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4/02/29
更新日期:2024/02/29
“地勢盡南灣,茫茫巨浸間。不風潮刮岸;當午瘴沉山。大舶微如點;頽沙曲似環。卻疑星宿海,潛氣出諸蠻。”右為清朝乾隆間,名儒鍾啟韶偕友俞素園、黎楷屏、伍平湖、及謝退谷等遊澳門時,詠南灣之詩句也。其之《讀書樓詩鈔》《澳門雜詩》十二首中,嘗註云:“澳之盡處曰南灣,亦曰南環。沙岸晝夜波激,勢若飛電。入夜黑晦,海面金星萬點,隱現出沒。”攷南灣,在澳門之南,當未填海時,真是一灣如眉,風景佳絕,所以又稱南環。《澳門紀略》云:“南環二灣,規環如鏡。”又據《廣東新語》,屈翁山之“澳門篇”有云:“濠鏡在虎跳門外,去香山東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灣,海水環之。”由此觀之,南灣在清朝乾隆時,尚屬半泓海水,一岸沙灘。入夜便黑晦如墨,只有浪濤激沙,現出萬點波光耳。迨至光緒年間,則已不同。據當時丘逢甲來居澳門,其之《嶺雲海日樓詩鈔》,有詠南環詩云:“樓台金碧擁南環,燈火千門夜不關。滿地煙花春似錦,三更人立磨盤山。”其自註云:“南環,為胡賈聚居處。予所寓在磨盤山上,夜望燈火如繁星。”蓋當光緒中葉,丘逢甲由台灣避澳時,所寓磨盤山,當是海濱山谷。因南灣原屬枕山面海,遙望十字門。是時澳葡已自認領有整個澳門。所以南灣已建築洋樓,萬家燈火也。古之南環,既是海灣沙灘,魚寮蛋戶,即聚村而居。漁民在此謀生,捕魚撒網,拾貝燒灰,故南灣東隅,舊有發魚寮之設。南灣西端,又有燒灰爐之稱。而一派漁村景色,天然秀麗,靡論晦晴風雨,都具畫意詩情。昔日海防同知印光任之《南灣浴日》詩云:“海岸如環抱,新潮浴渴鳥。浴金看躍治,丹藥走紅爐。舟泛桃花浪,龍盤赤水珠。蠻煙頻清廓,萬象盡昭甦。”又讀黃節《兼霞樓詩集》之《南灣朝雨》云:“暫輟書聲對遠山,平生遠景不多閒。天逢一雨欣欣樂,海納羣峰故故彎。得水鵜鶘逾斗大,浸田莨莠與人頑。繁憂卻在治詩日,又見朝陽轉北灣。”迨葡人來澳,也首擇南環,建屋聚居,於灣停舶。據民初外交部之《澳門界務說帖》云:“一五五七年,中政府方准葡人建設工廠於該島之東──即今之南灣,此為葡人在澳實行建築之始。”又據龔翔麟之《珠江奉使記》亦有云:“今之澳門,即舊名濠鏡。地有南北二灣。明萬曆中,大西洋人至此,樂之,遂請濠鏡為澳,而就二灣停舶”葡人既以南灣海為停舶處,則於南灣沙岸,設立埔頭。故昔南灣中段,近大堂斜巷口處,嘗有一個“魚仔埗頭”。當時所有之外舶及漁艇,皆由此上落也。南灣中段之魚仔埗頭,為昔日澳門南岸,船艇上落之所。當時澳門關稅權,尚在中國官吏掌握中,因此清朝關員,遂在魚仔埗頭旁,設立一所南灣稅館,圍杆高竪,望台突出海中,專司稽察職務。據張甄陶之《澳門圖記》稱:“澳有關稅,一主抽稅,曰小稅館;一主譏察,曰南灣稅館,專稽察夷民登岸,及探望番舶出入。”該南灣稅館,由清初順治年間,一直執行職務。延至道光二十九年,澳葡兵頭亞馬勒宣佈澳門為無稅自由港後,強行將之封閉,圍杆亦被撤除,惟望台則留存,迄至南灣填海時,才被掩沒耳。在魚仔埗頭稍過之處,即今政府大廈對面,本屬海濱。澳葡嘗在該處,築有一座小炮壘,初名聖彼得炮台,後又改名為聖伯多祿炮台;與南灣東端之嘉思欄炮台,南灣西端之竹仔室炮台,三座炮台,成犄角之勢,作為澳門南岸之防禦工事。據《澳門紀略》之“澳蕃篇”稱:“南灣炮台置炮三,噶斯蘭炮台置炮七,設火藥局於左側。”當清朝嘉慶十三年,由於歐洲之英法戰爭,英國與西班牙之聯軍、嘗侵入葡萄牙國土,所以英國艦隊,藉口保護澳葡,派兵來澳,在南灣魚仔埗頭登陸,並佔據嘉思欄炮台。《香山縣誌》曾載其事云:“嘉慶十三年八月初二日,(口英)哠唎人入澳門,欲據之。”嘉思欄炮台,在南灣隄岸之極東端,分上下兩層,有隧道可通下層。現下層炮壘,已被填海工程湮沒矣。或稱噶斯蘭炮台,因其上,古有噶斯蘭廟一所。據《澳門紀略》云:“東隅有噶斯蘭廟。”又據乾隆十年,分巡廣南韶連道薛馧,巡視澳門時,著有《澳門記》云:“……為廟者八,曰噶斯蘭廟……為炮台者六,曰噶斯蘭,曰南灣,曰西望洋……”蓋西望洋炮台,即南灣隄岸之極西端,今之竹仔室炮台也。以其處於西望洋山麓,故薛馧澳門記稱之為西望洋炮台、今已廢置久矣。至於噶斯蘭廟,又稱嘉思欄禮拜堂,迺昔日天主教之聖方濟各會所設立,為澳中之一所古老西班牙籍教堂。至十八世紀時,被澳葡當局沒收,改作陸軍兵營,現稱嘉思欄兵營是也。其教堂前地,經改建作為南灣花園,所以現在又稱嘉思欄花園也。攷嘉思欄之名,葡文原作(Francísco),照譯音應作“法欄斯士嘉”,不知如何竟會譯作嘉思欄者。據一位深諳澳門歷史之名宿謂:或因當時譯者,將中文字音,依照葡文橫列,並嫌字句太長,將尾音之“士”字“法”字省去,葡人不懂,便倒讀成“嘉思欄”云。相沿誤讀,亦一趣聞也。當年海防同知印光任,有《蘭寺濤光》詩云:“僧樓臨海岸,縱目極蒼茫。爽闢煙雲界,飛騰日月光;晴空如蜃伏,浩蕩覺天長。風外鐘聲杳,冷冷萬頃霜。”南灣東端之嘉思欄炮台,自從清朝嘉慶十三年八月初二日,被英國海軍登陸入據後,經由澳葡理事官唩嚟哆,報知香山縣官。香山知縣彰昭麟,呈請大府將廣州英商貨舶,實行封艙,撤買辦,禁工役,並增兵前山寨,北山嶺等戍防,勒令英軍撤離澳門;否則,火其舶而治其人。英軍懼,不得已,迺於十一月七日下艦回國。後來兩廣總督百齡,及廣州巡府韓封,親來澳門巡視。以南灣沙岸空闊無備,即令澳葡於海濱加築石牆一道,以防盜襲焉。據祝淮《香山縣誌》載稱:“未幾,總督百齡,巡府韓封,先後臨閱澳門。以自咖思欄炮台,至西望洋炮台,迤南沿海石磡,易於爬越,英吉利夷兵,由此潛登。令澳夷加築石女牆,以資防堵。”蓋澳葡自從明朝天啟年間,擊敗荷蘭艦隊襲澳後,驅使荷蘭俘虜,高築三巴門及水坑尾門城牆。並由松山至嘉思欄炮台,由媽閣山至竹仔室炮台,沿著東西海濱,各築城牆一道。惟獨南灣海濱,尚付闕如。嗣是澳葡迺遵清廷命令,再由嘉思欄炮台,至竹仔室炮台,加築高可及肩之石牆一道,與東西城牆聯繫矣。至道光末年,澳葡增修南灣沙岸,填高隄基,將石牆改作石隄。後更沿陽種植榕樹,婆娑載道,長蔭行人,樹影波光,益增景緻。囊年劉草衣有題南灣詞《賣花聲》一詞云:“隄外綠漫漫,煙水回環。珠簾十里捲青山,漠漠春痕無覓處,燕子飛還。花事未蘭珊,韻事休刪,古榕依舊繞銀灣,一舸鴟夷歸去也,長伴風鬟。”南灣,為澳門初來葡人聚居之所也。沿隄樓宇,層疊壯麗,高棟飛薨,櫛比相望。昔日澳葡機關,亦多設於此。如兵頭行,今稱督署;如法院,今已改建為政府大廈;和書信館,今即改建為自來水公司;而書信館,則現改於議事亭前,另築郵電總局焉。以故南灣入夜,自昔已燈火相矚。修築石陽後,添設路燈,最初為火水燈,每當日暮,即由工人登梯,逐燈燃亮;繼為汽燈,雖深夜,亦須工人輪流打氣;迨有電燈,則南灣最先敷設也。沿隄燈火,與榕影波光相掩映,更饒清趣,所以當年澳中詩壇之雪社諸子,嘗有南灣燈影集詠,其中不鮮佳作。茲爰舉數章,聊見一斑。如卧雪之五言絕句三首云:“疏疏隄上燈,點點樹間亮。倒景漾繁星,寒光搖破浪。露下覺光寒,霧侵憐色暗。彎環隱綠陰,明滅各相瞰。