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5/06
嚤囉園路一側是回敎墳場、警局指揮部輔助部門,一側是學校圍牆,平時人車稀少,環境寧靜,可是賽車期間,卻是跑道路段,賽車奔馳角逐,聲響隆隆。附近一帶,往昔自龍環村寮屋被拆後,曾作牧馬場,其後闢作花園茶座,讓遊人消夏;發展至今,新樓矗立,道路縱橫,面貌全改。回教墳場在馬交石山右方,二百多年[約1800年代]前已闢建。當時已有一些阿拉伯人、印度人及巴基斯坦人來澳經商或工作,他們多是回敎徒;而且本澳亦有一些華人受了影響,信奉回教。因此,該地原先建有一座小清真寺,供教友膜拜,也是傳道之所。其後,以敎徒身故後需要,便在寺後闢設墳場。往時,人們對本澳印、巴籍警員呼為“嚤囉差”,於是也將回敎墳場稱為“嚤囉園”(“嚤囉”一詞,原自葡文對回教徒的稱呼,本地廣東人拿來主義式借用了,泛指印、巴籍人,其實是錯摸)“嚤囉園路"街名可能由此而來。回敎墳場只是俗稱,正名是“澳門伊斯蘭清真寺及墳場”。毗鄰是警局指揮部輔助部門,其職責是為警局各部門提供後勤支援、保養和維修工作,分設木工、電工、鐵工、油漆、泥水、皮革、縫紉、洗衣、修車、維修槍械等部門,其中主要工作是維修保養車輛。早在卅多年前[1960-1970年代],還兼顧輔導問題青少年工作一個時期。警局指揮部輔助部門背靠大水塘,年前因興建水塘天橋,將橫跨嚤囉園路,正好從警局指揮部輔助部門的門前而過,大門口的一大片土地被徵用。天橋建成後,嚤囉園舊貌改觀。
“嚤囉園”周邊的環境變化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