,声香亦窕冥。”当时南海书法名家陈诗博,与遂昭和尚同游,立次其韵,和诗一首云:“镜海鸿初印,寻僧到阁亭。新诗参妙谛,古刹毓仙灵。云拥千峰碧,波涵万楮青。胜游人未倦,林静晚烟冥。”吟后并在观音阁侧,书“说法点头”四字,刻于石上。字巨而健,迄今尚存。继后普济禅院住持畅澜老方丈,亦于民国五年时,步张道源诗韵,作诗二首,其诗如后:“南荒开岛屿,绝壁俯危亭。莆浦来神女,名山擘巨灵。江平波蘸碧,石峭树悬青。海阔天空外,孤帆入渺冥。”“百尺禅龛古,天然瘦石亭。神仙工斧凿,川躹效英灵。万古重张绿。羣山齐送青。一声灵磬襄,清响破青冥。”以上各诗,皆为历代诗人墨客,读了张道源知府之诗后,各有所感而作,刻于妈祖阁山上者也。
广州知府张道源游妈祖阁题诗及后人步韵
天后诞辰:闽粤人士,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天后宝诞。澳门妈祖阁亦例于每年是日前后数天,尽量点缀,张灯结线,搭棚演戏,笙歌酒讌,备极热闹。而居澳之漳州、泉州、潮州等人士,则例必于事前拈阄,分订于三月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三天,各自设筵备牲,莅庙贺诞。唯二十三日则为阖澳及上述三州人士共同庆祝。是日本澳之林族西河堂,定备亭色顶马,金猪鼓乐,巡街而至,盖以天后为林氏女也。更有一些天后神会会友,亦皆如是,往往有十余只金猪随行者。查旧日到庙贺诞之烧猪,每逾三四百只之多云。而海上渔民,以天后为海神,故对天后诞,更为高兴。当澳门渔业兴盛时期,妈阁海面,帆樯千百,密泊如织。盖渔船出海捕鱼,虽至远亦必归来贺诞,灯笼串炮,嘱目喧闹。每当诞日午时,所有洋船汽艇,经过妈阁海面庙前,定必鸣笛致敬者,在卅年前,庙前空地,搭一大棚演戏,男女左右分座,舞台则架于海中,台前正中广场,为羣众免费观剧处。所演皆为第一名班,当诞辰之清早,各大佬信必须粉墨袍笏,入庙贺诞。在殿前演“八仙贺寿”,及“加官”“送子”等剧。至廿四日,又为戏班中田宝二师宝诞,是晨例演“香花山大贺寿”,大撒金钱,观众争拾,热闹非常。天后诞前后,常有暴风雨者,谓为接大舅。曾有一次,在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于演毕大贺寿后,飓风猝至,海水暴涨,虽戏棚倾塌,但观众只湿衣裳,无一受伤者,众皆认为天后灵圣所致,诚幸事也。后来自从葡当局在庙前建筑一号码头后,搭大棚演戏之举乃辍。近年只有在庙内空阶,稍盖葵篷,点演小剧团,聊申庆祝耳,神诞之热闹,已大异当年也。
天后宝诞
妈祖阁名攷:澳门妈祖阁,实即天后庙也,其门颜不书“天后庙”,而题“妈祖阁”者,盖亦有由也。溯澳门妈祖阁,原为在澳之闽潮人士所建。因闽潮人士,皆称天后为“妈祖”,而琼崖台湾等地,以及南洋羣岛一带之人士亦然。郑昭之《贡使入朝中国纪行诗》注释有云:“妈祖,闽潮土语天妃也。自郑和修祠立碑之后,奉使漂洋者,莫不虔敬天妃。今南洋各地皆有妈祖宫,与大伯公庙同其不衰,又天妃与协天大帝,关壮缪及舟神,皆舶人所崇拜者。凡舶中来往,俱画夜香火不绝。”于此可见妈祖宫之名,实为粤东沿海及南洋各地所奉行者也。又因闽潮人士以为若遇急难而呼“妈祖”,则灵效立应。赵翼之《陔余丛攷》有云:“台湾往来,天妃神迹尤著。土人呼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所以澳中闽潮人士,欲得神灵,如响斯应,因此榜庙门曰“妈祖阁”。至于澳人习俗,间有不称其为“妈祖阁”,而呼其为“娘妈庙”者。则因有人传说:“天妃姓梁”,闽人间有称天妃为“梁妈”。娘妈庙者梁妈庙之讹也。至于普通人士,多呼妈祖阁为“天后庙”。古书则载称为“天妃庙”。良以神在宋朝兴化间,已有“妃”称号。至元朝之至元间,加封“天妃”。沿至清朝康熙间,晋封为“普济天后”。惟道家则称其为“英烈娘娘”。但未闻有称之为“娘娘庙”者。
