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人稱之為賈梅士洞花園住宅,曾長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使用。1885年由政府購得後,把於1875年在大砲台設立的“作戰物資總處”搬來,並用作作戰物資貯藏庫;後來也曾作為工程公所、官印局及賈梅士博物院。1989年由東方基金會購入作為澳門辦事處。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8
葡人稱之為賈梅士洞花園住宅,曾長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使用。1885年由政府購得後,把於1875年在大砲台設立的“作戰物資總處”搬來,並用作作戰物資貯藏庫;後來也曾作為工程公所、官印局及賈梅士博物院。1989年由東方基金會購入作為澳門辦事處。
更新日期:2019/11/18
青洲馬路與筷子基之間的水域,多年前經已填成陸地,原來在青洲馬路靠海一側的石仔堆木屋區也隨之湮沒,建設高樓大廈,開闢街道,面貌全新,只是在和樂大馬路和收容所巷間一條橫街,被命名“石仔堆巷”,留下印記。手頭保存一幀四十年前拍攝石仔堆木屋區的舊照,今天才可窺石仔堆木屋區原貌。記得當時前往青洲採訪新聞,途經白朗古將軍馬路與青洲馬路交界附近空地,遠遠望見石仔堆木屋,高低參差,倒映在水面上,仿如“水鄉”,別具特色,於是舉機拍照。據説六七十年前[1930-1940年代],自來水公司成立初期,原擬在這裡興建一座小型儲水塘,因技術不足,未能解決防漏問題,只好將計劃擱置,由於海邊堆放碎石建築材料,時人呼之為“石仔堆”,以致其名不脛而走,成了地名。其後,貧苦人家陸續到來,沿海邊以木板鋅鐵建屋居住,有百數十間,由近白朗古將軍馬路延伸至青洲收容所,成了本澳著名木屋區之一。區內木屋密密麻麻,由馬路邊擴至海上,雜亂無章,巷道狹窄曲折,縱橫交錯,仿如迷宮,衛生情況惡劣,近岸滿地垃圾,老鼠亂竄。在酷熱天時,受猛烈陽光曝曬,室內熱氣難消,仿如焗爐;嚴寒冬季,屋內外氣溫相若,有如冰窖。居民平時害怕火警,燬屋傷人;颱風吹襲時,又擔心居所倒塌。這種種情況,才是“水鄉”的真實寫照。由於社會建設發展,石仔堆木屋清拆,連地貌也改變了,成了今天的新區,“石仔堆”空餘名。
“石仔堆”空餘街名
咸豐八年(1858年2月14日─1859年2月2日)11月8日,澳門富商塞爾卡爾男爵小梅洛(António Alexandrino de Melo)與吉列爾米娜.貢紮加(Guilhermina Palmela Gonzaga)結婚,由於他擁有的財產與物業,男爵的生活十分奢華,他享用著當時澳門最為豪華漂亮的兩座別墅--“聖珊澤”宮和“南灣別墅(即後來的澳督府)”,有時住在南灣,有時則住在“聖珊澤”宮。Arquivo do Tribunal-Proc. n. ∘18875, fol. 116v, 1881, Isabel Nunes, Santa Sancha, p. 14, №. 13.
澳門富商塞爾卡爾男爵結婚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2月5日─1849年1月23日)索薩‧阿爾梅達(Vitorino José de Sousa e Almeida)神父在東望洋山麓二龍喉地方修建一座豪華別墅,並在該處開闢了一座小花園,人稱“二龍喉宮殿”。該宮殿亦是由澳門土生葡人著名建築師湯瑪斯‧阿基諾設計。文德泉:《阿爾諾索伯爵筆下的澳門》,載《文化雜誌》第7—8期,1989年。
索薩‧阿爾梅達神父在東望洋山麓二龍喉修建豪華別墅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約1890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白鴿巢前地 | |
賈梅士花園房屋舊址(現東方基金會會址) | |
關鍵字: | 公園 |
住宅 | |
澳門官印局 | |
工程公所(Direcção das Obras Públicas) | |
賈梅士博物院 | |
賈梅士洞花園住宅 | |
作戰物資總處 |
攝影: | Mee Cheung |
資料來源: | 利冠棉、林發欽:《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2008, 第174頁。精裝ISBN 978-99937-927-1-0;平裝ISBN 978-99937-927-0-3 |
藏品所有人: | 利冠棉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
權限範圍: | 利冠棉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公園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明信片 | |
黑白 | |
郵戳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623x1036, 10.86MB |
登錄號碼: | p0007269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