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怡若,名宗缙,字圣惇,号怡若,及长,以号行,原籍新会县潮莲乡(江门市蓬江区潮连街卢鞭村),生于澳门。卢九三子、卢九与妾梁氏所生。 怡若出生时,卢家是澳门名门望族。他少年时,常见锦衣玉带的达官贵人。他读书十分用功,以贤闻名于乡间。他17岁时,娶澳门新会人李氏为妻。[1] 1892年,孙中山受聘于镜湖医院,成为澳门首位华人西医。通过父亲关系,怡若结识孙中山。当时他秉承家训,致力于科举功名。母亲万分想念他,他返粤归家。当时,怡若与孙中山引为知己,之后深受孙中山的教育和影响,一生致力于革命。 1901年,怡若与七弟卢诵芬同年赴庚子补行辛丑恩政并科顺天乡试,考中第31名举人,卢诵芬考中第158名,一时传为佳话。之后,他留在北京,与康有为交游,投恭亲王溥伟门下。1904年,怡若在香港定制洋服。一日,他穿着洋服,与十弟招摇过市,在龙嵩街吕宋人所开的理发店,效仿革命党人,将头上垂辫剪去,成为澳门剪辫第一人。剪发后,卢九怒斥怡若不孝。怡若不得已蜗居斗室,要出外时就戴假发。[2] 同年,怡若远赴日本留学,横滨保皇及革命两党争着请他加入。怡若加入同盟会,他成为澳门华人中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且是澳门同盟会负责人之一。1906年,怡若偕同八弟卢寿荪留学英国,入读伦敦皇仁书院。[1] 1907年11月,父亲去世,怡若回到澳门守孝。1911年春,他和谢英伯等发动澳门培基学堂学生带头剪辫,并组成剪辫会;在清平戏院举行数千人的大集会,当场剪去辫子,并作革命演讲。后多数会员回内地参加北伐,该会解散。1922年,怡若获得粤海关监督刘玉麟聘请,赴任开平关总办。1935年,他和尢列、谢英伯等在广州创办广东归国华侨子弟学校,出任校董。 1947年春,母亲梁氏去世,怡若将母亲的遗产全部捐给同善堂施赈。当时下环河边新街设有渔民学校,为失学渔童而设,学校聘请怡若为校长。期间,他积极发展渔民教育,包括免学费、赠书籍文具。同时,他担任同善堂值理,兼任同善堂义校校长。 1955年,怡若及其子卢荣锡及高世俭等人发起成立澳门新会同乡会,帮助滞澳门同乡。另外,怡若对澳门华人事务、赈济、教育及华葡交涉等活动,都奋身参与。 怡若娶有妻妾四个,生育子女七个,长子卢荣均、七子卢荣勋居住台北,还有卢荣锡、卢荣标、卢荣坚等。1985年,怡若在澳门去世,终年101岁。 [1]林广志:《澳门华人与孙中山和同盟会──〈革命史系‧卢公怡若传〉述略》,载“神州交流"网,2011年11月18日,http://www.riccimac.org/ccc/gb/ccc83/world/article2.htm。 [2]《华服剪辫会》,载“互动百科"网,2012年11月19日,http://www.hudong.com/wiki/%E5%8D%8E%E6%9C%8D%E5%89%AA%E8%BE%AB%E4%BC%9A。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