沿隄工掩映,閃閃生虛白。照見並肩人,喁喁談永夕。”又如印雪之七言絕句云:“綠榕曲護幾人家,鐙影重重落海涯。好是無風無月夜,一灣碧水浸金蛇。”又如抱雪之“疎影”詞云:“榕隄幾曲,恰一泓淺碧,浮金千頃。的礫驪珠,底事閒拋,鼉鼉欲肆饞吻。潮頭驀地掀天起,又恐被老龍吹暝。悄臨流喚出湘靈,認取蜃樓光景。何處闌橈款迺?縠紋正攪碎,珍惜誰省。可是燃犀,獨夜熊熊,照澈馮夷宮寢。和煙看似春星淡,帶雨比秋螢逾冷。還襯著遠岸紅闌,掩映隔簾花影。”南灣夜月,為古來澳門八景之一。試看十里長隄,半灣綠水,一輪明月,幾處漁燈,何等雅緻!況有南環花園,時奏音樂;曾將海濱古堡,增設歌壇,所以澳門人士,靡論夏秋晚間,輒到南灣散步去。蓋昔日沿陽都設有朱椅,供人憩息者。遊人或據隄獨坐,或踏沙偕行,領略水色山光,滌盡塵襟煩絮。縱使庸夫俗子,也解清懷;倘遇墨客騷人,倍添詩意。故時有即景朗誦,不少對月高吟者。其中佳構,聊錄數章如左:何仲恭之《南灣玩月》詩云:“冰輪瑩澈嵌天心,影落明湖耀碎金。飄忽薰風揚素袖,往來暮汐滌煩衿;江臬漁火隨波漾,嶺畔疏鐘入夜沉。寂寬深宵無限思,松濤猶弄自清吟。”梁彥明之《憶舊遊》詞云:“記濠江似練,人寂宵深,結侶同遊。四境淒清甚,幸多情是月,朗照當頭。金波瀲灧千頃,倒影印瓊樓。看十里長隄,風光如此,遠勝揚州。慨朋歡難再,良會恰逢,且狎鷺盟鷗。河上逍遙好,踏碎榕陰碧,隨處勾留。眼前景物指點,萬象望中收。我更欲乘風,蒲帆偏訪洞庭秋。”馮秋雪之《漢宮春》詞云:“明鏡酣雲,乍菱花再洗,一片秋香。風軟鳳蕭聲細,漏箭催涼。綠榕灣畔,愛清宵三五徜徉。冰澌響。蛟龍睡醒,險喁波底銀光。何用雕龍緩虎,縱雲屏夢窄,玩月隄長。人生百年有幾,雨驟風狂。素娥憔悴,趁西風又向人黃。誰惜桂陰滿地,不教步屧遑遑。”南灣隄岸,初不過只屬澳中風景區耳,與繁盛市街本不相連者。自從一九一八年,澳門當局開闢新馬路時,迺由議事亭前地,向三角亭開拆通衢,直達南灣海濱。當時澳中富人林蓮之南灣大屋,適當其衝,遂被拆去,即今南灣之新馬路口,及西洋匯理銀行地址也。嗣後,南灣便成為繁盛之交通大道焉。車水馬龍,絡繹如織。而隄中之聖伯多祿炮台,雖廢置多時,商人亦利其地衆,嘗由盧某斥資,將其粉飾,並架棚海中,改作茶室,兼設歌壇,顏曰“適亭”。斯時也,笙歌夜夜,鬢影衣香,曾盛極一時。自從澳門新口岸之填築工程完成後,港澳商人以南灣海面,毗連外港,遂組織申達置業公司,承投填築南灣海面工程,擴展南灣陸地,俾成繁盛市區。於是由嘉思欄炮台起,至政府大廈對開之一帶海面,皆堵塞成為陸地。其間雖曠置多年,後經當局劃分馬路,繼且建築高樓,今後,不復再如《澳門紀略》所言:“南環二灣,規圜如鏡”耳。澳葡更於南灣道左,竪立四百餘年前,初到中國邨門鎮之葡人歐維士石像焉。嘗憶《兩行堂詞鈔》,有《東風齊著力》詞一闋云:“四百年來,有誰呵護,此小山川。時移代換,依舊住番官。孰令詞人氣短,層樓上慷慨憑關。空惆悵,星沈月落,夢斷珠還。燈火夜南灣。榕蔭下,一時哀樂無端。弦歌動處,風細漾微瀾。相彼柔情似水,談恩怨,怎化兇頑。休回顧,陳陳往事,淚亦為斑。”時代不同,詞意未可概今也。
南灣
筷子基,原迺蘆兜城對面之一個沙洲,爲青洲與蘆兜城之間,海沙日久積成者。初面積不大,原名赤洲,又稱竹途岸。據《香山縣誌》海防篇有云:“青洲東南偏東三里之竹途岸小島,原名赤洲。”光緒十六年,澳葡填築青洲路後,將青洲變成一個半島,附屬於澳門;又在一九二四年,填築内港,將赤島築成一個長形小島,名之爲筷子基。蓋初時尚築一小橋,橫跨兩岸,後來復將河腰堵塞,而成一長形半島,與青洲路兩相平行,恍若一雙筷子,故名筷子基,取其象形也。澳葡築成此半島後,於其上建平民屋兩列,取名爲五二八坊,以紀念其五月二十八日之葡國革新紀念日也。該坊兩傍海濱,樹木行列,屋宇整齊,雖屬貧居,另具風緻,迺仁慈堂管業也。據《澳門市街名册》稱:“筷子基,此名係指由白朗古將軍大馬路起,至内港止之新填地。位置在筷子基北灣,與筷子基南灣之間。内有五二八坊。工務港口運輸廳、貨倉及旱塢空地等。”“五二八坊,又名筷子基,位置在筷子基即白朗古將軍大馬路之西,及筷子基北灣與筷子基南灣之間。有街三條,由東向西,橫貫而過,南爲飛喇士街,北爲俾約翰街,中爲高士德街。此坊之尾端,有工務港口運輸廳,材料倉及旱塢一座。”
筷子基
“西灣與媽閣,脊聳隔一山。鑿空闢坦途,石氣青孱顏。驅車得捷徑,勞頓忘躋攀。危崖怒潮立,聲在杳靄閒。撫松時小憩,翛然煩慮刪。”右為汪慵叟詠澳門西灣詩也。其註釋云:“南灣與媽閣,山徑阻閡,近年始開鑿通行,地名‘西灣街’。山下潮涌,時有高至盈丈者。”讀此可知從前澳門本無所謂西灣者。根據《香山縣誌》稱:“澳有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是稱澳焉。”於此亦未聞有言及西灣者。蓋當年南灣與媽閣,正如《澳門雜詩》所載,山徑阻閡,近年始開鑿通行。攷澳葡約於一九一零年間,始將西望洋山及媽閣山,兩山南面山麓之海灘,填築成隄岸馬路。其東端近燒灰爐一段,稱西灣街;其西端近媽閣山一段,稱民國大馬路。事緣葡萄牙本國,適於是時政變,改憲共和,所以即將西灣定名為民國大馬路(Avenida da Republica),以資紀念焉。據《澳門市街名冊》釋云:“民國大馬路──由西灣街即燒灰爐斜巷下段起,沿隄邊至媽閣上街即媽閣炮台附近止。在媽閣山之南坡,有一斜巷分為二枝,均與此大馬路相連,且亦屬於此大馬路。西灣街──由民國大馬路,即燒灰爐斜巷附近起,至羅飛勒前地止。”查習俗相沿所指之西灣區域,一般皆以東端由竹仔室炮台起,沿隄西行,其中有海環兩個,而至西端之媽閣炮台止。或稱西灣為西環。西灣在澳門之南,沿南灣海濱迤西,因灣築隄,背枕西望洋山麓,前臨十字門海面,浪擊隄石,湍激澎涯,波濤萬頃,氣象萬千,極饒景緻。昔澳中雪社諸子,有《西灣觀濤》詩,如黃沛功之五言云:“吐納魚龍氣,源頭東海來,西灣一片月,盪作金銀台。” “遠望疑煙生,陡起如雲矗;打上山樹巔,隨風散珠玉。” 七言詩中,劉草衣有云:“倚樹吟殘夕照西,一灣新漲綠淒迷。浪花飛起三千尺,卻捲春雲貼水低。” “前度通詞意未忘,伊人宛在水中央。無端吹皺春波綠,不許螺鬟照晚妝。” 深哲士之二首云:“雷喧雪濺浪花高,日日灣頭有怒濤;鐵弩三千沉霸氣,江山如夢幾英豪。” “拍岸驚濤樹杪過,靈胥白馬戰較鼉。澄清攬戀平生志,滄海橫流感慨多。”周佩賢詩曰:“首夏風光忽轉常。漫天雲冷水湯湯。浪花開到隄邊樹,一望濛濛盡帶霜。”趙連城之七絕云:“風入西灣景最奇,拍隄波浪散銀絲。浪花不識高飛苦,飛到沿隄百尺枝。”馮秋雪二首云:“西灣風物落吟邊,雪浪銀濤最可憐;清白豈終隄下水,今番高過綠榕巔。”“零雨絲絲日向西,拍天波浪欲吞隄。何因借得錢王弩,射到潮頭肯自低。” 蓋西灣隄岸,正處於河海交流要衝,右有西江水滚滚而下,左有九洲洋滔滔而來,苟遇風起水湧,則每每浪高覆樹,其淋灕景象,已被雪社詩人細緻刻劃矣。西灣西端,有一古堡,名“媽閣炮台”,葡稱“Forte de Barra”,即“澳門紀略”所稱:“娘嫣角炮台,在西望洋下,炮二十有六。”《香山縣誌》又謂:“娘嫣角炮台,列炮二十五,銅具十二,餘鐵。” 