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印雪,名祖祺,號乙庵,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詩人、教育家、書畫家。馮秋雪弟弟。 1919年,印雪與兄長馮秋雪、大嫂趙連城在澳門創辦佩文學校。1924年,他與兄嫂、劉君卉、黃沛功、梁彥明、周佩賢等創立“雪社”,致力詩詞創作。他以吟詠為樂,黃節居住澳門時,頗為賞識他。[1]印雪又能書畫,與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為摯友,後稱為弟子。高劍父在佛山創立春睡畫院,他擔任秘書。 1956年,印雪擔任《澳門美術研究會》(今澳門美協)副理事長;歷任澳門嶺南、粵華、培正等中學教師,擔任越南河內中華學校校長。 印雪深入研究隸書《石門頌》,一生與隸書《石門頌》結下了不解之緣。《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148)鐫刻在陝西褒城縣褒斜道石門崖壁上的摩崖石刻,四言一韻的文辭為漢中太守王升所撰,嘉賞故司隸校尉楊孟文開鑿石門棧道之功績。《石門頌》誕生的時代,漢隸進入成熟期,成為當時高古奇縱書風的代表。楊守敬評價“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可見,《石門頌》開創了奔放飄逸的書風,對後世影響尤其深遠,歷來深受書法家喜愛和推崇。 印雪臨摹《石門頌》非常成功。他勇於臨摹和創新,用筆以圓筆為主,以籀篆筆法圓起圓收,略加波磔,使線條圓渾舒展,又有自然生動的起伏變化。筆劃粗細較為均勻,行筆沒有刻意的頓挫,藏鋒起筆無明顯的“蠶頭”,收筆含蓄亦少有裝飾性的“雁尾”。他逆筆藏鋒,中鋒行筆,同時折筆處時而筆斷意連,時而提筆暗轉,直中含曲,勁健而不僵硬,臨摹用筆豐富。臨寫《石門頌》需要紮實的書法功底,因它具有濃厚的寫意風格,無論用筆、結字,還是章法都無明顯的規律可循。 清人張祖翼跋《石門頌》拓本云“三百年來司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在大量臨摹《石門頌》的基礎上,1933年,印雪創作《石門頌集聯》。他從臨摹到創作,書法的藝術特性比其他藝術依賴“臨摹”入門和修習的途徑,同時更加注重“創作”蛻化和昇華的境界。從臨摹到創作存在著某種超越因果關係的轉換性奧秘,這是人類悟性的飛躍。作為詩人的印雪,深厚的文化修養是他從臨摹到創作飛躍的基礎。 對於印雪創作《石門頌集聯》的成就,國民黨元老、中山大學校長鄒魯的題識“漢隸於剛健中饒秀逸氣,以石門頌為最,今觀馮君印雪此作,直窺堂奧,集聯尤雅馴,可喜!”而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的評價更高“印雪弟習漢隸有年,前歲赴越南從事教育事業,不通(問)者將歲,今見其集石門頌碑字聯冊,功力較前邁進,知其隸法必有得於心也。以石門頌碑字無多,而竟能集至五十聯,且聯話皆可喜者,益足貴矣!” 1964年,印雪去世,終年71歲。 2002年,馮印雪的後人將他的書畫遺作和其他文物捐贈給澳門博物館珍藏。這是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其中15件書畫作品9月在澳門博物館舉辦的“館藏書畫展”上亮相,彌足珍貴。 馮印雪隸書藝術的傑出成就,不僅在於繼承漢隸的精髓,而且在於他創造了體現時代價值,啟示後人的智慧、理念和精神。馮印雪的隸書作品,無論臨摹或是創作,都反映他師承、取捨和創造的能力。[2] 馮印雪著有《印雪詩鈔》。 現錄馮印雪的詩一首: 《晚雨初歇同秋雪大兄步至駟馬涌荷塘》[1][3] 雨餘芒屨橫塘去[4],各有情懷向晚晴。風引鳥聲娛寂寞,日斜人影伴伶仃。 石渠汩汩成孤響[5],荷葉田田未了青。[6]滿地烽煙生事歇,不堪笳吹上江城。[7]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281-282頁。 [2]徐新:《詩人馮印雪與隸書〈石門頌〉》,載“澳門藝術網",2010年4月28日,http://www.macauart.net/Comment/ContentC.asp?cid=185&id=404。 [3]駟馬涌荷塘:方寬烈《澳門當代詩詞紀事‧紀事內容》:“駟馬涌在哪裡呢?問過不少生長澳門的人都不得要領,他們只說從前有—個碼頭是這樣叫的。偶然在十月初五街沙欄仔附近發現一個古老的街牌,寫著‘泗街’三個字,我知道在清代這裡是北灣的末段,未填海之前可泊船艇,那該是泗碼頭舊址了。地處河邊,填海後低窪的地方可利用作荷塘,地名應是泗涌。泗兩字太偏僻,馮印雪作詩時順手用上同音而文雅的‘駟馬’……駟馬涌就在這裡。” [4]芒屨:草鞋。屨,鞋子。漢以後稱履。 [5]汩汩:水急流貌。《淮南子‧原道》:“源流泉滂,沖而徐盈,混混汩汩,濁而徐清。” [6]田田:葉浮水上貌。《古辭‧江南可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7]這首詩約作於1921年。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