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怡若,名宗縉,字聖惇,號怡若,及長,以號行,原籍新會縣潮蓮鄉(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盧鞭村),生於澳門。盧九三子、盧九與妾梁氏所生。 怡若出生時,盧家是澳門名門望族。他少年時,常見錦衣玉帶的達官貴人。他讀書十分用功,以賢聞名於鄉間。他17歲時,娶澳門新會人李氏為妻。[1] 1892年,孫中山受聘於鏡湖醫院,成為澳門首位華人西醫。通過父親關係,怡若結識孫中山。當時他秉承家訓,致力於科舉功名。母親萬分想念他,他返粵歸家。當時,怡若與孫中山引為知己,之後深受孫中山的教育和影響,一生致力於革命。 1901年,怡若與七弟盧誦芬同年赴庚子補行辛丑恩政併科順天鄉試,考中第31名舉人,盧誦芬考中第158名,一時傳為佳話。之後,他留在北京,與康有為交遊,投恭親王溥偉門下。1904年,怡若在香港定制洋服。一日,他穿著洋服,與十弟招搖過市,在龍嵩街呂宋人所開的理髮店,效仿革命黨人,將頭上垂辮剪去,成為澳門剪辮第一人。剪髮後,盧九怒斥怡若不孝。怡若不得已蝸居斗室,要出外時就戴假髮。[2] 同年,怡若遠赴日本留學,橫濱保皇及革命兩黨爭著請他加入。怡若加入同盟會,他成為澳門華人中最早的同盟會會員,且是澳門同盟會負責人之一。1906年,怡若偕同八弟盧壽蓀留學英國,入讀倫敦皇仁書院。[1] 1907年11月,父親去世,怡若回到澳門守孝。1911年春,他和謝英伯等發動澳門培基學堂學生帶頭剪辮,並組成剪辮會;在清平戲院舉行數千人的大集會,當場剪去辮子,並作革命演講。後多數會員回內地參加北伐,該會解散。1922年,怡若獲得粵海關監督劉玉麟聘請,赴任開平關總辦。1935年,他和尢列、謝英伯等在廣州創辦廣東歸國華僑子弟學校,出任校董。 1947年春,母親梁氏去世,怡若將母親的遺產全部捐給同善堂施賑。當時下環河邊新街設有漁民學校,為失學漁童而設,學校聘請怡若為校長。期間,他積極發展漁民教育,包括免學費、贈書籍文具。同時,他擔任同善堂值理,兼任同善堂義校校長。 1955年,怡若及其子盧榮錫及高世儉等人發起成立澳門新會同鄉會,幫助滯澳門同鄉。另外,怡若對澳門華人事務、賑濟、教育及華葡交涉等活動,都奮身參與。 怡若娶有妻妾四個,生育子女七個,長子盧榮均、七子盧榮勳居住台北,還有盧榮錫、盧榮標、盧榮堅等。1985年,怡若在澳門去世,終年101歲。 [1]林廣志:《澳門華人與孫中山和同盟會──〈革命史系‧盧公怡若傳〉述略》,載“神州交流"網,2011年11月18日,http://www.riccimac.org/ccc/gb/ccc83/world/article2.htm。 [2]《華服剪辮會》,載“互動百科"網,2012年11月19日,http://www.hudong.com/wiki/%E5%8D%8E%E6%9C%8D%E5%89%AA%E8%BE%AB%E4%BC%9A。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