西文《澳門三百年史Macau Three Hundred Years Ago》,當述及該古堡云: “此堡險踞澳城入口河道,古名聖戴鴉高炮台(S. Tiago)。面積縱一百五十步,橫五十五步,形成一個閱台,離海面三十英尺。炮台牆基厚二十八指尺,牆頂厚十七指尺,而其欄高,只不過離台面三指尺,高不能禦人,或炮,惟適應鎗戰用也。堡中有石池,可貯水三千墩。背後營房,駐兵六十人,一隊長率領之。地平下有軍械糧食貯藏庫。一圍牆將炮台與營房連系,約距十五步,便是海濱牒壘,佈置重炮,以握守中國廟宇媽閣之通道云。”以上皆為古籍對媽閣炮台之紀戰。查該古堡建於公元一六二二年前。澳葡築此,以防禦澳城之入口水道也。但今時軍事進步,古之炮台碉堡,已失去戰鬥時之重要性,被時代淘汰矣。媽閣炮台亦然。所以現在之西灣馬路,可以橫貫炮台而過。且當局於台前遍置石椅,植樹蒔花,以供遊人憩息,或綸絲垂釣,竟視同風景區焉。西灣西端,媽閣山麓之古堡牆內,又有一小天主教堂。建自一六二二年前,廣不盈丈,深十餘尺,門面簡樸,階前促,尖頂不高,為澳中天主教堂之最小者。年中只開放一次,俾教徒參拜,餘日均封閉,因其處於軍事防地中也。其堂號聖戴鴉高堂(Chapel de S. Tiago),所以媽閣炮台亦因其名而又稱聖戴鴉高炮台焉。西灣中段,有一所防癌病院,迺紀念葡國教師喇拉利士者,葡文名為(Pavibao Lara Reis)。查喇拉利士迺葡萄牙人,初由本國來澳,視察航空,後以澳地無可用武,迺改任教育,在本澳利宵中學擔任美術教師之職。因其人擅美術,尤愛中國藝術,所以在其所居之西灣別墅中,一切陳設皆為中國式傢具,且愛交中國文人,惜其病染肝癌,卒於一九四九年病逝澳寓。因其在澳原屬鰥居無偶,又乏兒女,故其臨死遺囑,願將其所居之西灣別墅,捐作防癌病院,以利世之與同病者,意至善也。現在該院交由仁慈堂負責管理,敦請醫生主持醫務,房舍雖少,但環境清幽,為澳門唯一之癌病療養所也。西灣之媽閣山最高峰處,昔日汎美航空站曾於此築一氣象台。但自從汎美客機停航澳門後,當局遂將該處改為軍事哨崗矣。據《澳門市街名冊》稱:“媽閣山,山頂有軍事哨崗,東北斜坡有總督私邸。”在西望洋山與媽閣山之間,即聖珊澤馬路口,有澳葡總督私邸在焉。據《澳門市街名冊》稱:“聖珊澤馬路,本省總督私邸在該馬路,俗稱竹仔室兵頭住家云。”攷古時澳葡兵頭,原擇居於二龍喉側之兵頭花園內者。嗣因舊日草澤荒蕪,虐蚊太多,迺遷居於南灣兵頭行。繼以兵頭行改充澳督行政公署,故另擇環境幽美之西灣山上,特築精舍,作為總督私邸焉。今該邸為二層洋樓,四週花圃,背山面海,居高臨下。階前露台,可俯瞰西灣全隄,旖旎洋場,風光別緻。蓋西灣風光。靡論在晨曦月夜,俱足引人入勝者。曾記百尺樓主繆君侶有《夏初早遊西灣》之五言一律云:“流水隨灣轉,飛花著地殘。服綿方覺熱,衣葛又生寒;林鳥啼初日,潮兒戲淺灘。微風吹過處,猶足起波瀾。” 又昔日崇實校長梁彥明有《偕友夜遊西灣》之七言古詩云:“澳中清士馮周梁,聯袂遨遊意與狂。時維首夏多梅雨,人間火宅盡生涼;蒼茫領略西灣景,聽罷濤聲看電影。阿香作態示威靈,霹靂頻頻起南嶺,漫漫黑夜誰與俱?惟我三人步復趨。魚龍出沒海之角,雙眸千里窮冥邈,衣襟雨濕何淋灕。手挽銀河清斯濯,風起水湧浪排山,潮流澎湃似時艱!乾坤整頓待何日?匹夫有責恥投閒,濠江溷跡將廿載,歲月蹉跎鬢漸斑!蒼生苦陷滔溺深。力挽狂瀾仗婆心,社會混濁有如風雨惡,浪捲波翻起蛟鱷。弱肉強食說天演,螳螂捕蟬飽黃雀。我生不辰拼與戰,安忍坐視任侵略?吾懷如此人亦然,相期努力勵仔肩。久雨望睛亂望治,默祝天心如人意。噫!吁!嘻!嘻!西灣遊遍復南灣,世外桃源屬此間。”西灣東端,西望洋山下,竹仔室炮台在焉。竹仔室炮台,處於南灣與西灣之間,為兩灣之分界處。該古炮台,前章“南灣”已詳言及。因其缺乏軍事作用,久已廢置。其與媽閣炮台,分踞西灣東西兩端,斜陽古堡,同是淪為西灣風景之點綴物耳!峰景酒店,昔日原稱竹仔室酒店,在竹仔室炮台之上,洋樓畫閣,高峙於兩灣之間,美景當前,風光佔盡,迺澳中住處也。其下石壁,嘗題有擘窠之葡文 (Bela Vista),義即美麗風景也。誠然,西灣風景,美灣怡人,雖風雨晦睛,俱足欣賞,澳中騷客,為之寫過不少詩篇,如冰雪女士之《西灣遇雨》詩二首云:“蜿蜒隄樹碧參差,櫛雨梳風景亦奇。一片玄云頭上過,今番真是雨催詩。”“隄邊一霎無情雨,滄海橫流捲地來。幸有綠榕張翠幕,不然人作水中鯛。” 又如宇雪女士之《夏雨乍晴晚步西灣》詩一首云:“驟雨狂風又乍晴,是隄車寂冷逾清;南灣何似西灣好,新水粼粼嚙石生。” 又如秋雪之《雨夕出西灣》之五言絕句二首云:“雨入西隄迥,憑闌世欲忘。人間千萬意,誰及雨絲長。靜到無人到,西灣風雨秋。可堪在睛日,俗客滿隄頭。”西灣地勢,兩環曲水,宛似雙眉;十里長隄,獨居一面,遠離市井,唯見蛋艇漁罾;近水樓台,都是豪門巨宅。綠榕載道,長蔭遊人;朱椅間陳,聊息過客。道傍球場張網,時見玩侶雙雙;海濱汽車飛馳,反覺御者逐逐;何如安步?大可散心。清晨來此散步者,可以吸海風而曝陽光,極目煙波,看不盡風帆沙鳥;薄暮來此散步者,可以揖落霞而履明月,寄情江畔,數不盡漁火隄燈。似此清靜整潔之好去處,誠澳中最佳之風景區也。今試將文人對西灣之歌詠,聊錄一二,以見一斑。馮秋雪之《西灣即景》七言絕句云:“不曾日日到灣前,誰信風光景萬千。最是半珪明月上,晚霞低向水邊眠。”梁彥明之《西灣觀魚》七言絕句云:“風風雨雨過隄西,萬頃洪濤壓網低。逐隊銀鱗漁顧樂,秋涼肥透小鱒鱗。”馮印雪之《辛酉中秋西灣玩月》五言古詩一首云:“碧落懸飛鏡,海天任橫恣。初迺籠薄雲,須叟已消澌。湯湯一江水,月色佈其媚。遼迥足遊目,景物孕幽異。微波碎金塊,片帆渡鷺翅。遠山如美女,婉嫻臨流巋。偃坐隄上石,玩賞真無忌。衆皆趨喧鬧,我獨蒞此地。嗜好殊酸鹹,炎涼區胸次。幾歲幾中秋,詩篇屈指記。哀樂不猶人,圓缺示天意。搶攘一世間,譬彼響擿埴。蹉跌本司空,奈何境役志。曷若抱月終,不事問榮椊。水風夜傾洞,肅然逗回思。踉蹡踏月歸,通衢警歌吹。”
西灣
“一灣水弱不流花,寂寂連山長草芽。五月海風多帶雨,亂帆隨雨過前沙。”黑沙灣在澳門東北隅,沿關閘沙海灘至馬交石山麓,成一巨灣。隄岸背靠蓮峰山,面對九洲洋,平沙漠漠。雜生水草,是即黃節詩所謂:“寂寂連山長草芽”也。又因海水沙色,均呈黝暗,故名黑沙灣。按鍾鳳石於嘉慶時遊澳,在其所著《讀書樓詩鈔》之澳門詩十二首中,有註釋云:“澳門一島,狀如蓮花。香山盡處,有路名關閘沙,直出抵澳,若蓮莖焉。其兩傍為內外洋,水分二色,內紅外黑,亦曰紅黑海。”攷關閘沙之兩旁,內為西江,其水挾上流之泥土而下,故色紅赭。外為九洲洋海,水色黝深,其沙亦呈暗黑色。潮挾沙來,堆積成岸,如半環形,故又名黑沙環。據《澳門之市街名冊》稱:“黑沙環──本市望廈山東北,及螺絲山園之北,全部地區,包括由黑沙灣船塢起,至馬交石,即漁翁街附近止,所有之新填地。黑沙灣填地,包括本市拱形馬路起,至漁翁街之低部止所有新填地。現在此區,將黑沙灣與馬交石連接起來。除黑沙環馬路附近一小部份有建築物外,其餘大部分作菜園用。以上所示,即澳葡現在認為是黑沙灣之區域也。