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年 (1914年1月1日─1914年12月31日)6月27日,澳門政府公佈將進行下列工程:修整行政公署內側、馬交石防疫醫院和船政廳全座,並準備在東望洋炮台建造一所兵房,修整西墳馬路街道、厚堂街之街道及街渠由羅利老馬路 (Estrada de Adolfo Loureiro)起至7號屋止,重建風順堂外牆。[1]
[1]《澳門政府憲報》1914年第24號,第279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三年 (1914年1月1日─1914年12月31日)6月27日,澳門政府公佈將進行下列工程:修整行政公署內側、馬交石防疫醫院和船政廳全座,並準備在東望洋炮台建造一所兵房,修整西墳馬路街道、厚堂街之街道及街渠由羅利老馬路 (Estrada de Adolfo Loureiro)起至7號屋止,重建風順堂外牆。[1]
[1]《澳門政府憲報》1914年第24號,第279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萬里長城街與媽閣斜坡交界處的港務局大樓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建築,自一八七四年八月九日落成啟用迄今[至2000年],已逾一百二十多年歷史了,外貌依然,早已被列為本澳歷史建築文物,予以保護。港務局大樓樓高兩層,建築在斜坡上,低層基礎外牆以花崗石堆砌,萬里長城街坡度越斜,牆身越高,側看大樓建築物更覺宏偉。大樓外牆柱窗是穆斯林式的穹頂,通花圍欄,具有阿拉伯建築裝飾風格,古雅美觀。底層外有寬闊長廊,房舍外牆設有百葉窗門,增加室內透明度,流通空氣。這座建築是由意大利建築師加蘇托設計,初時“用於駐紮澳門警察部隊。當時,警察部隊的大部份士兵是從果阿招募的印度人,由於其信仰的宗敎,被人稱作‘摩爾人’”,因此這座樓宇也被稱為“摩爾軍營”。其後,也曾用作海軍軍務部,往昔海軍被呼為“水師”,故又稱“水師廠”。年前,港務局、水警稽查隊仍在這裡辦公。大樓地下是辦公室,二樓會議室;背面闢有停車場與練靶場。港務大樓建在媽閣內港入口附近山坡,站在大樓上,居高臨下,可眺望從媽閣至青洲一帶內港海面;樓頂設颱風訊號站,可供內港漁民、船隻觀看風球訊號。然而,下環一帶新廈林立,尤其是港務局大樓對面興建了高廈,遮擋了內港與港務局大樓視線。隨着港務發展,港務局大樓地方不敷應用,有關方面在林茂塘興建新的海港樓,今已啟用。
港務大樓建築文物
澳門雖無正式意義上的區域劃分,但坊間有着“馬黑祐”區的說法,指的是馬場、黑沙環和祐漢區。該區原只有黑沙環及馬場,曾是賽馬用地及農地,70年代因城市發展需要進行了小規模的填海工程,發展成住宅區。及後,澳門首個大型屋苑——祐漢新邨在此地落成,“祐漢區”亦開始為市民所熟悉,而區中的祐漢市政綜合體及祐漢街市公園,因祐漢新邨而得名。
澳門街市:祐漢街市
台山街市(Mercado de Tamagnini Barbosa)位於青洲大馬路 / 青洲新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蘇沙醫生街(Rua do Dr. Ricardo de Sousa)、台山中街(Rua Central de T'oi Sán)之間。現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啟用於2005年5月30日。該樓略呈曲尺形,長邊樓長83米,寬13米,總面積3,520平方米;短邊樓長51米,寬13米,佔地有600多平方米。
澳門街市:台山街市