妈祖阁名攷
传说葡萄牙人来到澳门,首先登岸的地方是妈阁庙前,澳门的葡文名字更源于妈阁庙。1844年法国海关总检查长于勒.埃及尔(Jules Itier)在澳门拍下中国境内第一批照片中,妈阁庙是其中的拍摄对象。法国画家博尔杰绘画的妈阁庙油画,更成为法国国王的藏品。究竟妈阁庙的建筑有何特别?欧洲人为何对其建筑有特别的迷恋?
妈阁庙的建筑特色
神舟奇迹:妈祖阁内,天后殿前,素来供设一艘小帆船,舵长数尺,桅几三枝,锚舵齐全,蓬舱毕具,张帆系缆,形状精致,梢翁篙手,眉目玲珑,直类一龟大眼鸡船模型,为中国之古式海舶。当年天后附航来澳,即乘此种帆船也。而洋船石上所刻之图样,故亦作如是式矣。盖妈阁天后殿前该艘小神舟,在旧日也曾有过一番奇异事迹。溯每当年年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神诞,于诞前三天之早晨,则妈阁庙诸值事,例必焚香燃烛,亲临江边,将此小神舟,送放落海中,任其飘流泛去。该小船虽是无人驾驶,但随波逐浪,渐渐就不知浮到何处耳。经过两日,事果神奇,该小船竟在天后诞前一天,必定安然飘流回妈阁岸边,届时诸值事又在海傍陈设香案,恭迎小神舟回庙内,如旧供奉。据说此举,乃天后驾船往接大舅(她的哥哥),同来共庆诞辰云。而妈阁庙值事对于此举,从来皆如是进行,该小船未尝有倾覆或失踪者。惟至距今约五十年前,曾有一次该小船在海上飘浮时,被一洋船水手看见,爱其灵活精致,背人将其捞去,至是该小船迺告遗失。而妈阁庙值事嗣后亦以外贼难防,遂罢此举,只得依样再做回一艘小神舟,仍供设天后殿中,聊资纪念耳。该小神舟之已往奇迹,据现在之老于澳门者,尚有不少人曾亲见其事,津津乐道之。但其何以能自然往返,及从未失踪,今试从科学辨证之:大概自小船被放落海中后,浮泛在水面,即人或见之,但以崇信天后,故决不敢干扰及之,不虑有遗失矣。小船跟随潮水退去,自然会随看潮涨回来,在迷信时代之人看来,就以为神奇也。
妈祖阁神舟奇迹传闻
时间: | 远古的澳门(1494年前) |
1488年 | |
建国之后(1949-1999年) | |
1960年代 | |
地点: | 澳门半岛--风顺堂区 |
妈祖阁(妈阁庙) | |
关键字: | 庙宇 |
宗教建筑 |
资料来源: | 澳门档案馆,档案编号: MNL.02.43.F |
典藏单位: | 澳门档案馆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档案馆 |
权限范围: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辖下 |
澳门档案馆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资料类型: | 图片 |
照片 | |
黑白 | |
登录号码: | p0004117 |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