黑沙灣隄岸馬路,迺由馬交石斜坡起,直落黑沙環而至拱形馬路,逕抵關閘門止者。此路於一八四八年,為澳葡兵頭亞馬勒(J. M. F. do Amaral)所開闢。當年他於傍晚時候,定必跨馬馳聘於此沙隱中,習以為常,卒被龍田村民沈米瞰殺於此。現在沙隄之拱形馬路中,澳葡刻有一石,泐明“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等字,作為紀念。據《澳門市街名冊》稱:“拱形馬路──由罅些喇提督大馬路,與巴波沙大馬路之間,即青洲大馬路對面起,至黑沙灣馬路,即馬場海邊馬路對面止。紀念物,刻有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石一件。”黑沙灣北端,即關閘門東邊海灘,澳葡填海時,曾於此築一跑馬場,由澳門賽馬會(The Macau Jockey Club)主辦,每月賽馬一次,不數年便告停辦。因此空闊場地,日漸荒蕪,後來任由澳中貧農在此墾植,現終變成供給澳中民食之菜田矣。又據澳門市街名冊稱:“跑馬場──此係本市新填地區,位於黑沙灣船塢之北,原設有澳門騎師俱樂部之跑馬場。此區大略以馬場海邊馬路,及騎士馬路為界,現幾全部闢作菜園。”黑沙環及馬場海邊馬路一帶,地闢人稀,十里平沙,空闊無比;且海邊空氣清佳,最宜於調鞍試馬。嘗讀《澳門雜組月刊》,江仲春有濠江八景詩,其中之“黑沙躍馬”云:“風高天昏黑,遍地煙塵生。羣雄爭為首,何事伏櫪嗚?”黑沙灣跑馬場之南,有只可供漁艇避風用之黑沙灣船塢。該塢本為澳門填海工程之一,原定將該塢築成一道小運河,鑿穿蓮花莖之關閘馬路,而貫通青洲內河,使澳門半島變成海島,然後在小運河上架一橋樑,俾得仍通關閘焉。後因變更計劃,致改作船塢耳。黑沙灣中部,原有基督教志道堂初址一所,迺澳門基督教最初傳道之處。後於一九一八年,才遷往馬大臣街之新建會堂耳。茲據余美德口述,吳桂華筆記之《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成立史略》稱: “……民房堂舍,面積無多,會衆擠擁,難於容納,迺蒙謝榮先生據概捐送黑沙灣屋地兩間,以為建築會堂之倡。復由當時之熱心信徒,籌募款項,續購屋地四間,會堂之基址備矣。於是由余美德、李星泉、廖德山、司徒邇臣及謝榮等輩,熱烈募捐,鳩工備材,歷時未久,而寬敞之志道會堂,建立於黑沙灣矣。其時香港倫敦會道濟會堂,贈來金地黑字匾額一方,顏曰:福音初至之地……夫黑沙灣之地段也,僻居市北,遠隔人煙,交通工具,未有如今日之繁榮,既無巴士,復鮮汽車;疾雨暴風,往還跋涉,傳道困難,豈非憾事乎?當是時也,會衆閒談中,感覺有另建新堂之必要焉。意志已決,機會自來,……曾幾何時,而巍峨之志道會堂,聳峙於馬大臣街矣。” 志道會堂雖已喬遷,但黑沙灣舊址現仍存在,不過易為民居耳。澳葡鑿山填海,已將黑沙灣面目改觀,古蹟亦被湮沒不少,滄海桑田,儼然菜園瓜圃,雞犬成村矣。傳說不一之馬交石,一說該石實於黑沙灣海中,即今之留香花園對開海面。三小石支持其下,半浮水面,圓滑可撫。其朝向黑沙灣之一面,題有馬交石三個大字,雕鑿甚深,並刻有一條如鏈形之花邊圖案環繞之。卅年前,澳中耆宿,嘗泗水至石,為之撫摩不至云。但自填海後,或被爆去,現已湮滅矣。觀音堂之後山花園,原迺背枕黑沙環,後顧九洲洋,風景佳絕者。自澳葡掘泥填海後,將觀音堂之後山,掘去過半,闢俾利喇馬路,建合金棚兵營,現只遺下半壁後山,掩護梵宮耳。黑沙灣為澳門之東北邊陲。往日,一灣鹵海,半岸黑沙,水中亂石參錯,蛤蠣叢生。沙灘上,更繁殖一種觀音螺,螺殼而蟹爪,如負殼之蟛蜞然。沙間還雜生各種貝類,形狀奇異,顏色美麗,兒童常愛拾玩。自填海後,亦皆絕跡矣。黑沙灣亦迺觀潮佳處。東風來時,驚濤拍岸,有如萬馬奔騰。清朝道光時進士鮑俊,其《行香子》詞有云:“颶母時鳴,百丈潮生,捲腥風,浪迫蛟鯨。沙關夕照,海角朝晴,愛臘魚黃,銀蝦白,石螺青。”
黑沙灣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月16日─1780年2月4日)2月20日,法國東印度公司“科尼茲王子(Prince de Kannitz)”號商船從里昂出發,於7月間抵達澳門,法國商務代表嗊士噔(Charles de Constant)攜其中國僕人阿高(Akao)在望廈村一帶遊覽,學穿中國布鞋,唱中國歌曲,坐中國轎子,養中國狗。9月19日,“科尼茲王子”號抵達廣州。該船共載287人,除兩名傳教士外,其餘均為各國駐廣州夷館的員工。當年,嗊士噔即往澳門住冬,並留下了對當時澳門最真實的記錄: 常駐廣州的歐洲人,一般都習慣到澳門去住冬,因為他們喜歡這個具有某種歐洲色彩的地區,而且進出也不需要任何申請和准許。住穗歐洲人被迫每年到澳門定居半年。他們在澳門租用和修繕非常豪華的住宅,這些住宅帶有很大的美麗花園。自16世紀以來,葡萄牙便習慣於將莫桑比克的黑人運到澳門,為到那裡住冬的駐穗歐洲人充當僕人,特別是當轎夫。澳門的西洋人轎子有5名轎夫,4人抬轎,1人撐陽傘。澳門半島由一條長1/2法里、寬1/8法里的狹長地帶與香山相連。中國人曾在那裡建築了約15法尺高的厚城牆。該城牆中央是一座酷似城門的大門,駐紮著一支衛隊,有10名兵勇負責阻止中國人經過。在澳門需要記住的第一個詞是“Maetti”,即媽祖。澳門全民信仰著名偶像媽祖,在那裡的山上建有媽祖閣。另一個詞是“馬交港(Amacao,Guad)”,即今天的“澳門”。除了某些海灘之外,澳門在大海一側被乾旱的山嶺所環繞,由堆積起來的山崖所組成,其周長為10海里,城市佔據了這片領土的 1/3。在丘陵之中,有一片由中國人辛勤耕耘的土地,那裡很容易進行灌溉和蓄水。當地中國農民已從極其懶惰的葡萄牙人手中奪回該地區的地產,他們居住在這片富裕平原的三個村莊,望廈村(Mong-ha)、沙梨頭村(Patane)、聖拉匝勒(Saint-Lazore)旁的黑沙環(Areia Preta)。該島中的未耕耘部分被充作中國人的墓地,世人從未見過如此遼闊和具有如此巨大的墓碑的墓葬地。城市的佈局很美觀, 每側均以階梯狀上升到多座丘陵,其中某些山頂由城堡和教堂佔據。 澳門共有13座天主教堂、3座男子修道院、1座烏爾蘇拉修會(Ursuline)或克拉拉(Sainte-Claire)修會的修女們的教堂。大部分教堂都很龐大,建造得也很漂亮,屬於耶穌會士們的大三巴(聖保祿教堂)有三根廊柱的漂亮門面。它們佔據了最美好的地址和最佳方位。澳門城由一個要塞工事或一個城堡所保護,這就是大三巴炮台。城外有一座佔據了一座山丘之最高峰的炮台。它俯瞰鄉間與大海,這就是東望洋炮台。在海港進口處有一座大炮台,船舶必須在其大炮下駛離,在最容易下到大海深處的地方,還有其他幾個炮台,這些炮台均配備150門鑄炮,其炮架的現狀非常糟糕,城牆的保存狀態也很壞,人們很少會對它們加以修繕,當時駐澳門的葡萄牙兵營有150人,由不同民族和不同膚色的人組成,中國人不允許增加駐兵的數量。就這塊殖民地的現狀而言,它很容易被奪佔。若有一支500人的歐洲駐軍,且處於警備狀態,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抵抗中國的任何軍事行動。