松山馬路四號具歐陸風格的古老大宅,經過重修擴建後,搖身一變,成為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不僅保存了建築文物,還煥發了青春光彩,發展電腦軟件科技。這座古雅建築,在山坡綠樹環抱中,庭園綠草如茵,環境幽靜,是科研好地方,它與原寶血女修院及嶺南中學兩座典雅的古舊建築相對,高低錯落,互相媲美。據介紹,這座建築物原是施利華•文第士的住宅,已有七十多年歷史。一九三零年,文第士逝世後,大宅空置了一個時期,其後用途數易,曾作為修女宿舍、護士學校、政府診所、衛生司藥物事務中心;業權也先轉讓給瑪利亞、方濟各修會,後為澳府收購。這所大宅自建成至一九九七年,外貌依然,至一九九八年四月,改為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由澳門基金會斥資三千萬元將它重建,除了內部間格完全改動,適合實際需要外,還擴建了東、北兩翼,增加實用空間,面積由原來六百多平方米增至二千三百多平方米,而增建部份也和原來建築風格協調,外觀顯得更宏偉,內設辦公室、研究敎學室、會議室、圖書室、文娛室等,供研究人員應用,培養電腦軟件技術專才。原業主文第士一八七六年在葡出生,一九零一年來澳,一九三零年逝世。在澳期間,擔任葡文中學敎師,他喜愛中國藝術,收藏不少國畫、石灣陶瓷等藝術品。這批藝術品後由政府收購,藏於賈梅士博物館,今轉為澳門藝術博物館藏品。
古宅煥發青春光彩
下環街市所在地,是百餘年前澳門的一處風景名勝──澳門新花園。在下環街一帶填海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將河邊新街至下環街之間的新填地買下,建成一個新的街區,在街區開設一個大型花園。園內遍植南洋奇花異果,飼養多種猿猴雀鳥,儼然一個亞熱帶動植物園。這裡清雅優美,花木繁茂,每逢風和日麗,中外人士來此遊園賞景。園門設在下環街口處,古羅馬式門樓,配以鑄鐵閘門,氣派非凡。後來成為了澳門土生富商李加祿(João Lecaroz)產業。
澳門街市:下環街市
沙梨頭街市,命名源於其地處沙梨頭。又因其位於海傍,街坊均俗稱為“水上街市”。街市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場所,能夠反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進程與歷史,而沙梨頭街市的前世今生,正正見證了其所處區域的發展歷程。
澳門街市:沙梨頭街市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會形成各種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地發展成市集,而市集的發展某程度上亦體現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路氹區現有兩個市政街市,分別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環市政街市,這兩個街市的發展歷程,為讀者了解路氹城區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澳門街市:路氹的街市
行經南灣近燒灰爐前地,見到路中心一座已失去作用的水警更亭,成了海岸線變遷的標誌。它原建在堤邊,因興建南灣人工湖,填海成陸,開闢馬路,已遠離海岸,今仍保留原來的堤基及更亭,也好作滄海桑田的見證。更亭供水警駐守,禦防風雨,監視海岸情況。它是磚石結構,呈四方形,三面有玻璃窗,亭蓋下有小巧簷托和頂上嵌圓球裝飾,典雅古樸。這種更亭遍設本澳和離島海邊,而今,雖然海岸線變遷,有些更亭已遠離岸邊,失去原來作用,但有歷史及旅遊價值。更亭最早用簡單木板搭建,經不起長期日曬雨淋侵蝕,容易損壞,尤其是颱風吹襲時,常會發生倒塌意外,後來改建磚石更亭,估計已有數十年歷史了。數年前,因本澳沿岸填海成陸,地形變化,有關方面重新設置更亭,如現時的南灣人工湖邊,便增建新更亭。新更亭採用不鏽鋼材料建成,呈六角形,亭頂安裝球狀物裝飾,每面均有玻璃窗。這種更亭設置靈活,只要在預定位置鋪設三合土基礎底座,便可將更亭安設其上,四周加上螺絲固定位置便可;如海岸線改變,更亭又可隨需要而整座遷移,不像磚石結構更亭需要拆卸重建。現時在本澳和路氹沿岸擬設新更亭卅多座,大部份在離島,只有九座在本澳半島。
水警更亭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