如果葡軍能保持與海洋的自由交通,那就更容易了。澳門城在陸地一側由厚而高的城牆環繞,係由葡萄牙人在100多年之前,當荷蘭人企圖奪取該城時,抓獲的荷蘭俘虜所築。城外還有一家醫院和一家孤兒院。 當地的葡萄牙政府掌握在一個議事會手中,它原來只接受開赴日本的貿易船隊司令官們定期巡視,從1629年起,又從中加入了葡印總督任命的一個“總督”。議事會由葡印總督任命的“澳門總督”把持,澳門成了一個寶庫,它由對某些從歐洲船上卸下來並由議事會向居民們大量出售的商品徵收的稅款來維持。那裡有一個擁有廣泛權力 的主教。當地居民與印度、菲律賓群島、巴達維亞、交趾支那、馬六甲海峽和法國島從事貿易。這種貿易共用20—25艘船。每年有一艘赴果阿,另一艘赴帝汶,有1—2艘赴孟加拉,同樣多的船舶赴馬尼拉,3—4艘船赴交趾支那。這種情況與1560—1630年間日本貿易的時代相比,則顯得黯然失色了。澳門居民們的最大收入,則來自他們向屬於不同公司的歐洲人出租房屋,或者充當歐洲人的僕人。葡萄牙女王將經營巴西煙草的專營權留給了自己,而巴西煙末正是中國人吸的那種煙。女王在那裡有一個倉庫和一個負責銷售的代理商。每年都 有1—2艘里斯本的船前往中國採購茶葉、南京土布、瓷器和藥材等商品,他們都用皮阿斯特支付。歐洲的葡萄牙政府長期忽略,甚至忘記了一片使它未付出任何代價的殖民地,這片殖民地對它一無所求, 而葡政府於數年前就派遣了一名高級法官,或者一位具有廣泛權力和任期5年的大使,他同時也是海關的關長,負責死者遺留下的財產,為政治事務而與中國政府交涉。總之,他是負責全部民事與法律事務的長官。但他也在澳門從事鴉片貿易,而中國政府本來是禁止這種毒品進口的。此處的鴉片中的大部分都被當地居民消費,它們在澳門獲得了一個可靠的集散地,又通過走私而被輸往中國內地。 澳門政府對該島上的3萬餘名中國人沒有任何司法權,它對其他居民行使權力。當葡萄牙人之間產生某種糾紛時,尤其是當情況非常 嚴重時,則必須與“廣南府”屬下的同知協商,同知駐紮於前山寨。澳門過去曾有一家設備精良的鑄造炮與鐘的工廠,由自日本進口的銅供應原料,於1561年由波加洛(M. T. Bocarro)創建(此為噴士噔誤記),當時為遠東最著名的鑄炮廠。該城居民約有7000名基督徒,其 中2/3都是女子,均為中國人血統。另據估計,1745年澳門的信教居民為5212人,包括前澳門住冬的外國公司經紀人、亞洲非中國人的受歸化教徒;在澳門的8000名中國人中,約有4000名教民。這樣算來,在18世紀中期,澳門共有9000名基督徒,而該地的總人口要高於1. 3萬人。葡萄牙人將收買中國嬰兒並使他們在基督教中成長視為一種“功德偉業”。嬰兒的價格並不高,尤其是在中國內地各省出現荒歲時更為如此。葡人更喜歡收買女童,以供色情業。當時澳門只有一個歐洲女子,即總督夫人。澳門的葡籍居民實際上來自許多民族和各種膚色的人,其中包括1500—2000名黑人女奴。各種工匠都是中國人,葡萄牙人更喜歡祈求施捨而不是去工作。澳門是嘉靖年間的1557年,為感謝葡萄牙人幫助消滅海盜張西老(Tchang-si-lao),而允許葡萄牙人居住在該地。這是未曾由中國史料否認或確認過的說法,但無論如何,在最早純屬地方當局與廣東官吏們的安排,而並非北京政府的正式割讓。因為當時海盜正在騷擾屯門地區。中國人也只允許葡人建造木板房,但葡人善於賄賂負責監察管理的官吏們,不久便在那裡如同現在一樣定居了。他們與中國政府談判,並由此獲准擁有一處軍事工事,一定數目的大炮和100人兵營。葡人每年向中國政府交納500兩白銀(750鎊),廣南府每年都派 人來隆重地接受地租,視察工事和軍事,查詢是否嚴格地遵守條約。澳門港很安全,可以接受吃水量為20法尺的船舶。葡人很少對該港給予關注,使大船很快就無法使用它了,使許多船被迫拋錨於氹仔島,那裡距澳門城有1法里之遠,也是安全港。中國政府保留了出自內地的關稅,並且對不屬於澳門的葡船徵收停泊稅。當時在澳門流行的習慣是,先到達的歐洲夷館成員為後到者舉行晚宴。這都是一些盛大歡慶的日子。1780年,人們都穿鑲補華麗飾帶的服裝,側佩刀劍,乘坐由葡萄牙黑奴抬的轎子,禮儀要求在餐桌上有一隻幾乎是完整的烤全羊,每只羊價值15皮阿斯特,這是當時最 珍貴的菜肴。人們在下午2時用餐,然後便去休息,晚上再返回打牌,9時再進餐,一般都要持續到次日清晨。當新來者安居下來後,一般還要舉行答謝宴會。因此,澳門日復一日和永無休止地舉行宴會。歐洲人於每年2—10月間在澳門度過。當時共包括15—16名英國人、同樣數目的荷蘭人、3名瑞典人、3名丹麥人、3名法國人、3 名奧地利人,此外還有幾名獨立於夷館之外的英法僑民。這些外國僑民於澳門居住期間,完全是無所事事,除在海上遊弋而消磨時光外,無他事可幹。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青年人都過著放蕩的生活,不遵守任何法制,不從事文化活動,只追求粗俗的享受,至少是非常懶惰的原因。當地人往往認為那些返回歐洲的人,都是已暴富的巨賈,是古怪的、好奇的和令人無法忍受的野蠻人(東哥特人)。這種情況後來略有改變和好轉。 1780年,有幾位歐洲婦女常年居住澳門。中國政府不允許任何非中國女子到廣州並在那裡定居,就如同禁止任何歐洲人與中國女子交往一樣。耿昇:《貢斯當與》,載《暨南史學》第2輯,2003年。
法國東印度公司“科尼茲王子”號商船從里昂出發
“覆路榕陰接海隄,望洋東轉望洋西,馬交石上看潮立,十萬軍中戰水犀。”右為《嶺雲海日樓詩鈔》之丘滄海詠馬交石觀濤詩也。蓋馬交石觀濤,昔為澳門八景之一。當澳門未填海時,該處前臨大海,遠望九洲;風挾潮來,濤擊石湍;其聲澎湃,響若驚雷,所以澳葡,亦以其列為風景區 (Bela Vista)。該區不獨指馬交石之一石而言,據《澳門市街名冊》詳釋該區稱:“馬交石,此名指本市馬交石山東北斜坡之區。位於自來水公司水塘,與黑沙環之間,即漁翁街兩邊,並伸展至海邊,此區近海之一端,有石一塊,上有台,中國人稱之為圓台仔。“馬交石山,此崗位於自來水公司水塘,與漁翁街高段之間,即在螺絲山花園之東北。崗一部份為馬交石炮台馬路所環繞。在此崗內,有馬交石炮台之遺跡,馬交石無線電台,並有下列之地方:馬交石炮台馬路,馬交石斜坡,瑪利二世皇后眺望台。”馬交石區有不少歷史遺跡,如馬交石、馬交石古廟、瑪利炮台遺跡、四百週年紀念碑遺址、亞馬勒開路碑石、基督教墳場、摩羅園、荷蘭治港工程處舊址、海角遊魂、螺絲山花園等。馬交石,攷諸古籍無其名,惟自清朝乾隆時,海防同知印光任,及張汝霖二合篡之《澳門紀略》始。案《澳門紀略》稱:“馬交石,在蓮花山北麓,石橢而磽,無趾,三小石承之。相傳:浮浪至。”後來之史地誌書,言馬交石者,皆援引此耳。如此相傳,未免類似神話。該石究在何處?尚難確證。有謂該石在澳門東北隅,天后古廟對開之海灘處,且該石之朝海一面,刻有“馬交石”三個大字;但稽諸澳門父老,卻從未有人親見者,然則傳說終是傳說耳!或謂該石,原在螺絲山之山腰處,面向大海,但早被澳葡鑿去,開闢螺絲山花園云。更有謂該石,現尚在海灘上,澳葡曾於石頂,築一平台,俾使遊人覽海,即今《澳門市街名冊》中所稱之“圓台仔”云。查此圓台仔朝海之一面,又未嘗刻有“馬交石”三大字,想亦不過以其屼立海灘,而致附會之耳。姑無論馬交石果在何處,但定在附近地區,故今稱此一帶為“馬交石”,又有何不可?況此一帶,皆居高臨海,可供遊人觀潮眺遠,儘日流連者;靡論花晨月夕,同樣清幽,故不鮮騷人墨客,於此高吟。曾記程學灃有《馬交石玩月》五言律詩云:“日落遊車盡,疎煙近岸生。山前一月出,海上數帆輕;螺磴盤芳草,魚磯沒野萍。江湖足歸興,好與話幽情。”馬交石古廟,原名“天后古廟”,因在馬交石海濱,為馬交石區勝景之一。昔日該處本是海灘礁石,漁民因巖結龕,供祀海神天后。當年只有山坡草徑一條,盤曲而達廟前,古榕蟠蔭其上,驚濤吼激於下。後來蓋就小小亭台一座,丹墀翠砌,拾級可登,於是紅海黑砂,萬頃在望;遠隔囂攘,近景幽閒;一燈神前,十分虔淨。該廟原非甚古,今可分為兩座:下為道觀之天后宮,上為梵宇之觀音閣,組合天然,巋然屼立於海濱焉。天后宮不過百年建築物耳。清朝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由一位老道士四出募捐,集貲興築者。抗戰前曾經一次重修,迺成現狀。觀音閣則更為近年所建。聞為香港青山一位法師,來澳築此闌若。據其匾額刻著乙未年(一九五五年)創建者。該閣高踞巖頂,四面欄杆,極目眺遠,風景佳絕。澳葡自從於一九二三年間,填海築港,遂將馬交石古廟門前沙坦堵塞,闢一馬路經過廟下,從此多年古廟,已非近水樓台;舊日海灘,變作桑麻田舍。但是魚磯不遠,釣網猶鄰;蛟石依然,潮汐可見也。故昔之觀濤勝地,今只供作登高望海耳。試誦《百尺樓詩稿》,有《登馬交石天后宮望海》詩云:“歷盡滄桑石一拳,丹梯雙袖挪雲煙。后宮香火千秋澤,蜃氣樓台二月天;風色從來多變幻,春容老去卻矜憐。登臨四望茫無際,日夜狂流逐逝川。”螺絲山,因其土丘阜起如螺髻,山路盤旋如螺絲,林木青翠如螺黛,所以昔已有螺山之稱矣。澳葡於一八九八年,修路闢園,蒔花植樹,稱為螺絲山花園。更於山嶺築小尖塔,迴環可上,而至頂端,號螺絲篤焉。在螺絲山半腰處,有小路橫出,可達一石枱。石已半埋,枱居石頂,西北面海,圍以欄杆,或謂該石,即原來之馬交石云。當年澳葡未填海前,立此石枱上,可以觀海,可以聽濤,更可以眺遠,九洲凝眸,祖國在望。螺絲山麓,馬路道傍,舊有空階,嘗設餐室,以備過客歇息,足供遊人流連者,名襟海樓,可見當時為依山面海者也。及填海後,改稱樂園,日只茶座,夜增歌壇,可以把盞看花,可以飛觴醉月。每當春夏,則車馬盈門,及至秋冬,則未免景況蕭索,蓋以其僻處東北,遠離市區故也。惟另有幽人,愛其雅靜,冬晨秋夜,來此清遊,作畫吟詩,樂其所樂。昔劉草衣,有《中秋夜遊樂園》詩云:“天遣閒雲約我來,園林一角絕纖埃,疏疏秋樹明明月,半作詩材半畫材。” 馮秋雪又有《中元夜偕友樂園看月》詩四首云:“落落人間向海隅,江天寥廓月圓初。芳園今已無車馬,秋入河山景亦殊。” “孤燈點點似秋螢,熠婚無光夜氣清。今夕嫦娥憐獨照,故隨江水向人明。” “中元時節已飛涼,不待秋雲定有霜。小立扶闌對明月,金波看到似殘陽。” “暗樹呼雲寒渚外,舟人碎月亂流中。天風意欲飄星去,留得銀盤映冷楓。”螺絲山下之馬路,為澳葡兵頭亞馬勒(J. M. F. do Amaral)於一八四九年所開闢者。此條馬路,由昔日澳門古城之水坑尾門起,經東望洋山麓,直達馬交石之螺絲山下,轉向黑沙環斜坡,而逕至關閘馬路而抵關閘門。故亞馬勒特在螺絲山下之黑沙環斜坡間,一面向海之巖石上,刻一葡國徽誌,並勒有“馬交一八四九”等葡文,該石現尚可見也。馬路所經之山地,當時為龍田望廈村人之祖宗墳墓所在,因闢路而被掘毀,致一時怨聲載道,後遂有沈米之事件發生。據《香山縣誌》載稱:“……開馳道於東望洋山,山多居民墳墓,夷勒起遷,遷者給洋銀一両四錢,不從者夷之,棄殘骸於海,民大嗟怨,遂有沈志亮、郭金堂之事。” 該事參見林謙之《退思齋雜錄》及《沈米郭金堂傳》。亞馬勒刻此碑石,實為澳門擴展區域之碑石,所以舊日澳門葡人稱此石為”馬交Macau”石也,亦有人認為此石就是馬交石焉。昔者相傳:“馬交石在蓮峰北麓,石上刻有馬交石字,面向大海。”但傳說只是傳說,未嘗有人確曾見過有刻著馬交石三字之石者。惟獨此碑石,確屬在蓮峰山麓北便海濱,面朝大海,且刻有馬交字樣,惟屬葡文耳。馬交石之真相,因為年代久遠,且滄海已變桑田,無從稽攷,以致人言言殊,此碑石亦成疑問也。螺絲山之東,另有一崗隆起,伸延至海濱者,《澳門市街名冊》,稱這為馬交石山。查此崗原名東崗,但舊日澳葡稱之為未申拔山。一七六七年時,英國初來中國之威廉未申拔氏(Wilhelm Meesenberg),死後最先營葬於此崗,因此得名。後來又有其他歐洲國家之欲來拓殖者,死後相繼埋葬斯土,合計共有七人,彼等竟美其名為”溝通中西文化之七先鋒”。吁!彼殖民主義者真是身死異邦,仍不知悔也。後因澳葡用此墓地,遂將七古塚盡行移葬於馬交石基督教墳場內。馬交石山之最高處,松蔭濃密,澳葡藉其掩護,於此築一小炮台,名為瑪利二世皇后炮台。聞昔日該炮台之進口山徑,沿途俱設有石油汽燈。攷澳門在百餘年前,能採用汽燈照明,實屬先進,港澳都當推其為隗始也。追至後來澳門有電燈設備時,才將之撤去,尋且澳葡亦將該炮台撤銷而拆毀矣。現在環繞該山之馬路,則稱馬交石炮台馬路。距炮台稍東,該山有一馬交石無廈電台。昔日此處,還有一所傳染病醫院,皆香港英資設立者。後來澳葡政府以一萬七千元代價,將醫院及電台機件等承購,合併為一所更完備之無廈電台,而迄於今焉。海角遊魂,在馬交石山之極東隅。前臨大海,背倚無廈電台;遥望中山,俯瞰自來水塘;海闊天空,台高椅淨;為望海之勝地,誠遊玩之佳境也。但名號海角遊魂,未免淒涼恐怖!揆厥原起,是亦有由。事緣於公元一六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荷蘭艦隊侵襲澳門時,荷兵嘗在此處海灘登陸,及被葡人擊敗後,又擕炮竄回此處,擬駕舟出海逃亡,惟為澳葡炮火封鎖,卒至彈落舟翻,炮沉人溺。是役也,真是鬼哭神號,情狀慘極,從茲該處,聞濤聲便疑炮響,見風動輒似魂來!嗣後澳葡,遂號此處為”地獄門檻”(Boca do Inferno),近人亦稱之為海角遊魂。海角遊魂之山麓,其東邊海灘處,在一九二三至一九三零年間,荷蘭治港工程處嘗於此闢地作工場,棚廠滿佈,器材縱橫,車艇常屯,工人結集,於是漁翁街上,頗覺繁盛一時也。迨至澳門填海築港工程完竣,荷蘭治港工程處亦告結束,迺將倉庫器材撤去,該處海坦便築成馬路而直達新口岸焉。在螺絲山下,漁翁道左,該處又有一所澳門電燈公司車房,大約於一九零四年間,為一法國人厘古所創立。初時規模甚小,只得一台蒸汽機發電。及至一九一七年間,再由英人嘉利仁接辦,陸續擴充,才具今日之規模。馬交石有古墳場二所:一為英人基督教墳場,一為印度回教墳場,皆為英印遊客之憑吊地也。基督教墳場在螺絲山後方,黑沙環斜坡之傍。石牆作限,鐵閘常關,內有古墳廿穴,皆豐碑石槨,行列井然。另有英文碑誌,略稱“當十八世紀末葉,該廿穴古塚原散葬在澳門古城牆外之各山谷者,後經蒐集,移葬於此。瘞此者皆為來自各國之人,計有:英、美、德、法、挪威及丹麥等國。”回教墳場又稱嚤硙園,在馬交石山麓右方。深谿蓊蔚,長徑通幽,內為印度人之回教聖地,亦為教友時節拜禱之處也。昔日印人身後,俱在此火化。其教規虔潔,不輕易任人進內者;澳中唯此一回教傳道處耳。馬交石本迺昔日澳人遊倦息鞭,閒來把盞之娛樂勝地。當年除有螺絲山下之樂園外,尚有陸園一所──即今濠江中學校址,既設涼亭茶座,更備鞦韆槓架等以吸引遊人。昔《雪社詩集》,馮印雪有《陸園消夏》。七言絕句二首云:“參差林景日玲瓏,雙蝶魂播淡宕風,一個草亭窗四面,高吟人在綠蔭中。”“綠樹鳴蜩乞我來,園林一角隔囂埃。斜陽祝向花梢住,莫遣詩心照碧苔。” 陸園後來易主,改稱陶園,增設歌壇,極一時之盛。昔雪社宇雪亦有《陶園即事》詩二首云:“炎炎夏日草芊芊,一樹斜陽一樹蟬。愁絕儂來獨不見,綠陰陰處接流泉。”“放眼中原幾劫灰,陶園清夏且徘徊。漫言逸興無人會,已有詩仙日日來。”
馬交石
“望洋臨絕頂,千樹燭續紛,照海光搖電,烘天焰結雲。鵲橋疑入曉,銀漢逼斜曛,萬里歸帆近,燈花艷紫氛。”清朝乾隆時,海防軍民同知印光任,詠東望洋山燈火詩也。蓋東望洋山頂,自昔已有燈塔一座,日則靈光歸然,夜則探燈四射,成為澳門唯一之標誌。攷東望洋山,為澳中最高之山。海拔九十三公尺,面積約二英里,綿亘於澳門東岸,可遠望九洲洋,故名東望洋山。據《勤勉堂詩鈔》左秉隆詩云:“葡人家本住西洋,到此如何不望鄉?高築石台知有意。要看旭日出扶桑。”或亦有所本也。東望洋山,古稱琴山,因其橫卧若瑤琴然。而遍山繁植松樹,故今多稱之為松山,或稱萬松嶺。所以汪傭叟之《澳門雜詩》有云:“岧曉燈塔下,亦日萬松嶺。危疆咽寒濤,響撼瘮蛟影。蟠曲若無路,深翠闢奇境。幽人汛瑤琴,衆籟動淒警。風帆時去來,縹緲吵盪千頃。”東望洋山,縱貫澳門南北,惟被東望洋斜巷隔斷,可分為兩段:北段之頂峰,有燈塔、教堂、炮台,東望洋山馬路環繞著半山,其間有松山亭、半山亭、水塘、及松山花園等;其南段有天文台、山頂醫院等,東望洋新街盤其麓,昔日還有古城牆,沿山高下而築,以為澳門之海濱防禦工事焉。東望洋山,既分南北兩段,明末時期,澳葡築城自固,遂將東望洋山之南段,劃作澳門城基;更擇山之高處,築一碉堡,初名之為聖伯多祿堡(St. Pedro),後易名為聖耶安連摩堡(St. Jerónimo)。迨至拆城後,堡亦被拆毀。一八七二年,澳葡將沿山之城基,改建為仁伯爵醫院(Hospital Conde de S. Januário),即山頂醫院。又於一八八零年,更將城堡廢址,建成天文台。現在天文台山下,近雀仔園斜坡處,尚遺有當年古城之斷垣殘堞一小段,足資歷史攷證者。東望洋山之北段,以東望洋燈塔處為最高,登該處,可以俯瞰全澳,遠望大洋。未建燈塔前,該處已被稱為望洋台。當年明末義士張穆,嘗至該台,有《登望洋台》五言古詩一首,見《鐵橋山人詩稿》,其詩云:“生處在海國,中歲逢喪亂。豪懷數十年,破浪已汗漫。故人建高纛,樓船若鵝鸛。因之慰奇觀,地力盡海岸。西夷近咸池,重譯慕大漢。寶玉與夜珠,結市異光燦。若夢遊仙瀛,金宮赤霞爛。危樓切高雲,連亮展屏翰。水上多神山,青削屢續斷。澄波或如鏡,一葉亦足玩。及爾長風迴,氣色忽已換。狂瀾渺何窮,萬里生浩嘆!”蓋當時香港尚未開埠,澳葡獨握市舶之貿易霸權,而澳門處此黃金時期,故樓船云集,貨寶常川,其繁盛情況,在東望洋山下,誠有如是者。望洋台上,澳葡於一六二六年,首先在此建立起一座小教堂,是為東望洋山上之最古建築物。該教堂僻處山巔,遠隔市廛,環境至為幽靜。因此在一六三七年時,聞有四位西籍之天主教聖家辣會修女,初到澳門,就隱居其內,堅持苦修,謝絕世面,如是者,嘗歷數十年云。該教堂所祀之神,為聖母雪地殿(Cidade do Santo Nome de Dues),葡人奉為護衛航海之神。猶閩粵漁人之祀奉天后然。聞其嘗著靈異,昔日澳葡相傳,有一神話,謂當年曾有數艘葡國貨船,揚帆來澳,在半途中,黑夜遇風,迷失方向,正陷疾風駭浪間,危險非常。忽睹空際,發現一盞明燈,閃耀前行,為之引導,卒安抵澳境,明燈遂隱沒山上。各船既得脫險,翌晨細察,乃知此為東望洋山,衆便認為聖母顯靈云。後來澳葡因本其旨,於教堂之側,建立一座燈塔,俾得夜間,照耀海上行旅,意至善也。現該教堂內,還有數個古墓,嵌葬壁間。蓋此乃舊日羅馬教古例:凡神甫死後,便將屍體連棺,埋藏於教堂之厚牆內,以示尊敬。故澳中教堂,亦有多間理有棺槨者,如大廟頂及三巴仔等之教堂內,亦如是也。自從澳葡在望洋台上,建設炮台,而該教堂,亦被視作軍事禁區,不許閒人登覽。惟於每年之八月五日,乃該教堂之聖母雪地殿紀念日,例行開放一天,任人登山遊覽。自從一六二二年。經過荷艦襲澳後,澳葡或亦感覺澳門海岸防禦工事之重要,於是驅使戰勝時擄獲之荷蘭俘虜,開始修築望洋台上之堡壘。後來該隊俘虜之荷酋臨終時,嘗請求澳葡,准其刻一石像,竪立在望洋台上之教堂門外,俾作紀念。該像後來曾在一個時期,移置於議事亭內之樓下大堂,作為古物陳列,是亦澳門歷史之遺物也。據《澳門三百年(Macau Na Epoca da Restauração))對東望洋炮台曾註云:東望洋炮台,至一六三七年嘗擴大增修,翌年一六三八年才完成。有一碑誌刻著:當時司令為諾朗也云。聞該炮台,佔地七百公尺,迺由華人承建者,建築費竟達白銀七千兩整。澳葡擴建此炮台,隱藏在東望洋山中,堅巧異常,其用心亦工矣。據清朝康熙時,澳門關前街有中國關部行台,當時首任粵海關監督成克大嘗蒞此,曾登望洋台,並有五言古詩一首,見《畿輔詩傳》十三。其詩云:“峻嶺有高台,突兀南溟岸。長風萬里來,天際帆影亂;極目荒徼外,一氣疑未判。蛟室邈難知,蜃樓聚復散;天吳時出沒,驪龍珠光燦。四海無揚波,重澤來浩瀚;百貨走如鶩,有無相易換。澳賈圖市利,此地立壟斷。攘奪釁竇開,掩襲肆狡悍。橫山起軍壘,張威護里開;外禦異己者,會使諸夷憚。我來一登臨,狙橘信難捍。嗟彼番鬼謀,貿易操勝算;但恐恣驕縱,與世成冰炭。濫觴不在多,積微因有漸。勿令登台人,徒作望洋嘆。”東望洋燈塔,在東望洋炮台上,聖母雪地殿教堂之左方,屼立澳門之最高峰,為遠東歷史上最古之第一座燈塔。澳葡於一八六四年興工,至一八六五年五月始告完成。塔身高十三公尺,在該年九月二十四日晚上,開始放出第一次光芒,向澳門四週,循環掃射,終宵不停,其光線射程,可遠達二十五海浬。燈塔內部之構造,因當時機器尚處落後,故只用木輪繩錘等物,並利用擺力使其旋轉,循環不息。雖屬木製粗笨,但頗見思巧。聞由一位澳門土生之葡人,名賈勞士域臣地洛查(Carlos Vicente da Rocha)所設計造成者。該座燈塔,在一八七四年九月,即清朝同治甲戌十三年八月時,遭遇到澳門一場空前兇暴之大風災,慘被毁壞,因此停止發光。後來經過一段長時間,加意重修,改換新式機器,配用法國反射鏡,才於一九一零年六月二十九日晚上,再放光明。後來澳葡更於燈塔頂端,裝設一架新式之精密望遠鏡,雖數百里外之人物,遠如前山地方,亦能悉收覽於鏡中,纖毫畢現,清楚非常。燈塔前面,有旗杆一枝,高逾二十公尺,為懸掛徽誌,及標示風訊之用者。東望洋山上之旗杆、燈塔、教堂與炮台等,聯結一起,互相輝映,成為澳門之唯一特別標記。而遠來之船舶及飛機等,一望便可認識此迺澳門焉。東望洋燈塔下,半山間,有一環山大道,迺公開任人遊覽者,不比東望洋燈塔之炮台區域,視作禁地然。環山路上,古松夾道,蓊鬱蒼勁,有若虬龍,故今人到此半山遊覽,都稱之為松山。松山西面,有一“半山亭”,該亭正中,懸一匾額,題曰:“半山”,迺翁桂清所書者。但當時澳門商會之理事長劉柏盈,名之為“商人節紀念亭”,有“商人節紀念亭碑記”云:“近世自勞動節日始,迺至婦女,兒童亦有節日,於是吾國商人,亦定每年之十一月一日為紀念節日。節者序也,取其社會階層,無不有序,有序有循,循序以進,日進無極之義云。我僑同人,因思其義,擬紀其事,爰集資金,建小亭於松山之麓,用使遊人得以憩息焉。籌建人澳門總商會理事長劉柏盈,暨全體理監事同立石,民國卅八年五月廿八日。”此正全國解放前,故同胞被稱為僑胞焉。亭之兩傍,有聯一比曰:“一亭庇抵萬千廈,喬木種徑三百年。”又有序云:“澳門互市以還,歷今三百八十餘載,戊子歲冬,中華總商會同人,發起於松山置亭,為遊人憩息之地,以誌商人慶節。語云:樂與人同,斯亭有焉。爰為紀言,以留鴻爪,以名其勝。已丑小春,梁溪八十老漁,錢寶和二南撰書。”竊思松山上之良辰佳節,最熱鬧莫若重陽,遊山登高,毋過於此。自來不少文人墨客,嘗於是日,在此吟哦寄意,於所謂某節何有哉!蓋松山高冠澳中各處,所以每年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澳中人士,靡論男女老少,輒多聯袂偕來,作登高之舉。惜東望洋燈塔區域,已被列為軍事禁地,否則一臨東望洋燈塔頂層,實為澳中最理想之登高處也。惟是環山道上,仍屬熱鬧非常,或攜壺備饌,作半日之流連;或拍照提機,留一時之紀念;或繞山漫步;或據石評棋;或練氣弄拳,觀摩較技;或觸情興感,唱和聯吟。猶憶繆君侶之“百尺樓詩稿”,有“重九松山登高”五言一律云:“吟嘯非無地,登臨卻有山。萬松融滴翠,三徑滿含斑;謝屐行猶健,柴門掩未關。秋原多景色;白髮映朱顏。”又讀《兩行堂詩鈔》,有“重九登東望洋山,應友人茗酒之會,用東坡庚午九日韻,呈同座諸子”,七言一律云:“勞生誰復羡長閒,露頂人前鬢亦斑。習俗未忘重九節,舉頭已見萬松山;且隨紫菊茱萸會,不落疏風冷雨間。多謝主人能愛客,邀將明月送君還。”重陽佳節之東望洋山上,影相攤檔,隨處營生;食物販子,沿山叫賣,一改閒日山林幽靜之情況。每年是日,還有一個臨時小集團,名為松山舊侶,邀集一羣多年常到松山散步,或習拳之仕女,在此聯歡聚餐。移爐灶於山間,飛羽觴於松下;筵開多席,盛極一時;擬桓景之登高,效孟嘉之共醉;老少咸集,履烏交錯,亦韻事也。松山東面,在環山道傍,又有一“松山亭”,此亭之式樣,儼如“半山亭”然。亭前柱上,亦有聯一對,分嵌“松”“山”二字於兩比之首,曰:“松風徐送,正盪胸懷,更看鏡海波光,蓮峰嵐影;山雨欲來,且留脚步,遙聽青洲漁唱,媽閣鐘聲。”並附有序云:“中華民國卅八年春月,澳門華商總會,倡建松山亭。落成,屬題紀念。錢城李供林敬撰並書。時年六十有八。”該聯工整貼切,詞句如珠,誠佳作也。且其序說明為松山亭焉。但當時澳門商會之理事長劉柏盈,名斯亭為“柯維納總督紀念亭”,且泐有“柯維納總督紀念亭碑記”,姑照錄之:“澳門自展拓商埠以來,僑業日趨興盛,迨太平洋戰起,雖有東亞防空壕之目,惟是交通影響,物質不無窒息。幸世界和平後,柯維納總督蒞止,施政不逾年,而繁榮重𡲶。同人等深慶得人,爰集資金,建亭紀念,亦甘棠之頌也。籌建人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劉柏盈,暨全體理監事同立石,民國卅八年五月廿八日。”亭之正中,亦懸一匾額,題曰“松山”,更有跋謂:“比來吾僑能休養生息,重睹繁榮,實拜柯維納總督之賜,用建斯亭以誌不忘。戊子長至日傅德蔭題,翁桂清書。”惟松山亭之左右,竟生薇草,澳中高士,嘗有采而食之者。憶張學華之《闇齋詩稿》,有“食薇歸而有作”,其詩云:“日夕望松山,不識山中薇,想像嶔崎人,抱節耐長饑,小草亦何幸,千載有光輝。瞿然念身世,芳躅誰能追。南方狀草木,眼底紛陸離;空谷閟孤秀,寒歲留幽姿。合寫高士圖,未許流俗知。在山何必深,素質自芳菲;海濱述風土,記載亦偶遺。當筵佐盤餐,莫笑口腹私;庚郎足鮭菜,吳客憶蒓絲。風味略相似,肉食彼何為。淟涊尚偷生,野老只自悲。岧岧首陽巔,世晚吾安歸。”讀是詩,倍覺詩人之清高,與世之阿諛奉承者,當不能並論也。松山之陰,既有二龍喉花園依其麓,本築有石級可以登山者。但自從二龍喉花園改建作動物公園後,遂將石級拆毁,封鎖通道,致與半山隔斷。而曩日半山間,尚有一個松山花園,環繞著山上水塘,綠蔭深處,別有天地,花間鳥語,松壑風濤,都盡堪流連者。憶昔劉草衣有《春曉登松山聽鵑》七言絕句一首云:“薄袖禁寒坐曉煙,萬松陰裡聽啼鵑,飄零有客如張儉,為汝臨風一惘然。”又江仲春有《松壑聽濤》五言絕句一首云:“萬馬共奔騰,蒼虬日夜鳴,羊腸徑屈曲,明月照人行。”園中奇花異草亦夥,據《雨屋深鐙詞稿》有《三姝媚》詞一闋。序云:“丙寅偕今嬰登萬松山,有紫花數叢,不知其名,詢諸花傭,言來自海西,以棠梨接之,花色益艷,因名以海紫杜鵑花。”其詞云:“瓊蕤籠繡葆。訝東風吹晴,落霞多少姹影撩人,漫誤猜寒信,雁來秋老。西域移根,才做就盈盈輕小。幾度銷凝,鸚眼微舒,鳳毛低裊。倦客扁舟歸早。憶野色林邊,暗餘殘照。露泣煙唬,便夢飛天末,怎生拋了? 一捻鵑痕,還惹起傷春幽抱,望盡芳菲,誰寄丹青寫好。”園內花坪草地,往日不少遊客在此憩息,或玩拳聊天,地方雖小,惟面臨一池春水,亦一好境界也。惜今該園,又被澳葡封鎖,列為軍事禁區,只有水塘一角,在環山道上,尚可聞蛙聲咯咯耳。松山水塘,在東望洋山間,三面峭壁拱護,已廢之松山花園環其上,餘空一面,築石壩禦水,環山馬路經其前,下有濾池,水經喉管而流達各處。該塘原為松山之巖壑,泉水之淵源也,澳葡於三十年前,在此築石貯水,更導山中雨澤,灌聚於斯,遂淤積成塘,滿以為可作自來水供用。蓋當年澳門人口無多,不過五、六萬人丁耳。但因塘小,深不過數丈,面積亦不過幾百尺,蓄水有限,且來源無多,故成夢想。後來將之作為洗街水喉,及備作遇有火警時,作救火之需。後來澳門自來水公司成立,迺在東望洋山脚,另設水塘,所以《澳門市街名冊》竟謂:東望洋山區有水塘兩個焉。茲附錄《澳門市街名冊》註釋東望洋山區云:“東望洋山,該山係本市最高之岡陵,位於馬交石與若憲山之間,四週約以下列地方為界:與海邊馬路平行之外港填池,海邊馬路一部份;士多紐拜斯大馬路一部份;何東花園;得勝馬路;與火藥局斜巷等。此山大部份為樹林,其中有水塘兩個,憩息亭二座,燈塔一座,聖堂一間,舊式炮台一座,兵營一所,及花園數處。另有下列之街道:地厘古工程師馬路、海邊馬路、水邊斜坡、東望洋斜坡、劏狗環斜坡、火藥局巷、東望洋眺望台、海之聖母眺望台等。”以上就是澳葡當局所稱之東望洋山區,其葡文名稱為“基亞”(GUIA),蓋即當年荷蘭俘虜酋長石像之名也。
東望洋山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